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百家|《往事如歌》:大時代下的命運交響曲

2021-01-17 騰訊網

平均年齡74歲,清華大學,理工科學霸,這幾個關鍵詞組合到一起,會碰撞出什麼?

在剛剛閉幕的中國紀錄片學院獎頒獎禮上,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的紀錄片《往事如歌》吸引了眾多人的眼球。三集共150分鐘,以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成立合唱團為背景,展現了一群理工科學霸老人的非凡人生與別樣風採,一舉摘得「最佳系列紀錄片獎」。

頒獎詞評價「全片以歌曲為線,著力挖掘出旋律背後的人生往事」,彰顯了該片的精巧構思與野心勃勃。創作者將學霸老人們的經歷在宏大的歷史文化語境下還原,使得紀錄片具備了厚重的歷史感。同時通過大量生動的細節處理,使作品散發出一種溫情。看完全片,作為觀眾,很難不被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青春夢想、熱情開朗所感染。

舉重若輕的主題選擇

《往事如歌》並沒有陷入傳統主旋律作品的創作窠臼。儘管涉及到宏大歷史,創作者卻有意從小切口進入,將鏡頭對準探索的過程、對準對人生價值的追問、對準在困苦中樂觀的心態,以獨特的視角為紀錄片添加了舉重若輕的感覺。比如片子裡戲份頗多的程不時,在校期間是清華管弦樂隊的首席小提琴手,後來曾是第一代民用大飛機運-10的副總設計師,年輕時候的他氣宇軒昂、風度翩翩。當十年研製終於「騰空而起」時,「運十」研發卻終止。片中的講述迴避了傳統「英模敘事」,在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中,程不時「壯志未酬」之後的看淡,以及見證C919首飛完成其未竟的夢想,更讓人為之動容。也使得紀錄片中所呈現的人物更加真實、更加立體。

無悔的青春和高昂的事業,是那一代人年輕時代的夢想和畢生的奮鬥,更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正如片中有老人說道,「我們的生命不能延長,但可以把生命拉寬一點,尋找自己在生活中的樂趣。」通過展現老人們對藝術對音樂的執著,對人生得失的豁達,體現出了創作者對於個體的人文關懷,也展現了人生的多樣性與可能性。比如同樣來自清華大學1958級的沙守禮與曹蘭英這對神仙眷侶,兩人作為同屆同學,當年即是因音樂而結緣。在採訪中談到成立合唱團的初衷,沙老那句「我說,我說,她不好意思說,讓我把它說完」,滿滿的寵溺與柔情。沒有宏大敘事,卻寫滿了真誠與感動。他們對理想、對愛情的那份篤定不由得讓觀眾心生敬意。

音樂鉤沉往事,過去與現在交響

「紀錄片也要講好故事」。對於一部跨越年代與時空的作品來說,結構上的安排可謂創作的重中之重。《往事如歌》片如其名,音樂起到了特殊的連接作用,每一首歌都承載著不同尋常的過往。創作者在採用小切口的同時,沒有放棄歷史的縱深感,讓作品成為了一部過去與現在的交響曲。通過採訪以及老人們自己的講述,觀眾得以看到一代人的人生際遇。

同時,作品又具有極強的代入感,創作者讓我們看到,每一代人都有去思考、去選擇的問題。比如張利興、朱鳳蓉這對將軍伉儷,為了核事業,17歲離開上海,70多歲才重回故鄉。當年,朱鳳蓉甚至都不知道張利興具體從事的研究項目,就毅然追隨愛人前往戈壁。前浪對愛情和理想的篤定,在如今社會更顯得彌足珍貴。

在整體構架上,創作者借鑑了電影中常見的「三幕式」結構,通過三集的容量,講述合唱團團員們從學生時代到今天的耄耋之年的種種往事。歌聲、音樂,成為不同場景間的粘合劑,也使得時空轉換沒有那麼刻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整部作品的開頭結尾都選擇了老人們的排練現場,中間再穿插人們的訪談講述。這樣一來,過去與當下互為映襯,敘事流暢,節奏明快。儘管老人們的經歷遭遇各不相同,片中沒有刻意渲染一種沉重與苦難,而是通過悠揚的口琴聲、鋼琴聲,傳達出時代特有的意氣風發,以及歷經滄桑之後的平和與坦然。音樂以其抽象性而韻味無窮,歌聲成為一種時代的註腳、一種大背景下的情感旁白。

老年群像,耄耋之年的生命活力

在《往事如歌》中,合唱團的老人們是絕對的主角。這也是在以往紀錄片中鮮見的題材。創作者通過紀實跟蹤拍攝、採訪講述、歷史照片回溯、動畫呈現等方法,刻畫了中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群像,展現了來自耄耋之年的別樣浪漫。片中插入的老照片與資料鏡頭,迅速讓我們回到了一個個歷史現場。歌聲讓他們彼此相守,今昔對比讓人感慨萬千。時光荏苒,走過萬水千山的這群老人,在藝術團裡相遇交集。無論是核試驗、航空工業、電機工程、教育戰線……他們每一個人的經歷都可謂是一場傳奇,不變的是對音樂的熱愛。

