首位闖蕩好萊塢的華裔女星,中國潮女?好萊塢傀儡?

2021-01-11 搜狐網

  【編者按】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金像獎揭曉。時至今日,在這項全球矚目的電影頒獎禮上,華裔面孔依舊很少,不過在好萊塢,華人身影已經常見。

  而說到在好萊塢闖蕩的華裔女影星,黃柳霜(Anna May Wong)則是首位。黃柳霜被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推崇為偶像,是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留名的華人影星之一(至今只有她和李小龍、成龍三位)。但她的出現,正好處於美國排華風潮的風口浪尖,因而在當時頗具爭議。最近出版了著名非裔美國歷史學家郝吉思(Graham Russell Gao Hodges)所著的傳記《黃柳霜:從洗衣工女兒到好萊塢傳奇》的中文版,詳細解讀了黃柳霜的生活與演繹生涯。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該書前言。

  黃柳霜

  迄今為止,黃柳霜依然是最重要的美國亞裔女影星。她的突出地位部分源於美國影劇業中亞裔演員歷來屈指可數,更重要的是她在美國電影界的出色表現。黃柳霜在1919年至1961年的電影生涯中出演過50多部電影,這一輝煌紀錄至今無人企及,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可能鮮有來者。黃柳霜擔綱重要角色的《巴格達竊賊》(又譯為《月宮寶盒》,The Thief of Bagdad,1924)、《彼得·潘》(Peter Pan,1924)、《唐人街繁華夢》(Piccadilly,1929)和《上海快車》(Shanghai Express,1932)等影片如今已被視為經典。她17歲時就在好萊塢現存最早的特藝彩色片《海逝》(The Toll of the Sea,1922)中嶄露頭角,黃柳霜的名字隨之響遍全球。在其演藝生涯中,黃柳霜以高度的專業性、個人的優雅美麗及超人的電影成就而著稱。當柳霜出現在銀幕上時,沒有觀眾能忽略她。她擁有無數的影迷,有關她的文字與照片經常出現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南美、中國和日本的電影刊物上。

  不同的人對黃柳霜持不同的看法。在她從影的年代裡,歐美大城市裡的華人寥寥可數,因此她的名氣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對於她在美國、歐洲各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影迷和影評人來說,她表現的是華裔女性。然而,中國的國民政府官員不滿黃柳霜超越國界的形象,將她視作好萊塢的傀儡。而她的家人在不同時候將她視作盡心的女兒、掙錢養家的人或家族的羞恥。儘管美國觀眾接受她在銀幕上的孤獨命運和一次次死去的悽慘結局,但當她解釋自己為什麼永遠不可能結婚時,他們也報以同情。儘管她的公共形象是一個註定無法進入婚姻的失望女子,在她生前與死後,地下的同性戀群體把她視為同類。與她共事的影星和記者都認為她友善可靠,她被世界各地名都大邑的上流社會接受。單是她面對苛刻批評的力量和勇氣,就足以令人稱慕。

  黃柳霜持久不衰的影響力和高超的專業水準, 都使其超越同時代的其他女演員如貝蒂·布朗森(Betty Bronson)、科林·穆爾(Colleen Moore)、勒妮·阿多莉(Renée Adorée)、費伊·雷(Fay Wray)、路易斯·布魯克斯(Louise Brooks)和路易斯·蕾娜(Luise Rainer)等。儘管有如此輝煌的成就,但黃柳霜卻淪為湯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所謂的「無名女人」(no name woman)。像她在電影中飾演的角色一樣,柳霜變得不值一提。雖然她的名字躋身好萊塢的星光大道,其雕像也是洛杉磯好萊塢大道和拉布雷亞大道之間一組紀念四個女演員的雕塑之一,但卻沒有涵蓋她生平和事業的其他作品。

