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農村,過去不少人的感受是環境不如城市。不過,來過崇明這裡,或許會扭轉大家的「舊觀念」。
生態是立島之本
要打造成田園牧歌式的好去處
談及崇明,必然繞不開「生態」二字。保護生態環境是崇明的立島之本。多年來,崇明持續聚焦水、土、林、氣等關鍵領域,書寫「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上海實踐。
港西鎮作為世界級生態島上的美麗小鎮,最大的生態基底就是林與水。在港西鎮近5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林地就有2.9萬畝,森林覆蓋率近40%,東片區森林覆蓋率更是高達62%。鎮域內河網縱橫交織,河道總數達676條,總長404.7公裡,南橫引河、三沙洪河等貫穿全鎮。
港西鎮是名副其實的林業大鎮,數量多、體量大,但林木種類較少,品質較低。針對這一情況,港西鎮開始實施林地微改造,優化樹種結構,近三年來累計實施公益林撫育項目8002畝。此外,還鼓勵農民、合作社優化經濟果林,全鎮各類果林面積達到1835畝。
港西鎮還依託森林覆蓋率62%的東片區,拓展林地休閒功能,建設了全市第一個開放式的林園共生型鄉村公園。港西鄉村公園擁有獨特的平原水網林木資源,在堅持生態保育的前提下,對原有的林、水、田等生態環境品質和高家莊園、陳幹青故居等旅遊文化資源進行整體提升,打造了一個返璞歸真、田園牧歌式的好去處,吸引市民前來打卡遊玩。
自2017年河長制工作開展以來,港西鎮始終把水環境綜合治理放在重中之重,通過群防群治,共建共享,積極構建生態自然、河通流暢、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河湖水網格局。同時,抓好鎮—村—民間三級河長責任體系,將700餘名民間河長編入12個河長工作站和24個愛水護河宣傳點,全鎮302公裡村級河道以隊、組、戶為單位包幹給村民,實現了對河道的自我監督和自我管理。
在星空下睡去,在鳥鳴中醒來。漫步田埂,採花摘果,坐擁芳林,閒話品茶……這是人們嚮往的詩意田園生活,如今在港西已經成為現實。
老齡化比例較高
因地制宜探索治理路徑
崇明地區的老齡化比例較高,港西鎮60歲以上戶籍人口佔比已達40%以上。因為種種因素的限制,信息化、科技化手段在老年群體中作用發揮有限。因此港西鎮勇於破題,探索出了黨建微網格這一治理模式。這一個個小小的網格,就像一個個小小的觸角,將政策精準地傳達到群眾身邊,將服務便捷地延伸到田間地頭,同時最大程度激發社會治理的活力。
黨建微網格就是根據轄區範圍、人口數量、黨員分布、產業特點等,按照1平方公裡1個網格的形式,形成了「1+12+43」三級網格化工作架構,1是指鎮黨委,12是指12個村,43是指細化的43個微網格。每個微網格都有管理團隊、工作團隊、志願團隊,網格團隊的職責是宣傳、服務、發現、監督、建言、議事。團隊人員除了鎮插村幹部外,更多的是村民代表、黨員代表和普通村民群眾。網格主要做什麼呢?有六句話——組織建設在網格、問題解決在網格、資源下沉在網格、信息公開在網格、建言議事在網格、志願服務在網格。
舉個例子,崇明的垃圾分類工作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港西鎮是崇明最早試行垃圾分類的鄉鎮之一。港西鎮2017年先行先試的時候,垃圾分類還是個新鮮詞,怎麼做大家都是一頭霧水。他們就在網格中發起了垃圾分類志願者的推選,經過統一培訓指導後,負責該網格的上門入戶宣傳和指導。對年紀大的人來說,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精力和時間才能搞明白。但港西鎮還是通過「網格員每人包一個網格、收集員每天記好一次帳、村民每天做好一次分類、志願者每天一次指導、網格每月一次垃圾分類公示、每季度一次垃圾分類考核」,啃下了垃圾分類這個硬骨頭,為全區垃圾分類工作打響了第一槍。
此外,上海大力推行的「一網通辦」也在港西鎮得到了很好的運用。目前,港西鎮接入「一網通辦」業務事項共190項,其中可進行「全市通辦」直接受理事項169項,可進行「收受分離」受理事項23項。這對於市區、崇明島兩地工作生活的人來說,帶來了很多便利,至少省去了路上兩三個小時的奔波。
鄉村振興不是為了美麗而美麗
而是要為群眾謀福利
家住徐匯的周先生,前些日子帶著家人自駕到港西鎮北雙村假日島農莊度周末。「鄉村美不美,不只看它的風景,還要看它有沒有特別的吸引力。」周先生說,其實,除了拍美景「打卡」以外,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來看看認養的農田。
這是假日島農莊推出的新項目「共享農田」,市民可按需求認養相應面積的共享田,隨後種上自己喜愛的蔬果。周先生在「租地」處領取了玉米和毛豆種子,揮起鋤頭,當了一把農夫,「我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
大多數來認領農田的市民和周先生一樣,在城市生活,卻夢想能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地,可以種種喜歡吃的瓜果蔬菜。於是,北雙村順勢推出這一「共享農田」項目。如今,北雙村擁有8家骨幹專業合作社,假日島農莊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家,也是北雙村打造「休閒旅遊型」鄉村振興示範村的一個縮影。
對上海這座超大城市來說,鄉村是稀缺資源。從長遠眼光來看,鄉村必將發展成為城市核心功能的承載地、城市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戰略空間。港西鎮在成功打造北雙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的基礎上,堅持以全域旅遊小鎮為目標,通過農業提質增效和旅遊創新擴容,努力走出一條農旅融合發展的特色鄉村振興道路。
而令人欣喜的是,全域旅遊小鎮的打造,在給城裡人一場世界級生態島之旅的同時,也給本地老百姓帶來切切實實看得見的收入,港西鎮全年人均增長達18%。在北雙村,目前正在推進花博人家的建設,計劃提供200間住房,已經啟動的兩套「村上民宿」,已經分別為村民和村集體帶來每年10萬元租金。
鄉村振興,不是為了美麗而美麗,而是要為村民群眾謀福利,最終的落腳點是增強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要把最美好的風景留給人民。如今,在崇明港西鎮,良好的人居環境在改善群眾居住質量的同時,也喚起了鄉愁,讓越來越多在滬工作的「崇二代」「崇三代」愛回家了,鄉村的人氣越來越旺。集文化、休閒、體育、農業等多種元素有機融合的鄉村休閒旅遊業在港西鎮興起,美好的生態環境逐步轉換成為看得見的生態紅利。
來源:港西鎮
原標題:《在星空下睡去,在鳥鳴中醒來,崇明這裡的生活令人嚮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