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只可以皈依一次! 拜師,只能拜一個師父!(宣化上人)

2021-02-14 宣化上人專弘平臺

 皈依,只可以皈依一次!

 拜師,只能拜一個師父!


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淺釋》

宣化上人 講述

善財童子拜了五十三個師父,一般中國人不懂佛法,就拿他來做譬喻,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了五十三個師父,所以中國佛教有一種風氣,就是參師。拜了一個師父不夠,就拜兩個,兩個又不夠,又拜了三個,乃至於一百個或者兩百個。說拜的師父越多越好,實際上,這是佛教裡的一個大錯誤。

不錯,善財童子是五十三參,但他是奉師命而拜師的。他的師父下令說:「現在我把我的智慧、神通、道德,都教給你了,我再沒有什麼可教你了。若你還想學佛法,你就由這個地方向南去,經過多遠的路程,那個地方有一位修道的善知識,他叫某某名字,你去拜他做師父。」

善財童子因為法忘軀——為求佛法,把自己的辛苦完全給忘了,於是又向南邊去求佛法,經過很遠的路程,然後見到善知識,受種種的困苦艱難,在那兒學習佛法,因為他很聰明,一學習,把這位善知識所明白的佛法,都學明白了。這位善知識就又給他介紹另外一位善知識,叫他去親近另外一位善知識,學習佛法。

這樣一個介紹一個,經過了五十三位善知識。當時這些善知識是不貪圖供養,是不攀緣的,都是有道德、有神通,行菩薩道的善知識,他不在乎你供養不供養,只要有誠心求法,他就教你。這是經過五十三位善知識來教善財童子,最後他也證果。

現在在中國佛教的風俗,好叫人參師,說是參師越多越好。居士們也都莫名其妙,以為參一個師父,這就是佛法。因為參師把佛教搞出很多麻煩來,這叫背師——違背這師父,又偷偷地去拜另一個師父。在中國的佛教都是這樣,一聽那個法師最有名,這個法師一來,就要去參師了,偷偷去拜個師父;再聽那一個法師最有名,他來了,又要去參師,皈依了。

所謂參師,就是再皈依一次。如果你相信佛的話,第一次已經皈依了,為什麼還要皈依第二次,這不是自己欺騙自己嗎?你若認為:「我第一次不懂得,不知道佛會不會來呢?我那時候也馬馬虎虎的,沒麼誠心,所以那個儀式也很馬虎的。」你要是認為第一次佛不來,第二次他已經看你對佛教不相信了,為麼他會再來?

中國人是不告訴師父,偷偷地再去拜個師父,這叫違背良師。拜個師父,他要是修行也還好,但是他也不修行,那個師父他拜了幾天又夠了,大概認為這個師父又舊了,再拜一個新師父。所以在這一生中,一句佛法也不懂,就只是拜了多少個師父,這一點也沒有用。

好像在正月間來的那些中國居士,都是拜了一大堆師父。他說我拜八個,他說我拜九個,那個說我拜十多個,我比你更多,可惜就沒有人拜到五十三個。為麼他們這樣子拜呢?就說善財童子是五十三參,我們多參點師父是好的,就好像我們掉到水裡,每個師父伸一雙手,便把我們給拉起來了,十多個一點也不費力。這意思是他要是墮地獄,這十個師父,哪一個有道德,就可以救他。你說這豈不是太狡猾了嗎?太不老實,太滑頭。麼叫滑頭?就是頭上抹了油,閻羅王也抓不住他,小鬼往他頭上一抓,他頭很滑,抓不住,這叫滑頭。所以修道要認識真理,不要像愚夫愚婦,也不明白道理,各處去亂闖亂撞。

