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對於衛視古裝劇是寒冷的一年,先是周播劇前赴後繼,後是男頻大IP左右為難,有人衝破圈層收穫頗多,更多的則是高開低走,悄然落幕。但這其中,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規律可循,劇研社梳理今年衛視播出的15部古裝劇,試著分析深埋其中的六大現象,看能否衝破迷霧,看清本質。
今年的古裝大IP命運趨於一致,都不約而同的與周播劇場結緣。湖南衛視的《鳳囚凰》《鬥破蒼穹》、東方衛視的《武動乾坤》、浙江衛視的《扶搖》、安微衛視的《莽荒紀》都是周播,在輿情傳播迅速的當下,口口相傳擴散的越來越快,電視劇前幾集的口碑如何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對於慢更的周播劇來講,劣勢重重。一部動輒40集以上的劇要在電視臺上煎熬兩個月之久,收視率難以保證似乎成了情理之中。於是,這一波古裝周播劇,無論是佔了大IP、大導演、高流量哪一項,最終成績都顯得無比乏力。
「收視福星」楊冪領銜的《扶搖》最終成績雖然在眾多周播劇當中算是佼佼者,然而還是無法與楊冪的代表作《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收視「盛況」相提並論,也不及形貌相似的《楚喬傳》。人氣演員主演,話題度卻不高,66集的體量更是被評「又臭又長」。相比之下,啟用全新人的《蜀山戰紀2踏火行歌》在演員投入較少的情況下,至少成功推了幾位新人主演,算是「性價比」較高的一部。
2018年,最令人大跌眼鏡的古裝劇除了幾經周折依然無法播出的《巴清傳》,和被迫選擇網播的《如懿傳》之外,要數陳坤、倪妮主演的《天盛長歌》了。作為電影咖出演的大製作,原本的待遇不說是萬眾矚目,也起碼該是熱度非凡,然而其播出期間收視率的持續走低令湖南衛視做出了壓縮集數的驚人舉動,導致劇情不連貫,最終草草收場,可以說是十分狼狽。雖然該劇豆瓣評分達到了8分以上,後又被Netflix買下版權,但依然難掩其頹色。
而與之相對比的是《香蜜沉沉燼如霜》這匹黑馬。作為玄幻+言情這一收視圈層相對窄的題材,《香蜜》在非頭部IP,非頭部演員出演的情況下奪得2018年年度收視率第二名(截至目前)。播出期間,《香蜜沉沉燼如霜》戲內戲外話題不斷,主演楊紫、鄧倫熱度猛增,都為它贏得了一輪又一輪的聲量和實打實的收視率。
實際上,縱觀2018整年,古裝IP中擁有首輪衛視黃金檔這一待遇的十分稀少,目前有且只有《天盛長歌》和《香蜜沉沉燼如霜》兩部劇,而兩部截然不同的命運不禁讓人唏噓,黑馬常有,爆款難測。
清宮戲很多,但《延禧攻略》還是憑藉自己的特色開了「爽劇」先河。相比班底更加大牌的《如懿傳》,在角色統一、背景統一的情況下,網播的《延禧攻略》先聲奪人,火爆網絡。兩個月之後,浙江衛視將其納入下午檔,地道「網紅」轉向衛視播出,令人意外的同時也是對其質量的一種認可。這與去年11月先在網絡播出、後上湖南衛視的《海上牧雲記》異曲同工。
無獨有偶,《國士無雙黃飛鴻》於2017年12月在騰訊播出,今年7月13日方才登陸山東衛視,也是先網後臺的示例。
前些年的大IP當道,古裝劇「亂花漸欲迷人眼」,品質不敢保證。而今,「限古令」、「一劇兩星」政策的推出,網臺受眾的模糊又讓衛視對於古裝劇這一「燙手的山芋」不敢輕易下手。所以許多衛視只能採取先觀望、後買入的播出方式,後視頻平臺一步。雙屏時代到來,平臺優勢轉移,衛視在古裝劇上的被動姿態在今年開始顯現出來。
