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的這首詩,只有4句,卻戳穿了豪門貴族的醜惡嘴臉!

2021-01-15 慶餘說詩詞

到了晚唐,唐王朝的局勢便江河日下,內外矛盾日益加劇。朝政腐敗、科舉黑暗,導致了大批有才學的士子科場無名,或者仕途失意。他們往往通過詩歌加以宣洩心中的憤懣不平,進行揭露和抨擊。羅隱,便是其中一位個性突出而又較有成就的詩人。

羅隱出身貧賤,又孤傲不馴,儘管他有著滿腹才華,但在要靠出身門第、賄賂趨奉的科舉黑暗環境中,他依然無法擺脫「十上不第」的命運。流離落魄的羅隱對當時的考試制度非常失望,對當時豪門貴族貪得無厭的醜惡本質非常厭惡,便寫下了很多諷喻詩。《金錢花》便是其中一首。

《金錢花》是羅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是一首託物寄意的詩,雖然詩題是「金錢花」,但主旨並不是詠花,而是借金錢花戳穿了豪門貴族貪得無厭的醜惡嘴臉。一針見血,具有很強的諷刺和批判力量。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羅隱的這首《金錢花》:

佔得佳名繞樹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貯,應被豪門盡劚將。

首句「佔得佳名繞樹芳」,即金錢花擁有一個好名字,圍繞著大樹吐露芬芳。可見羅隱在開篇,便盛讚了金錢花的名字,柔弱美麗的形態,以及沁人心脾的香氣。金錢花,也就是旋覆花,夏秋開花,花色金黃,花朵圓而覆下,中央呈筒狀,形如銅錢,因而得名。

次句「依依相伴向秋光」,則是描寫了金錢花盛開後的美麗景象。即金錢花一朵挨著一朵,叢叢簇簇,迎著秋日的陽光開放。在羅隱的筆下,金錢花盛開的景象是賞心悅目、美不勝收的。它色澤鮮麗,嬌美動人。字裡行間,洋溢著詩人對其讚嘆之情。

倘若只有前兩句,羅隱的這首詩無疑是一首絕佳的詠物詩。但羅隱在後兩句中,卻發出了自己的議論:「若教此物堪收貯,應被豪門盡劚將」。意思是說,如果金錢花它同金錢一樣可以收藏的話,恐怕早被豪門貴族毫不憐惜的砍完了。

由此可見,羅隱在前面盛讚金錢花的嬌柔迷人,便是為了襯託後面豪門貴族的殘酷無情。這兩句詩,也如同一把鋒利的匕首,一下子就戳穿了封建社會豪門貴族貪得無厭的醜惡嘴臉。它所具有的諷刺和批判力量,對當時社會來說,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但可惜社會的腐敗、王朝的衰落,只有如羅隱一樣的人才能看透。

