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皈依的不是師父,是道!

2021-02-08 道學平臺

道教的拜師是很神聖的,因此,拜師之後,便將稱呼由「師傅」改為「師父」,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父恩同再生,因此,作為弟子,千萬不可有所懈怠。大儒韓愈曾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亦不必賢於弟子。」在道門之中,因出身不盡相同,背景亦有差異,因此,弟子未必不如師父,而師父也未必非得比弟子強。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幾乎每個師父都希望自己的的弟子超越自己,並將道門發揚光大。

在道門之中,有的師父收比自己年長者為徒者,實屬正常。玄門之中,弟子所拜的師父,只是將自己渡入玄門者,而我們真正皈依的是三清道祖,是大道。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大概如此。按照常理,將弟子渡入玄門之後,作為師父的使命已經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弟子自己修行。因而,若師父還能經常抽時間管著你,說明你已得到師父器重,應該感到慶幸。

作為弟子,拜師之後應該尊重並供養師父,這是道門規矩,也是中國幾千年來所奉行的孝道,孝親是孝,孝師父是孝,一般情況下,對雙親及師父應該同等對待。這方面做得好的人,一般能得祖師爺庇佑而仕途順遂。對師父敬孝,除了時常探望之外,進行一些必要的財物供養也是天經地義的,不過盡力即可,不必強求。當然,有些師父對此不作要求,而作為弟子應該主動供養。

除此以外,作為入門弟子,即使自己修行並未長進,或並未得到師父親傳秘術,也不該對師父有任何抱怨。道門之中,良莠不齊,對修行的理解也不相同,所以,時常出現一些弟子與師父即其他師兄弟意見不同的情況,更有人因一些小的分歧而慢慢與師父即師兄弟疏遠而慢慢淡出者,這也正常。其實修行無所謂對錯,更無是非之別,全在各人體悟。因此,一切隨緣,不必強為。

我曾見過一些因拜師志願未遂而轉頭他派的道友,從修行的角度看,都是緣分問題。道術可以通過師父口傳心授,修行則需要靠自己,師父及師兄弟僅能從旁提點,然後共同切磋修正。入道修行就需要寬宏大量,慢慢放下執念和偏見,然後漸漸學會包容、接納分歧,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修為。我曾見過有些師徒之間分歧較大而斷絕師徒關係者,作為修行人應該引以為戒。入道修行,師父是引路人,而真正的修為需要靠自己精進提升。

道門弟子五花八門,良莠不齊,有文化不高者,有才高八鬥者,有性格怪異者,也有寬容隨和者,總之,只要進入道門修行,成為三清弟子,都需要放下很多,將自己歸零,然後清淨身心,學會順其自然,不與人爭。很多時候,矛盾分歧多起於爭辯,學術性、修行性的爭辯往往可以促進對道的理解和體悟,但若是因為某些利益方面的你爭我奪則有違太上道祖垂訓,是極為不妥的。

入道弟子之中,有才高者,特別是受教育較多且在師父及眾師兄弟之中鶴立雞群者,較容易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這些是俗世之中常見的現象。不過,在俗世之中,此類態度尚且為眾人所不齒,道門之中則更應該杜絕。自恃己能、飛揚跋扈通常是無德之表現,所以,入道修行之後,應該虛懷若谷、韜光養晦,這樣不僅不會埋沒自身才華,反而能增進自身德行修養,然後威望自來。

若自知技不如人者也不必自卑。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修道的目的是磨去身上的菱角,然後和光同塵,所以,從修行的角度看,大家都一樣,只要精進些,志心向道,持守正念,不走邪門歪道,何愁道業不成?其實很多時候,修行不是獲得多少高深的道學,而是將自己身上的芒刺修掉,效法諸神的慈悲去普度有緣。過多的己見往往容易讓自己墮入魔道,然後要回來就難了。

總而言之,皈依道教,師父只是迷途中的引路人,我們真正皈依的是三清道祖,是大道。今生今世未必能修成正果,但入了道門,就意味著已經踏上回家的路,只要虔誠修行,必定能有收穫。