「歌聲」是合唱團裡的老人集體的情感寄託。它貫穿始終,以意象化的方式,完成了對人物形象的詩意詮釋。畢竟,在兩個半小時的時長裡,要想講清楚一代人的選擇在敘事上並不明智。尤其考慮到作為「30後」「40後」的他們,本身就生活在一個大變革的歷史時期。要完整地去表達這種種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因素對他們命運的影響,對一部紀錄片來說是太過於宏大的任務。創作者讓人物形象位於前景,表現了他們在時代洪流中仍然努力詩意生活的心路歷程,讓觀眾自己去看懂他們的人生,體會到這些歌的內涵。

「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在奔騰的浪花裡,我是哪一朵……」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每個人都了不起。在片中,不難發現,宏大歷史與個體敘事完全可以並行不悖,且能夠以一種更加年輕化的方式與觀眾見面,完成價值觀的表達。《往事如歌》為今後的主旋律紀錄片創作提供了嶄新的方法論。這或許是該片給予我們最大的驚喜。

作者:何蘇六(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院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

圖片:豆瓣

編輯:陸紓文

責任編輯:王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鋼琴版)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又稱《命運交響曲》。整部作品表達了人類積極進取不被現實所壓迫的奮鬥精神,將英雄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賞析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又稱《命運交響曲》。整部作品表達了人類積極進取不被現實所壓迫的奮鬥精神,將英雄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貝多芬揭示的「通過鬥, 達到勝利」是指從黑暗到光明, 從苦難和鬥爭上升為歡樂和勝利。表達了作者「通過鬥爭,獲得勝利」的光輝思想。樂曲的開頭個4個FF音符 更是形象印證了「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這一說法。
  •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賞析
    這個動機,貝多芬曾經說過:「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他的這個說法,不妨這樣理解:生活中的矛盾、障礙和苦難,可以作為命運的象徵,但是一個人應該使命運順從他自己的意志,他應該成為生活和命運的主人,而不是聽天由命。他曾在書信上明確寫著:「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的《第五交響曲》同樣反映他的這個主導思想。
  • 【今日交響樂】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
    這部史詩性的作品於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皇家劇院的音樂會中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首演時的環境與條件很不理想,管弦樂隊的演奏頗令人失望。此外,時逢隆冬,當時演奏廳極冷,加之整個演出時間太長(包括第六交響曲和第四鋼琴協奏曲等,時長達4小時),觀眾都感覺疲勞不堪。所以整場音樂會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不過一年半之後,在另一場音樂會上,《命運交響曲》卻引起了熱烈的回應和讚美。
  •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
    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1808年12月22日,《c小調第五交響曲》在奧地利維也納劇院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擔當指揮。《命運交響曲》在維也納劇院成功首演後,很快便成為了很多演奏會的重點曲目。此外,音樂史上很多的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如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布魯克納、馬勒,以及柏遼茲等,他們創作的曲目,也深受它的影響。
  • 《命運交響曲》貝多芬坎坷的一生
    《命運交響曲》作為貝多芬最著名的一個樂章傳誦至今,它體現了貝多芬坎坷的一生,還有貝多芬與命運鬥爭的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屈服」這是一位英雄壯麗的凱歌,又是他輝煌一生的寫照。貝多芬在創作這首《命運交響曲》時,他的耳朵已經完全失聰沒有治癒的可能,隨著他愛人的離去,貝多芬的人生陷入了低谷,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他憑著對鋼琴的記憶、對樂譜的精通創作出了《命運交響曲》。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是一位充滿了豪邁英雄氣概的音樂大家,他創作的音樂,特別是《命運交響曲》,一直指引著與命運抗爭的英雄們不斷前進。1770年12月17口,貝多芬在德國波恩市的一個貧困家庭出生了。貝多芬的父親是一個終口只會喝酒的碌碌無為的宮廷合唱隊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在喪偶後嫁給了貝多芬的父親。
  • 《命運交響曲》背後的故事
