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的柔然:本以為自己是草原狼,在中原眼中卻淪為了蠕蟲

2020-12-28 正史漫談

柔然是主要活躍於南北朝時期的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它的角色,跟漢代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差不多;

但相對於這兩位同行,柔然的存在感可就低得多。我相信,如果沒有《花木蘭》,估計絕大多數朋友都壓根沒聽說過柔然的大名。

柔然存在的幾百年中,幾乎從沒有攪起過什麼什麼大風大浪;而且最後「死法」也相當憋屈:被為自己打鐵的「鍛奴」匈奴亡國,餘部要麼西遷,要麼融於其他民族中。

柔然之所以這麼悲劇,只怪太「生不逢時」。下面兩張圖來自某版本的電影《花木蘭》,面對魏軍,胡軍飾演的柔然可汗很囂張:「魏人是羊,我們柔然是狼!」這架勢看起來牛氣哄哄,符合北方遊牧民族一貫的形象。

可惜對柔然而言,這一場面只能存在於影視中;真正的歷史上,情況是剛好相反的——面對北魏,柔然才是羊;

哦不對,在北魏這邊,柔然的官方統一稱謂是「蠕蠕」,即蟲子。

造型雷人,蜜汁自信~~~

柔然:拓跋鮮卑的不安分小弟

古代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雖然名字不同,但往上追溯,大多數的來源其實差異並不大。比如柔然,按照《魏書》中的說法,它跟鮮卑一樣出自東胡。起初,這支部落一直依附於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國(西晉王朝加封的爵位)。

十六國時期,在苻堅大帝的領導下,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權強勢崛起,東徵西討、四處兼併,首次統一了北方,代國也未能逃脫被滅的命運。柔然人則趁機擺脫了拓跋氏的控制,依附於匈奴鐵弗部的劉衛辰。

沒過多少年,在淝水之戰慘敗的前秦轟然崩潰,原先那些被兼併的政權迫不及待的紛紛復國,北方再度回歸四分五裂的局面。拓跋氏的代國,則在年輕有為的拓跋珪(16歲)的帶領下復闢,並且改名為魏,史稱北魏。

拓跋氏,是遊牧民族鮮卑的一支。當初代國之所以能夠建立,正是因為憑藉著自己強大的騎兵為西晉王朝出了不少力,憑藉戰功才得以裂土封侯。十六國時期,代國雖然與漢文明不斷接觸、融合,比如大量任用漢人官員、借鑑中原制度,但在此時,大體上還保留著遊牧民族的特點。特別是在軍事上,魏軍基本都是騎兵,而且結合了中原的先進技術,戰鬥力傲視中原。(比如後來在參合陂一戰,北魏以2萬騎兵殲滅強大後燕的5萬步騎)

拓跋珪復國後,雖然長遠目標是逐鹿中原,但在短期內,積蓄實力是第一位的任務。於是他把在草原上打打小怪、收拾其他部族當成了短期小目標。公元391年,北魏攻打高車(也稱敕勒、丁零,起源於貝加爾湖遊牧民族),草原上的各支部落都比較配合,只有柔然不幹。

結果不用猜,首先被揍的就是它。好漢不吃眼前虧,柔然整個部落捲起全部身家財產逃竄,拓跋珪則親自率軍緊追不捨。貓捉老鼠般跑了近千裡地後,柔然被打崩、整個部落都成了俘虜,隨後被拓跋珪帶到雲中郡安置。

社侖的崛起

在擺平了草原後,北魏集中精力鏖戰中原。不敢居於人下的柔然人蠢蠢欲動,原首領的兒子曷多汗、社侖等人丟下父親往西北逃竄;在北魏的追殺下最終只有社侖帶了幾百人得以逃走。

