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蘇聯由於德國軍事實力增長過快,為了應對來自西線可能性的戰爭威脅、爭取備戰的時間,就與德國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與此同時,蘇聯開始在東歐建立戰爭防備緩衝帶。
自建國以來,蘇聯一直認為列寧格勒會受到芬蘭的威脅,而芬蘭也將蘇聯視為唯一的假想敵,於是在1939年11月30日,蘇聯與芬蘭爆發了一場冬季戰爭。這場戰爭蘇聯以「曼尼拉炮擊事件」為藉口發動對芬蘭的攻擊,以籤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而結束。
相對於強大的蘇聯來說,國土面積小,人口少的芬蘭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沒想到蘇聯在這場戰爭中耗時三個月,以傷亡50萬官兵的代價,才取得戰爭最後的勝利。
蘇聯在剛發起戰爭時,就部署了3萬士兵,200輛坦克以及上千門火炮,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芬蘭以先示弱,後誘敵深入的策略來對付蘇聯,而蘇聯也一步步地邁入了芬蘭的圈套。在戰爭初期,蘇聯出動7個步兵師、1個坦克軍和2個坦克旅進攻芬蘭,蘇軍很容易就突破了芬蘭的第1道防線。
但在索姆薩地區蘇軍的攻擊變得尤為艱難,在這一地區蘇聯只投入兩個師的士兵,戰鬥根本沒辦法展開。芬蘭軍隊白天依託工事防守,夜間派出滑雪隊騷擾蘇軍後方,以至於蘇軍在進攻一個月後,沒有取得任何戰果,反而被芬蘭軍隊分割包圍,被迫向後撤退。
在撤退過程中,蘇軍的後路被芬軍的滑雪隊切斷了,蘇軍自然而然的成了甕中之鱉,之後陷入了一場大屠殺中。在短短5天時間內,這一區域的蘇軍被全部殲滅。據統計這次戰爭蘇聯傷亡人數高達3萬,其中有2萬人是被擊斃或者活活凍死。
蘇聯之所以在這場戰爭中慘勝,戰後分析了原因。首先是芬蘭軍隊內部比較團結,在戰爭中,蘇軍不僅沒有拉攏到芬軍士兵,反而加劇了芬軍猛烈的進攻。
而且芬蘭軍隊還很會利用環境優勢。由於芬蘭處於北極圈內,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國家,很多別國士兵難以適應這種惡劣環境,恰好蘇芬戰爭期間,趕在了芬蘭一年中黑夜最長、最寒冷的時節,大雪和極夜天氣讓蘇聯航空兵和裝甲兵的優勢發揮不出來,極大的打擊了蘇聯士兵的士氣。
還有芬蘭人靠漁獵謀生,以至於軍中有很多獵手,他們常年在冰天雪地中活動,於是芬蘭軍隊就利用滑雪的優勢,組成滑雪隊,給蘇軍造成了極大損失。再加上芬蘭的山地特別多,坦克根本就無法通行。以至於蘇軍白天前進不了,晚上只能聽芬蘭狙擊槍的聲音。
另外就是蘇聯內部出現了問題。蘇聯盲目自信,過於輕敵,認為芬蘭的軍事實力太弱了,在戰備期間,只準備了軍隊裝備,並沒有做更多的準備。而且指揮官的實戰經驗比較少,真的很難想像他們在芬軍面前是如何指揮戰鬥的。
這些都足以讓蘇軍承認自己的問題。由於這場戰爭過於不堪,蘇軍高層大怒,在戰爭5天後,蘇軍突圍師長被判極刑,成為了蘇軍準備不足、指揮不力的替罪羊。而打仗不能光靠蠻力,還必須要有縝密的思考和出色的戰略部署,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