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懸殊的較量,10w萬蘇軍再次折戟芬蘭,史達林為何服了軟?

2020-12-22 歷史文齋

前言:二戰進行到1944年的時候,世界戰爭局勢已經日趨明朗,蘇聯紅軍在取得史達林格勒以及庫爾斯克會戰勝利後,開始向德國發起全線反攻,北方戰線也成為了大反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芬蘭曾參與德國對蘇聯的進攻,所以史達林將矛頭直指芬蘭,塔裡-伊漢塔拉之戰由此爆發。

蘇芬雙方爭議地區

戰前態勢

芬蘭在戰爭初期得了到德國的支援,並配合德軍進攻蘇聯,重新奪回了卡累利阿地區,此時芬蘭軍隊指揮官是曼納海姆。1944年初,被長期圍困的列寧格勒終於被解救出來,蘇軍高層決定對芬蘭發動進攻,對於德國這個幫兇自然要給予堅決的打擊。

1944年6月初,蘇軍向芬蘭在卡累利阿的主力發動攻勢,一舉突破貝魯斯託夫第一道防線後,又乘勝突破芬蘭第二道防線並佔領了芬蘭東南重鎮維堡。在一系列打擊下,芬軍潰不成軍,部隊退至第三道防線VKT,不過芬軍主力的損失並不大。面對蘇聯紅軍的強大攻勢,曼納海姆請求德國給予支援,6月16日,德國的庫爾梅空軍分隊飛抵芬蘭,幾天後德軍第303突擊炮旅和第122師也開赴芬蘭。

蘇芬繼續戰爭

芬蘭軍隊主力第四集團軍,有六個步兵師外加一個裝甲師,兵力約4.5萬人,空軍作戰飛機約100架。德國援軍方面約有作戰飛機85架,另有31輛突擊炮參戰。蘇軍參戰部隊以列寧格勒方面軍為主,包括四個軍以及第二十一集團軍,兵力約10萬人,作戰飛機四百架左右。從兵力上看,蘇軍佔據著較大的優勢。

戰役爆發

1944年6月20日,蘇軍向芬軍發動進攻,芬軍第18師為主的防守部隊經受住了蘇軍炮火與飛機的轟炸,堅守住了陣地。25日6時30分蘇軍對塔裡村進行炮火準備後,7時30分步兵開始向芬軍發動進攻,蘇軍的目的是要在28日攻至拉彭塔蘭、伊馬特拉一線,直接將戰線向西北推進至濱臨塞馬湖。對芬蘭軍隊來說這條防線如果失守,東大門徹底將敞開。蘇軍試圖在雷莫加維湖兩翼取得突破,然而卻被芬軍攔住去路。芬軍利用湖岸地形優勢,第48團成功阻擊了西線蘇軍主攻部隊的進攻,蘇軍只有第27坦克團成功到達託林霍尼卡,蘇軍第178師的進攻也不成功,在薩雷拉被擊退,蘇軍第97軍進攻取得稍許進步。

對於芬軍來說,兵力畢竟有限,蘇軍一旦突破成功,整條戰線有可能再次出現維堡那樣的潰敗。芬蘭司令部最終決定將第17、18師以及第4師一部投入到戰場,對蘇軍西線部隊進行反擊,同時裝甲師也加入其中。

戰役作戰區域

下午的反擊芬軍得手,西線蘇軍被迫撤退,孤軍深入的第27坦克團被全殲,而德軍也投入了作戰。蘇軍決定從湖東面進行突破,再從側翼對芬軍進行截擊,蘇軍的優勢兵力得到體現。芬德空軍雖然對蘇軍坦克軍進行了有效火力打擊,但仍然未能阻止其進攻勢頭,芬軍從塔裡全線撤退,此時伊漢塔拉成為戰役勝負的所在。

芬軍集中250門大炮對蘇軍前鋒進行猛烈炮擊,所有火炮在火控人員的統一調度下,步調一致地進行集中打擊,有效阻止了蘇軍的進攻腳步。同時德軍提供的反坦克火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蘇軍的裝甲部隊遭到了沉重打擊。

