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州布拖縣補爾鄉竹爾苦村廣東(佛山)新村,六排白牆灰頂的安全住房整齊劃一。 佛山傳媒集團融合報導組記者/王偉楠攝
編者按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數百位佛山扶貧幹部持續多年奮戰在涼山、墨脫、伽師、湛江、雲浮等地脫貧攻堅一線,當前正處於衝刺收官的關鍵階段。
為了講好中國脫貧攻堅戰的佛山故事,佛山傳媒集團自今年4月起派出數十人的融合報導團隊,分批到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地區蹲點採訪。前一階段以文、圖、音視頻等多種形式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線見聞》系列報導上百篇,生動展現貧困地區群眾在佛山的幫助下生產生活條件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國家扶貧日來臨之際,佛山傳媒集團融合報導組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線報告》系列報導,以深度調研報告形式,梳理佛山精準扶貧的創新經驗,再現廣大扶貧幹部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精神面貌,生動展示脫貧攻堅畫卷中的佛山力量。
涼山,我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全州17個縣市中,有11個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佛山,我國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位居東部沿海的佛山,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探路者。
2016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推動東西部扶貧協作進入新階段。2016年8月,佛山市委、市政府接過黨中央、國務院和粵川兩地省委、省政府交給佛山的重大使命,派出工作組正式進駐涼山,拉開了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的序幕。
跨越千山萬水,佛涼攜手奔小康。「決不讓一個民族兄弟掉隊」是佛山與涼山新時代「彝海結盟」的莊嚴承諾,更是佛山在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徵程中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4年多來,佛山全力以赴做好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數百位佛山扶貧幹部人才奔赴涼山,從安全住房、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支援、攜手奔康等方面全面開展幫扶,為涼山脫貧攻堅戰勝利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住上「安心房」過上好日子
從涼山州布拖縣縣城一路往南,沿著公路行駛約14分鐘,補爾鄉竹爾苦村廣東(佛山)新村整齊劃一的新居映入眼帘。
位於公路旁的竹爾苦村廣東(佛山)新村,隨處可見青瓦白牆的二層小樓,新居客廳、臥室、廚房一應俱全,還有獨立的院壩和衛生間。
「現在村子靠近公路,出行非常方便。」新村村民扭麼俄扎說,以前居住在高山上的土坯房,走山路40多分鐘才能到乘車點。搬到乾淨整潔的新村後,居住條件變好了,可以隨時去縣城買東西。而且新村還有籃球場,再也不用擔心孩子滿山跑,摔得到處是傷。
搬進新居,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扭麼俄扎的新生活是廣大涼山貧
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後的真實寫照。
大涼山地區山高坡陡,江河縱橫,長期以來,貧困群眾大多居住在偏遠的高山上。那裡氣候寒冷、土地貧瘠、出行不便,居住生活條件差。
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是涼山脫貧攻堅中貧困山村面臨的最實際困難。安全住房問題,是解決涼山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最大的短板,是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2016年8月,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來到涼山後,將安全住房及配套設施建設作為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氣幫助涼山貧困群眾改善居住條件。
4年多來,佛山已投入5.7億元,在涼山援建安全住房10314套,共為
41843名貧困群眾解決安全住房問題。在涼山,已經有越來越多像扭麼俄扎這樣的貧困群眾走出大山,搬入了新居。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之一,直接關係攻堅戰質量。」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毛永天說,工作組將繼續推進特殊困難家庭安全住房及配套設施建設等工作,讓涼山貧困群眾都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住上新房子,群眾幸福感節節高升。如今,扭麼俄扎的丈夫在布拖縣城做電焊工,她自己留在家中照顧孩子,還負責耕種山上的10多塊地,在政府的幫扶下,她還飼養了4頭豬,十幾頭羊,日子更有奔頭。
「爛壩」變身希望的田野
距離307省道不遠處,涼山州昭覺縣灑拉地坡鄉九如生態草莓種植園內的草莓長勢喜人。
園區扶貧車間內,20多位彝族婦女正在熟練地分揀、打包,一箱箱分裝好的草莓將通過冷鏈運往全國各地。
灑拉地坡鄉位於大涼山腹地,曾因氣候惡劣、環境艱苦被當地人稱為「爛壩」。2019年初,佛山引導最滋味(佛山)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昭覺縣註冊落地,在姐把哪打村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九如生態草莓種植園,目前280畝草莓大棚已實現豐收。
「這裡海拔2560米,晝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無重金屬汙
染,是培育夏草莓的絕佳環境。」九如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德賢說,種植園2019年5月開建,當年8月開始採收,今年種植面積預計達3000畝。
昔日「爛壩」如今成為希望的田野,種植園建設為當地帶來了產業,為村民帶來了增收脫貧的就業崗位。
「每天基本工資有60元,加班還會有每小時10元的加班費。」姐把哪打村生產社社長布格拉古說,現在村裡的剩餘勞動力幾乎都在九如生態草莓種植園打工,算下來每月實際收入接近3000元。