相關焦點

  • 皈依,只可以皈依一次! 拜師,只能拜一個師父!(宣化上人)
    皈依,只可以皈依一次! 拜師,只能拜一個師父!拜了一個師父不夠,就拜兩個,兩個又不夠,又拜了三個,乃至於一百個或者兩百個。說拜的師父越多越好,實際上,這是佛教裡的一個大錯誤。不錯,善財童子是五十三參,但他是奉師命而拜師的。他的師父下令說:「現在我把我的智慧、神通、道德,都教給你了,我再沒有什麼可教你了。
  • 師父只是將自己渡入玄門,而我們真正皈依的是三清道祖,是大道!
    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幾乎每個師父都希望自己的的弟子超越自己,並將道門發揚光大。在道門之中,有的師父收比自己年長者為徒者,實屬正常。玄門之中,弟子所拜的師父,只是將自己渡入玄門者,而我們真正皈依的是三清道祖,是大道。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大概如此。
  • 命中注定的皈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照著上面的文字念了一遍,突然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我再念第二遍時,我已能背誦,並且文字上的意思像是有人講解似的,一句一句我都懂了,而且是真的懂,不是一知半解的懂。我感覺好詭異,這部今天才請回家、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心經」我好象是背誦了好幾輩子那樣熟捻,為什麼會這樣子呢?第二天,我回到了白金錄音室工作。
  • 問師父:皈依之後還能再皈依嗎?佛弟子能有兩個法名嗎?
    答:首先你要知道一點,心不清淨會影響你往生嗎?如果會,你就沒希望了。但阿彌陀佛沒這個條件,只要願生稱名,必定往生。在心理上卸下這個負擔之後,你才能安心念佛。問:我煩惱聽大悲咒感覺很舒服,可是別人說易招不好的東西,尤其是晚上聽的時候。答:這種說法缺乏依據,邪人行正法,正法也邪。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並回向眾生,念佛無魔事、無鬼事。問:專修念佛人怎樣看待自己身上的疾病?
  • 皈依三寶,不墮三途的見證
    未料此事震驚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相繼查問龍王、風王、雨王,得悉都不是他們做的,最後才查出是我做的。我因為此事違犯天條,而被貶落人間。我雖是由天界轉生人間,依然要經過轉輪臺,喝陰陽水,也就是孟婆湯。當在轉輪臺排隊等候投胎轉世時,旁邊有鬼差,負責各發一條白布,披在每個人的背上,白布上畫著每人投胎轉世的對象。
  • 請善待感恩攝受你的師父吧!
    以此對師父弘法利生的事業及師父的生命造成傷害的惡業故,破戒弟子24小時甚至3年的時候還不懺悔、不悔改的話,必定是要下三惡道的。    真正懂因果業力、於因果業力上有觀修的師父,是不會輕易收受出家和皈依弟子的,除非有很大的弘法利生的悲願,才會收四眾弟子。有很多師父號稱弟子上千,貌似弟子眾多,供養也多,請問師父自己個人能吃多少?能用多少?
  • 皈依佛門的明星名人
    接受記者專訪摘錄:  信佛讓我看淡名利  記笑)你是個佛教徒,是真的嗎?  周:我師父到廣州我的一個哥哥家,他很喜歡我,我也一直對佛教哲學很感興趣,剛好那天他就給我舉行灌頂的儀式,我就皈依了。  記:師父知道你參加超女的事情嗎?  周:知道,比賽之後就跟他通電話,他說恭喜我。還問我開心不開心。我說一般。
  • 你以為自己皈依了,但可能並沒有!
    (卷一,第506頁)的確,理體三寶是我們的究竟皈依處,是本體;但是,住持三寶,卻是我們這些未開悟、未證得自性真如的凡夫的根本皈依處,他是理體三寶的作用。理體三寶和事相三寶,是缺一不可的。印順法師指出:「但皈依世俗,自不免流於形式的崇拜;而專重勝義(真實),也不免過於高深,不是一般所能明了。所以必須皈依現實事相的住持三寶,依此進向真實的三寶。佛教的重視『像教』,其理由就在此。」
  • 淚如雨下 感恩您師父!看到的佛弟子,都為自己的師父轉一次!
    極樂世界才是真的家園五欲六塵皆是夢幻阿彌陀佛時時都在慈悲呼喚盼望迷失孩兒早回到他的身邊師父說 四字洪名老實念才能登上極樂世界的法船感恩您 師父是您讓我找到心靈的港灣感恩您 師父 師父人生百年 如露如電生老病死 痛苦不堪今生巧遇 師父奉勸才知道自己是佛前一朵蓮那一天
  • 在家修學,三皈依為第一戒
    所以,三皈依也是戒,戒是警覺的意思,意義就是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有一個界限、界址,如土地與土地間有個界址,界址一標定就是要大家遵守,你不能超越我的界址,若是超越我的界址就是侵犯我所有,國與國間也有界址,連大海、海洋也有界址,所以『戒'就是警覺你、提醒你別超越界址。戒也可說是一種約束,約束你不應該做的行為。
