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解放前的上海,人們大概立刻就會想到繁華的十裡洋場,燈火通明的外灘。的確,自鴉片戰爭開埠後,上海就由過去名不見經傳的「松江府」一舉變成了「遠東巴黎」。
彼時的上海是富豪們的樂園,更是冒險家的天堂——遍地是黃金和機會。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想來這裡試一試運氣,看看會不會得到這位「東方美人」的垂青。
由此,舊時的大上海便不停上演著一幕又一幕的傳奇故事。而這其中,董竹君和她一手創立的錦江飯店則是不可跳過的一章。
這位生在上海的奇女子,用了幾乎一個世紀的時間來演繹這段傳奇,向世人們展示憑著堅韌、不屈和奮鬥,一個弱女子能在時代的大潮中搏擊到何種高度。
出身貧寒的百合花
1900年,農曆庚子年,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可不是個好年份。經歷了庚子之亂的大清國,已是苟延殘喘,病入膏肓。
國家尚且如此,老百姓的日子就更不堪說了,就在這昏天黑地的動蕩年代,我們的女主角董竹君出生了。
董竹君是標準的苦出身,父親是拉黃包車的,母親則靠給人幫傭來補貼家用。一家人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終日為生活奔波。
再後來,董竹君又有了弟弟和妹妹,家裡的日子也越發清苦。但就算生活窘迫,董竹君的父母卻依然擠出錢來供她念書,這在當時的社會可謂鮮見。也許就在這時,一顆不甘沉淪的種子就已經在她的心裡埋下了。
董竹君的第一次反抗,是在母親要給她裹腳時。母親給她纏上裹腳布,她立刻扯掉,無論如何都不肯就範。甚至搬出廟裡的觀音菩薩也是大腳這樣的理由,母親最後只好由她去。
然而扛得過母親的「管教」,卻扛不住命運的打擊。不久,董竹君的弟弟和妹妹,因為家裡貧困實在無錢醫治而不幸早夭。接著,家裡頂梁柱的父親也生了重病,家中打擊一個接著一個,董竹君終於還是輟學了。
父親生病不能拉車,家裡就斷了一條重要的經濟來源。走投無路的父母被迫將女兒抵押給了「堂子」,也就是青樓。
此時董竹君還是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在「堂子」裡是個只賣唱的「清倌兒」。但往後呢?在這煙花柳巷真能守住這「賣藝不賣身」的清白嗎?十三歲的董竹君第一次拍了照,照片中的她清瘦秀麗,但表情嚴肅憂愁,宛如一支開在泥沼中的白百何。
潮起潮落的愛情
十五歲那年,董竹君「見紅」了,這意味著她離青樓裡女子的第一步越來越近了。她越發的憂愁,有時也哭,不知該怎辦。
就在這時,她遇到了夏之時,一個革命黨人,一個年輕的新派軍人。和其他來聽董竹君唱小曲的客人不同,夏之時從不用輕薄之言戲弄她,而是對董竹君充滿了關心和同情。一來二去兩人便有了感情。
夏之時要替董竹君贖身,還要娶她。但董竹君卻先和夏之時約法三章:一、不做妾;二、要念書學習;三、好好組建家庭,男主外女主內。待夏之時全部答應,董竹君也不用他贖身,自己逃出青樓和這年輕的革命軍人一起私奔,東渡日本。
在日本的日子,是董竹君和夏之時最甜蜜的時光。他們有了孩子,董竹君也在御茶水女子高等師範完成了學業。
她一度甚至還學習法語,準備去法國留學。這段外國留學生活,對董竹君日後的生活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而後,董竹君隨丈夫回到了他的四川老家,這是一個傳統到不能再傳統的大宅門。自董竹君邁進這個宅門,她和丈夫的感情就開始急轉直下。
