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二戰進行到1944年的時候,世界戰爭局勢已經日趨明朗,蘇聯紅軍在取得史達林格勒以及庫爾斯克會戰勝利後,開始向德國發起全線反攻,北方戰線也成為了大反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芬蘭曾參與德國對蘇聯的進攻,所以史達林將矛頭直指芬蘭,塔裡-伊漢塔拉之戰由此爆發。
戰前態勢
芬蘭在戰爭初期得了到德國的支援,並配合德軍進攻蘇聯,重新奪回了卡累利阿地區,此時芬蘭軍隊指揮官是曼納海姆。1944年初,被長期圍困的列寧格勒終於被解救出來,蘇軍高層決定對芬蘭發動進攻,對於德國這個幫兇自然要給予堅決的打擊。
1944年6月初,蘇軍向芬蘭在卡累利阿的主力發動攻勢,一舉突破貝魯斯託夫第一道防線後,又乘勝突破芬蘭第二道防線並佔領了芬蘭東南重鎮維堡。在一系列打擊下,芬軍潰不成軍,部隊退至第三道防線VKT,不過芬軍主力的損失並不大。面對蘇聯紅軍的強大攻勢,曼納海姆請求德國給予支援,6月16日,德國的庫爾梅空軍分隊飛抵芬蘭,幾天後德軍第303突擊炮旅和第122師也開赴芬蘭。
芬蘭軍隊主力第四集團軍,有六個步兵師外加一個裝甲師,兵力約4.5萬人,空軍作戰飛機約100架。德國援軍方面約有作戰飛機85架,另有31輛突擊炮參戰。蘇軍參戰部隊以列寧格勒方面軍為主,包括四個軍以及第二十一集團軍,兵力約10萬人,作戰飛機四百架左右。從兵力上看,蘇軍佔據著較大的優勢。
戰役爆發
1944年6月20日,蘇軍向芬軍發動進攻,芬軍第18師為主的防守部隊經受住了蘇軍炮火與飛機的轟炸,堅守住了陣地。25日6時30分蘇軍對塔裡村進行炮火準備後,7時30分步兵開始向芬軍發動進攻,蘇軍的目的是要在28日攻至拉彭塔蘭、伊馬特拉一線,直接將戰線向西北推進至濱臨塞馬湖。對芬蘭軍隊來說這條防線如果失守,東大門徹底將敞開。蘇軍試圖在雷莫加維湖兩翼取得突破,然而卻被芬軍攔住去路。芬軍利用湖岸地形優勢,第48團成功阻擊了西線蘇軍主攻部隊的進攻,蘇軍只有第27坦克團成功到達託林霍尼卡,蘇軍第178師的進攻也不成功,在薩雷拉被擊退,蘇軍第97軍進攻取得稍許進步。
對於芬軍來說,兵力畢竟有限,蘇軍一旦突破成功,整條戰線有可能再次出現維堡那樣的潰敗。芬蘭司令部最終決定將第17、18師以及第4師一部投入到戰場,對蘇軍西線部隊進行反擊,同時裝甲師也加入其中。
下午的反擊芬軍得手,西線蘇軍被迫撤退,孤軍深入的第27坦克團被全殲,而德軍也投入了作戰。蘇軍決定從湖東面進行突破,再從側翼對芬軍進行截擊,蘇軍的優勢兵力得到體現。芬德空軍雖然對蘇軍坦克軍進行了有效火力打擊,但仍然未能阻止其進攻勢頭,芬軍從塔裡全線撤退,此時伊漢塔拉成為戰役勝負的所在。
芬軍集中250門大炮對蘇軍前鋒進行猛烈炮擊,所有火炮在火控人員的統一調度下,步調一致地進行集中打擊,有效阻止了蘇軍的進攻腳步。同時德軍提供的反坦克火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蘇軍的裝甲部隊遭到了沉重打擊。
