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8日上映的《蝙蝠俠: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部超級英雄電影。這不僅僅是因為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成功將這個類型的影片推上了全新的高度,也是由於它塑造出了一個經典的角色——希斯·萊傑(Heath Ledger)黑暗、恐怖而真實的小丑。
在《黑暗騎士》的上映十周年慶典上,我們採訪了著名化妝藝術家小約翰·卡裡奧內(John Caglione Jr.)——憑藉在《黑暗騎士》中出色的造型設計,他曾與康納·奧沙利文(Conor O'Sullivan)共同獲得了第81屆奧斯卡最佳化妝獎。憑藉在1991年上映的《至尊神探(Dick Tracy)》中的造型設計,卡裡奧內就曾經獲得過這一獎項,而這種怪誕的風格在《黑暗騎士》中同樣得以延續。然而當新版的小丑誕生時,這位資深化妝師很快就意識到,他將會進入一個新奇而陌生的領域。
「在閱讀了《黑暗騎士》的劇本,並看過『諾蘭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之後我就已經意識到,我們將要去創造一些更加有機的內容,」卡裡奧內解釋道。「離漫畫更遠,離現實更近。我在接手這個項目之後先是和克裡斯(諾蘭)談論了一番,然後就見到了希斯·萊傑,而我們的工作也正式開始了……我現在都依然會疑惑,他在那段時間裡到底是怎麼睡著的?因為這個造型簡直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而萊傑在最初的兩三周裡根本沒有卸過妝。他在整部電影裡也幾乎沒有換過衣服……這些細節都顯得非常重要。」
當卡裡奧內開啟這個項目時,萊傑就已經開始扮演「小丑」——這位漫畫史上標誌性的反派了。在與演員、導演見面之後, Caglione就和服裝設計師林迪·海明(Lindy Hemming)一起,為萊傑畫出了5、6張全新的小丑效果圖,上面就包括綠色的爆炸頭、全新的傷疤以及其他一些細節。接下來,他們在倫敦進行了試妝,而在此期間卡裡奧內不得不拋棄他作為藝術家的一些固有直覺,好使一切走上正軌。
「作為一名化妝師,我所經歷的所有訓練都要求我必須注重細節,」卡裡奧內說。「當時的人們只要一提起『小丑裝』,首先都會想到那些細緻而銳利的線條,然而我們卻要去創造出一些截然相反的東西。它必須顯得非常破碎和真實。我最初的幾次嘗試都因為過於完美而失敗了,所以我必須學會拋棄一些東西,但這真的太難太難了。在最初的幾天裡,我還不知道電影和角色的內容,所以難免還是會以一個化妝師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作品。當時我還表示,這簡直是世界上最爛的妝了!甚至一度產生了自我懷疑。」
「你可以回顧歷史上那些偉大的造型,」卡裡奧內繼續說道。「不只是漫畫裡的『joker』,還有其他類似於艾米特·凱利(Emmett Kelly)、克拉拉貝爾(Clarabell)等經典的小丑形象。他們的妝容都非常的準確與精緻,再回頭看看我們呢?不過我們最終還是成功了。」
現在觀眾也許很容易忘記,在《黑暗騎士》上映之前,大熒幕上最經典的小丑形象還是來自於1989年蒂姆·伯頓(Tim Burton)版《蝙蝠俠(Batman)》中的傑克·尼克爾森(Jack Nicholson)。然而根據卡裡奧內的回憶,他們在創造希斯·萊傑版的小丑時根本沒有考慮過這個形象。事實上在老版的《蝙蝠俠》裡,小丑標誌性的白臉也是有具體來源的,而諾蘭等人則直接拋棄了這個設定。
卡裡奧內說:「上一部蝙蝠俠電影真的非常驚豔,我也很喜歡尼克爾森的妝容和蒂姆·伯頓的呈現方式……他拍攝了一部漫畫風格的電影,並且取得了成功。其中的一切都非常棒。但是在我們進行創作的過程中,並沒有提到和它有關的內容。它也許已經紮根在了我們的潛意識裡,只是沒有被擺到檯面上。我們的目的是創造出一個更加真實的角色,他的種種行為都是一個真人可以做到的……就像人們經常提起的那樣,他更像是一個純粹的精神病人或者是人格分裂症的患者。換句話來說,他就是一個隱藏在妝容背後的瘋子。這就是我們的設計理念。
《黑暗騎士》的獨創性還體現在小丑臉頰兩側的傷疤上。哪怕時至今日,我們依舊不清楚這兩道傷疤到底是怎麼來的,而它的起源也和小丑本人的身世一樣撲朔迷離。
「其實我一直認為傷疤是由於自殘造成的,」卡裡奧內說。「但是每個人應該都會有自己的判斷。他是被懲罰並虐待了嗎?這是濫用藥品的後果嗎?這些都有可能是真的,並且造成了小丑的崩潰。然而無論是自殘也好施虐也罷,我們始終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就像許多影迷所知道的那樣,希斯·萊傑也和諾蘭、卡裡奧內一起,參與了小丑造型的設計。事實上,他也在這個期間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卡裡奧內說道:「和希斯一起共事的經歷真的非常棒,和他相處的每一天都非常愉快。整個化妝的過程就像是一場華爾茲,因為無論是細節設計還是定妝,都需要演員進行配合。」
