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魔鏡,魔鏡,告訴我,我是這個世界上的基建狂魔嗎?」
魔鏡:「哦,我親愛的主人,那可能不是您。」
美國:「那會是誰?」
魔鏡:「也許會是 中國」
自從這番對話後,美國每天起床都要先給自己打個氣,要立志成為真正的「基建狂魔」。
就在中國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前,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4月23日發布十分具有針對性的報告:《更高質量的路——構建美國戰略應對全球基建挑戰》。
這份報告中強調,全球性的基建模式已經形成,圍繞著基建又會帶來商業、開發、能源以及情報和軍事領域的新利益乃至獲得參與世界秩序和規則制定的機會。
在全球建設的大潮下,全球性的基建模式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國際化戰略路線,比直接硬碰硬所帶來的收穫更多也更全方位。
報告顯示,在此方面,美國先前一直沒有重視起來,看著中國搞「一帶一路」起初甚至不以為意,沒想到自己原先不大瞧得上的模式,卻搞得有聲有色,才發現這個市場中國已經先行一步了。
2016-2030年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分類情況
報告還認為美國應該及時開闢出新的「戰場」,引領世界,並且給出未來15年十分樂觀的預估:
接下來的15年中,全球基建的機會將越來越多,這正是美國大展拳腳的時機,因為中國的基建擴張都是走「低質量化」、「快速量產」的路子,這個市場已經混亂了,將來甚至可能分崩離析,這就需要美國這種優質領頭代表,把大家集中在一起。
其實美國最近的報告並非是毫無預兆的大招,去年10月,美國就已經有動作了。
當時美國看到中國「基建狂魔」的形象逐漸樹立起來,國會以迅雷不及鈴兒響叮噹之勢,在一天內參眾兩院均高票通過一項旨在擴大美國海外基建投資的法案——《更好利用投資引導發展法案》。
(圖源:theepochtimes)
在這項法案的支持下,美國建立起一個政府多部門與私人投資公司OPIC(負責美國海外投資)聯合起來的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 。
這家公司每年可提供高達600億美元的國際開發融資,主要是針對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港口和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
法案通過不久,美國政府就宣布加入亞洲開發銀行的「太平洋地區基礎設施項目集團」(美、澳、新、歐盟等經濟體),為的就是要弱化中國在太平洋的建設形象。不過數據顯示,美國去年在該地區的投資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
所以今年一個季度過去了,美國很是著急,還試圖抹黑中國,結果車還沒上路就翻了。 4月10日,美國駐華大使館,本想用一張圖來揭開中國基建狂魔「虛偽的面目」,卻把自己套了進去,當時還上了熱搜。
空口白牙不管用,那還是關注自家吧,這次的報告中給美國的搶佔之路,歸納出兩個方向:
1.要利用美國本身的「大牌」口碑,從清潔能源工程建設開始,先從國內提升基建形象,下一步快速推廣到全球,體現特殊的美國擔當,同時要好好利用盟友資源,互相拉攏,才能搶佔市場。
2.傳統全球基建市場美國已經入場較遲,那麼5G時代絕不可錯過。科技領域是美國的優勢,5G領域中國在中頻階段雖有優勢,可其它方面美國也有領先優勢,美國利用此逐漸拓展,最終引領時代。
美國在5G高頻段和低頻段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在5G中頻段的可用性佔據一定優勢
(圖源:CTIA)
看到這樣的規劃,估計是個美國人,內心就會洶湧澎湃,立馬想為建設資本主義做貢獻。可美國基建水平究竟如何?
我們時常能看到網友們吐槽美國的公路、電網等基礎設施之差,連川普都親自下場吐槽美國的基建能力弱得像個第三世界國家。
當地政府和聯邦政府在交通、水力基礎建設中歷年投入金額曲線圖
美國的基礎設施體系構建是在二戰後,初步形成在20世紀60-80年代,之後更新換代速度極慢,《2017美國基礎設施成績報告》更是將美國基礎設施評級維持在「D+」(單項只有鐵路達到B)。
(圖源:Rich Pedroncelli/AP Photo)
就拿美國電網來說,美國的電網系統形成於20世紀50-60年代,雖然電網體系成熟,但是當年的體系逐漸不能適應時代需求,加上近年來極端災害天氣變多,對其破壞程度較大,斷電時常發生。美國一年斷電高達3000多次(局部),最高記錄可達50分鐘。
美國發電廠折舊分布區域圖
這是因為美國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2016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稱, 美國基礎設施開支佔GDP的比重僅約為2.5%,澳大利亞和韓國等國家該比重都達到3.9%, 歐洲接近5%, 中國更是高達9-12%。
看到這裡你似乎覺得美國人民真是生活在水生火熱中,甚至會懷疑美國大國之名的真實性,其實美國基建的全球競爭排位並不低,而且排在中國的前面。
首先,美國的基建體系已經成熟,中國還是在快速發展上升期,發展雖然快但是時間短;
其次,基礎設施的建設除了在保質保量的完成後,更要注意其科學性、人性化和後期可維護性等方面,因為中國發展相對較晚,的確存在粗狂式發展的現象,我們還有待深層次發展。
其實美國現在頗有點在成熟的體系上吃著老本的感覺,看到中國發展迅猛,已成為第二大經濟體,明白其可以利用活躍經濟體身份帶動與合作國家的基建等其他行業一起發展,最終影響力漸漸滲透到政治和軍事領域。
「中國擁有更多話語權」這是美國最不想看到的。所以美國趁自己還有能力,想要再試著「圍堵」一次,同時全面升級美國的基建,到時候口碑和利益雙豐收。
從宏觀角度看,中美在基建領域的競爭是發展規律將兩國都置於不得不對立競爭的位置,而這場「博弈」又將會是一場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