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數人一樣,自己第一次接觸自閉症這個詞,也是通過電視屏幕。只記得是一部介紹自閉症的紀錄片,裡面的小孩老是對著牆壁不說話,媽媽整日以淚洗面,執著地教小孩叫媽媽。當時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和自閉症打上交道,直到寶寶三歲那一年。
回想起來,自打寶寶出生以來,自己並沒有覺得他和別的寶寶有不同,除了不太愛說話,喜歡自己玩以外。自從兩歲開始,他開始整段地背誦巧虎以及大人教的詩歌,還特別喜歡排列東西,只是仍然不太和別人說話;需要大人幫忙拿東西的時候,他會默默地把我們的手拉過去放在東西上;有時因為自己的需求大人無法理解,會情緒失控躺在地上哭鬧,哪怕是在喧囂的大街上。大家都安慰說貴人語遲大了就好,所以也沒太放在心上。
這年春節,照例帶寶寶回老家。當聽到寶寶無數次地背誦巧虎,還有執著地把餐廳的杯子排成一排,作為醫生的姐姐按捺不住,建議我最好到醫院看一下。從那時開始,第一次,我開始仔細地審視寶寶的行為。
回到自己家,把觀察到的寶寶日常表現整理了下,從網上找了些資料比對。一會又覺得是,一會又覺得不是,很糾結。當時老公正好在美國出差,網上他一上線就抓緊時間和他討論,越討論越糾結,最後大家都心煩意亂。心底裡還是不願意往最壞的地方去想,於是決定先給寶寶報一些側重社交的早教班試試。
試聽了幾次早教課,寶寶全程都在神遊,老師說的東西感覺他一句都沒有聽進去,這不由得讓我更加緊張。終於等到老公出差回來,當時寶寶正在全神貫注玩積木,一個月不見寶寶,老公一進門就忙不迭過去親了幾口寶寶,興奮地說「小胖,爸爸回來了!」結果小傢伙完全沒有反應,嘴裡又說了一句巧虎的臺詞。老公有點失望,開玩笑說:一個月不見,小胖怎麼還是這點出息?不過這讓我們再也坐不住了,趕緊到網上預約了專家門診。
終於到了醫院,專家是個四十多歲的女醫生,非常和藹。一進門,她就微笑地叫小傢伙的名字,然後拿著一個玩具逗他玩,結果小傢伙沒有說話,習慣性地抓住了我的手往玩具那裡放。醫生趕緊轉過頭去對助理說,「記錄一下,無眼神交流,叫名字沒有反應,不會用手指物。」我的心猛地一沉,有點不詳的預兆。簡單交流了幾下,只聽到醫生說,「我覺得他挺典型的……」說來也怪,當幾個月的擔心成為事實時,我和老公都出奇地平靜。接下來我們認真地填完了家長問卷,然後帶寶寶完成了認知和遊戲測試,帶著醫生開的書單,默默地回到了家。
回家後,看了幾本醫生推薦的書籍,對自閉症進行了簡單的自我歸納:自閉症病因不明,但基本可以確定是先天腦神經受損及各個功能區連接不暢所致,通俗點說就是腦子缺根筋,或者短路。而根據神經受損的情況不同,自閉症的小孩表現出的症狀也千差萬別。小胖確實很典型:和別人交流時缺乏互動、和別人沒有眼神交流、不理解別人想法和社會規則;彷說嚴重、叫名字沒有反應;不會用手指物、不會玩過家家之類的假裝遊戲;喜歡排列東西等等。自閉症無藥可救,唯一辦法就是持之以恆地訓練,而且越早效果越好。
為了增加對自閉症的感性認識,我和老公開始看了幾部自閉症的片子——《海洋天堂》、《遙遠星球的孩子》、還有《自閉歷程》。小傢伙依舊在客廳裡獨自快樂地玩耍,還是那麼地天真無暇。一想到眼前這麼可愛的孩子將來會變成大福那般模樣,自己情緒突然有點失控,眼淚譁譁地就掉下來……
(中國孤獨症網家長學校星兒家長微信交流群)
自從寶寶確診以來,在機構、家長培訓班還有網上認識了不少星爸星媽。他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拒絕接受型:由於自閉症診斷主要依靠醫生的經驗判斷,因此確診時很多家長往往心存疑惑而無法接受。尤其是一些程度較輕的小孩,他們的爸媽往往奔波於好幾個醫院,非要查個水落石出才罷休。但大多數情況下,每個醫院給的診斷都不盡相同,讓人更加糾結。
自我封閉型:和很多殘疾人的父母相似,對很多人而言,擁有這樣的一個小孩,是對自己人生的否定。這些爸媽多半都特別要強,其中也不乏精英,他們往往選擇刻意隱藏這段經歷以減少挫敗感。
消極接受型:很多爸媽經過多次內心的掙扎後,無奈地接受了現實,但由於小孩情況嚴重或者恢復情況不佳,心態慢慢趨於消極,把自己封閉起來。