在北魏的連續打擊下,社侖逃到大漠以北,卻意外獲得了生存空間:「社侖遠遁漠北,侵高車,深入其地,遂並諸部,兇勢益振」。也就是說,社侖逃出了北魏的掌控後,在漠北成了老大,「號為強盛。隨水草畜牧,其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其他各族的小政權,都不得不向柔然稱臣,「小國皆苦其寇抄,羈縻附之」。這一階段,堪稱柔然的巔峰時期。

但在古代,不想侵襲中原的遊牧民族,等同於不合格。此時的社侖,認為自己有實力南下跟北魏掰掰手腕了。

公元404年,聽說拓跋珪集中兵力攻打後秦、腹地兵力空虛,社侖認為有機可乘,於是集結軍隊南下。起初確實佔了點便宜,但當北魏常山王拓跋遵帶領一萬騎兵前來時,社侖趕緊開溜。

其後,柔然與北魏之間,這樣的畫面成為常態:一旦聽說北魏挺忙,柔然趕緊南下試圖搶一票;但一旦對方回擊,柔然轉身就跑。公元406、409年,這樣的情況連續出現。

到了公元410年,忍無可忍的北魏拓跋嗣率軍反擊,社侖在逃跑的途中死去。其後的多年間,柔然內部出了很多亂子,長時期不敢南下。

直到大檀擔任可汗後,柔然才再度南侵。不過,面對拓跋嗣的反擊,大檀壓根不敢交手:「大檀懼而遁走」。

面對拓跋燾,柔然面臨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打擊

直到公元424年,北魏新一任皇帝拓跋燾即位(太武帝),年僅16歲。大檀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迫不及待的帶著6萬騎兵南下,直接殺進了雲中郡。

拓跋燾年輕,但膽色和能力卻很非常老成。他親自率兵迎敵,連續奔襲三天二夜到達雲中郡;面對柔然絕對數量優勢騎兵的包圍,拓跋燾淡定指揮,魏軍當陣射殺對方大將於陟斤後,大檀膽戰心驚、全軍而退。

接下來,拓跋燾暫時擱置中原事務,集中精力開啟了吃飯、睡覺、揍柔然模式。他一生中共出徵柔然十多次,公元429年的那次遠徵尤其「殘暴」。

公元429年4月,拓跋燾大軍從平城開拔,這次目標不是驅趕,而是釜底抽薪、直殺柔然可汗庭。6月,北魏的騎兵軍團長途奔襲3700多裡,來到柔然腹地。大檀聽聞,嚇得魂飛魄散,「將其族黨,焚燒廬舍,絕跡西走,莫知所至」。魏軍則在柔然境內橫行無忌,「分軍搜討,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渡燕然山」,還特地路過當初東漢名將竇憲的營壘遺蹟。

這一戰,柔然幾乎被摧殘的分崩離析,30多萬人、牛馬100多萬匹被搶走。元氣大傷的大檀,幾乎再也沒有挑戰北魏的勇氣。他的兒子吳提即位後,換了一種模式對待北魏,他起初認慫、朝貢,隨後卻不死心、時不時搞搞襲擾小動作。當然了,北魏對這種不老實的舉動絕不慣著,屢屢組織大軍敲打敲打柔然。

吳提死後,兒子吐賀真繼位,很快迎來了北魏的下馬威。公元449年,魏軍分道出擊,奪取柔然「人戶畜產百餘萬」。

可以說,拓跋燾在位期間,是柔然被揍得最慘的時期;挨打也就罷了,在尊嚴上也受到了極大的羞辱。拓跋燾對柔然極度鄙視,他認為,柔然人「無知,狀類於蟲」,就像蟲子一樣無知、愚蠢,因此將對方命名為「蠕蠕」。在《魏書》等史料中,正是用「蠕蠕」稱呼柔然