第四:男頻大IP試水失敗,
衛視受眾不吃草根逆襲套路
張黎導演、楊洋主演的的《武動乾坤》與于榮光導演、吳磊主演的《鬥破蒼穹》都改編自網文大神「天蠶土豆」的小說,小說在網絡上人氣極高,是「根正苗紅」的大IP。可以說,這兩部劇從原生作者、主創陣容、核心主題、播出方式等方面看都像極了雙生兒。這不僅是檢驗男頻IP能否成功進行影視轉化的契機,也是對大導演+小鮮肉這個組合能否成就大IP的實驗。
結果就是,作為男頻IP的打頭炮,《武動乾坤》《鬥破蒼穹》在收視率和口碑上都不盡如人意,造成這樣的結果不是單一的,與拍攝方式,內容支撐,播出形式,演員表演以及使用特效的技巧都有關係。這對於篤信網文排行榜與演員熱度值的資方來說,是花錢買了教訓;對於創作者來說,明白的則是,跨界操作「爽文」絕不是一件容易且討好的事。
其實,男頻IP除了「草根逆襲」這一普遍套路以外,最難操作的還是架空的背景和需要重塑的世界觀,以及在武俠的基礎上展開想像的玄幻——燒錢的特效上,這些都需要成熟完備的技術和符合時代特性的審美做支撐。與其做了這麼多預備工作仍舊吃力不討好,操作這類IP之前還是要慎重再慎重。
歷史劇在近幾年弱勢明顯,但去年央視的《于成龍》《天下糧田》《大秦帝國之崛起》幾部歷史劇尚有收視與熱度加身,然而今年在央視八套播出的《一代名相陳延敬》(陶澤如主演)、《滄海絲路》(張黎導演)都選擇了晚上10點檔以後播出,基本上連影子都難看得見,可見歷史劇門庭冷落的現狀嚴峻。
除了堅守歷史劇的播出之外,央視八套還消化了幾部積壓劇,例如借著《延禧攻略》中「大豬蹄子」皇上的大火,終於把由聶遠主演的《龍門飛甲》這部豆瓣僅4.7分的積壓劇播出來了,黃維德主演的《開封府》也伴隨著為數不多的吐槽聲浪悄然落幕,《滄海絲路》則在一周前剛剛開播,但其晚間22:30的播出檔期,實在讓人為它捏了一把冷汗。
目前,最具懸念的莫過於已被湖南衛視購買的,由正午陽光團隊打造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能趕否上2018年的年尾順利播出。
明年,幾部古裝頭部劇集都足夠分量,也足夠神秘,除了可能跨年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湖南衛視還有一部湯唯、朱亞文主演的《大明皇妃》等待排播,東方衛視的《慶餘年》,北京衛視的《大宋宮詞》,以及浙江衛視的《九州縹緲錄》已經在各家招商片單中亮相。至於哪部能在明年拔得頭籌,還未可知,可以預見的是,經過今年的螢屏洗禮之後,一切舊標準都將重新洗牌了。
其次,一波金古武俠翻拍劇也都蓄勢待發,一水的新人主演是它們的共性,除了正在拍攝的新版《神鵰俠侶》《天龍八部》之外,蔣家駿執導、曾舜晞主演的《倚天屠龍記》和胡一天、陳哲遠版《絕代雙驕》都已拍攝完畢,《絕代雙驕》已被湖南衛視買下。張紀中復出拍攝的最後一部金庸劇《飛狐外傳》將與白一驄合作。除此之外,《雪山飛狐》《連城訣》《碧血劍》《武林外史》也都備案在冊。
如今的武俠劇雖難以躋身頭部,但其向圈內輸送新人的光環還是具備的,即使劇情耳熟能詳,但在「金古」人設的加持下,收割一批年輕粉絲將成為它們的主要作用。
盤點今年的15部古裝劇,的確想讓人唱一首《涼涼》,但不難看出,國劇在轉型,這與政策的調控、市場的收縮、受眾口味的變化都密不可分,萬物都不是恆定的,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古裝劇不易,且看明年等待我們的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