佛教裡本來是好的,但是有一些不明白佛法的人,都做錯了;做錯了,自己還不知道,所以就變成不好了。

相關焦點

  • 你皈依的不是師父,是道!
    道教的拜師是很神聖的,因此,拜師之後,便將稱呼由「師傅」改為「師父」,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父恩同再生,因此,作為弟子,千萬不可有所懈怠。大儒韓愈曾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亦不必賢於弟子。」在道門之中,因出身不盡相同,背景亦有差異,因此,弟子未必不如師父,而師父也未必非得比弟子強。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幾乎每個師父都希望自己的的弟子超越自己,並將道門發揚光大。
  • 為何明星們都皈依佛門?
    沒有皈依三寶,即使拜佛燒香,也只能算是佛教的尊敬者,不能算做佛弟子,如果是佛弟子,第一具備的條件就是皈依三寶。究竟佛為何有這麼大的威神力讓眾生頂禮膜拜?!*宣化上人:我告訴你們一句真話,我最歡喜的事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宣化上人:念佛最保險.禪師開悟後才知道念佛法門是最妙的!*宣化上人:真正參禪的人就是真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也是真參禪!*宣化上人:什麼是 《老實念佛》?*宣化上人:阿彌陀佛給你的一份合同*宣化上人:念佛法門可沒那麼簡單!
  • 在舊金山製造金龍血案的黑幫老大,皈依宣化上人的經過
    受戒後要本著「止惡防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去做,那就是守戒。在行為思想上儘量把惡停止,儘量去做善,幫助旁人。要時刻防備自己有不合理、不合法的思想和行為。這就是戒的意義。佛子持戒要注意此點,看自己能否照著去做?各位皈依三寶後,對佛法僧要時刻存著恭敬心。因為一切唯心造,如果心常恭敬三寶,久而久之,自然與三寶合而為一,而成為佛寶、法寶、戒寶。
  • 師父只是將自己渡入玄門,而我們真正皈依的是三清道祖,是大道!
    道教的拜師是很神聖的,因此,拜師之後,便將稱呼由「師傅」改為「師父」,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父恩同再生,因此,作為弟子,千萬不可有所懈怠。大儒韓愈曾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亦不必賢於弟子。」在道門之中,因出身不盡相同,背景亦有差異,因此,弟子未必不如師父,而師父也未必非得比弟子強。
  • 【皈依】什麼是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只可供人暫時歇腳的處所,絕對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皈依,否則便像騎著泥牛過河,剛下水時,或可有些安全的錯覺,一經下水,泥牛自身難保,豈能供人作為渡河的工具呢?
  • 師父不可輕拜,徒弟不得輕收!
    自軒轅黃帝崆峒拜師廣成子學道以來,拜師已有悠久的歷史。在道教裡,拜師分兩種:一種是拜師出家,一種就是拜學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拜先生,這是兩回事。出家時(或者剛入道門皈依時)拜的師父稱為「拜度師」,也稱恩師、師父,就是「事師如父」,這也就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由來。道教認為,出家是第二次投胎,這時拜的師父,如同再生父親,所以我們稱為「師父」。
  • 命中注定的皈依
  • 八個人做了相同的夢,華青幫皈依的故事
    .路易斯曾經拜訪過上人,他去世後在同一天晚上前後三次託夢給所有成員們讓他們全部依上人皈依佛門,所有成員們都夢到他說:「我現在才明白,我確實沒有資格教你們,因為我並沒有得到實證,我現在很後悔,雖然遇到了上人,卻沒有向他學習,你們都去皈依他,上人有資格教你們,他已得大成就。」
  • 什麼是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只可供人暫時歇腳的處所,絕對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皈依,否則便像騎著泥牛過河,剛下水時,或可有些安全的錯覺,一經下水,泥牛自身難保,豈能供人作為渡河的工具呢?皈依的性質信仰佛教必須三寶具足!佛寶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
  • 「皈依三寶」是人生第一件大事(宣化上人)
    一九九三年三月於長堤聖寺我們人生第一件大事,就是能皈依三寶。皈依三寶這件事,你要把它重視一點,不要那麼輕舉妄動。
  • 智淑:皈依,讓心回家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我才不會害怕。」那些年,這首歌紅遍了大江南北,震撼了很多人的心靈。而我,也時常在那帶著滄桑的嗓音裡被觸動,淚流滿面。被觸動是因為有共鳴,渴望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在很多人眼裡,家是一所房子,是一個可以承載喜怒哀樂,給自己安全感的地方。