分裂、掙扎與迴光返照

拓跋濬在位期間,也曾率10萬騎兵北伐,柔然遭受連番打擊後,「怖威北竄,不敢復南」,很長時期內不敢南下。

直到予成接任柔然首領之位後,也許是出於「初生牛犢不怕虎」,柔然再次南侵。北魏皇興四年(公元471年),拓跋弘派大軍出擊,柔然再度慘敗,被「斬首五萬級,降者萬餘人,戎馬器械不可稱計」。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後,對柔然採取剛柔並濟的應對策略;予成迫於實力的差距,雖然「歲貢不絕」,但態度並不怎麼誠懇,雙方並沒有恢復和親。

予成的兒子豆侖接班後,對北魏相當不服氣,甚至殺掉了勸他跟中原交好的大臣。對此北魏也不客氣,公元492年8月,魏軍七萬騎兵來襲。壓力之下,柔然爆發內亂,豆侖被殺 。

伏圖繼承可汗之位後,向時任北魏皇帝元恪(此時的北魏經過孝文帝改革,拓跋氏已改姓「元」)請求和親,但並未被接受;到了醜奴繼位後,柔然一邊向北魏進貢,一邊擴張勢力,一度徵服了高車。

公元521年,醜奴在內亂中被殺,其弟弟阿那瓌繼位。他北魏孝明帝元詡投降,受封朔方郡公、蠕蠕王;

公元525年,北魏爆發了六鎮起義,阿那瓌積極出兵協助平叛,得到北魏孝莊帝元子攸的賞識。在這個過程中柔然實力得到了恢復,阿那瓌本人自號「敕連頭兵豆伐可汗」(簡稱頭兵可汗),與北魏朝貢不絕、和親通好,並開始積極漢化。

如果這麼發展下去,柔然也許可以擺脫「蠕蠕」的形象,但時代並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

突厥崛起、柔然滅亡

當初,平涼地區姓阿史那的雜胡逃到金山地區定居,自稱「突厥」。也許是源於從中原學到的技術,突厥人善於鍛造打鐵,從此被柔然人當成了自己的鐵匠,名為「鍛奴」,顧名思義,跟奴隸差不多。

到了土門擔任酋長時,突厥開始強盛。公元551年,鐵勒部落意圖襲擊柔然,被土門設埋伏打了個措手不及,5萬多人被俘虜。土門依仗自己的功勞,向柔然請求和親,但卻遭到了斷然拒絕,頭兵可汗甚至派人怒罵他:「你就是我家的鍛奴而已,竟然敢提這種要求!」(爾,我之鍛奴也,何敢發是言!)

土門心裡那個憋屈啊,他當即殺掉柔然使者,派人向西魏求親。宇文泰樂見其成,派長樂公主和親。

得到中原的認可後,土門膽氣更盛。公元552年,突厥集結大軍突襲柔然,頭兵可汗兵敗自殺;殘餘力量分為東西兩部分。

後來在北齊的打擊下,東部柔然幾乎銷聲匿跡;西部柔然則面臨突厥的窮追猛打,貴族幾乎被屠殺殆盡。柔然汗國徹底滅亡後,殘餘人口要麼西遷,要麼融合於突厥、契丹部落之中。

突厥人,則成了北方草原的新霸主。

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能夠崛起為中原王朝的威脅,一般得有兩個條件:

主觀條件:內部出現一位統一各部落的雄主,比如匈奴的冒頓,突厥的土門,契丹的耶律阿保機,蒙古的鐵木真等;當然,柔然也出現了社侖這樣一位角色;

客觀條件:中原陷入戰亂,無暇北顧。如匈奴面對的楚漢相爭,東突厥碰上的隋末中原大亂,契丹恰逢五代十國,鐵木真撞見宋金對立。而柔然,其實也剛好遇上了五胡十六國時期。

但是,柔然看似具備了兩大共性,實際上卻不幸面臨了一大特性:

柔然的崛起,在中原與其對位的是北魏;而這個政權,卻是個威力加強版的遊牧民族:一方面保持了馬背上的特長,另一方面吸收了中原的技術與制度優勢;加上在逐鹿中原過程中的錘鍊,北魏的武力與意志,都不同於那些傳統中原政權。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柔然這種純遊牧民族的機動特性,就變得不值一提。而面對更加強悍的後起之秀時,四不像的柔然,絲毫沒有抵抗之力。

