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寫寫《狗十三》,一個被禁5年的優秀青春電影。
電影全篇圍繞著一隻狗展開,以小女孩李玩的成長經歷向觀影者展示了中國現代教育的現實。
故事得從父親幫她改掉了興趣小組開始。
李玩擅長物理,而父親在老師勸說下將她的興趣小組改成英語。
為了綜合成績放棄自己的興趣,
大人們總是說為了我們好,可是什麼是為了我們好呢?
我不知道,但這是李玩的第一次妥協。
父親為了得到她的原諒,亦或是為了讓她保持愉快的心情來接受血緣關係淡薄的親弟弟的到來,將一條小狗——「愛因斯坦」送到了孤獨的小姑娘的身邊。
經過一番心理鬥爭,李玩接受了「愛因斯坦」。
但不幸的是好不容易建立關係的小狗被爺爺買菜的時候不小心弄丟了。
李玩找不到「愛因斯坦」,也不願意接受阿姨自作聰明帶回家來的新狗。
電影裡給我印象極為深刻的是李玩控制不住情緒推了害她丟狗的爺爺,摔了她原本願意同小狗分享的食物,她在大街小巷貼滿了尋狗啟事,她找了很久很久。
她說她不是非得要一隻狗。
我想起童年記憶裡面的那條小土狗。我原來也是養過狗的。
是放學回家的某個下午,姑父給我帶來了一條幼小的生命。
它很小也很乖,黑眼珠總透著一股可憐兮兮的感覺,給它帶去好吃的會用舌頭輕輕舔著我的掌心。媽媽嫌髒可是我不嫌,我很高興。
養了半個月,它竟然知道我出門的路線,每天跟著我撲騰到小區門口。放學了有時家長來接,小土狗也會呼哧呼哧地跟在旁邊。我捨不得讓它四處亂竄,每次都抱它。
好景不長,有一天出門遛完狗,姑父把它放到樓道裡希望它自己爬進敞開大門的一樓商品房,但是它沒有上來。它就這麼不見了。也許是我太過寵它,讓幼小腿短的它連樓梯也爬不上。
大人們沒瞞著我,哭天喊地的鬧了一段日子後,我歸於平靜。我不再想著這隻狗,無論丟了什麼都實在是很難找回來。可能很小的時候我還是讓爸爸媽媽費心的小孩,長大了,就懂事了。
《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面小女孩瑪婷達問裡昂:「人生總是這麼艱難嗎?還是小時候是如此。」裡昂回答道:「總是如此。」
是啊,總是如此,生活讓我們懂事。
有了第一次妥協,第二次第三次還會少嗎?
教室裡老師用課本殺死了一隻蝙蝠,讓李玩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義。
她重新接受了假的「愛因斯坦」,原因是什麼,大人們以為自己的方法得逞了,屏幕前的我們卻心知肚明。
可是在頑皮的弟弟的挑釁下,「愛因斯坦」咬傷了弟弟,阿姨要求李玩的父親將狗送到狗肉店以洩憤,在李玩的哀求下,父親將自己給予女兒的禮物又從李玩的手裡剝奪了。
她又一次失去了她所熱愛的,同時她的獨立與叛逆也被一場場家庭環境造成的暴風雨侵蝕的乾乾淨淨。
她不能喝牛奶,但她開始逼迫自己喝。
她多麼痛恨吃狗肉的行為,也礙於大人們的面子吃了。
她不是不懂事的小女孩了,識得別人眼色,顧及他人心情,活得乖巧又痛苦。我想她一定是痛苦的,為什麼不能做個任性小孩呢,大人們教了我們不少的圓滑世故,口口聲聲是為了保護。
小孩子的確不應該懂事的太早,過早的成熟是一種病態,是值得心疼和擔憂的。因為聽話的小孩會得到讚賞,會哭的小孩才有糖吃。
我曾經指責我的表哥對我的小侄女的教育方式,我不願意看見熊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的樣子。可是我發自內心羨慕,他們是童真自由,天性仍未泯滅的稚子。
如果能讓我重新選擇,我也說不準自己會不會不惜代價地勇敢反抗註定的成長軌跡。但我希望她們無憂無慮的日子能被多擁有一會,所以我也時常反省是不是有點慣著她啦。但這樣的小朋友,至少是她應該被寵著的時候,我得寵著她。
在不停生長的這段時期裡,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每個人一定都有各自的委屈。
這種被現實淹沒的無力感一定會隨著少年時代的結束逐漸離我們遠去,但在我們的漫長人生旅途中,未來遇到的困難不會少,我們得修築起自己的城牆。
李玩後來又一次在街上遇到了曾經屬於她的「愛因斯坦」,但她沒有瘋狂質問抱走她狗的阿姨,也阻止了堂姐要回狗的行為。
她的」對不起啊」真讓我揪心。
如果真的有平行宇宙,李玩的故事會不會有不同的結局,會不會存在沒有向生活低頭認輸的那個固執小姑娘?
令我難過和令李玩慶幸的是,那條跟她同吃同睡的寵物小狗也再認不出她了。
以及最最最令人悲哀之處,不過於李玩、或是她的弟弟,都將會在家長的「聽話式教育」下舉手投降...
成為怎樣的自己已經不太受得了控制了,我們還得想想未來用怎樣的教育方式來對待孩子。
電影的結尾加上了一句如此文不對題的話,我卻感受到了電影工作者的辛酸苦楚,可能如果沒有這句,電影到了8102年還是禁止播放吧。
《狗十三》這部電影精彩的地方真的很多,只要用心觀看,女孩李玩的經歷可能與任何一個經歷中國式教育的小孩相互重疊,有些東西是用眼睛看不到的,你得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