急於求成型:這類爸媽對寶寶的康復期望很高,甚至不惜傾其所有。在一些的知名機構裡,就有不少這樣的家長,他們往往從外地慕名而來,有的甚至辭職賣房舉家搬遷。他們往往還會嘗試各種康復手段,包括藥療和食療,哪怕這些療法暫時還沒有科學依據。
順其自然型:這類爸媽通常個性豁達開朗,比較容易接受星寶的事實,對小孩機構訓練較為重視,但由於恬淡的個性,通常會導致小孩在家裡的訓練強度不夠,系統性也欠缺。
專家學者型:這類爸媽受教育程度很高,也非常熱衷鑽研各類專業書籍,對各種訓練方法都有其獨到的簡介,通常還會購買很多專業的訓練用品——這類家長往往在家長群裡是大家追捧的明星。
互助倡導型:這類爸媽非常難得,除了訓練自己的小孩以外,開始組織一些互助組織,並且向政府等相關部門倡導,希望能推動完善自閉症的相關法規。很多地方的星寶能順利上學,離不開這類爸媽的努力。
不過不管什麼類型,大多數的爸媽都經歷了相似的心路歷程。從最開始的拒絕接受,到接受後的絕望,或者內疚,不斷反省可能導致小孩致病的原因,然後慢慢地走出來,走上到孩子的康復之路。他們通常會參加很多家長培訓班,在網上交流各個機構的信息,還有訓練孩子的心得,討論互助的計劃等等。
康復的路是漫長的,而且有可能沒有終點,畢竟就算恢復良好的星寶,長大後也多半留部分自閉特徵,能成功「脫帽」(完全沒有自閉特徵)的星寶更是鳳毛麟角。在國內保障體系非常不完善的情況下,大部分星寶根本無法上學,就算能夠入學的星寶,由於沒有配套的特教人員和幫扶措施,也往往會因為各類行為問題而被迫終止學業。而一旦與正常人群脫節,哪怕爸媽再努力,星寶很多已經掌握的技能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退化。星寶的將來會如何,目前還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
擦乾眼淚,生活還是要繼續。當時寶寶已經進了託兒所,由於一直不愛說話,還有一直不會上廁所,老師也特別著急。得知確診的消息,院長給了我們附近一個機構的地址,說是以前一個家長留下的。就這樣,寶寶開始了他的機構生涯。
和大多數機構一樣,我們選擇的機構,院長也是個星媽。作為第一代星媽,在她們寶寶被診斷時,社會上幾乎沒有針對自閉症的訓練機構,相關的書籍也是寥寥無幾。很多星媽在參加了若干培訓後,在和家長們交流訓練經驗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開設機構。
雖然開設了機構,但大多數院長的小孩由於錯過了兒童期這個最佳專業訓練時機,所以恢復得好的並不多。院長的兒子當時已經20歲,一米八的大個,幾乎不和人說話,還喜歡一個人坐在地上拍自己大腿。院長總是很慈愛地看著他,繼續用各種方法訓練她已經成年的兒子,然後和我們分享兒子的點滴進步。
由於機構基本都是民辦為主,待遇低且不穩定,所以特教科班出身的老師少之又少,大部分老師僅僅是接受過一些專業培訓,或者是普通老師轉崗而來。不過她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對星寶們毫無保留的愛。訓練這樣的一幫小孩,堅強的神經和超凡的耐心都必不可少。普通小孩一學就會的東西,他們往往要經過成百上千次的重複才能掌握,而且還得採取各種辦法從各個側面訓練。
機構裡的小孩大部分3到6歲,按年齡分為好幾個班級。小胖班上6個小孩,清一色是小男生,程度各不相同,有幾乎不會說話的,也有一刻坐不住的,還有喜歡尖叫的,而小胖則以惟妙惟肖的彷說著稱。課程分為好幾節,有音樂課、精細課、社交課、感統課,最後就是個訓課。訓練的內容往往簡單到有些無聊,但也不乏樂趣。音樂課上,老師會慢慢地把動作分解成好多小節,用各種誇張的表情來促進與小朋友的互動。精細課主要是做一些手工,促進小朋友的手眼協作。社交課上,老師會先挨個叫小朋友的名字,有回應的小朋友就給一點小獎勵(通常是一點小零食),而和老師有眼神交流的就能夠拿更多的獎勵。看著星寶們吃著零食滿足的樣子,感覺就像動物園表演完節目的海豚,特別可愛。感統課是小胖最喜歡的,因為那裡有好多好玩的器械可以盡情玩耍。而個訓課則主要以促進小朋友的認知和理解力為主,為小朋友的語言交流打好基礎。