相關焦點

  • 生不逢時的柔然:本以為自己是草原狼,實際上卻淪為了待宰羔羊
    柔然存在的幾百年中,幾乎從沒有攪起過什麼什麼大風大浪;而且最後「死法」也相當憋屈:被為自己打鐵的「鍛奴」突厥亡國,餘部要麼西遷,要麼融於其他民族中。 柔然之所以這麼悲劇,只怪太「生不逢時」。下面兩張圖來自某版本的電影《花木蘭》,面對魏軍,胡軍飾演的柔然可汗很囂張:「魏人是羊,我們柔然是狼!」
  • 為打擊柔然,被中原王朝扶持起來的突厥人,卻成了草原上的霸主【那時英雄25】
    第四章 草原帝國 第二節 「鍛奴」帝國突厥在柔然治下以「鍛工」的身份生活,也就是專門幫柔然打鐵的奴隸部落。在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的帶領下,突厥部族日益強大。為壯大自己的實力,他在公元542年派人到塞上進行貿易,表達了希望與中原王朝通好、加強聯繫的願望。
  • 柔然與北魏跨世紀的恩怨情仇,到底誰是草原狼,誰是待宰羊
    相信大家都讀過或者看過《花木蘭》的相關作品,要不是這不部作品,相信大家對於外族侵略中原,只熟悉突厥或者匈奴,但對柔然這個族群可能一知半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這個主要活躍在南北朝時期的北方草原遊牧民族。
  • 趙薇版《花木蘭》中講漢人是羊,柔然是狼,到底錯在哪裡?
    歐亞大陸可以看成五個部分組成,中國,歐洲,印度,中東,四大文明地區,以半包圍形式圍繞著中亞大草原,四星捧一月.. 草原人要想生存,只有畜牧或者商貿. 說田地是靠天吃飯,那麼畜牧業更是如此.一場暴風雪,一場狼災,一場羊馬瘟......都可以真正意義上作到顆粒無收.比較起來種田反倒成了鐵飯碗,碰到這種事,有血性的男人只能看著孩子餓得熬熬叫,冬天快到了,要想撐過去,無論如何,得想點辦法. 那麼做生意吧,把我們的牛羊馬,賣給中國人歐洲人印度人中東人吧. 換鹽換鐵換瓷器換茶換布換........
  • 鼎盛時期的柔然,是一個怎樣強大的存在?
    結果,過了一代人之後,這個禿子的後代成事兒了,發展出了自己的部落。然後這個部落首領就要給自己取個姓氏。因為第一代首領叫禿子,在鮮卑語中是「木骨閭」。於是,這個小部落就叫做木骨閭,時間久了,叫成了鬱久閭氏。鬱久閭氏帶領部族南徵北戰,打下來不少部落,就發展成了柔然。但要是從根兒上說,柔然不過是拓跋部的逃奴。之後,拓跋部南下建立中原王朝北魏,柔然趁機建立草原汗國柔然。
  • 草原狼怕猛犬?牧民說:坎高藏獒在狼的眼中都是寵物,狼怕的是它
    野狼,在我國是二級保護動物,主要棲息地為森林、山地、沙漠、草原,體型中等勻稱,四肢強壯,外形與狗和豺狼相似,毛色多為棕黃或灰黃色,主要捕食鹿、羚羊、野兔以及家畜為主要食物來源
  • 歷史上的柔然古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神秘國度?
    後來,她是因為沒有答應她屬下突厥的求婚或者說拒絕了和親,突厥開始反抗,在反抗中突厥迅速強大起來,柔然抗擊不了突厥的打擊,向四處逃跑,其中一部分逃往向了歐洲,在歐洲大陸掀起了幾乎不亞於匈奴西遷掀起的浪潮,又一次的更新了歐洲的格局。這就是歐洲史籍中不斷出現的阿瓦爾人。    柔然建國的始祖是木骨閭,幼年曾經被鮮卑拓跋部擒獲,淪為奴隸。
  • 鮮卑之後的草原霸主,花木蘭從軍的敵人,突厥曾經竟是其煉鐵奴