  • 【皈依】什麼是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皈依的解釋  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迴轉,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迴轉依靠,或皈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  如果講到制度或規式,信佛而不皈依三寶的人,就等你是一個愛好中國風土文物的外國人,想到中國居住下來,但你都不找指導者,就說自已能成功,那是去不了中國的。你需要找個指導者,讓他指引你,你才能到達中國。前提是他能到中國,你再跟他走,你跟他走才可能成就。同樣的,一個不受皈依而又自稱是佛教徒的人,他雖或可得到一些佛法的好處,但終很難成功。
  • 皈依後,怎麼更好的學佛?
    皈依以後就等同說我們是從外門踏入到內門的第一步,我們皈依之前會有很多錯誤的知見,然後走到皈依這一刻是非常不容易,也是自己善根的成熟。我們慢慢地對佛陀、對三寶產生了這種皈依跟信仰,但是光憑這種信仰學佛那是不夠的。
  • 在家居士怎樣正確稱呼出家師父
    關於居士對出家師父的稱謂 所謂佛法於恭敬中求,身為一個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對於出家師父的稱呼方式,皆有佛門中的規矩。因此身為佛弟子,都應該知曉對出家師父適當而得體的稱呼法,方能彰顯內心的恭敬,從而得到佛法的利益。
  • 師父不可輕拜,徒弟不得輕收!
    出家時(或者剛入道門皈依時)拜的師父稱為「拜度師」,也稱恩師、師父,就是「事師如父」,這也就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由來。道教認為,出家是第二次投胎,這時拜的師父,如同再生父親,所以我們稱為「師父」。一般情況下拜師的時候,師父會選擇一個好日子,做一個道場,舉行正式的收徒儀式,然後師父賜徒弟道名,成為某派第多少代弟子。但是,修道是一個很長遠的事情,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很多知識需要了解,這就需要學習。一般出家三年後,經得住師父的考察,相當於考試合格,師父會給弟子舉行「冠巾」儀式,表明是真的出家人了。之後就鼓勵弟子參訪名師,尋訪大道。
  • 什麼是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皈依的解釋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迴轉,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迴轉依靠,或皈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小孩子皈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之感,這一安全感的產生,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皈投信賴而能產生安全感的行為,均可稱之為皈依。
  • 皈依了,你就賺大了!不信你看!
    有人認為皈依,就是要進入一個很嚴格的戒律範圍中,擔心自己畢竟是在家人守不了清規戒律,就怕皈依,不敢皈依。其實皈依不是受戒,皈依就是你成為佛弟子。皈依並不會改變你任何當下的生活習慣。當自己想了解佛教、想學習佛法,就去皈依即可。皈依不是皈依哪個人,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寶。當自己願意受持五戒時再受戒即可4、皈依三寶的功德利益有哪些?
  • 皈依後受了五戒,卻時常犯戒,該怎麼辦?
    一般情況,到寺院皈依時三皈五戒師父都是給一起受的,因為在家居士只有受了五戒之後,才是佛的四眾弟子之一。
  • 第44期 隼鷹皈依
    時而側耳傾聽。師父愛憐地撫摸它的頭,誦咒為它加持。它非常順從地低頭依附。當師父念完一段好幾分鐘的經文後,它卻一直停留在窗邊而不肯走。師父見狀,便慈悲將它抱進屋來。它展翅拒絕,好像它的身體只有師父才能撫摸加持。當覺得是不是因為餓了前來覓食時,卻發現它對食物和水一點都不感興趣。師父見此,便向它問道:「你是來聽經的嗎?」它點點頭。師父再問:「你要走嗎?」它搖搖頭。「你要留下聽經嗎?」它點頭如搗臼。於是師父又為它誦了一刻鐘的經。
  • 皈依,不是拿到一本證那麼簡單
    佛陀的身體並不是皈依的對境,因為它是異熟蘊苦諦不淨的自性,是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的種子所生,為此要皈依佛陀的智慧滅諦。法寶是小乘的三藏和三學。證法教法中的證法——道諦和滅諦中的滅諦才是皈依的對境,所謂的大乘並不存在,佛陀也沒有宣說過。僧眾,有凡夫僧眾和聖者僧眾,聖者僧眾是預流、一來、不來的聖僧,他們的身體是異熟蘊苦諦不淨的自性,因此需要皈依他們的智慧——滅諦。佛陀是阿羅漢,所以本師是佛寶。
  • 為何明星們都皈依佛門?
    皈依的弟子不是一定要出家的,有在家與出家之分的,你信佛了,不代表你看破紅塵了。那麼對於明星們為何歸依我佛,那麼只有請你走進佛門,才能讀懂其中的奧秘……  凡見皈依三寶的功德利益,可以說在人生中,所得利益總加起來,也不及皈依三寶的功德之大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