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膽英烈陳彬
你生於梅之鄉
喝松源河水長大
梅的風骨
松的氣節
烙在你泛黃的遺像上...
----汪義生和丘峰 《孤膽英烈陳彬》
對於抗日烈士陳彬將軍的遺屬陳維莉女士來說,2014年10月4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因為她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在先父陳彬烈士的神位前獻上一束鮮花。
這是由臺北國民革命忠烈祠(以下簡稱忠烈祠)所安排的一個莊嚴的拜祭儀式。十時整,位於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139號,忠烈祠右翼文烈士祠大廳裡,編號J4-81、刻有陳彬名諱的一塊神主已事先被安放在大廳中心位置,兩側各有一位身著白色禮服的儀兵守護,他們頭戴禮帽,腳蹬禮靴,儀表威武莊重。
「抗日烈士故陳彬遺屬鮮花致敬典禮,典禮開始!」——後備指揮部國民革命忠烈祠輔導長吳尚燁少校以鏗鏘有力的節奏和洪亮的聲音唱贊整個典禮的各項儀程。
「全體肅立!」
「獻花!」隨著吳少校的口令,右側那位儀兵正步走到遺屬面前,把一束鮮花遞給主祭人陳維莉女士。主祭人按事先演練時的規定程序,雙手捧花,向烈士神位行鞠躬禮,禮畢,左側的儀兵正步走到走到主祭人面前,接過鮮花,轉身,正步走向祭壇,用規定的姿勢將鮮花置於神主左側。
「行三鞠躬禮!」吳少校繼續唱贊。
「鞠躬,再鞠躬,三鞠躬。」遺屬們隨著口令行禮,最後吳少校一聲「禮成!」宣告拜祭儀式結束。
這是經歷了漫長的六十個年頭,遺屬才首次有機會跨越海峽專程拜祭捨生取義的忠魂毅魄,意義深遠。
幾年前,因李安導演的電影《色.戒》上演而掀起的還原熱中,追溯到文藝作品的事件原型——即1939年12月轟動上海的「刺丁案」,男女主人公丁默村、鄭蘋如隨即浮出水面,但刺丁案的另一主角,幕後英雄陳彬將軍的事跡(電影中王力宏所扮演者之原型),卻鮮有披露。
而七十二年前,上海媒體在對刺丁案的報導中,只出現丁默村、鄭蘋如等活躍於前臺的人物,從未提到過陳彬。即使是他的親生女兒陳維莉女士對此事也始終採取低調態度,不願發聲。
實際真相是,據臺灣原中統局的檔案資料記載,刺丁案的指揮人是中統陳彬將軍(又名陳彬昌)。在臺灣中央調查統計局局史檔案的《鄭烈士蘋如》一文中,明確記載:鋤奸組「指揮人陳彬同志領導行動小組同志連發數槍……」。上世紀90年代,陳彬在隱蔽戰線上的戰友,溫啟民先生的《記抗日烈士陳彬》一文,不但把陳彬還原於刺丁案的現場實景之內,而且還簡介了這位英年早逝的先烈的行狀。可惜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些來自海外的資訊,當年都無法進入大陸集體記憶的公共空間。
陳彬將軍的故居迪光樓位於梅縣區松源鎮案背村(迪光樓)
陳彬是誰?很多人對此感到陌生。是客家松源人,是坐落在閩粵交界處的山旮旯地方的松源人的驕傲!