    所謂皇帝輪流做,兩千多年來,北方草原上出現了一個又一個霸主,縱橫四方,一度壓得中原文明抬不起頭,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匈奴、鮮卑、突厥、蒙古,但其實還有一個名字非常好聽,卻鮮為人知,這個草原霸主出現在鮮卑之後,花木蘭從軍的敵人,後來強大的突厥人還曾是其煉鐵奴。
  • 柔然帝國與茹姓起源
    「柔然」一詞,有認為是「聰明、賢明」之意,或認為含有「禮義、法則」之義,或認為源於阿爾泰語的「異國人」或「艾草」等。關於柔然人的來源,由於史籍記載歧異、簡略,有東胡、鮮卑、匈奴、塞外雜胡諸說。如《魏書·蠕蠕傳》提及蠕蠕為「東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於大魏」;《宋書·索虜傳》、《梁書·芮芮傳》均認為柔然是「匈奴別種」。而《南齊書·芮芮虜傳》則以為是「塞外雜胡」。
  • 《木蘭辭》中徵伐的對象——柔然汗國,竟然和北魏同源
    提到曾經稱霸草原的民族,大家可能會想到匈奴、鮮卑族、突厥以及契丹、蒙古等,但是很少能夠想起柔然。在5世紀,柔然曾經統一了蒙古高原,並且徵服西域,成為了當時亞歐草原上最強大的勢力。柔然強盛,成為了北魏最大的對手之一,北朝著名的民歌——《木蘭辭》就是以北魏和柔然的戰爭而創作的。北魏和柔然都是鮮卑後裔,但是卻來回徵戰了幾十年。最終柔然在北魏的打擊下走向了衰亡。
  • 古代的柔然,契丹,西夏都是北方政權,現在分別屬於哪些省份?
    那這其中的柔然。契丹和西夏分別是在現在的哪裡呢?首先我們來看柔然,柔然蒙古草原的一隻遊牧民族,他們是繼匈奴和鮮卑之後崛起的雄鷹,翱翔在蒙古大草原。柔然的起源史料記載眾多,在南北朝各國的史書中各有記載,有的說是匈奴的後裔,有的說是東胡和鮮卑的後裔,也有說是這三個民族的雜交等等。
  • 言情草原男主VS中原女主文推薦|8本
    十四歲那年為自己卜了一掛,命貴極,可活不過十九,只有一變數在北方。恰逢亂世,凌宋兒被父皇送去大蒙汗營和親。阿布爾回營篝火晚宴,三位王子任凌宋兒挑選。凌宋兒卜卦雙數成吉,二人就地完婚。算著命數隻剩三年,本以為兩口吃飯,三年散夥,凌宋兒便也處著隨意。男人卻胸懷熾火,將她寵為珍寶,幾次死神交錯,為她殺戰馬渡決江,守護麾下。
  • 草原還有野生狼嗎?
    圖來源於《狼圖騰》這部帶有野性的電影,講述了發生在草原上的人與狼的故事,電影裡的主人翁在與草原狼搏鬥、追逐、廝打、飼養中,逐漸被真實的狼性折服,他希望通過與狼的朝夕相伴來了解草原之王,但大自然和野生動物不是人類能夠輕易讀懂。
  • 草原狼
    11年前有一位朋友寄給我了一本書:《狼圖騰》。當時看得是如痴如醉,後來就信筆寫了一首詩,就是下面的《草原狼》。這次很巧,來的地方正是電影《狼圖騰》拍攝的地方。 草原狼我以對狼的敬慕情歸草原魂入狼群一夜寂滅無聲草原所有的生靈都不敢陷入寧靜二我們的眼睛沒有黑色成群的野黃羊毛色不一的牧羊犬三月亮升起我們對月一起嗥像圍截獵物時行動如一
  • 從花木蘭看北魏注入中原的民族血性是怎麼拯救了我們
    01.鮮卑人的崛起中原最早的北方強敵應該是匈奴,早在秦國統一中原的那段時間,草原上的匈奴人也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汗國,這顯然不是巧合,有一種說法是統一後的中原不再那麼容易被打劫了,草原也需要統一起來才能打得過中原王朝,所以才有了匈奴人的建國。
