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慈母多敗兒」,如果一味溺愛、手段不夠嚴苛,下一代就會任性散漫。
在家庭教育中這個理念同樣盛行,正如人們常說的「孩子經不起誇」,父母擔心誇獎會讓他們驕傲自滿,於是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打壓式教育。
01
由於疫情在家,爸媽都恢復了上班,她一個人在家開始嘗試學做菜。
第一次炸蘑菇,被爸爸評價蘑菇撕太碎;第一次炒西葫蘆,被爸爸吐槽蔬菜怎麼能放水;第一次炸油糕,爸爸說她包的餡太多皮太厚……這些冷言冷語讓她感到很委屈。
「我很多東西都是第一次做,從來沒誇過我一句,我做得沒有不好吃、也不是黑暗料理。」
據這位網友所說,她的家庭關係一直都非常沉悶,爸媽不是愛誇獎人的性格,每次她學著做什麼就是一盆冷水澆下來。
02
疫情原因,小e也被迫點亮了一星半點的做菜技能。前不久爸媽過來,小e張羅了四五個菜,老媽欣慰「沒想到有天能吃到你做的菜」,老爸先是挑剔了幾句比如肉炒太老,又補充道:「不過還是不錯了。」
獲得了爸媽肯定,在廚房鼓搗一下午的疲憊頓時煙消雲散。由於體會到這種欣喜感,老媽偶爾曬曬自己下廚做菜,小e也會努力誇回去。
我們在人際交往時,常常記得要「投其所好」,要去發現他人長處。然而對於親近的家人,卻很少表達讚美和鼓勵。
其實,正是因為親密,更該懂得照顧彼此的情緒。
在這一點上,黃覺和麥子的理念讓小e感觸頗深——該誇的時候誇就完事兒了。
小棗跳舞練習下腰,疼得哇哇大哭,麥子就親身去示範下腰,黃覺雖然心疼女兒但也只是默默關注,等到小棗完成,他立刻做了個點讚手勢。
晚餐時,麥子正在做披薩,小核桃小棗參與進來幫忙,用餐時小核桃自然而然道:「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披薩。」
輪到爸爸黃覺下廚做牛排,初次練手成果不ok,但麥子比了個噤聲手勢,小核桃立刻反應過來:「五星廚師才能做出來的牛排。」
看見如此乖巧懂事的小核桃小棗,屏幕前姨母粉都表示:有一起偷黃覺麥子孩子的嗎?
03
黃覺麥子的「彩虹屁」,讓兩個小娃娃也明白鼓勵他人的重要性。那麼總被誇獎的孩子們,又會被慣壞嗎?
再扒一扒這一家四口的故事,你會發現:讚美才是最好的助推力。
小核桃彈鋼琴拿金獎,畫畫方面碾壓小e一條街不成問題,小棗才5歲芭蕾就像模像樣……
不僅如此,和諧的家庭氛圍也讓兩兄妹變成「暖寶寶」,小核桃每天送妹妹到教室門口,小棗每天搬凳子坐在家門口等哥哥回家。
中國父母希望將下一代教育的謙遜隨和,一個「囂張跋扈」「鋒芒畢露」的孩子,從來就不符合傳統理念,因此人們習慣去打壓,告訴孩子還差得遠。
但適量的誇獎有益無害。因為這會告訴他們父母的態度,為他們建立初步的價值觀,在他們對世界法則了解尚淺時,成為他們的準則。
誠然「慈母多敗兒」,但處處打壓的父母,只會教出平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