  默片時代女演員的標準傳記將她遺漏,甚至在著名影星的傳記或回憶錄中也鮮見她的名字。當黃柳霜被記起時,往往背負罵名,說她甘願飾演醜化自己族裔的角色。這後來在美國政界和文藝界左派,以及一般美籍華人中沿襲下來。活躍於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影星黎莉莉在21世紀初談及黃柳霜時說,「名氣和成就是兩碼事。」在美國,美籍華人作家們很少將柳霜放入他們的小說、詩歌和劇本。在學術界,她也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當我第一次向一位資深的亞裔美國學者談到這本書時,他生氣地說:「你怎麼想寫她?她是個(心腸惡毒的)龍女、(沒有靈魂與個性的色情)中國娃娃,(電影裡的)她要麼被殺要麼自殺。」有關她的痛苦記憶毒化了她在美國的家人。因為他們以她為恥,所以拒絕提供有關柳霜的資料。

  對於急於忘掉美國電影如何詆毀他們的文化的那些華人來說,可能有必要讓黃柳霜淡出人們的視線。黃生活的年代恰好是美國實施排華法律的時期,當時美國華人數量有限,深受種族主義壓迫。(將被殖民的東方視為異類、低等、可被操控的)東方主義主題的電影在美國早期的故事片中司空見慣,幾乎無一例外包含恐懼跨種族性愛的暗流。因此,當黃柳霜和日裔男演員早川雪洲的影片角色對劇中白人角色展示性誘惑時,這些亞裔人物在影片最後註定要死去。電影製作法規禁止不同種族的人物在銀幕上接吻,這極大地限制了柳霜的演藝事業,因為這意味著她無法擔綱主角。

  這樣一來,似乎很容易將黃柳霜簡單地斥為美國東方主義的產物。畢竟,她在自己宣傳照片的籤名中都包括「東方」的字樣。她的演藝生涯恰好是芝加哥大學研究機構出臺「東方」概念之時,此後30年間,「東方」和「東方主義」概念的研究引起學術界極大的興趣。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Said)在其影響深遠的關於東方主義的著作中,把它看成是學術、政治和體制力量的整合,最初產生於歐洲,後來在美國蔓延。雖然薩義德隻字未提影視界,但他的觀點顯然是可以擴展到這些領域的。用他的話來說,東方主義企圖證明西方強權加諸東方人民的霸權是順理成章的。具體來說就是:「框定東方主義的話語,闡釋它,傳播它,裁定它,依據它來制定某些規範。總之……(西方)具有支配、重構並駕馭東方的權力。」薩義德的理論對研究中國的權威學者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有巨大影響,史景遷揭示了長期以來西方在文獻中如何展示其對中國的單線性態度。最近,麥可·哈特(Michael Hardt)和安東尼奧·內格裡(Antonio Negri)把薩義德的「東方主義」進行重構和延伸,以適應全球化的概念。好萊塢在20世紀的世界霸權正與這一學術概念相符。而這樣的好萊塢就是黃柳霜選擇的世界。自20年代初以來,美國電影支配了世界市場,黃柳霜的形象作為亞裔美國女性的典型也流傳到世界各地。對此,中國民族主義者大為不滿,他們對好萊塢把黃柳霜打造為華裔女性的代表並不買帳。此類爭議也關係到電影圈中的性別定位,在好萊塢,男性可以擔當導演、製片、演員中介、攝影等,他們都把黃柳霜打造成影片裡中國女性的化身。正如蘿拉·穆爾維(Laura Mulvey)所說,電影製作人構建了一種代表他們自己對女性身體看法的「男性視角」。

  綜上所述,這些分析方法把黃柳霜的生活和演藝生涯貶為諷刺性的華人女子形象,甘願做強勢男性和強權國家的玩偶。這些批評無異於柳霜生前遭遇的苛刻非難。舉一個例子:1936年柳霜造訪香港,一個憤怒的示威者對她吼叫,說她是「給中國抹黑的傀儡」。聽到這樣的責難時,柳霜臉漲得通紅,眼噙淚水。她被夾在對其演藝生涯的尖刻斥責和東方主義的淫威之間。東方主義作為一種體制,對柳霜影響巨大。美國和加州的法律都限制她與自己選擇的人結為終身伴侶的可能性,約束她在美國內外的活動。如前所述,電影法規禁止她在銀幕上與西方人接吻,這限定了她只能出演配角。地方性的住房和工作待遇方面的歧視都限制了她、她的家庭和友人的社會機會。在孩提時代和成年後,她都直接感受到種族敵意的困擾。雖然柳霜勇敢地承受這些侮辱和法定的歧視,但她有時也會拍案而起,或讓滿腔怒火在心中燃燒。她曾幾度因默默忍受歧視、無法發洩而病倒。雖然柳霜是種族主義的受害者,但這類虐待並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她的勇氣、高雅和智慧使她能夠走向外面的世界,尋求愛戀、事業發展的滿足和幸福。她超越國界的生活和演藝經歷衝破了政治、種族和性別的藩籬,成就了一個獨特的演員。