  • 從草原視角看中原王朝的擴張極限在哪裡
    「被髮左衽」是中原視角下典型的草原遊牧者特徵草原視角首先,遊牧文明是誕生在農耕文明初步成熟的基礎之上的,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本是同宗同源的親兄弟。這點兵力也許足夠搶劫幾個村落、絞殺幾支散兵,但不能真去和中原主力武裝硬剛,因為攻堅能力一直是草原騎兵的短板,中原王朝堅固的城池和中原步兵緊湊的方陣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草原騎兵的戰術優勢。相比於戰術,草原對中原的真正優勢在於兩個字:成本。軍隊的戰鬥力,歸根結底是動員力和組織力。
  • 永遠的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上的小牧民草原之歿沿呼和浩特西行,峰巒蒼茫的陰山蜿蜒於右側。陰山山脈包括狼山、烏拉山、色爾騰山、大青山,是古代秦漢與匈奴、北魏與柔然、隋唐與突厥之爭的主戰場。我說廣東話、江南吳語、普通話、英語,掰赤幾句其他方言,蹦幾句德語,以為可周旋於世。臨淵大海般草原文化,眩目遙遠之地平線,粗糲的旱風撫摩肌膚,兩額溢滿汗鹼與黃塵,方感湮歿歷史難以復活,儼然我已跨進一冷僻陌生異域。北方民族的變遷是半部中國史。
  • 被東晉稱之為蠻夷,卻自稱正統,視柔然為蠕蠕,它就是北魏皇朝
    這個很好理解,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建有魏國,後來曹丕篡漢建立曹魏,魏國一般都地處中原地區,叫魏的政權都是大國。其二,拓跋珪雄心勃勃,雖然建國時年紀輕輕,但是他的野心非常之大。「魏」是為了對照於南朝的「晉」。大家都知道,晉朝是司馬氏欺負孤兒寡母篡位而來的,既然漢朝氣數已盡,那麼國號叫「魏」可以彰顯正統。
  • 五代十國時期,西域霸主柔然是如何興起的?最後又是因何而亡的?
    北魏之所以如此「淡定」,不是因為魏帝同意柔然的反叛,而是因為這時魏帝意欲一統中原,與後秦、後燕、西秦以及南燕、南涼等政權互爭雄長,無暇北顧。也就是在北魏無暇北顧時,遠遁漠北的柔然開始發展壯大。在社侖的勵精圖治下,柔然先是攻破敕勒諸部落,盡據鄂爾渾河、土拉河一帶水草豐茂的地區。接著,柔然又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餘部拔也稽,盡並其眾。
  • 春秋西戎草原文化手柄鏡
    據店家稱,此鏡由甘肅購得。觀其紋飾,當為西戎草原文化鏡。眾所周知,相對於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地處中國北方以及西北方、是中國遊牧民族的發祥地,他們的祖先曾在這裡生活繁衍,創造了優秀的草原文化。早在遠古商周時的鬼,春秋戰國時的戎狄、東胡、匈奴,秦漢以後的烏桓、鮮卑、柔然、突厥,以及公元12世紀前後的回鶻、契丹、女真族等,他們和中原的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互為影響。而馬作為遊牧民族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駿馬尤為牧民們所喜愛,西域國家寧可為馬而得罪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