7月2日,芬軍截獲電報,蘇軍將於次日凌晨發動進攻,於是芬軍提前準備,派出80架飛機對蘇軍前線集結地進行轟炸,炮兵向蘇軍傾洩了4千枚炮彈。蘇軍的進攻被早做準備的芬軍擊敗,前突的一部分部隊在芬軍隨後的反擊下也被趕了回來。7月6日,蘇軍發動了最後兩次進攻均無收穫,至此塔裡-伊漢塔拉戰線雙方陷入了僵持。三天後,蘇聯為了加強愛沙尼亞方向的攻勢,抽調部分兵力,之後蘇軍再也沒有發動比這更大規模的戰鬥,直到戰爭結束。

戰役結果:蘇軍原本以為依靠優勢兵力,可以輕鬆取得勝利,卻遭到了芬軍的頑強抵抗。整個戰役中,蘇軍傷亡2萬餘人,芬德聯軍傷亡8千5百人。這場戰役令蘇聯高層重新審視芬蘭戰場的難易,從芬蘭內戰到蘇芬冬季戰爭以及之後的繼續戰爭,芬軍的表現堪稱一絕,往往以劣勢兵力取得不錯的戰績,這也為之後蘇芬和平協議的籤訂創造了條件。

曼納海姆原本是沙俄時期的芬蘭沒落貴族,後來回到芬蘭成為新組建的國防軍司令,因領導平息內戰成為芬蘭一戰之後最有影響力的軍界強人。曼納海姆雖然反對蘇俄,卻不是很極端的人,在內戰期間因為反對血腥鎮壓革命,還曾一度隱退。曼納海姆的主張只是芬蘭真正實現民主與獨立,對於德國一戰後興起的法西斯勢力從心裡非常排斥,對希特勒本人的獨裁立場也不認同。

曼納海姆與希特勒貌合神離

史達林是當年發動冬季戰爭的主要領導人,可以說與曼納海姆是對手。然而對於曼納海姆的政治立場,史達林心知肚明,也沒有把芬蘭與法西斯陣營劃上等號,這也是芬蘭最終沒有被消算的主要原因。

曼納海姆的明智

在冬季戰爭爆發前,蘇聯曾提出用摩爾曼斯克與維堡進行交換,曼納海姆就認同這一方案,雖然看起來有點吃虧,但芬蘭只是一個300萬人口的小國,而此時蘇聯已經崛起。不過,這一方案被議會否決,最終導致戰爭爆發,結局還遠不如當時接受蘇聯的提議。

二戰中,芬蘭參戰更主要目的是收復失地,之後在曼納海姆的堅持下沒有繼續擴大對蘇戰爭,這也讓蘇聯人對芬蘭的戰略意圖有了明確的認識。曼納海姆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後就準確預言德國必敗,並開始嘗試與蘇聯求和。顯然這是明智的做法,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際勢力能幫助芬蘭,只能靠自己。塔裡-伊漢塔拉戰役的爆發,是芬蘭用自己的力量證明給蘇聯,與其彼此拼殺,死傷無數不如大家坐下來談。芬蘭原本就處於實力弱小一方,在當時國際大背景下又有對納粹的負面影響。曼納海姆在此戰後提出歸還二戰爆發後佔領的全部領土,割讓波特薩地區給蘇聯以示友好,這種委曲求全的方式最終得到史達林的同意。

雙方激戰

1944年7月雙方籤訂《莫斯科和平協議》,芬軍退出全部戰線,9月1日蘇芬正式實現和平。當時協定中租借給蘇聯50年的帕爾卡半島,蘇聯也早早歸還給了芬蘭。對於曼納海納,史達林對芬蘭代表悻悻地說道,如果不是曼納海姆,芬蘭難逃厄運。其實和平是打出來的,並不是求出來的,但是作為小國,在與大國交鋒中如果執意硬碰硬,往往會受更慘烈的損失。或許從某種意義上,真正的智者是能伸能屈,正所謂上兵伐謀,最次才是攻城血戰。不戰而屈人之兵方為勝者之勝。芬蘭最終在曼納海姆的帶領下擺脫了二戰不利的結局,再次獲得了新生,並以中立國的身份為東西方陣營接受,可以說芬蘭將一手爛牌打出了一副好局。

