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八條。
最近突然有那麼一丁點沉迷女團的我,在觀看《創造101》第三期前,就收到了來自追更第一線的小夥伴們的各種吐槽.
於是耐下性子緊張的看完了長達 3 !!!個多小時的第三期之後...總之先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再進入正題吧。
第三期開始了第一次對現場觀眾的公演。
公演前,根據前兩期的分級,這次以導師決定本場公演的16個團隊的C位成員,其餘成員自由選擇進組的模式展開。
16名C位成員又被分成「能力C位」與「勤奮C位」兩種。顧名思義八條就不多解釋了。大概就是宇智波佐助和洛克李的區別吧。既然有天賦異稟,那必定也有勤能補拙,立意本身還是很棒的。
表演方式也十分單純,選歌編曲排動作,導師帶隊來PK(迷之押上了韻⊙_⊙)
最後評選出一位最具人氣的選手,在下一階段比賽中繼續保持C位。其他選手的安排,wuli韜韜似乎沒(wang)有(le)細說⊙_⊙
這次腦內想提的一點是,八條在看《創造101》第三期時,對現場觀眾投票部分一開始有一個小小的疑惑:上場pk的不是個人,而是兩個導師團隊各自派出的團隊,那麼為什麼wuli韜韜在讓現場觀眾投票時,不是讓觀眾給喜歡的團隊投票,而是給喜歡的一位選手投票呢?
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這期表演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印象:
第三期中,不難看出幾乎都是重組後的全新團隊登臺表演。並且,從多樣大膽的選曲 到精緻的編曲(臥槽居然連聖鬥士星矢主題曲都出現了?!)從表演風格到各個團隊的形象定位,都給人感覺在一期節目中仿佛看遍了當下所有流行女團的各種定位:
羅奕佳組的欅坂46風(emmm...)
羅奕佳組:聖鬥士星矢主題曲中文翻唱
段奧娟組的甜美可愛風
孟美岐組的霸氣性感風
吳宣儀組的青春戀愛風
Yamy組的流行嘻哈風
等等...就不逐一列舉了。
可以看出,在前兩期的鋪墊下,各個新生團隊終於初步成型,新團隊的表演也可圈可點。然而,在第三期中竟然採用的是對個人的投票。雖然最終還是按照團隊總票數來決定獲勝方,但是細節上似乎有些不合情理。這未免給人一種硬要將一個團隊拆開再分個三六九等的錯覺。
而且,喜歡的隊員與喜歡的團隊 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一個講求個人能力的突出,一個講求團地整體效果的協調,無論怎麼看都可能會產生「喜歡的隊員不在喜歡的的團隊」或「喜歡的團隊中卻沒有喜歡的隊員」諸如此類的矛盾吧。
在八條百思不得其解大概2分33秒後,突然發現,也許,是我自己看得不夠遠?
之後的節目會出現淘汰,那麼現有的團隊還會繼續經歷拆散,重組,淘汰,的循環,直到最後留下top11人。
前期的團隊表演,對個人投票的設定,我想,一方面為了提高同隊其他選手的危機意識;另一方面,也許是為了在前期給觀眾提供一個對喜歡的隊員進行「養成」的空間吧:讓喜歡的隊員,不停以團隊高票數脫穎而出,之後才能有機會參加下一次的團隊重組,去與新的隊員磨合,強化自己,最終成為創造101目標團隊的一員。
現有團隊的拆散,重組,會重新創造出成員間不同搭配所帶來全新可能性。
在觀看前期女團們的表演之餘,這種對個人的投票機制也在告訴我們:這個節目並不是一個既成女團的舞臺秀,只要享受當下的成果就足夠了;它的目的在於,從所有現有成員中,創造,孕育出一個11人的全新女團。這需要每一個優秀的個體能走出來,再重新走進去。
所以,成員們不僅要在各自當時所屬的團隊裡鍛鍊自己的個人能力,與其他成員進行磨合,同時,每一次表演後的勝負,都會關乎著新一輪的拆散和重組,這一期的夥伴,下一期的對手,方才建立起的同隊羈絆,也許下一秒就立馬各自分道揚鑣。
光彩的背後總有不可迴避的殘酷。第三期的節目最後胡彥斌老師就也提到:
「她們不缺動力,不缺年輕,她們卻的是經驗,不是能力上的經驗,而是心態上的經驗」
年輕的90後00後要勝任將來創造101女團的位置,能力不足,有的是時間,勤能補拙,心態輸了,就很難站起來了
這個程度的殘酷,她們必須受得了。
同時也可以推測出節目組大概採取了 前期培養個人後期磨練團隊 的理念吧。
噓~
最後悄悄的吐槽:後期音效處理效果真的有點參差不齊,,可能,字幕組突然被叫去做音頻後期了吧,他們也很懵逼呢⊙_⊙
不過,依然有一些隊伍,即便在幾乎沒有修音的情況下,依然勝出了比賽,可見節目的評判相對還是合理的,一組行走的MV⊙ω⊙。
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一組慘澹的修音下仍然精彩勝出,高興到模糊的!陳芳語組!
耶~~
以上!
關注掃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