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剛從上海出差回北京,有點累本來沒想寫推送,本來的計劃是躺在沙發上想看看微博大家的私信,知道看到一個女孩給我的50+條留言,讓我決定還是勤勞出來碼字吧.
她的私信大概意思就是」自己一直控制不住吃零食,正餐不敢多吃,怕熱量高,但是吃不飽之後就暴飲暴食。連200大卡的酸奶和牛奶也不敢吃「
雖然「不要完全依靠熱量挑選食物」這件事我說過很多次了,但今天就想聊聊:
為什麼我不建議你計算卡路裡。
首先!卡路裡並非一無是處
雖然我不鼓勵大家時刻計算熱量,也不鼓勵完全依靠熱量作為決定吃什麼的首要準則。
這不代表計算熱量一無是處。
卡裡路和體重秤一樣,他們是標尺、是工具,而標尺和工具以什麼樣的方式發揮作用,取決於使用它們的人。就像大家常說的,有人用菜刀做出美食,有人用菜刀行兇。
對於剛開始接觸健身的小夥伴們來說,卡路裡可以幫你認識食物。了解自己每天的熱量需求,對自己的飲食和運動產生更清晰的認識。
但「卡路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這些局限性是鮮有人討論的。
準確計算熱量,太難
幾乎沒有任何辦法,可以精確的計算我們每天攝入和消耗了多少熱量。
雖然很多APP可以查詢食物熱量,超市裡大多數食品也有標註營養成分表。但是這些App裡每種食物的熱量,並不能準確反應你實際的熱量攝入。
不是這些APP的數據問題,而是同一種食物,影響它熱量的因素太多了!舉個例子,不同季節、品種、成熟度、甜度的蘋果,即使重量相同、熱量也會有差別。
同理,包裝食品上的熱量其實有多少有偏差,包括我們7日減脂3餐系列計算出來的熱量,也都有一定的熱量差。
不僅是攝入,熱量消耗也是一樣。大多數跑步機、運動手環、健身視頻裡標註的熱量,都無法精確反應你身體實際的熱量消耗。關於熱量消耗無法準確計算,我在這篇文章詳細講過「跑步機&運動手環」都在誤導你!
吃進去的熱量 VS 吸收的熱量,
是兩回事
同樣熱量的食物,健康程度不同,身體吸收的熱量也有差別。
很重要的是,身體消化三大營養素需要燃燒的熱量多少都有所不同,而身體消化蛋白質是需要燃燒熱量最多的。
一餐中的蛋白質比例越高,最後消化耗費掉的熱量比例就越高。可惜很多垃圾食品中的蛋白質含量都很低,更多的是脂肪和精緻碳水化物。
另外高膳食纖維含量的食物,最後被吸收的熱量也會比食物本身的熱量低。所以即使吃相同熱量的食物,如果選擇健康高纖高蛋白的食物,最後身體吸收的熱量會比食物本身的熱量更低。
所以吃100大卡的雞蛋酸奶,和100大卡的薯條,身體吸收的熱量也會有一些差別。
說這些就是想表示,計算卡路裡這件事從理論上來說就有一些弊端,並且弊端不止於此。
計算熱量後遺症
1. 會讓你過分關注熱量
很多人之所以對卡路裡有恐懼感,是錯以為「飲食熱量超標是發胖的根本原因」。
但事實並不完全是這樣。
很多人飲食不健康導致發胖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在體內引起一系列反應(比如血糖不穩定、荷爾蒙失調等等),這些會促進脂肪儲存,並且讓人無法控制自己的食慾,甚至過度飲食。
而過分關注熱量,容易讓人忽視健康食物本身可以為身體帶來的營養,過度追求低熱量,甚至認為只要熱量不超標,即使飲食不健康也無所謂。
食物為身體提供能量、提供營養,而不僅僅是卡裡路。
計算熱量後遺症
2. 喪失感知飽足的能力
吃飯不像吃飯,而是像在對著數字做任務。
我自己曾經有過一段經歷,就是每天都在計算熱量中度過,那段時間我完全不顧自己的身體的感受,每天決定吃不吃完全依賴計算卡路裡。在我的30斤減脂經歷裡,我有寫過經驗分享| 瘦掉30斤後,這是我最想告訴你的。
那段時間覺得自己特別自律。每天心裡算好「早餐300大卡,午餐500大卡,晚餐500大卡」雷打不動。即使有時候熬夜通宵早晨很餓,也只吃300大卡,多一口都不敢吃。
而另外有些時候其實並不是很餓,卻也為了完成任務,硬給自己餵500大卡的食物進去。
飽,並不僅僅是胃被填滿。
雖然我們總說胃裡的飽腹感,然而吃飽的感覺並不是由胃來控制,而是由大腦。簡單說,就是你吃沒吃飽,不是胃裡告訴你的,而是你的大腦。
每個人大腦感知『飽』的能力也各有不同,不僅感知『飽』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減弱,甚至睡眠不足也會影響我們對『飽』的感知能力。
經常吃撐的人也更難感受到『飽』的感覺。如果你經常吃撐,胃的伸縮能力就會比較強,同時胃向大腦反饋「我吃飽了,該停了」也會比較遲鈍。
這樣長時間下去,就很難體會到身體本身的饑飽感了。
身體是否飢餓、是否吃飽,才應該是我們判斷是否進食的標準。我們每天的用腦量、活動量、睡眠等等都會影響每天的能量需求,沒有人的身體是每天都一成不變、完全需要相同熱量的。
今天的推送有點晚~大家晚安吧!
今天也是愛你的咕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