相關焦點

  •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鐵木辛哥判斷失誤進攻受阻,30萬蘇軍被圍殲
    那麼,這場戰鬥,蘇軍本該對德軍第6集團軍快速形成包圍圈,為何最終卻遭到德軍反包圍節制,30萬蘇軍被圍殲呢?但是,對史達林和蘇軍統帥部來講,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退守勒熱夫-維亞濟馬一線以後,仍有繼續實施進攻莫斯科的可能,對於這70個師的德軍,史達林一直是塊心病。一方面,從德軍閃擊蘇聯以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並不能完全改變德軍全線進攻的格局。
  • 史達林戰爭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然後迫於戰局的壓力而採取求和,最終由於強弱懸殊,只好籤署了與蘇聯的停戰書,並同意此前蘇聯對芬蘭所提議的所有要求。蘇聯軍隊的統帥意識到不對勁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向史達林提出撤退基輔的建議反而遭到了革職,史達林的剛愎自用,是將近70萬蘇聯紅軍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而位於基輔前線的幾個蘇軍高層也拋下軍隊臨陣脫逃,只有極少一部分隊伍突出了重圍,這之後,蘇軍的整體實力嚴重下降。
  • 欺人太甚的卡累利阿-芬蘭,蘇聯16成員之一,為何16年後退群了?
    芬蘭人竟然不從,史達林怒了。當年11月底,就在德軍與英法聯軍在西線「靜默戰」時,史達林一聲令下,數十萬蘇聯紅軍發起了同樣震驚世界的蘇芬戰爭。二戰中不乏艱苦而慘烈的戰役,如果說有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打得令人大跌眼鏡,那一定是這場蘇芬戰爭。為了對付200萬人口的小國芬蘭,蘇聯總計出動了百萬大軍,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投入戰場,足足用了近四個月時間才得以慘勝。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德軍進攻高加索,蘇軍是有預料的,但在史達林格勒展開作戰,史達林還是有些猶豫,因為蘇軍在史達林格勒的防禦並不充分。因此,他將華西列夫斯基先派到前線掌握情況,後又派朱可夫來到前線,最終決定在史達林格勒與德軍展開一場大決戰,不僅圍殲了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還迫使進軍高加索的A集團企圖落空。
  • 擊敗蘇聯的芬蘭狙擊手:狙殺705名蘇軍,成蘇軍紅軍的噩夢
    芬蘭就有這麼個英雄,他是世界第一狙擊手,面對蘇聯入侵,個人狙殺705名蘇軍,令蘇軍士兵膽寒。這個人就是西蒙·海耶。    我們先說下,蘇聯為何入侵芬蘭。  蘇聯發動「冬季戰爭」,入侵芬蘭   芬蘭是一個非常嶄新的國家。
  • 這個擁有300萬人口的小國,二戰時期打敗蘇德兩國,如今很發達
    二戰時期,實力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當屬德國和蘇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兩個大國曾敗在一個小國家的手下。二戰時期的芬蘭,國土面積只有30多萬平方公裡,全國境內的人口有300萬左右。由於經濟不發達,他們的軍事實力也很弱,雖有參加過訓練的士兵也就3萬人。這些軍隊的武器裝備也很落後,他們使用的大都是一戰時期殘留下來的武器,作戰飛機僅有60架,重型武器也很缺乏。
