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溫暖前行。
共同走過的2019,見證著知識分子群體永不停歇的腳步。
這是共同奮鬥的2019 ——他們的面孔看起來疲憊滄桑卻充滿力量,他們的故事聽起來平凡至極但感人至深,他們的精神感天動地又催人奮進。他們是科學家、工程師、「大國工匠」,他們也是鄉村教師、基層醫生、一線文藝工作者,他們更是在平凡崗位上揮灑汗水、辛勤奮鬥的你和我。
正是千千萬萬平凡又不凡的我們,把出彩人生熔鑄復興偉業,把個人宏圖施展追夢徵程,我們才無愧於這極不平凡的2019,無愧於這偉大的新時代。
希望在心底升騰,夢想在大地紮根。本版集納來自文藝、科技、醫衛、教育、法律等不同領域的知識分子代表,約請採訪過他們的本報記者以記者感言的形式,重溫那份感動,重拾那份信念,為共同的夢想再啟新程。
提起張晉藩先生,我腦海裡最先閃現的,是那個靜靜躺在書桌上自帶光源的高倍放大鏡。
2019年初春,微寒,晉藩先生在家中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謙虛、儒雅,這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
年近90的他,斜倚沙發,耐心等待著我們架起機器,調好燈光。
在他身旁,立著一個兩米高的書櫥,裡面陳列著中國法律史學的幾部扛鼎之作,浸透著晉藩先生和幾代法制史學研究者多年的心血,也是新中國70年來法制史發展的縮略。望著眼前這位多年來致力於重塑中華法系的學者,很難想像,在人手不足、經費短缺的當時,靠僅有的人力整理數千年紛繁蕪雜的法律資料,困難到底有多大。
談及近年的工作時間和生活起居,晉藩先生說,「我一直都是早上8點半準時工作。現在寫東西的時候手有點發抖,就寫個大綱,再找學生來,我口述他打字。」
高倍的放大鏡,是我在晉藩先生的書房裡看到的,在滿滿當當的手稿和大部頭著作中,它尤為醒目。
由於雙眼患黃斑病變,這些年晉藩先生只能依靠放大鏡勉強閱讀,卻依舊保持每天四五個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如今,他在擔任國家重點項目「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理論體系研究」帶頭人的同時,還進行著新版民法史的寫作。
採訪的尾聲,我們抓拍到一個畫面——晉藩先生站在窗前,拿著放大鏡翻閱資料,一頁又一頁。陽光從窗外傾瀉,在他的身影裡,我讀出了來自歷史深處的責任感。
從戰火紛飛中走來,在時代的快速發展中前行。幾十年如一日,晉藩先生堅持為中國法制史建設和人才培養作著不懈努力。70年風雨兼程,正是有了這群有信仰、有力量的老一輩知識分子,我們的國家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在國際上才更加揚眉吐氣。
人物簡介
張晉藩,1930年生,著名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重點學科法律史學學科帶頭人,出版、主編《中國法制通史》《中華大典·法律典》等多部專著和教材。
(本報記者 盧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