  本書的第一個任務當然是重新發掘黃柳霜的演藝生涯。她出演的電影半數以上拷貝已經流失,但幸運的是,她出演主要角色的電影大部分都在。作為一流的影星,世界各地的電影刊物幾乎都有她的芳蹤。電影刊物是當時影迷們了解他們追捧的影星的唯一方式。通過這個罩有光環的媒介,黃柳霜及其芳蹤成為從美國到俄羅斯,從瑞典到巴西,乃至整個東方國家的熱切讀者的精神食糧。從這些刊物中,我收集到世界各地很多國家的相關評論和文章,從而細緻了解她超越國界的演藝生涯。接著,我展示很多國家的評論者如何對她的電影持不同看法。

  對柳霜電影的種種看法在將她的演藝生涯納入東方主義的同時,也提升了對她的藝術的理解。黃柳霜出訪世界各地與影迷們互動,為她的影片和印刷品增添了個人色彩。這些旅行大都是她自發行為,並不是電影公司的宣傳安排。彼時享譽全球的明星出訪世界各地是很常見的。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老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 Sr.)、瑪麗·璧克馥(Mary Pickford)、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在世界各地都廣受歡迎。柳霜與他們相比並不遜色,但不同的是,無論她走到哪裡,她的名聲都帶有種族和民族主義政治色彩。

  由於她作為「異國情調」的華人女明星的獨特名聲,黃柳霜引起了諸多爭議。她經常向極少接觸中國人的各國團體介紹中華文化和自己的華人身份。

  對於自己的影片,柳霜有很多話要說,她公開談論演藝生涯中左右為難的窘境。她經常寫到自身的獨特處境,還延伸至政治、時尚和職業諮詢之類的話題,以及她對限制自己成功的種族法規的憤慨。她以美貌和優雅著稱,而不是以她所忍受的令人沮喪的角色聞名,是有表達力的現代華人女性在世界範圍內的代表。頂峰時期的好萊塢極大地影響著美國和世界各地的觀眾。黃柳霜作為當時的一位明星,以多種方式與觀眾們互動。她獨立於電影公司,將自己的職業生涯擴展到戲劇舞臺和「二戰」期間的政治活動。

  在本書第一版問世後湧現的許多論著中,研究黃柳霜生涯與職業的學者莫不強調她身上的現代性,致力於豐富這個電影明星身上的東方主義象徵,並將她與摩登女郎的形象聯繫在一起。在其職業生涯的早期,黃柳霜試圖通過自己的服飾和語言、對名車和香菸的熱愛以及自己的獨立性,將自己明確無誤地定位為一個叛逆世俗的年輕女子。

  正如我在書中指出的,年輕的中國女子皆以黃柳霜為榜樣。在不斷與世俗抗爭的同時,她也開始珍視自己的家庭及傳統。讀者會在本書中了解到,中國日漸成為黃柳霜的指路明燈,成為她價值觀的導向和動力的來源。儘管出身平凡,她的多次成功表明她具有非凡的動力和對中國女子公眾形象的自覺意識。與最近一位學者的說法大相逕庭,我在本書中不厭其煩地指出,黃柳霜絕不僅僅是「黃皮膚的黃面孔」。

  黃柳霜能夠以導演或劇本作者往往不了解的方式來介紹中華文化,從而促進自己的演藝生涯。她通過髮型、衣著、肢體動作和語言來表達中華傳統。同時代人都把她看成是世界上最善於穿著的女性。

  她收集了大量的中國旗袍,在電影中多次使用。到20世紀30年代末,美國人對中國的態度有所改善,黃柳霜也能夠在銀幕上展示正面的中國女性角色了。在「二戰」期間,她參演愛國影片,曾慰問美國和加拿大的盟國士兵。