  • 圖說:蘇聯B-4型203mm重型榴彈炮「史達林之錘」並非官方外號
    如果要提起B-4型203mm重型榴彈炮,很多人都會立刻脫口而出它的綽號——「史達林之錘」。然而似乎哪裡有些不對,這款1931年開始列裝蘇聯陸軍炮兵部隊的大殺器,它的蘇聯外號並不是這個。畢竟你說外號,一定要說人家自己起的嘛,就好比看到BM-13火箭炮,你不會叫它「史達林的管風琴」,而是會叫它「喀秋莎」。
  • 芬蘭的頭號狙擊手西蒙·海耶為什麼會被蘇軍稱為「白色死神」?
    李三萬 摘要:在蘇芬戰爭中,芬蘭戰績最高的頭號狙擊手西蒙·海耶為什麼會被蘇軍稱為「白色死神」?當蘇芬戰爭爆發後,西蒙便義無反顧地加入了芬蘭軍隊,投入到了對抗蘇軍的戰鬥中。入伍後,西蒙被編入狙擊隊,成了一名狙擊手。 西蒙所在的狙擊隊,狙擊手大都是獵人出身。在零下20—40度的芬蘭原始森林裡,他們腳蹬滑雪板,身穿白色雪地偽裝服,神出鬼沒地遊弋於熟悉的環境裡,執行狙擊任務顯得遊刃有餘。
  • 如果蘇聯丟了莫斯科,史達林還能退到西伯利亞,並反敗為勝嗎?
    在1941年也就是蘇德戰爭的第一年的時候,蘇聯的莫斯科保衛戰確實是命懸一線的戰役,由於在戰前史達林對軍隊實行了「大清洗」運動,軍隊中大量的指揮官被殺,導致軍隊戰鬥力下降的非常厲害,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的蘇芬戰爭,在面對芬蘭這個只有20萬軍隊的小國的時候,蘇聯出動了百萬大軍,卻以傷亡37萬多人的代價才獲得了慘勝。
  • 二戰胡貝口袋戰,蘇軍數倍於德軍,朱可夫與曼施坦因的鬥智鬥勇
    兵力情況:拋開防守克裡半島的第6集團軍不算,曼施坦因手上能用於救援第1裝甲集團軍的兵力總共只有8個步兵師、3.5個裝甲師;而蘇軍卻動用了25個步兵師和7個坦克軍或機械化軍,兵力相差懸殊。(以上數字摘自曼施坦因回憶錄)從這個層面講,包括包圍圈中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的21個師近20萬人一起,德軍也才只有近30萬兵力,在蘇軍幾個方面軍200萬兵力面前,胡貝想突出重圍難度可想而知。
  • 蘇聯那麼強大,為何打不過貧弱的芬蘭?
    如果把芬蘭跟蘇聯放在一起比較的話,就像把小貓放在身材魁梧的大象身邊一樣。不管是實力、體量,都是相差懸殊。而且,蘇聯跟芬蘭爆發戰爭的時候。蘇聯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沉澱,工業體系完備,資源豐厚,軍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後勤保障充足,戰鬥力強悍。
  • 二戰芬蘭實力有多強?面對蘇聯使出渾身解數,分割包圍殲滅2萬人
    二戰時期,蘇聯由於德國軍事實力增長過快,為了應對來自西線可能性的戰爭威脅、爭取備戰的時間,就與德國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與此同時,蘇聯開始在東歐建立戰爭防備緩衝帶。相對於強大的蘇聯來說,國土面積小,人口少的芬蘭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沒想到蘇聯在這場戰爭中耗時三個月,以傷亡50萬官兵的代價,才取得戰爭最後的勝利。蘇聯在剛發起戰爭時,就部署了3萬士兵,200輛坦克以及上千門火炮,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芬蘭以先示弱,後誘敵深入的策略來對付蘇聯,而蘇聯也一步步地邁入了芬蘭的圈套。
  • 蘇聯阿卡累利阿防線,設計簡陋施工拖沓,無法阻擋芬蘭軍隊攻勢
    史達林防線——卡累利阿築壘地域從1917年開始,芬蘭滑雪營就頻繁的出擊,偷襲位於彼得格勒(聖彼得堡,1914年更名彼得格勒。)和卡累利阿的蘇俄紅軍,甚至一度打得蘇俄紅軍抬不起頭,以至於最後蘇俄內戰剛剛結束,蘇聯就用承認了芬蘭對卡累利阿地區的所有權,換取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希望以此結束長達十餘年的衝突。