7月2日,芬軍截獲電報,蘇軍將於次日凌晨發動進攻,於是芬軍提前準備,派出80架飛機對蘇軍前線集結地進行轟炸,炮兵向蘇軍傾洩了4千枚炮彈。蘇軍的進攻被早做準備的芬軍擊敗,前突的一部分部隊在芬軍隨後的反擊下也被趕了回來。7月6日,蘇軍發動了最後兩次進攻均無收穫,至此塔裡-伊漢塔拉戰線雙方陷入了僵持。三天後,蘇聯為了加強愛沙尼亞方向的攻勢,抽調部分兵力,之後蘇軍再也沒有發動比這更大規模的戰鬥,直到戰爭結束。
戰役結果:蘇軍原本以為依靠優勢兵力,可以輕鬆取得勝利,卻遭到了芬軍的頑強抵抗。整個戰役中,蘇軍傷亡2萬餘人,芬德聯軍傷亡8千5百人。這場戰役令蘇聯高層重新審視芬蘭戰場的難易,從芬蘭內戰到蘇芬冬季戰爭以及之後的繼續戰爭,芬軍的表現堪稱一絕,往往以劣勢兵力取得不錯的戰績,這也為之後蘇芬和平協議的籤訂創造了條件。
曼納海姆原本是沙俄時期的芬蘭沒落貴族,後來回到芬蘭成為新組建的國防軍司令,因領導平息內戰成為芬蘭一戰之後最有影響力的軍界強人。曼納海姆雖然反對蘇俄,卻不是很極端的人,在內戰期間因為反對血腥鎮壓革命,還曾一度隱退。曼納海姆的主張只是芬蘭真正實現民主與獨立,對於德國一戰後興起的法西斯勢力從心裡非常排斥,對希特勒本人的獨裁立場也不認同。
史達林是當年發動冬季戰爭的主要領導人,可以說與曼納海姆是對手。然而對於曼納海姆的政治立場,史達林心知肚明,也沒有把芬蘭與法西斯陣營劃上等號,這也是芬蘭最終沒有被消算的主要原因。
曼納海姆的明智
在冬季戰爭爆發前,蘇聯曾提出用摩爾曼斯克與維堡進行交換,曼納海姆就認同這一方案,雖然看起來有點吃虧,但芬蘭只是一個300萬人口的小國,而此時蘇聯已經崛起。不過,這一方案被議會否決,最終導致戰爭爆發,結局還遠不如當時接受蘇聯的提議。
二戰中,芬蘭參戰更主要目的是收復失地,之後在曼納海姆的堅持下沒有繼續擴大對蘇戰爭,這也讓蘇聯人對芬蘭的戰略意圖有了明確的認識。曼納海姆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後就準確預言德國必敗,並開始嘗試與蘇聯求和。顯然這是明智的做法,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際勢力能幫助芬蘭,只能靠自己。塔裡-伊漢塔拉戰役的爆發,是芬蘭用自己的力量證明給蘇聯,與其彼此拼殺,死傷無數不如大家坐下來談。芬蘭原本就處於實力弱小一方,在當時國際大背景下又有對納粹的負面影響。曼納海姆在此戰後提出歸還二戰爆發後佔領的全部領土,割讓波特薩地區給蘇聯以示友好,這種委曲求全的方式最終得到史達林的同意。
1944年7月雙方籤訂《莫斯科和平協議》,芬軍退出全部戰線,9月1日蘇芬正式實現和平。當時協定中租借給蘇聯50年的帕爾卡半島,蘇聯也早早歸還給了芬蘭。對於曼納海納,史達林對芬蘭代表悻悻地說道,如果不是曼納海姆,芬蘭難逃厄運。其實和平是打出來的,並不是求出來的,但是作為小國,在與大國交鋒中如果執意硬碰硬,往往會受更慘烈的損失。或許從某種意義上,真正的智者是能伸能屈,正所謂上兵伐謀,最次才是攻城血戰。不戰而屈人之兵方為勝者之勝。芬蘭最終在曼納海姆的帶領下擺脫了二戰不利的結局,再次獲得了新生,並以中立國的身份為東西方陣營接受,可以說芬蘭將一手爛牌打出了一副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