「我們力爭將種植園打造成為全
國最大的高山夏季草莓種植基地。」張德賢說,種植園全部豐產後將帶動就業崗位超過2000個。
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在喜德縣魯基鄉,佛山工作組引入廣東企業投資建設的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建成四川省首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採取「公司+生豬代養場+現代標準化蔬菜種植園+合作社+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讓貧困戶參與到園區發展中。
「現階段蔬菜基地每日用工約150人,月工資約1500元~2000元/人。」佛山工作組駐喜德縣工作小組組長黃禮泉表示,全鄉997戶貧困戶抱團入股項目,加上佛山援助資金,貧困戶股份佔比60%,預計農業產業每年收益約為325萬元,全鄉997戶4190名貧困人口在項目實施中受益,年人均增收約800元。
在大涼山腹地,佛山大力推動產業園區建設,在11個貧困縣都已建設1個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一個個九如生態草莓種植園、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這樣的產業園區正發揮帶貧益貧效應,讓當地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獲得穩定收入。
勞務協作打出「組合拳」
「以前,一家人年均收入不到2000元,日子很艱難……」談起外出務工前的日子,彝族青年蘇阿合不願回首。
蘇阿合家住涼山州鹽源縣平川鎮杉樹坪村一組,3個孩子都在讀書,加上60多歲的父親經常頭痛頭昏,家庭支出大,一度日子過得緊巴巴。
2018年9月,蘇阿合夫婦作為鹽源縣第六批外出務工人員,前往佛山合信包裝有限公司入職務工。從此,生活逐漸有了起色。
「當時,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蘇阿合一開始由於技術不熟練,工資也不理想,加上廣東氣候熱,生活不習慣,有了打道回府的念頭。
「政府工作人員和公司領導還有同事們為我加油鼓勵,幫助計算月收入明白帳後,我們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蘇阿合說。
留下來後,蘇阿合夫婦每天努力工作,積極向老員工學習專業技術。隨著技術不斷嫻熟,靠著吃苦耐勞,工作業績直線增長,目前夫妻兩人月工資超15000元,徹底摘掉了窮帽子。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
2016年8月以來,佛山市紮實推進勞務協作工作,向廣東輸出涼山外出務工人員36689人,其中貧困勞動力35771人。
為多渠道幫助貧困群眾增收,除了產業園區帶動就業一批,勞務輸出轉移就業一批,佛山還出資開設公益崗位安置就業一批。今年,佛山安排5045萬元開發10678個公益性崗位,幫助部分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
「一天打掃3次,每月工資500元。」從涼山州越西縣竹阿覺鎮洛木村土坯房搬進感恩社區新房的貧困戶阿爾阿機莫,目前是小區保潔員,這是利用佛山幫扶資金開設的公益崗位。
閒暇時間,阿爾阿機莫還去縣城各處裝修工地做小工,月收入約2000元。她丈夫則學會了泥水工,在縣城幫別人建房、裝修,月均收入3000元。
家裡兩個小孩都在感恩社區裡的幼兒園免費就讀,一家人日子越過越開心。
組團式教育醫療幫扶惠民生
「把這個幾何圖形分開後,3個都是相等的,就像父母生了3個孩子,都是同等對待的……」
在涼山州鹽源中學的高三(6)班,佛山支教教師黃河別具一格的數學課,讓「佛山班」學生楊阿江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以前沒有聽過這樣生動的數學課。老師講得很形象,我們一下子就理解了」。
一年前,佛山市三水區華僑中學老師黃河來到鹽源中學,擔任「佛山班」班主任及數學老師。黃河老師所在的「佛山班」正是佛山開展組團式教育幫扶的生動實踐。
2018年起,佛山在涼山州建立佛山普通高中教學示範點,通過以點帶面,提升涼山州深度貧困縣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水平。當年即在鹽源中學設立「佛山班」,從佛山選派骨幹教師,以組團的方式全面負責「佛山班」的教育教學工作。
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更加主動地學習,這是「佛山班」老師倡導的教學模式。上學期,在成都市2021屆高三畢業班摸底考試中,「佛山班」56名同學中有41人過了成都市劃定的「本科線」。
扶貧先扶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是教育。4年多來,佛山投入3億多元建設中小學校及幼兒園,開展「控輟保學」項目、「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讓多彩青春在大山深處綻放出溫暖而絢麗的光芒。
醫療衛生資源不足,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涼山脫貧攻堅路上的又一「攔路虎」,這種局面在實施醫療幫扶後得到了改觀。
2016年8月以來,佛山強化衛生醫療保障,投入2.1億元,用於涼山州縣鄉兩級衛生機構能力建設,並在喜德縣人民醫院開展組團式醫療幫扶。組團式醫療幫扶以來,喜德縣人民醫院2019年全年總門診量達到74842人次,門診量、住院人次、病床使用率、手術例次較2018年增長均超過40%。
彝族老人吉布裡體就是佛山組團式醫療幫扶的受益者之一。
深居大涼山的吉布裡體家依山而居,放牧牛羊,還有幾畝莊稼地,生活簡樸而平靜。3年前,因為吉布裡體的眼疾,一家人的生活被打亂了。
「眼睛看不清,羊也放不了,沒有收入了。」原來,吉布裡體患上了白內障,撿柴放牧十分不便。因為家裡沒錢,縣裡醫療條件也不好,他一直拖著沒去醫院。
兩個月前,在喜德縣人民醫院,經過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眼科學博士段虎成的主刀救治,吉布裡體順利完成手術,醫護人員免費將人工晶體植入其眼睛,困擾了吉布裡體三年的眼疾終於徹底解決。
在涼山,一個個貧困戶摘掉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佛涼扶貧協作力度一年比一年大,惠民政策越來越好,彝區群眾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希望。
數讀佛涼協作
2016年8月以來,佛山市已累計向涼山派出48名黨政幹部、437名專技人才;投入財政援助資金24.43億元,社會捐款捐物價值3.05億元;投入5.7億元,為41843名貧困人口和困難群眾援建10314套安全住房;引導84家廣東企業投資落戶涼山,實際投資超過65億元;向廣東輸出涼山外出務工人員36689人,其中貧困勞動力35771人;結對貧困村437對、學校50對、醫院30對;助力涼山州雷波、甘洛、鹽源、木裡等4個貧困縣成功脫貧摘帽。
文/佛山傳媒集團融合報導組記者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