  • (宣化上人)
    龍是真實存在的◎ 宣化上人龍,在以前有很多龍,人人都可以見到;到現在,龍不出現了。為什麼?因為人太多,把龍給嚇住了,嚇得不敢出來。>◎ 宣化上人「龍」究竟是什麼樣子?當天的境界來了,我們正在打坐的時候,那兩個開五眼的徒弟來到我面前說:「師父!茅蓬外邊來了十條龍,要皈依師父。」我對徒弟說:「你不要胡說,你怎麼知道它們是龍?它們皈依我做什麼?我怎能做它們的師父?我沒有它們那樣大的本領。」
  • 皈依三寶,不墮三途的見證
    我接下來要講的則是我所經歷的一小部分傳奇故事,以及與「皈依三寶」有直接關係的例子。大約三千年前,我出生在中國大陸,是個草藥師,因曾以草藥救了很多人,以此善行,去世之後上生到南天界,在天界約十年左右,專司澆灑花草,是個灑花童子。
  • 你以為自己皈依了,但可能並沒有!
    (《戒律學綱要》第一章「三寶與皈依」,第35頁)還有些人學了一點教理知識,了解佛從覺照義上說為佛寶,佛德具軌持義說為法寶,從合和無諍義上說為僧寶,本身即使一體具足三寶,所以認為只須皈依佛寶即是皈依三寶,不必一一皈依;甚至有些人因見出家人之過失,而只皈依佛寶、法寶、不皈依僧寶的作法,都是錯誤的。這樣的皈依,無法生起皈依體來。
  • 新編【白山黑水育奇英】宣化上人事跡 39.秀才皈依 40.開啟智慧 41.乞丐造命
    第三篇 盡孝與出家十八至廿三歲(西元一九三五至一九四○年)39.秀才皈依上人守孝的地方,原是荒郊墓冢旁的一間小茅棚;前往求見的人絡繹不絕,小茅棚竟變成鄉裡民眾尊崇的所在地遠近慕名而來皈依者,不下二千多人。其中有一位前清秀才谷戒三,飽學多聞,國學根基深厚。當時正值新舊文化交替的時代,這類「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秀才受人器重,一般有學問的人都很尊敬他。谷戒三平日以教書為業,對於佛法雖有研究,卻不得要領。他聽說上人的修持,抱著試探的心情,向上人請益。上人告訴他修行的要旨,和不立文字的心地法門。他聆聽教誨後,心悅誠服地皈依上人。
  • 皈依後受了五戒,卻時常犯戒,該怎麼辦?
    如果自己對五戒還不太了解,或者覺得自己暫時還沒辦法做到五戒的要求,可以先皈依,以後等覺得自己能持五戒了,再來請師父受五戒。皈依時雖不一定要受五戒,但對於一個真正學佛的修行人來講,五戒是必須受的,沒有戒體,沒有持戒修行,如人「有形無神」,徒有佛弟子之名而已。通常,我們受五戒都是五條戒律一起受持的,但有些人怕自己有些戒條暫時持不了,怕犯戒,又很想受五戒,希望可以只受五戒之中的一部分,這樣可不可以呢?
  • 世界上最厲害的果報(宣化上人) ​
    ◎宣化上人  開示於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五日世界上最大的仇怨,莫過於殺生。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你殺人之父兄,人必殺你的父兄。【編注】恭錄自《宣化上人開示錄(六)》殺生因果難逃世界上最厲害的果報◎宣化上人 開示於法國葛諾伯城
  • 何謂「皈依」,「作證人」要什麼資格,「皈依」的力量來自於誰?
    皈依是指承認三寶是我的救護,透過實踐因果而得到解脫。而皈依的方式,我們可以從很有權威的《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談起,其中關於皈依的方式是這樣的例如A是老師,B是要求皈依的人。B來到A的面前念:「阿闍梨也,存念我某甲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如是三說。
  • 皈依佛門的明星名人
    我們身邊越來越多人皈依佛教,在明星名人中也不例外,他們當中有信佛的,有學佛的,更有將佛法當成自己終身事業的人。  周:我師父到廣州我的一個哥哥家,他很喜歡我,我也一直對佛教哲學很感興趣,剛好那天他就給我舉行灌頂的儀式,我就皈依了。  記:師父知道你參加超女的事情嗎?  周:知道,比賽之後就跟他通電話,他說恭喜我。還問我開心不開心。我說一般。  記:你把你的困惑告訴他了嗎?  周:說了。他對我說,希望我不要太在意這些。  記:你覺得佛教信仰給了你什麼?
  • 「濟公」遊本昌兩次出家,一次意在化解災難,一次真心皈依佛門
    「濟公」遊本昌兩次出家,一次意在化解災難,一次真心皈依佛門「玄學」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但是很多人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畢竟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我們都是無法用科學進行解釋,所以很多人依舊信奉玄學,而且現在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出生那天找先生批八字,根據八字取名等等情況。但是除了普通人外,明星可能會更加注重這些,甚至出道後為了能夠大紅改名換姓也是常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