  黃柳霜的演藝生涯常常被攻擊或被粗淺地理解為影視界的東方主義。我認為這些看法將黃柳霜降格為膚淺的諷刺性人物。作為研究非裔美國人歷史的學者,我對於將有關權力的概念和理論加諸有創造性的人物不以為然。中國人常說,人有千面。世界各地的人們對黃柳霜的演藝生涯和個人名聲的看法也不免千差萬別。

  本書的第二個任務是揭示黃柳霜生活的深度和廣度。她的童年不太愉快,生活在家庭的傳統世界和洛杉磯白人殘酷的種族主義夾縫之間。電影——這種在她每天經過的街道上創造的新文化形式——使她得以從現實生活的尷尬處境中解脫出來。在電影小試鋒芒後,她成為 「中國潮女」(Chinese flapper)——反叛父母生活方式的超級摩登女郎。正如陳素真(Sucheng Chan)所說,第二代華裔子女都有此反叛傾向。柳霜實際上是第三代華人,但其家庭濃厚的傳統意識使她難以在家中獲取和鍛鍊文化適應的能力。後來,她厭倦了自己潮女的定位,開始了對自己文化之根的終身追尋。起初,她只是期盼著訪問中國,在遊歷歐洲後,她接受了著名的京劇風格。1936年訪問中國的九個月是她生命的高潮之一。帶著對中國的高度認同,她回到美國,在電影和慈善活動中試圖提升中國在美國人心中的形象,並積極參與美國援華活動,反對「二戰」中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

  「冷戰」把她與中國分割開來後,她致力於塑造華裔美國人身份,直至1961年去世。

  黃柳霜很懂得自我宣傳,她在很多影迷刊物和報紙上撰文討論各類重要話題,如異族愛戀、好萊塢生活、日本侵略等。她終身未嫁,她向世人解釋像她一樣的華裔藝術家所面臨的尷尬處境。當時,她的戀愛機會受到偏見和人種隔閡的限制。黃柳霜對報界記者總是彬彬有禮,也不排斥學術界,1928年她接受著名學者瓦爾特·本雅明的訪談。

  黃柳霜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下與本雅明及其他著名學者平等對話。借用當前亞裔美國研究常用的一句話來說,她超越國界,跨越大陸,尋求真知。

  黃柳霜的家庭和日後交往的諸多親密朋友在她的生活中都有特殊的意義。她實際上有兩個家。一個是她父親在中國的第一次婚姻,對此她知之甚少;然而,這個家庭的經歷給她在美國的親屬提供了有用的幫助。黃善興和第二任妻子李恭桃一共養育了八個孩子,七個長大成人。生活在政治和社會體制充滿敵意的國家裡,家庭對華人來說極其重要。像其他家庭一樣,柳霜和父母姐弟之間的關係並非一片祥和。事實上,姐姐露露曾在20世紀90年代告訴一位研究人員,她的家庭以柳霜為恥。與黃家過從甚密的鄺麗莎(Lisa See)在描述自己的家庭時也認為,口口相傳數十年的家族史可以揭示華裔美國人歷史的很多問題。

  黃柳霜的社交圈子並不僅限於家庭,她的朋友也是本書的重要部分。例如, 她與卡爾·范·維克滕和法尼亞·馬莉諾夫(Fania Marinoff)夫婦保持了長達40多年的友情,這些都有大量私人信件為證。這些書信反映了柳霜的魅力、幽默風趣和對生活的摯愛。她在各地廣交朋友,並終生設法保持聯繫。由於種族和階級的桎梏,她終身未婚。但她經歷過幾段較長的戀情,從中尋求現實世界所允許的幸福。她把這些快樂和愛的記憶珍藏在心裡,並把這些經歷和感懷帶入她的電影和著述中。