陳彬,又名陳彬昌(1912-1945年),廣東省梅縣區松源鎮案背迪光樓人,其父親為陳增榮。
陳彬生性聰穎,對數理化頗有造詣,1930年至1934年在中山大學物理系學習期間便已嶄露頭角,曾代替缺課老師授課。日軍侵佔東三省,又在上海製造1·28事變後,他參加了廣州救國運動,畢業後赴國民黨南京中央黨部服務。1936年奉派到香港任少將組長,負責偵查日本特務漢奸浪人的活動情況。
1939年冬,中統在蘇滬一帶的組織幾乎被丁墨村、李士群為首的汪偽特工一網打盡,27歲的陳彬臨危受命,由香港調回淪陷區上海任中統情報站中將級站長。
1939年12月,「日汪密約」即將籤訂,為嚇阻汪精衛集團的漢奸活動,重慶中統總部給剛接任上海站工作的陳彬下達了制裁丁默村的命令,意在殺一儆百。陳彬、鄭蘋如以及嵇希宗、王應錚(梅縣人)、溫啟民(蕉嶺人)等隨即組成了鋤奸行動小組,由陳彬直接指揮。根據丁逆的活動規律,和已打入76號為秘書的鄭蘋如的暗號,12月10日與21日,連續兩次採取鋤奸行動,均因丁逆對特工手段的熟悉與警覺以失敗告終。
陳彬夫婦合影
接連的鋤奸行動使日汪集團極為恐慌,為打破挨打局面,日汪特務將鋤奸組的指揮者陳彬列為重點搜捕對象。1941年4月30日,陳彬和夫人溫斐(溫華鳳,蕉嶺人)以及兩個幼女,被汪偽特工與上海日本憲兵隊秘密逮捕,拘禁於76號汪偽特工總部。
國民黨中央通過有關渠道營救無效,遂指示陳彬將計就計「假降」在汪偽內部執行潛伏任務。陳彬得悉組織指令,遂潛伏於李士群身邊,被任命為偽江蘇省保安處保安團長,駐防蘇州附近。戰鬥在敵人心臟裡的陳彬,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將保安團發展為地下抗日組織,並搜集日偽核心機密,源源送往重慶當局,為抗日事業立下了特殊功勳。
汪偽特工總部。
1943年9月11日,一個特大新聞在蘇州城裡爆炸:汪偽「76號」二號人物李士群,突然神秘死亡。由於陳彬不同於鐵桿漢奸們的作風做法,亦引起日汪特務們的注意,陳彬沉著應變:一方面對日方的嚴密監視佯裝毫不知情,不露聲色地照舊會客打牌,暗中卻布置潛伏小組其他人員有序撤退或轉移;另一方面安排陳孝強參謀長(蕉嶺人)正式向上級打報告,要求調回老家廣東,並命保安團進入戰備狀態。不料保安團異樣的行動引起了日寇的驚慌,趕在陳彬們還在李府為喪事忙碌之際,陳彬所部保安團被日軍迅速繳械整編,陳彬也被免職軟禁在家。幸運的是不久陳孝強拿到去廣東任師長之職調令,陳彬巧施金蟬脫殼之計,假借歡送舊部陳參謀長上任盛會,化妝成陳的隨行人員,混出了由日寇、偽軍、警察、特務、憲兵各路群魔聯合把守的偽江蘇省省會蘇州城門。
陳彬機智脫險到廣東後,再次奉命潛伏執行策反任務,在陳孝強推薦下潛伏偽廣東海防司令部。不久,組織令陳彬設謀制裁汪偽政權最高軍事顧問日軍華南派遣軍特務機關長柴山醇。陳彬機智策反「和平救國軍」廣東省海防軍司令宋卓愈,宋答應以刺殺柴山醇為國除害的實際行動,來迎接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1945年4月,在陳彬的策劃下,柴山醇在澳門被乘高速快艇的海防軍司令部副官處長許仲恩、副官甘英善等抗日誌士暗殺。日侵略當局非常惱火,從高速快艇作案的線索中,追查到陳彬、宋卓愈等人身上,遂命令日軍艦進駐馬騮州島,圍攻海防軍司令部。本來海防軍在陳彬策反下早就準備適時起義,在陳彬率領下奮勇反擊,陳彬等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日軍抓獲。陳彬、宋卓愈被捕後,在日軍的嚴刑逼供下,寧死不屈,保持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侵略軍在一無所獲的情況下,為報復「制裁行動」,在1945年4月25日殘酷地集體槍殺了海防軍抗日義士(整個行動中僅副官處長許仲恩和軍需處長江晉芳兩人脫險)。更令人髮指的是日軍竟然施於殘酷手段,用大蒸籠活活將年僅33歲的陳彬蒸死。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1947年間),在審判丁默村的法庭上,公眾才第一次聽說1939年12月21日刺丁案的指揮者不是別人,而是中統上海站長陳彬將軍。不幸,陳彬已在1945年4月25日被日寇在澳門殺害。
廣州行營主任張發奎在查明此事後,報請國民政府追認陳彬為抗日烈士。而殺害陳彬的「兇手也依法被判處死刑,國民政府頒發陳氏(按,即陳彬)遺屬撫恤金十年,子女就學讀書免費,併入祀抗日烈士紀念堂,以慰忠魂。」