蝙蝠俠 VS 小丑萊傑在化妝過程中的全力配合,也使得小丑的造型達到了他們理想中的效果。卡裡奧內回憶說:「他會主動扭曲臉頰或者抬高眉毛,而我也會用單手搓揉他的眼角來製造出魚尾紋的效果,然後再塗上灰色與白色。在此期間他一直非常放鬆,所以最後呈現出的線條與細節也顯得非常自然。這其實是一種老劇場的慣用手法,他們在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經常會這麼做。當時的演員會首先塗上一層白色的底妝,然後通過搓揉使其掉落,最後再畫上一些棕色的線條。所以這並不是我們獨創的手法,我們只是借鑑了一些老式的化妝技巧。」
蝙蝠俠與小丑在哥譚警局中爭鋒相對的場景,已經成為了《黑暗騎士》中最為經典的片段之一。就在這一幕中,我們同樣能夠見到一些復古的化妝手法。
「我和希斯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等到每一幕即將結束時,到底有哪些細節可以調整呢?」卡裡奧內說。「我們還專門討論過他被蝙蝠俠毆打的場景。當時的小丑正身陷囹圄,而希斯則希望他的妝容能夠發生一些變化。我們當時在眼妝上下了不少的功夫,並用上了更多的黑色和其他東西。我參考了卓別林電影中的一個經典反派——埃裡克·坎貝爾(Eric Campbell),他在卓別林的作品中經常會扮演重要角色。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坎貝爾的造型有著大大的黑眼圈和誇張的眉毛,我設計的妝容其實也是在追求這種效果。這也能算作是對默片時代卓別林電影的致敬吧。」
卡裡奧內表示,克里斯多福·諾蘭並不是那種會給人下命令的導演,他更多是在扮演引導和啟發的角色。例如,他在造型設計的早期階段還給過卡裡奧內和萊傑一本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畫冊。
「我想他這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讓我們需要放鬆下來,」卡裡奧內說。「他的潛臺詞也許是在說:『這兒有一本書,它也許能夠給你們靈感。』而事實上,它也真的幫我們脫離了困境。克裡斯並沒有太多言語,卻能讓一切走上正軌。之後,希斯則幫助我徹底放鬆了下來。他是一位偉大的演員,你可以和他一起毫無壓力地進行不同的嘗試。他會打開那本弗朗西斯·培根的畫冊,並且標記出那些自己喜歡的作品。這些內容都成為了我們靈感的來源。」
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在1989年版的《蝙蝠俠》裡,尼克爾森版的小丑在哥譚博物館裡破壞的那幅油畫,正好也是出自培根之手。這真的只是一個巧合嗎?
之後發生的事情著實令人遺憾,雖然《黑暗騎士》為萊傑帶來了一座奧斯卡獎,但他在此之前就已經與世長辭了,而這一版的小丑也因此成為了絕響。卡裡奧內回憶說,除了《黑暗騎士》的劇情以外,他們也曾對小丑這個角色本身進行過討論。
「是的,他的確和我討論過這個角色,他希望把阿卡姆瘋人院作為一切的起點。但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和克斯裡說起過這個想法,因為那只是我和希斯之間的一次私人談話。他認為我們應該向前追溯,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小丑變成了現在的樣子。為什麼他會時而發呆、時而發狂呢?希斯認為阿卡姆的情節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補充,這段劇情甚至還可以繼續向前延伸。我完全可以理解他的想法,因為作為一名出色的演員,他也會迫切地想要去了解角色的起源。」
「這個念頭使他非常興奮,因為我們將有機會去譜寫一段小丑的進化史。」卡裡奧內說。「這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這本應該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的。」
是呀,這本應該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的,但我們至少也還有機會在《黑暗騎士》裡去重溫希斯·萊傑精湛的演技。我們當然也不能忘記那些在人物造型上做出過傑出貢獻的成員,包括克里斯多福·諾蘭、小約翰·卡裡奧內、林迪·海明,以及萊傑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