  以上是本書的大主題。我把黃柳霜的經歷分成七章,以她的銀幕生涯為主線。第一章涵蓋她的童年和父母在19世紀末的生活,直至1919年她出演艾拉·娜茲莫娃(Alla Nazimova)的《紅燈籠》(The Red Lantern)。第二章詳細闡述她在20世紀20年代好萊塢的奮鬥歷程。由於機會有限,加之不滿意自己飾演的角色,柳霜赴歐洲三年尋求發展機會,這是第三章的內容。返美時,她已是為整個歐洲的影評人和影迷所讚美並支持的明星了。第四章講述黃柳霜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努力保持在好萊塢的明星地位。同時,她通過每年去歐洲參演影片或上演自己的舞臺劇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演出的間隙,她遊歷巴黎、倫敦、柏林和歐洲其他名都大邑,直至戰爭的陰雲迫使她返美。1936年,為了實現個人多年的夙願,同時也因為米高梅公司惡劣地拒絕讓她在《大地》(The Good Earth)中擔綱主角,黃柳霜完成了平生第一次對中國朝拜式的訪問。這次引人注目的尋根之旅是第五章的內容。1936年末回到美國後,她參演了一系列著名影片,並在中國之行的激勵下,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援華事業,支持「二戰」期間的中美聯盟。遺憾的是,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在歐洲前線做同樣的事可以惠及其演藝事業,但在黃柳霜這裡卻對其事業毫無助益。最後的第七章描述了她如何用智慧的投資、勤勉和風度與退隱、疾病以及偏見進行抗爭,以維持有尊嚴的半退休生活。後記闡述黃柳霜對後來影視界的影響。

  我希望讀者讀完本書後能夠和我一樣認識到,黃柳霜的經歷不僅有趣,而且還表明她過人的智慧與膽識。黃柳霜的生平是體現憑藉個人意志和力量反抗強權的成功範例。這種強權,無論是來自政界、學術界,還是來自個人,都在試圖壓抑那些被誤解或遺忘的創造力。

  《黃柳霜:從洗衣工女兒到好萊塢傳奇》,【美】郝吉思(Graham Russell Gao Hodges)/著 王旭、李文碩、楊長雲/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 2016年3月版。

http://cul.sohu.com/20160301/n438951883.shtml cul.sohu.com true 澎湃新聞 http://cul.sohu.com/20160301/n438951883.shtml report 6961 【編者按】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金像獎揭曉。時至今日,在這項全球矚目的電影頒獎禮上,華裔面孔依舊很少,不過在好萊塢,華人身影已經常見。而說到在好萊塢闖蕩的華裔女影星,