在機構訓練的同時,我開始參加了各種家長培訓班,慢慢地琢磨在家訓練的方法。漸漸地,小傢伙的彷說越來越少,但卻始終沒有對話的欲望。為了讓他開口,每次小傢伙要吃的喝的,都狠心逼他說出「要」才給。最開始收效甚微,小傢伙就是死活不肯開口,然後躺在地上撒潑打滾。後來經過機構老師點撥,把老公搬出來配合,一旦小傢伙要吃的但不肯說話,老公就在旁大聲說「要,我要!」,然後我立馬把零食交給老公。反覆受到刺激的小胖終於爆發,從「要」,很快又進步到「我要」,再繼續進步到「我要吃」,再進步到「我要吃薯片」「我要吃辣辣的薯片」……
轉眼機構呆了一年,小胖進步很大,彷說完全消失,能和大人簡單對話,懂得簡單的社會規則,和特別熟的小夥伴也能夠稍微玩上一小會。但隨之帶來新的問題:小胖水平太高,機構裡已經找不到合適小胖的班級了,相反,小傢伙還從別的星寶那裡學到了不少壞毛病。考慮再三,我們給小胖的機構生涯劃上了句號。
一直覺得非常慶幸的是,雖然小胖自閉特徵非常明顯,但沒有自傷和感統方面的問題,而且也不存在智力上的缺陷。在大多數星媽為寶寶能否入園擔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順利地蒙過了老師,進入了對口的普通幼兒園。
出於種種考慮,入園的時候,並沒有敢把實情告訴老師,只是告訴她們小胖有些發育遲緩,需要定期到機構訓練。老師剛開始沒有太在意,慢慢地她們發現,小傢伙的確和別的小朋友的不同,比如不愛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上廁所不會告訴老師,到操場活動時老愛跑到別的班級而不知道回來等等。她們開始安排一些比較活躍的小朋友帶小胖玩,但基本上收效甚微。
就這樣,小胖在幼兒園裡混了一年多。總體上還是有進步,畢竟有機會和正常的小孩在一起,可以模仿很多他們的處事方法。複診時醫生也建議,可以不去機構,就在正常的幼兒園,但要隨時觀察,一旦發現行為問題要及時加以幹預指導。可是,國內到哪裡去找這樣的幼兒園呢?
考慮到找融合教育的幼兒園不現實,我開始嘗試從各方面收集小胖在幼兒園的情況。小傢伙不會告狀,對「為什麼」這樣的開放式問題也基本回答不了,所以只能從老師或者別的小朋友那裡了解到第一手資料。但由於小胖安靜不惹事,屬於 被老師忽略的類型,加上小孩太多,老師實在無暇顧及。同班的小朋友年齡太小,基本上也反應不出什麼問題。幼兒園裡又沒有監控錄像,要了解小胖的表現尤其是行為問題,幾乎是無解。看到國外融合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自己頭一次動了移民的心思。
正當自己在研究移民政策的時候,老公得到了一個去美國的工作機會,正是天隨人願,我們幾乎毫不猶豫地以最快的速度搬了家。
到了美國,根據之前做的功課,先找到了居住地所在的學區特殊教育部,並按其要求寄出了評估的表格,然後替小胖到家裡附近的幼兒園報了名。幼兒園報名的表格裡非常詳細,還有選項詢問是否有自閉症,我猶豫了下選擇了「是」,結果負責報名的工作人員平靜地收下了表格,告訴我她會叮囑老師注意。
過了一個月,小胖順利進入幼兒園。老師對小胖的情況非常關注,聽說學區評估還沒有開始,立馬把我的情況反應到縣裡的兒童NGO。NGO派了一個專家,照例讓我填了若干問卷表,還到幼兒園觀察了小胖好幾次,然後給我推薦了附近的訓練機構和家長培訓班,不少還是免費。專家還給了老師提供了很多指導和建議,比如如何訓練小胖的專注力,如何專門設計遊戲引導小胖和同學互動等等,這些在老師那裡都得到了逐一落實。平時接送小胖時老師還會專門和我交流小胖的進步和不足,她敬業的精神讓我真的十分感動。
很快,密集的評估開始了,包括學區的、醫院的,還有衛生部直屬社區中心的。和國內的不同,美國的評估涉及的人員很多,包括語言行為訓練師、心理學家、早教老師、行為分析師等等,而且老師也要填寫問卷表,同時專家還會到幼兒園甚至家裡觀察小胖的行為舉止,最後綜合起來得出的結論。雖然私下裡也有點抱怨評估的繁瑣,但不得不驚嘆於他們的專業和負責。
終於等到了學區的評估報告,共10頁,用了11種測評方法,詳細記錄了小胖每一個行為特徵,並且提供了非常具體的訓練辦法。緊接著就召開了小胖的IEP(個別教育計劃)會議,制定了半年內學區對小胖的訓練方案和目標,同樣非常地具體而有操作性。根據IEP,小胖仍將繼續留在目前的幼兒園,學區會定期派人去指導老師幫助小胖融合,與此同時,小胖將會和與他程度相仿的小朋友一起,享受每周兩次的社交、語言行為和感統方面的訓練。順利的話,小胖將會在年底進入正常的學前班就讀,屆時如果有需要,學區會派專門的助教,幫助小胖完成從幼兒園到學前班的過渡。
