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爐香》預告上線,順理成章又被轟炸一輪。電影中造型和獨白都飽受詬病,最大的爭議當然還是選角方面。
馬思純和彭于晏,兩位主演從公布的那一刻起,網絡上就充斥著無數反對的聲音。預告片中的短暫亮相,不僅沒能掙回口碑,反而讓大家的批判更加「有據可依」。
而另一邊,電影導演許鞍華正帶著這部作品,在威尼斯電影節榮獲終身成就獎,並成為全球首個獲得此獎的女導演。
面對如潮質疑,許鞍華在威尼斯接受了鳳凰網的獨家專訪。許鞍華力挺馬思純與彭于晏,十分認定兩人都是優秀的演員,自己之所以選擇他們,是因為覺得「他們非常適合聯合出演一部愛情片」。
對於電影獨白語言的問題,許鞍華也做出了獨家回應。許鞍華認為,在普通話市場之下,不應嚴格遵照小說中上海話、粵語和英文夾雜的形式,而是照顧到更多人的觀影體驗。
而另一邊,曾因外形而被網友質疑選角的馬思純,在節目中展現了神採飛揚的一面,並開心宣布自己瘦了十斤,看起來似乎又與角色更近一步。
這是許鞍華第三次翻拍張愛玲的著作,比之前兩次承受了更大的質疑。回顧近年的許鞍華,作品口碑悄然下滑,上一部《明月幾時有》在一眾影后視帝加持下,也只是達到6.9分的及格水平。
當已過盛年的許鞍華,面對飽受爭議的女主角,這一次她是否還能延續以往「影后製造機」的傳說?
01 蒼涼的底片
許鞍華的張愛玲情結
許鞍華自然是懂得張愛玲的,她當然比觀眾更明白張愛玲蒼涼的底色,明白那些愛情都不是偶像甜寵劇,更不是青春疼痛文學。
對於張愛玲,許鞍華有著很深的情結。此次《第一爐香》也是先由製片人購買了改編小說的版權,後才聯繫到許鞍華導演。
「我當然是隨時隨地都可以拍張愛玲的小說」,這是許鞍華的自信。
畢竟,《半生緣》中勇氣寥寥的遺憾,蒼白無用的浪漫情愫,都是經過許鞍華的詮釋才得到最佳呈現。
而黎明演繹下溫潤愚鈍的世鈞,帶著爽朗笑容的吳倩蓮,以及像貓又像鼠的葛優,風情哀怨的梅豔芳,就像是書中走出的人物一樣,真實可觸。跟隨他們的喜怒哀樂,仿佛進入了張愛玲筆下那個上海弄堂裡的世界。
或許是保留新浪潮風格的緣故,於1984年上映的《傾城之戀》,許鞍華以險招制勝——對白原封不動,敘事線都幾乎完全按照書中的節奏復刻。
許鞍華看準了白流蘇那份哀而不張,選了繆塞人這樣一個「徹底的」中式女人,恰巧透出白流蘇心中的那種堅決與剛強。在她鏡頭下的,張愛玲書中的女人才呈現出最自我的樣子,各個心機有缺陷,但又是那麼的可愛。
02 影后製造機
屬於她們的黃金時代
讚許鞍華一句影后製造機絕對沒錯,她選用的女主角,幾乎人人手握影后獎盃,更有半數是因出演她的作品而獲獎。
《千言萬語》之前,李麗珍還只是個《蜜桃成熟時》中扮嫩裝俏的年輕女孩,從豔星之位一步登上金像影后,這一把是許鞍華推的。
《唐山大地震》後沉寂多年的張靜初,在許鞍華的「天水圍系列」中大放異彩。許鞍華把原一直以美麗示人的張靜初,拍成了衰弱無助的被家暴的妻子,完全打破其固有形象,才讓觀眾徹底認識這個外柔內剛的女孩,向觀眾證明了張靜初的影后實力。
《女人四十》是許鞍華導演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影片,同時斬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女主角獎」等六項大獎,飾演片中飾演阿娥的蕭芳芳還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銀熊獎。
蕭芳芳長著一張兢兢業業好欺負的臉,完美塑造了香港社會中普通工薪階層的女性形象。她在影片中那種精明的目光,在困境前透露的詼諧口吻,又展現出那種普通大眾特有的生活哲學。一切都以許鞍華的設計脫不開關係。
03 新女性鏡頭
她和她的女主角
90年代中期開始,許鞍華逐漸以女性題材和人文主義立場為主,脫離新浪潮痕跡,確立自己的風格。
不同於許多女導演迫不及待地要祭出「女性主義」大旗,許鞍華的作品是「向下」的——依靠現實生活來呈現問題,由女性自身提出解決辦法。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中,斯琴高娃飾演的「姨媽」是那個年代是為數不多的大學生,能說一口正宗的英式英語,連當時爆紅的「小燕子」趙薇都為她做配。人過中年仍不甘落俗,反而在家長裡短的「姨媽」中成了異類。
許鞍華沒有讓角色開口說教,反而以一個個生活場景引人深思:究竟是所謂的「大眾姨媽」出現了問題,還是輿論對於「姨媽」的刻板印象而出現的認知扭曲呢?
《客途秋恨》許鞍華以自己的真實經歷展開創作,通過年輕的張曼玉與母親各自的成長經歷,展現出時代之下女性思維的變遷。
如今女性向影視作品中,不乏種種脫離現實的「霸總式」愛情,小人物的大「懸浮」人生,許鞍華的女性描寫落點很小,卻處處見大。《天水圍的日與夜》兩部電影中的三個主角,都是被視為社會弱勢群體的中老年女人,都「孤立」於穩定的男伴出現。
「港漂」貴姐陪伴著寡婆梁歡,搖搖擺擺地走在無人的街道,買菜被退回殘舊的硬幣,在貧民區共撐一片天,這才是女性友情最動人的力量。
許鞍華鏡頭中的女性形象,帶著獨立女性的堅韌與自我,又不失女性天性的柔情與善良。《黃金時代》中文採奕奕,倔強天成的蕭紅,「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的丁玲,正是許鞍華式女郎的最佳寫照。
許鞍華以女性視角探索女性的獨特心靈,脫離了男性社會的話語表達,才描繪出女性最原本的樣子,是女性主義電影中舉足輕重的存在。
回望昔年許鞍華的兩部張愛玲電影,在上映初期多少也有質疑的聲音,時隔數十年再回看,其改編卻有其歷久彌新的細膩之處。
經得起時間打磨的才能被稱為佳作,而電影的選角是否真的需要固定模板呢?40年電影人之路,許鞍華曾做出種種創新的嘗試,也曾數度轉變電影風格。或者,許鞍華鏡頭勾勒出的葛薇龍,才正是下一代經典的張愛玲女郎。至於《第一爐香》是否真的煉成了鋼,正片未出,也不該過早做出評判。
審美會隨時代更迭,女性對於真實自我的堅持卻始終如一。對於許鞍華,我們還應多些耐心與期待。
編輯: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