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太子意見分歧,問大臣:誰對?大臣巧妙回答,結果卻很慘

2020-11-17 網易新聞

2020-11-16 07:44:14 來源: 南笙姑娘

舉報

  自古以來,在皇帝身邊當差猶如伴虎一樣,除了精明和機智,還要有一定的思想準備,說不定哪句話說錯或者說得讓皇帝不滿意,就會被滿門抄斬。

  朱元璋雖說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可是此人自小窮苦出身,做了皇帝後擔心江山再被功臣們奪去,於是變的性格多疑,如此一來在他身邊做大臣可是在刀尖上行走一樣的危險。朱元璋身邊曾有一個大臣叫袁凱,不是袁世凱,朱元璋曾問他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但聰明的袁凱還是機智巧妙的回答了,最後還是倒黴坐了大牢,最後雖然保住性命,卻終生不得不裝瘋賣傻。

  

  袁凱,生卒年不詳,字景文,號海叟,明初詩人,以《白燕》一詩負盛名,人稱袁白燕。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後因事為朱元璋所不滿,偽裝瘋癲,以病免職回家,終"以壽終"。著有《海叟集》4卷。大明洪武三年(1370),袁凱被薦授為御史,成為皇帝的近臣。因為人正直,官階雖然不高,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喜怒無常,大臣一般都朝不保夕,在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之後尤甚。許多官員每天早朝之前都要與家人做個訣別,安排好後事,因為這一去能不能回得來還是個未知數,倘若回來了,就全家慶祝,居然又活了一天。即使有人不想做官,也照樣違背朱的旨意,說他不願為朝廷出力,最終躲不過一死。在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情況下,一些人為了保全身家性命另闢蹊徑,從而成為朱元璋"以猛治國"之下的漏網之魚。

  

  一次朱元璋又要殺很多人,命袁凱把案卷拿給太子複查。太子一向主張寬和、仁政,這一次對老爺子要殺那麼多人然表示反對。袁凱將太子的意見回奏給朱元璋,沒想到朱元璋卻給他出了一個要命的難題:"我與太子誰對誰錯?"袁凱膽子再大也不敢說誰是誰非呀,不得已只好作答:"陛下執法那是正義的需要,而太子主張不殺也是寬政。"袁凱機智回答完問題後,心裡卻一直犯嘀咕,心想:這個朱元璋又要找我事了,我估計是完了。正在袁凱心裡不安穩的時候,朱元璋生氣的說「真是老奸巨猾,你是兩邊都不惹呀。」認為袁凱不老實,打入大牢關了起來。

  

  袁凱害怕遭到誅殺,佯裝瘋傻。朱元璋就命人用錐子扎他,他咬牙忍著疼。回到家裡後,他又把自己的脖子用鐵鏈拴住,整天瘋話連篇。朱元璋仍不相信,命人暗中監視。探子見他在牆邊吃狗屎,其實,袁凱吃的並不是狗屎,他知道朱元璋要派人來監視他,所以事前準備了一些點心,捏成狗糞狀的段段撒在牆邊。密探回去後向朱元璋稟報了所看到的景象,朱元璋這才徹底相信袁凱是真的瘋了。