首先是大宅門裡的勾心鬥角和是是非非,對這些董竹君還能忍。但很快,夏之時開始起了變化,因為厭倦了軍閥混戰,他退出了軍界不再參加革命。
成天在家遊手好閒,賭博吸毒,完全墮落成了一個舊式的敗家子。他的新派思想蕩然無存,滿腦子封建殘渣,更是對妻子大打出手,對女兒不聞不問。
看著無可救藥、再無共同語言的丈夫,董竹君選擇了帶著女兒們離開四川,回到了故鄉上海。
上海灘的錦江傳奇
回滬之後的董竹君,日子過得並不輕鬆。她要養育四個女兒,還要照顧父母。為了改變窘境,她投資新建了一些實業,比如紗管廠和黃包車行。
可三十年代時局動蕩,戰火連連,董竹君的這些實業都沒能成功。這期間父母也接連病故,加上生意上的挫折,董竹君一度絕望甚至想到了自殺。但終因為捨不得女兒,而沒有實施。
這時一位義士李嵩高出現了,他從報紙上得知了董竹君的故事,很是敬佩。在得知董竹君的困境後,他毅然借款相助。這成為了董竹君的人生轉折點,這一次她決定進軍餐飲。
董竹君的飯店叫「錦江小菜」,並用竹葉作為飯店標誌,專營川菜。這錦江乃是成都城外的一條江水,這江邊還有一座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的望江樓。相傳女詩人一生愛竹,而董竹君的名字裡也有一個竹。不知這店名和標誌,是否也藏了女掌柜的用心在裡面呢?
董竹君的用心不僅在招牌上,在菜式上也花了很大功夫。傳統的川菜口味重辣,做法相比江南也略粗。
於是她結合上海本地人的口味和烹飪特點,對川菜做了大膽的改革創新:降低辛辣程度,烹飪方法精細化。同時又創製了幾道招牌菜。果然一炮而紅。
同時董竹君對飯店用餐環境也下了許多心思,當年留學海外的經歷讓她有了不俗的審美。就餐環境雅致的「錦江小菜」,遂成上海灘達官貴人們光顧流連之地。慢慢的,「錦江小菜」變成了「錦江川菜館」,最後終於成了「錦江飯店」。
執著不屈的奇女子
生意雖然越做越大,但董竹君從未忘記過去,兒時貧窮困苦的日子讓她太過刻骨銘心。她希望天下所有窮苦人都能過上好日子,這成了她支持和參加革命的原點。
她創辦女性進步雜誌,印發愛國主義宣傳資料,掩護中共地下黨員……她也曾申請入黨,但上海黨支部的負責人告訴她,組織需要她留在黨外做工作,於是她成了一個沒有入黨的黨員。
1950年,解放伊始,國家需要在上海有一個可以接待中央首長和國際友人的高級食宿場所,找到董竹君希望錦江飯店能夠承擔這項任務。
董竹君二話不說就將苦心經營了十六年的飯店交給了國家,這份產業在當年價值三千多兩黃金,折合15萬美元。
但在交出所有股份後,董竹君在飯店裡卻被架空了。她被排擠出了飯店的管理層,只能領取微薄的薪水。董竹君很委屈,她本可以在政協會議上向周總理反映這些不公的待遇,但她卻默默的忍受下來。
而在後來一系列的運動中,董竹君也曾受到過迫害,一度失去人身自由,可她懷著對黨的無比信任堅持了下來。
可當得知自己被從錦江飯店的創業史中抹去時,董竹君再也忍不住了。對於她而言,錦江飯店就是自己的一個孩子,一個母親怎麼能忍受自己的孩子不認自己?
此時的董竹君已經九十歲高齡,很多人勸她何必再爭這個。但她依然堅持,幾經曲折,雖然有過要恢復那段歷史的消息,但後來卻依然沒有兌現。
小結
直到董竹君96歲那年,她終於等來了好消息。在最高領導的親自過問下,那段被抹去的16年坎坷記憶終於大白天下,那些當年開拓創業的人們終於被承認。
媒體也開始報導那段歷史,讓更多人知道:馳名中外的國賓飯店,老字號錦江飯店,曾有一個無比堅韌執著、高潔頑強的女掌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