延伸閱讀:
陳彬將軍的愛人溫斐,原名溫華鳳,是蕉嶺新鋪赤嶺崇德樓人。
陳彬將軍的嶽父溫宗嶠,字德庵。從廩生林嶽東習儒業,年弱冠(20歲)應鎮平縣(蕉嶺舊縣名)及嘉應直隸州考試,均高中案首(第一名),州縣文名藉甚,大家都認為鄉會試連捷,取得功名應無問題,然而,不巧的是科適逢清末新政廢科舉,終無緣鄉試,後轉習新學於鎮平縣簡易師範,學成在金沙鄉五全兩等小學(九年制)從事教育。
陳彬的大舅子溫仲琦(1901—1981年),又名溫晉韓。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系,時任北大德文系主任的朱家驊,得知溫仲琦在五四運動時曾擔任梅縣學生聯合會副會長,頗具組織才能,所以介紹溫仲琦參加國民黨,在北京從事政治活動。1926年3月18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群眾大會,會後向段祺瑞政府示威請願,當場被衛隊射殺47人,史稱「三一八慘案」,朱家驊是當天群眾大會主席,在溫仲琦全身心掩護下脫險,事後北洋政府下令通緝朱家驊等人,朱南下廣州,參加廣東革命政府。7月,朱家驊把溫仲琦召到廣州,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秘書。此後,溫仲琦長時間追隨主政廣東的陳濟棠,為廣州市長李揚敬將軍及國軍一級上將薛嶽重要文膽。
二舅子溫啟民,1941年春與陳彬將軍奉中統密令潛伏於李士群身邊,戰鬥在敵人心臟。陳彬通過溫啟民、溫仲琦,再與中統局長朱家驊等建立了內線通道。陳彬隱蔽在李士群身邊三年間,這個通道不僅傳遞了重慶下達的各項命令指示,同時把敵方的核心機密、情報及時地向重慶匯報。通過這一通道,重慶有效地指揮著陳彬的地下活動,掌握著李士群集團的動向。當然作為多面間諜的李士群也了解陳彬肩負的臥底使命,他通過陳彬向重慶國民政府一再「輸誠」,為自己預留出路。蔣介石受戴笠影響,而朱家驊又看蔣的臉色行事,所以一開始朱對李士群的投誠不以為然,後來,經過陳彬——溫啟民——溫仲琦——朱家驊這條管道的疏通後,朱家驊也轉變了對李士群的態度,再次為本就錯綜複雜的上海抗日諜戰披上了更為朦朧的暗線。
備註:臺灣國民革命忠烈祠中陳列著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為國捐軀的40萬位先烈,包括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歷次起義中所壯烈犧牲的知名人士,而東徵、北伐、特別是抗日戰爭,兩岸都有割不斷的共同記憶。其中有軍職的武烈士396622人,將軍級別的犧牲者有單人牌位供奉;校尉級的是百人合用的牌位;士官、士兵則以集體名冊形式,每萬人藏置在一個箱子裡。另外,情治人員包括在文烈士祠裡,共2536人,領導人和具有特殊貢獻者設個人牌位,餘下設百人牌位。(資料來源:梅州僑鄉月報、上海同濟大學教授施建偉、曾德綱撰寫(陳彬:修復「刺丁案」中一段被抹掉的的真相)老革命口述、王繼偉等)
S223松源出省快道為什麼不經過隆文?事情的真相是...
松源人家喻戶曉的傑出鄉賢黃華是怎樣的一個人?
百看不厭!美麗廣東省梅縣區·千年古鎮松源風採篇
聖山王壽山,朝陽聖光照拂和庇護一代代松源人!
中央蘇區松源彩山村民集體到市、區府上訪,反映鎮府強徵及前任村書記違法行為
探秘梅州千佛塔:出了個知名的尼姑歌唱家....
梅州有個鎮,鎮名紀念一個人,鎮裡有個村,高官名人一大堆
梅縣區這個地方曾經是男女偷情被「浸豬籠」的「刑場」
蕉嶺有個庵,庵名皇帝賜,庵裡靈異怪事多...
古怪才子李文古,一首《祭妻文》看完讓人瞬間淚奔
桃堯出了個大人物,是個抗大教官,曾參與保衛延安,解放後深居中南海,成客家葉帥第二,文革後卻被打成反黨集團骨幹….
媒體曝光李嘉在梅州生活作風細節,與令計劃之妻有交往!
政壇「客家幫」-朱澤君、李嘉、萬慶良從「敢為」發展成「妄為」有關的話題.
話說梅州人的頂尖學府梅縣東山中學...在東中三年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梅縣桃堯: 折射出現代城市的文明之光
梅縣區松源鎮:一座溫暖的小鎮,歷攬出人生的整個過程!
梅州官場一封舉報信,是如何讓三個廳官瘋狂互咬,用盡手段要置對方於死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