  袁凱因"瘋"辭官,離開了提著腦袋過日子的是非之地,也保全了家人,落了個善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朱元璋問:你是誰的孩子 大臣回答:我就是您的孩子
    三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就在這時候,朱元璋想讓朱英恢復原來的姓名。畢竟,明朝建立後,朱姓變成了國姓,任何大臣再姓朱都屬於犯諱了。於是,君臣之間有了這樣一段有趣的對話。朱元璋問朱英:「朱英啊,你到底是誰的孩子?」朱英不解其意,一個勁地回答:「我就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養育之恩。」朱元璋不肯罷休,依然追問。
  • 朱元璋請大臣吃飯,劉伯溫看到桌上的杯子,嘆道:皇帝要大開殺戒
    這些逆襲磨礪了他的意志和不屈精神,在軍事上,朱元璋就沒服過誰,後來,主席也對朱元璋做過這樣的評價,說:「朱元璋是天生的軍事家,除了李世民之外,當了皇帝還有著軍事天賦的人,就數朱元璋了
  • 宋太宗問寇準,哪個兒子可以當太子?寇準卻回答「三個不可以」
    這樣一來,年事已高的宋太宗該選哪位皇子為太子呢,也成為一個令他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了。 寇準是一位很有性格的大臣,他在朝堂之上曾與宋太宗論事,宋太宗不愛聽,幾次打斷寇準,寇準依然言辭激烈,宋太宗一生氣,起身要離開,寇準卻搶步上前,拉住宋太宗,硬是讓皇帝坐下,聽他把話說完。事後,宋太宗也沒有懲罰寇準,反而對其表示稱讚,認為這是一位很有個性的大臣。
  • 皇帝下令處死大臣,大臣不屑地掏出免死金牌,皇帝:你看反面是啥
    喜歡看宮廷劇的朋友在很多的宮廷劇中發現相似的情節,在位高權重的大臣被斬首的時候,很多都會戲劇化的拿出一個免死金牌,來挽救自己的性命,在古代這種免死金牌叫做金書鐵卷,也有叫丹書鐵券,金卷等,據說只有開國功臣以及對江山社稷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大臣,皇帝才會賜予這種特別獎賞,免死金牌是封建帝國的特有產物,最早的發明人應該是劉邦,為了犒賞大臣
  • 朱標為啥被稱為權利最大的太子,朱元璋為啥敢放權給他?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戎馬一生打下了大明江山。晚年的朱元璋被認為是一位殘暴的皇帝,殺害了許多老臣。他一生犯的最大一個錯誤就是他沒有處理好繼承人的選擇問題,導致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動亂。在朱元璋心裡,太子只有一人,就是朱標。朱標為啥被稱為權利最大的太子,朱元璋為啥敢放權給他?
  • 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為什麼?
    朱元璋,大明的開國皇帝,從一個社會的最底層,到九五之尊的皇帝,朱元璋可以說是勵志的典範。朱元璋一生閱人無數,但是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估計也是因為這次打擊到了朱元璋,使朱元璋開始疑心所有大臣武將。那麼這個讓朱元璋「打眼」的人是誰呢?這個人叫張昶。
  • 七十歲大臣求見皇帝自稱老臣,第二天就被貶官,半個月後去世
    危素曾追隨元朝皇帝《明史》:國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國史也。後來各地出現起義叛軍,朱元璋勢力漸盛,徐達帶兵北伐,元朝皇帝逃往草原地區,元朝覆滅。危素在當時已經66歲了,原本想要以身殉國,卻被徐達阻攔勸說,後來將他帶到了南京。朱元璋很早前就聽說過他的名聲,知道他非常有才華,就將他安排在了翰林院。後來還讓他參與編撰元史。
  • 伴君如伴虎,說說歷史上那些舌燦蓮花、巧妙進諫的大臣們
    為人臣子的誰不知道。大臣向皇帝進諫可不是好玩的事,弄不好不僅自己的小命沒了,可能會株連九族呢。歷史上冒死進諫、因諫獲罪的事例可謂比比皆是,有了這一個個前車之鑑,聰明的大臣們被逼得學得圓滑一點、機智一點、風趣一點,才能既進了諫,盡了人臣的職責,也保全了自己和全家乃至整個家族的身家性命。  咱就說說記錄在正史裡野史裡的那些精彩勸諫故事。
  • 他當做朱元璋的養子,朱元璋問了一個問題,他為什麼成為了皇帝?
    你比如說朱元璋。雖然看起來非常的體恤百姓,,減輕百姓負擔。但在對待給自己賣命的大臣時,又是另一副面孔,真的讓人很難琢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分析分析他的人物性格特點。 所以,在他成為父親以後,以至於父愛泛濫,為了鞏固自己兒子太子的地位,就把那些他認為對兒子有威脅的大臣給處死了,也就是給兒子清理了障礙。朱元璋有個兒子叫朱標,這個朱標非常的喜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也非常的不錯,經常性的受到老師的誇獎。因為朱元璋對有學識的人非常喜愛,所以他對這個叫朱標的兒子也是寄予了厚望,就把他立了太子。可能是天妒英才吧,沒過幾年朱標就去世了。可謂是英年早逝,這可讓朱元璋心疼壞了。