");}

相關焦點

  • 伸張個人意志的中國潮女:首位闖蕩好萊塢的華裔女星黃柳霜
    對於她在美國、歐洲各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影迷和影評人來說,她表現的是華裔女性。然而,中國的國民政府官員不滿黃柳霜超越國界的形象,將她視作好萊塢的傀儡。而她的家人在不同時候將她視作盡心的女兒、掙錢養家的人或家族的羞恥。儘管美國觀眾接受她在銀幕上的孤獨命運和一次次死去的悽慘結局,但當她解釋自己為什麼永遠不可能結婚時,他們也報以同情。
  • 好萊塢首位,華裔女星黃柳霜
    能在好萊塢叫得響的華人影星屈指可數,名氣最大的當屬李小龍和成龍,今時今日進軍好萊塢都很困難,更別提百年前華人備受歧視的美國了。要說西方人最早認識的中國明星,繞不開一個名字:黃柳霜。黃柳霜,是好萊塢首位華裔女星,最早在西方成名的中國女藝人。
  • 新美劇為好萊塢首位華人女星「正名」
    作為影史第一位在好萊塢站穩腳跟的亞裔女明星,黃柳霜的人生是一場充滿光鮮和遺憾的傳奇。在網飛新上線的熱門劇《好萊塢》中,「她」終於有機會站出來,為自己「正名」。「逝世60年後,好萊塢首位華裔女星終於被重新發現」,美國福克斯新聞網近日點評劇集《好萊塢》中的黃柳霜,向當今觀眾介紹這位從默片時代就登上銀幕的傳奇演員。上個月首播的《好萊塢》用虛構和現實結合的方式,展現出一幅美國電影產業的風情畫:一群有理想的年輕人克服種族、膚色和性別不公,為好萊塢迎來二戰後的黃金年代。
  • 首位在好萊塢成名的華裔女星、李小龍的朋友,中英混血美女關南施
    關南施闖蕩美國好萊塢的故事也是東南亞華人移民西方的一個縮影。一,中英混血兒關南施。關南施1939年5月19日出生於吉隆坡,原籍廣東番禺,父親是一名著名的建築師,母親是英國人、時裝模特。生活在一個雙語環境中,即受到父親中國文化的耳濡目染,又受到母親西方文化的影響。童年時期,日本侵略東南亞,關南施隨父母從吉隆坡來到昆明,在昆明關南施看到了「鳳陽花鼓」,「鳳陽花鼓」讓她喜歡上了舞蹈。
  • 打破東方面孔陳規 這位好萊塢華裔女星有點兒「狠」
    中國僑網9月4日電 題:從「霹靂嬌娃」到「致命女人」 這位好萊塢華裔女星有點兒「狠」  說起最近討論度最高的一部美劇,那一定是《致命女人》(Why Women Kill)了,從美國爛番茄觀眾一邊倒的叫好再到豆瓣9.4分的超高評分,觀眾把眼睛投向了這部劇的導演,也是本部劇的主演之一劉玉玲(Lucy Liu)身上。
  • 華裔女星劉玉玲將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下鑲名之星
    中新網4月25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曾主演《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等熱門電影的50歲華裔好萊塢女星劉玉玲(Lucy Liu),將在好萊塢星光大道(Hollywood Walk of Fame)留下鑲名之星。
  • 華裔女星劉玉玲將鑲名好萊塢星光大道 含金量有多高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5日電(袁秀月)說起留星好萊塢星光大道,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明星,都會倍感驕傲。因為這不僅代表其曾對娛樂產業有過傑出貢獻,還代表著來自好萊塢的「官方認可」。  最近,又有一位華人明星將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下鑲名之星,她就是50歲的華裔好萊塢女星劉玉玲。
  • 【Hollywood·關注】華裔明星闖好萊塢哪家強?曬曬華裔演員成績單
    躋身《極限特工3:終極回歸》、《星球大戰:俠盜一號》、《麵條俠:無處藏身》三部電影主演的「宇宙丹」甄子丹讓華裔演員闖蕩好萊塢又有了新話題。作為能打能演且有高知名度的華語動作男星,甄子丹「輸出自己」的勁頭兒還不錯。
  • 華裔導演究竟是華人之光,還是好萊塢的產物?
    昨天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頒出,儘管受疫情影響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尤其在國內聲勢不似以往獲獎名單公布之後引發了國內網際網路的一陣悸動——華裔女導演趙婷憑藉新作《無依之地》拿下最佳影片,有趣地是,這位新晉金獅獎得主佔據了兩個突出而鮮明的標籤「華裔」「女導演」。
  • 第二代華人移民、十年好萊塢龍套,華裔女明星吳恬敏的成名史
    一起來看吳恬敏闖蕩好萊塢的故事。一,吳恬敏的家族背景。大學畢業後,吳恬敏開始闖蕩好萊塢。2006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史蒂芬妮·達麗》 ,在劇中飾演一個小角色,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雖然吳恬敏戲劇學院科班出身,但由於好萊塢的對華裔演員的天然限制,吳恬敏一直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角色。在好萊塢吳恬敏整整演了十年的配角,但也淬鍊了吳恬敏的演技。
