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呆著無聊上網,發現這樣一則有趣的消息。
一個孩子被老師罰寫「羅」字,結果寫就寫著變了模樣,若不是看到最開始的那個字,誰也猜不到它本來的樣子。媽媽覺得有趣拍下照片,上傳後便走紅網絡。
可以看到,這個「羅」字在孩子的詮釋下,逐漸有了「表情」和「雙腿」,連動作也在發生著變化,栩栩如生,簡直可愛至極。
對此網友們也是一片讚賞的聲音,表示:
這字就像畫上去的一樣,想像力和創作能力都太強大了,沒有點藝術細胞還寫不出來呢!感覺這字這麼一變頓時有了靈魂,有點像甲骨文。
無獨有偶,隨著現在的家長對創造和想像思維越來越重視,「不走尋常路」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評論中還有寶媽曬出自家孩子寫的字,員外的「員」到最後,已經完全變成一個四肢靈活的小人,感覺這孩子心中藏了一部武林秘籍。
不過,在一片歡樂之下,也有的家長出現了擔憂和焦慮的情緒,怕孩子這樣會影響對漢字的認知。
孩子獨特的寫字方式,會不會影響認字?
其實除了上述這樣「畫字」的現象之外,很多家長應該也發現了,孩子們寫字的筆劃都自成一派,不寫到最後一筆都不知道他在寫什麼。
在成年人看來,這種不好好寫字的方式非常難以理解,也不免讓人擔憂。但聯繫孩子的認知發展來看,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7歲前已經上學的孩子屬於前運算階段,此時佔據主動地位的是右腦,因而情緒化認知相對理性思維來說更加強大。
也就是說,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更容易理解圖像和幾何空間,因此寫字寫到最後都變成了畫字。
有專家認為,成年人之所以會追求正確的筆序,是因為這樣才能快速寫出想要的字,但對於資訊時代的小朋友們來說,漢字的輸入除了手寫之外有了更多途徑,因此允許他們用抽象的方式記漢字未嘗不是件好事,這對想像力和創新思維的釋放具備極大意義。
對孩子進行漢字啟蒙,家長可以怎麼做?
1)給孩子講文字的歷史
上過學的人都知道,很多漢字的形成來源於圖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象形文字。
從繁到簡逐漸變化到現在的樣子,背後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沉澱。
但對於天馬行空的孩子來說,文字其實就是一幅圖畫,顯示著它最本真的含義。
因此,父母可以通過一些繪本,給孩子講解文字的起源與發展進化。
2)報書法班、練字帖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橫平豎直的簡體漢字,在書寫和考試方面確實存在巨大的優勢。
想讓孩子寫出更漂亮的字體,可以試著給他報書法班,或督促他練字帖。
不期待每個孩子都能通過練書法修身養性、略有成就,至少學到如何端正寫字,也算是種進步了。
寫在最後
其實「罰寫生字」這種方式,在現在這個年代已經越來越不適用了。學業壓力本就繁重,這項枯燥的作業更會壓垮孩子耗盡耐心。
老師和家長應該也都發現了,除了最初的幾個字能認認真真寫之外,越到後面孩子越不認真。一方面是思想惰性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為寫太多手腕很累,無法控制字體,自然就變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