  • 朱元璋快被餓暈時喝了老婆婆一碗湯,登基後下一旨,大臣都叫苦連天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孤莊村的一個貧農家庭,因為自己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拖欠稅款的人,所以找了一個田地務農,當時因為是蒙古人統治的天下,漢人和南人是沒有地位的。後來濠州發生了旱災,第二年又發生了蝗災和瘟疫,朱元璋家中的親人一一去世,家中十分貧窮,連埋葬親人的土地都沒有,更不用說給親人安置的棺材,最後都是鄰居給了一塊土地,朱元璋和兄弟找了幾件衣服安葬了親人。
  • 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皙,為什麼乾隆時期能聚集眾多王公大臣謀反?
    首先我們先介紹一下弘皙,因為他的知名度不高,也許有人搞不清他是誰,但是如果提起他的父親,熟悉清朝的康雍乾歷史的人,就一定知道,他的父親就是康熙兩次廢掉的太子胤礽。這個弘皙據說非常受康熙皇帝的喜愛,康熙帶進皇宮撫養的孫子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弘皙,第二個才是乾隆。
  • 朱標為何被稱為權力最大的太子,朱元璋為什麼敢放權給他?
    因此,歷代帝王為了避免太子對自己造成威脅,而對太子的權利進行了制約.然而,凡事皆有例外,歷史上也有被皇帝所深深信任,且得到了極大權利的太子存在,而說到這裡,就必須提及一個人物,朱元璋長子——朱標。朱標為何被稱為權力最大的太子,朱元璋又為什麼敢於放權給他呢?
  • 國中有太子,老國君卻自願禪位給大臣,太子怒了國亡了
    燕王噲和子之都對蘇代的來訪表示熱烈歡迎。燕王的歡迎是發自內心的,因為他對名士蘇代的景仰猶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想向蘇代請教富國強兵的真理;子之的歡迎則是發自心底的,不僅因為蘇代的哥哥是他的兒女親家,還因為他正有一齣好戲需要蘇代來幫他唱。和蘇代一番密談之後,子之殫精竭慮、自編自導的大戲終於在歷史舞臺上開演了。
  • 曹丕留下的四大託孤大臣分別是誰?曹叡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君主太年輕甚至年幼,難以單獨處理政務,於是上一任君主會給新君主留下輔政大臣。這些人物都比較有名了,比如說諸葛亮。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魏文帝曹丕給魏明帝曹叡留下的四個託孤大臣。他們在曹魏扮演怎樣的角色,曹叡是如何對待他們的。曹丕留下的四個託孤大臣曹丕算是壯年早逝,他的壽命只有四十歲,在皇位上待了七年。算命的說他能活八十歲,結果是白天加黑夜算成兩天。
  • 朱元璋唯一一次暴打大臣:1.7萬字的奏摺,前面1.65萬字都是廢話
    《明史》給朱元璋的評價是「武定禍亂,文致太平」,朱元璋本人也確實充滿傳奇色彩,從草根到皇帝,這樣的轉變不是人人都能搞得定的。朱元璋深知要想當好皇帝,文化水平就得跟上去,所以他自己努力學習,登基後還鼓勵大家幫他學習。怎麼幫呢,就是給他提各種好建議。
  • 朱元璋問:你兒子昨夜未歸?大臣稱是,朱元璋:已經被朕殺了
    朱元璋為何一定要找周德興呢?《明史》記載:周德興,濠人。與太祖同裡,少相得。也就是說,周德興和朱元璋是「同裡」,一個村長大的,從小就很熟。縱觀《明史》,和朱元璋「同裡」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周德興,另一個是湯和。
  • 朱元璋死前連問三遍「燕王來否?」,無一人敢答,原因令人唏噓
    但若是兒子和孫子都很有才幹,對於儲位的選擇就更加令老皇帝「選擇困難症」了,不只如此,怕是死前見兒子一面都很是困難,據悉,明太祖朱元璋死之前曾連問三遍「燕王來否」,大臣們竟無一人敢回答,原因說起來,很是讓人唏噓。
  • 30年沒上朝,卻沒被朝中大臣架空,萬曆是怎麼把控朝局穩定的?
    他在朝中的首要目標就是高拱和高儀兩位大臣。這倆人再加上張居正都是萬曆的父親留給他的輔政大臣。萬曆繼位站穩腳跟後,聯合張居正以及當時的掌印太監馮保收拾了高儀和高拱兩人。也是靠著這兩個人幫助萬曆實現了經濟繁榮以及朝中的清明。但歷朝歷代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儘管為輔佐萬曆付出了全部心血和青春年華的張居正最終也沒得到善終。在萬曆繼位的第十年,他收拾了張居正不說,還抄了張家。
  • 京官下地方查案時,街頭悄然出現一個乞丐,最終五位大臣人頭落地
    朱元璋痛下決心,決定對這些驕兵悍將、貪官汙吏用重典警示眾人,以絕後患無窮。淮安偷稅,御史臺京官徹查戶部收到舉報,淮安有偷稅行為,這封無名狀紙引起戶部的注意,他們認為在淮安的這紙狀書背後,一定隱藏著一個貪官。於是,戶部將此事匯報給皇帝朱元璋,想聽聽這位布衣皇帝的意見。
  • 明孝宗和朱元璋出身相似,為何朱元璋嗜殺成性,明孝宗卻從不殺人
    他的子孫明孝宗朱佑樘,雖然貴為皇帝,小時候生在皇宮,但是此人所經歷的苦難,跟他的祖先朱元璋居然有一比。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明孝宗在對待大臣的態度上,跟朱元璋大相逕庭:朱元璋嗜殺成性,而明孝宗卻從不殺人。對於朱元璋的出身,人們了解得都非常詳細,這裡就不再囉嗦。對於朱佑樘,知道的人要少些,這裡不妨多說幾句。這位朱佑樘乃是明憲宗的兒子,他雖貴為皇子,但卻是在苦水裡泡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