  • 讓人靈魂顫抖的冬季戰爭——擊碎蘇軍三個星期滅亡芬蘭的美夢
    個坦克旅,而芬蘭一共才有13個步兵師,其中還有5個師是倉促組建的,再說雙方的工業水平,蘇聯飛機潛艇大炮坦克所有的裝備它都能造,而芬蘭的重工業幾乎為零,在空軍方面雙方的實力差距更大,芬蘭各類老舊飛機加在一起也不到150架,而蘇軍投入了2500餘架!
  • 芬蘭只是個小國,芬蘇戰爭中為何芬蘭能擊敗蘇聯
    芬蘭,位於北歐,面積大致為33萬平方公裡,跟雲南差不多大小。這個體量的國家,也能算是中等。只不過跟蘇聯一比,最萌面積差就出來了。蘇聯有224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幾乎就是芬蘭的67倍。這不是一個傻大個。蘇聯擁有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戰場動員能力和充足的後勤補給。他們可以跟任何一個國家扳手腕。
  • 芬蘭戰役 一場並不簡單的戰爭,影響4大主要國家並改變二戰格局
    1939年,歐洲的上空戰雲密布,英國正在計劃入侵挪威以破壞德國戰略物資的運輸,而德國則想在英國得手之前搶先得到挪威,在當時被普遍認為實力與德國相當的蘇聯的做法更是直接,在波蘭戰役大局已定後蘇聯要求芬蘭將國土割讓出一部分來給蘇聯用與戰時的緩衝區,這樣無理的要求理所當然地被芬蘭政府予以拒絕,結果蘇聯撕毀
  • 蘇德戰爭胡貝口袋戰,朱可夫200萬對20萬十拿九穩,為何功虧一簣
    1944年3月,蘇德戰爭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口袋戰役(也稱胡貝口袋戰役),是蘇軍烏克蘭兩個方面軍對德軍南方集群第1裝甲集團軍的的一場不對等戰役。這場戰役中,蘇軍佔有200萬對20萬十倍於敵的優勢,最終卻讓德軍成功逃脫。那麼,蘇軍這場看似十拿九穩的戰鬥,為何功虧一簣被德軍成功突圍呢?
  • 曾經能戰勝俄國的日本為何在世界二戰中面對蘇軍卻不堪一擊?
    然而為何卻又在二戰中敗於蘇聯呢?今天就仔細給大家講講這裡面的道道。首先日俄戰爭中,俄國在遠東的兵力有限,而西伯利亞鐵路雖然已經開始通車,但貝加爾湖段仍未通車。日本全力以赴,在開戰前已經做足了準備。此外,日本為了贏得戰爭勝利也做了很多情報工作,向俄軍後方派遣許多諜報人員,並且潛伏到了東歐,建立了一個諜報網。這使日本在戰爭中可以知己知彼。
  • 80個師全軍覆沒,65萬蘇軍被活捉
    蘇軍的兵力為西南方面軍、南方面軍共計6個集團軍,擁有69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和28個裝甲旅之眾,後期有大約75.2萬人被德軍包圍,德軍認為蘇軍從包圍圈內逃脫的兵力僅約15000人,故統計共有65萬蘇軍被活捉。
  • 二戰期間史達林為何喜穿軍裝?細說其軍銜變化和難以啟齒的小秘密
    1919年史達林已經是蘇軍西南方面軍政委,貨真價實的軍職,但是在蘇波戰爭中表現差極,回國後遭到朝野一致批評,不得已辭去了軍職,這也算是「傷心過往」吧。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史達林時任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同年8月任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總司令,不久成為蘇軍最高統帥部的「最高統帥」,但他仍然屬於文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