  • 進入好萊塢的首位華裔是誰,祖籍廣東臺山的美籍華裔女孩黃柳霜
    說起中國進入好萊塢的明星,許多人首先就會想到成龍、李連杰和章子怡等人。你知道第一位進入好萊塢的華人演員是誰嗎?黃柳霜出生於美國洛杉磯的華裔女演員,1919年的時候,年僅14歲的她就參演了個人首部美國電影《紅燈籠》,之後參演眾多電影紅極一時。
  • 身高1.57米、演了十年配角,當下好萊塢第一華裔女星劉玉玲
    二,闖蕩好萊塢的劉玉玲。在密西根讀大學時,劉玉玲參加了戲劇《愛麗斯漫遊仙境記》的試鏡,不想導演慧眼識珠,讓她擔任主要角色,這部戲成功上演後,劉玉玲決定成為一名演員。這個決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劉玉玲父母是傳統的中國人,認為演戲是下九流,而且劉玉玲讀的是名校密西根大學。但「女大不由娘」,何況是一向有主見的劉玉玲。
  • 身高1.57米、演了十年配角,當下好萊塢第一華裔女星劉玉玲
    劉玉玲身高1.57米,相貌平平;不僅沒有驚人的美貌,高挑的身材;也不是演藝學校畢業,更沒有學過中國功夫,那麼劉玉玲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一,移民第二代劉玉玲。劉玉玲的父母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從中國臺灣移民美國紐約,移民美國後一切得從零開始,家庭經濟狀況很不好。
  • 她是首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按手印的華裔演員,卻一輩子活在歧視中
    果然,這張面孔一推出,好萊塢一片譁然。她飾演的角色,大都是具有異國風情、神秘性感的女(花)人(瓶),以滿足歐美對東方女人的獵奇幻想。她是第一個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下手印的華裔演員。她的芳蹤和動態,也三不五時地出現在北美、歐洲、澳洲、南美,乃至東南亞、中國、日本的電影雜誌上。
  • 黃柳霜:好萊塢首位華裔影星,風華絕代後半生卻落得一身罵名
    重回好萊塢1928年,為了擺脫好萊塢對其華裔身份的刻板定位,黃柳霜離開美國好萊塢,前往歐洲拍攝電影,開始在一些歐洲一些電影和歌劇中擔任主演。1930年,黃柳霜在派拉蒙影業的邀請下重新返回好萊塢,回到美國後,她先是在紐約百老匯出演了167場舞臺劇《閃光》,後來又與日裔男演員共同主演了電影《龍女》,她在片中飾演反對白人的亞洲恐怖女領袖、傅滿洲的女兒「Princess Ling Moy」,可這樣的角色令她身在祖國的同胞們十分不理解,國內的各大電影雜誌都對她橫加指責。
  • 揭秘金球獎首位華裔影后,竟是人生贏家
    最令中國觀眾關注的,是音樂喜劇類影后居然是一位華裔女星,奧卡菲娜憑《別告訴她》成為金球獎歷史上首位華裔影后。她在臺上用中文感謝了片中扮演的"奶奶"的趙淑珍,以及導演王子逸,並喊話老爸自己真的有工作了,最後還提到已去世的母親,動情道:"希望她在天有靈,希望她現在就在天上看著我。"
  • 華人女星闖蕩好萊塢:範冰冰全場打醬油,「國際章」一舉成名
    好萊塢是很多演員都想去闖蕩的地方,就像國內的一些大牌或者一線演員,他們就希望能夠通過闖蕩好萊塢,然後收穫更大的名氣。眾所周知,國內去闖蕩過好萊塢的演員並不少,這一次我們就共同來了解一下一共有哪幾位?為了能夠證實自己的實力,範冰冰主演了好萊塢出品的電影《X戰警;逆轉未來》。在這部電影當中,範冰冰飾演的角色只是一個打醬油的,而且也只有短短的一句臺詞。這純粹是在刷臉,可能當時製片公司之所以考慮讓範冰冰加入,可能是為了收穫更多的中國票房。
  • 好萊塢當紅華裔女明星奮鬥史:在學校被歧視,餐廳打工10年,如今成好萊塢最紅女星!
    (Constance Wu)在好萊塢橫空出世,她付出了無比艱辛的努力,從餐廳服務員一步步走到當今最炙手可熱的華裔女星的位置。誰是當今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亞裔女星?答案沒有第二個,只有她——吳恬敏(Constance Wu)。
  • 第一個紅遍好萊塢的華裔女星,她的美勝過章子怡和範冰冰
    她是唯一留名好萊塢星光大道的華裔女星。她被英國《星期日快報》選為「世界300位美人」之一。她曾獲邀出席英國王室宴會。她被紐約模特兒組織Mayfair Mannequin Society評選為「全球衣著最佳女子」。她與瑪麗蓮·夢露、朵樂絲·德裡奧、多蘿西·丹德裡奇及梅·韋斯特成為「好萊塢銀鑄四淑女眺望臺」的雕像人物。
  • 為什麼華裔演員在好萊塢這麼難混?
    對於中國影迷來說,李小龍不僅僅是一名演員,更是一份信仰。100年來,好萊塢對華裔演員的刻板印象不斷更迭,始終存在,這就是華裔演員在好萊塢這麼難混的原因。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在偏頗的刻板印象下,華裔演員在好萊塢的艱難演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