    貝多芬是一位充滿了豪邁英雄氣概的音樂大家,他創作的音樂,特別是《命運交響曲》,一直指引著與命運抗爭的英雄們不斷前進。1770年12月17口,貝多芬在德國波恩市的一個貧困家庭出生了。貝多芬的父親是一個終口只會喝酒的碌碌無為的宮廷合唱隊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在喪偶後嫁給了貝多芬的父親。
  • 旅人之歌,馬勒交響曲: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作於1907至1909年間,原本這可以編做他的第九號交響曲,但「九」這個數字,對交響樂作曲家而言,卻極為敏感。貝多芬、舒伯特、布魯克納、德沃夏克的最後一部交響樂,都是各自的「第九號」;馬勒之後的蕭士塔高維奇雖然逃過了「第九號魔咒」,但他充滿反諷意味的第九交響曲,卻成功地詛咒掉這篇作文的命題人史達林。
  • 音樂分享|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又名命運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
  • 《風雲年代》收官 展現大時代下的小愛與大愛
    除了對大時代的回顧與致敬外,劇中主角梁銅與三個女人的感情糾葛亦是該劇一大亮點,大時代與小愛情交織在一起,升華成民族大愛,構成了風雲年代的交響曲。風雲變幻的大時代《風雲年代》從反法西斯勝利前夕的雅爾達會議談起。在這一背景下,《風雲年代》從國際的視角,展開了對這一時代的宏大敘述。
  • 吉他上的《命運交響曲》,貝多芬都要驚呆了!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欣賞一些這首別具風格的《命運交響曲》吧!這位小哥哥的演奏堪稱炫技神作啊!沒有想到《命運交響曲》也能擁有不一樣的演繹方法。如果貝多芬能聽見他的演奏,或許就會寫出吉他協奏曲了也說不定。視頻中的這位驚為天人的小哥哥是一位來自波蘭的吉他演奏家、音樂家、作曲家,Marcin Patrzalek。
  • 高虎做到不把角色臉譜化 看《大時代》中小命運
    搜狐娛樂訊 電視劇「大」字輩又添新成員,《大時代》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地播出,這部由段奕宏(在線看影視作品)、高虎(在線看影視作品)、蔣勤勤(在線看影視作品)等主演的電視劇,很容易被認為是香港TVB1992年出品的《大時代》的翻拍版,其實不然,除了同具商戰元素外,在劇情方面兩部戲沒有任何聯繫
  • 大慶交響樂團奏響《命運交響曲》致敬「樂聖」
    90分鐘的時間裡,大慶交響樂團致敬「樂聖」貝多芬,傾情演繹《第一鋼琴協作曲》和《命運交響曲》,為大慶市民帶來一場氣勢恢弘的音樂盛宴。受疫情影響,原定的世界十大華人鋼琴家袁傑未能如約出席。大慶交響樂團大膽啟用新人,青年鋼琴演奏家於玖珠「臨危受命」,演奏《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並在演出中展現出較高藝術水準,受到業界一致好評。
  • 周末音樂廳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提示:點擊上方"人文之窗"↑免費訂閱本刊引子畫出來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 20/27系列新片《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羅特(François-Xavier Roth)帶領他的時代樂團(Les Siècles)終於加入這個錄音系列的戰團他們帶來的曲目是我們最熟悉的《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和幾乎所有人都沒聽過的高塞克《17部分交響曲》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因為四個音符的動機被作曲家自己解釋成命運敲門作品又因為其通俗的旋律和昂揚的情緒成為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音樂這應該是貝多芬一生所做的旋律中最廣為人知的
  • 「李爾王」的命運交響曲
    由33節構成的《「李爾王」與1979》以「李爾王」一家在1979年發生的事情為核心,各節敘事首尾相連,順序推進,而在波瀾迭起的現實表層之下是一個家族橫跨50年動蕩歷史的往事洪流,與此同時又以莎士比亞名作《李爾王》關照主人公的命運及其心靈歷程。紮實而厚重的架構下是巨大的情感張力與敘事空間。而在文本行進過程中又始終伴隨著「李爾王」對自身命運的哲理性反思。
  • (六)卡拉揚指揮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第六交響曲《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
  • 黃家駒憑這首歌被評為香港最有才氣的歌手,是中國式的命運交響曲
    說到《海闊天空》這首歌,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首歌對國人的意義和重要性,每次重大場合都會唱這首歌就很明顯了。比如李嘉誠當年甚至重金買下這首歌的版權,請林夕填詞成汕頭大學的「非正式版」校歌。汶川地震,《承諾》就是這首歌國語版劉翔退賽,鳥巢放的是《海闊天空》恆大首次奪得亞冠了,全場自動合唱這首歌澳門普選,一堆人走上街頭合唱,這首歌在澳門一度被禁了,黃貫中微博說澳門政府:有本事你禁,這歌意義非凡,外國人都唱,你能禁得住?
  • 大時代的小故事,改變了誰的命運?
    今天帶大家細數《大時代》的小故事,也正是這些小故事,大大地改變了主創們的命運。 《大時代》是劉青雲是他約滿離巢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此後他便只拍過一部電視劇,那就是和韋家輝、郭藹明、鄭少秋再度合作的《大時代2世紀之戰》。1991年香港小姐選舉,郭藹明力壓蔡少芬、周嘉玲,奪得港姐冠軍,成為港姐歷史上學歷最高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