隨著醫院和社區中心評估的進行,自己也對美國的自閉症幹預體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自己所在州為例,在小孩3歲以前醫院的常規檢查裡,自閉症是篩查項目之一。一旦發現有自閉傾向,幹預訓練工作主要由學區特殊教育部負責,直到21歲。此外由於自閉症已經納入醫保體系,一些較為昂貴的訓練項目,則會由醫院(或醫院的合作機構)提供,家長只需負擔小部分的自付費用。成年星寶則主要由社區中心負責,恢復情況較好的協助就業或者上學,而不能自理的,將會安排進社區中心的看護所集中護理。此外,還有為數眾多的NGO,提供的服務也多種多樣,包括無償看護星寶、免費露營、開設電影專場、義務設計訓練所需APP等等。和國內相比,感覺在生活在美國的星寶實在太幸福了。
不知不覺,在星媽的路上已經走過了兩年。這一路,有笑有淚,有苦有甜,還有陪伴我一路走來的他們——耐心聆聽我傾訴的親友、負責接送小胖訓練的阿姨、還有眾多幫助小胖成長的老師們,當然,還有眾多的星爸星媽們。那小胖現在的情況是怎樣呢?當初機構裡一起訓練的小夥伴呢?
根據學區的測評結果,小胖的認知基本沒有問題,英文也進步得非常快,已經能聽懂大部分老師的指令並能進行簡單的英文對話。只是社交方面仍然偏弱,在沒有大人穿針引線的情況下,依然無法與同伴進行有效的對話與交流。但根據學區專家的估計,隨著密集訓練的開展,加上以後小胖成長而伴隨認知的提高,樂觀地估計,小胖將來能夠正常就業,甚至結婚生子。
與此同時,陸續打聽到了一些國內機構小夥伴們的消息。他們有的已經順利進入了幼兒園;有的因為種種原因依然無法被學校接納;還有因為行為問題嚴重而選擇從機構裡退出;也有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選擇在家訓練的;還有的也和我們一樣,在準備移民的路上。雖然情況各異,但不變的是大家對星寶的愛與堅持。
網上也陸續傳來一些好消息,比如上海有星寶成功就業了,廣州開始對學校的星寶安排助教了,很多星媽擁有正常的二寶了,每一個消息都是那麼地令人鼓舞。伴隨著大家的努力,社會正在一點一滴地改變。雖然未來依然不是非常地明朗,但有理由相信,我們這一代星寶,他們的前景一定會比之前的樂觀……
(文章來源:廣州市心樂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中國孤獨症網家長學校課程預告:
今晚把機構訓練搬回家,家機構專項課程學習與家機構綜合幫答疑全都有!
答疑老師簡介:
馬慶科:師資感統訓練師,在孩子情緒調控、行為幹預、飲食調節、感覺統合能力提高、指導老師及家長培訓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尤其擅長於自閉症、語言障礙、腦癱、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學困等兒童的感覺統合教學。
湯凡:康達融合部教研組副主任,經過培訓學習,成立鄭州市康達能力訓練中心第一批語言訓練師、自然訓練療育師,是自閉症孩子的康復訓練。「人小鬼大」的他深受自然訓練法薰陶,和自然之家團隊在山村修行一年後,在康達融合部團隊式的從事研究工作。
閆慧楠:中級語言訓練師,多次參加中國殘聯舉辦的孤獨症、智力兒童的相關知識培訓。在特殊孩子的學業幹預,情緒調節,動手能力等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
微信諮詢:jiajigou5
(長按識別二維碼,聯繫負責人)
(家機構專項課程:提升孩子注意力的秘訣?)
更多課程詳情請點擊最下方「閱讀原文」
備註:家機構家長諮詢一群、二群、三群、五群每周五家長朋友可以與一線老師互動答疑,想學習的家長請及時聯繫負責人邀請入群!家長有約一群、二群、三群、五群,請各位家長按孩子的年齡段,聯繫各個群負責人邀請入群!感統幫幫群、語言幫幫群、認知幫幫群、融合幫幫群和行為幫幫群注重個性化針對性服務!家機構綜合幫答疑群集語言、感統、融合、行為和認知五大領域進行答疑!康教機構老師群可進行教學交流!星界資訊服務群—生活好幫手,資訊共分享,自閉症家庭生活互助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