綜觀羅隱的這首詩,雖然是他的憤世嫉俗之言,但也正是這種敢於批判現實的黑暗和不合理,才使得他的詩歌在文學史上大放異彩。總的來說,羅隱的這首詩,只有4句,卻戳穿了豪門貴族的醜惡嘴臉。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晚唐詩人羅隱的這首諷刺詩,為何耐讀?妙在含蓄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晚唐詩人羅隱寫過不少諷刺詩,比如《蜂》、《雪》等膾炙人口的名篇。不過在很多人心中,《贈妓雲英》才是羅隱諷刺詩的代表作。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呢?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巧妙的側面襯託、明顯的正話反說。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做到這兩點,也非常不容易。我們來讀一讀。
  • 黑色四葉草:惡魔被消滅,阿斯塔成功背鍋,貴族醜惡嘴臉再次顯露
    身為平民,在貴族的心目中地位自不用多說。而阿斯塔惡魔化的能力也是眾所周知,不知道情況的人肯定是會妄下定論將其同惡魔相聯想在一起。阿斯塔作為魔法騎士團的一員,自然也是代表整個魔法騎士團,僅是惡魔這一點,就可以將所有的罪責都由阿斯塔一人承擔。
  • ​範媽陪你讀詩 丨羅隱《蜂》
    羅隱的詠物詩「切於物」而「不粘於物」,往往別出心裁,獨具寓意,諷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尋味。《蜂》通過吟詠蜜蜂採花釀蜜供人享用這一自然現象,表現了他對社會和歷史問題的思考。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
  • 王維的這首詩,只有短短4句,卻寫盡了別情,被稱古今第一
    從先秦的《詩經》,到兩漢的樂府,再到唐詩、宋詞、元曲,離別之情是唱之不盡,離別之詩是不勝枚舉。而這之中,尤以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渭城曲》為最。宋人劉辰翁更是在《王孟詩評》中說:「更萬首絕句,亦無復近,古今第一矣」。
  • 他詩紅人不紅,一首小詩短短4句用7個數字,極為有趣,堪稱經典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就是羅隱的一首詩,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詩,他在詩文中描寫的是立春的景色,但是寫作方法卻非常獨特,詩文的第一句竟然是7個數字,接下來就讓我們欣賞一下: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遊魚迸冰出。
  • 此人據說是杜牧私生子,一首僅僅4句的小詩,卻成為詠松絕唱!
    晚唐詩壇名家頗多,「小李杜」杜牧李商隱足以與盛唐爭鋒,還有許渾、羅隱、韋莊、陸龜蒙等等。不過,晚唐詩壇的情感基調與國家的衰敗保持一致,多懷古傷今、感家國身世之悲,可以說整個晚唐詩壇都籠罩著一層「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濃重悲情色彩。不過在整個悲情的晚唐詩壇中,有一首小詩卻是極為勵志,卓爾不群。
  • 認清這些醜惡嘴臉!
    這一次,這些暴徒的面罩幾天前,在香港淘大商場附近,有蒙面黑衣人因為被市民揭掉蒙面,落荒而逃。網站分成「毒果記者」「港獨暴徒」「亂港頭目」三類,並按照姓氏排列,方便大家看清楚這些醜惡嘴臉!該網站隨時會有更新,並提供了郵箱供大家爆料。
  • 「我未成名卿未嫁」,羅隱究竟是嘲諷,還是知遇之嘆?
    859年,26歲的羅隱於南康郡首次入貢京師,途經鍾陵,與妓雲英同席,彼此傾慕對方的才情……十二年後,871年,羅隱見黜禮部,返鄉途中於鍾陵再遇雲英,雲英有些驚訝可能也有些失望,說了句「羅秀才怎麼還穿著布衣啊」,而這時的雲英也仍然隸名樂籍,未脫風塵,於是羅隱便寫了這首詩相送,感嘆自己落第依舊白丁之身
  • 「毒舌」羅隱:考場上的屢敗生,晚唐詩壇的「段子手」
    後晉的成德節度使安重榮脫口而出的這句有名的話,反映了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思想意識。 生逢這樣的亂世,一介讀書人,只有甘於墮落,為人鷹犬,出賣良知,得過且過。如果不願隨波逐流,就只有終生埋沒,沉於下僚,晚唐詩人羅隱就是這樣一個詩人。
  • 羅隱的一首詠菊詩,全文無一個菊字,卻意蘊深邃
    下面介紹羅隱的一首詠菊詩,全文無一個菊字,卻意蘊深邃。菊唐代:羅隱籬落歲雲暮,數枝聊自芳。雪裁纖蕊密,金拆小苞香。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霜。羅隱是晚唐的才子,卻因為性格執拗而得罪了一些王公大臣,於是在科考中總是鎩羽而歸。詩人鬱郁不得志,便經常藉助詩歌抒寫惆悵和憤懣心情,這首詩也是借詠物而刺世之作。詩人有一年秋天在家賦閒,他回想這些年的坎坷遭遇,心中鬱悶,雖然手捧書卷,卻無心學習,於是便外出散心。秋風陣陣,早添了幾絲微涼;落英繽紛,更讓詩人感懷。
  • 不知名詩人的經典,短短4句揭露現實,豪門貪婪,難怪唐朝滅亡
    但是在古代平民百姓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只有那些富貴人家才有時間去養養花、種種草,唐代的長安城就盛行著養花的風氣,在當時的大街小巷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賣花的老人和孩子,這也是長安街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唐朝詩人中的「名句製造機」:詩紅人不紅,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筆者第一次知道羅隱的名字,不是源於某句他寫的詩,也不是源於某件關於他的事,而是源於王安石那首著名的《詩謎》: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膚。走入帳中尋不見,任他風水滿江湖。(走入帳中尋不見——羅隱)這是一首謎語詩,四句話裡隱藏著四位大詩人的名字,其中第三句「走入帳中尋不見」的謎底正是羅隱——美女為什麼不見了?因為被羅帳遮擋住了,羅帳把美女隱藏起來了,所以是「羅隱」。
  • 馬首銅像回歸,讓人們重新回憶起掠奪者的醜惡嘴臉
    12月1日,歷經160年海外漂泊的圓明園馬首銅像重新回到北京圓明園正覺寺。馬首銅像是清代圓明園長春園內,十二生肖獸首噴泉中,午馬噴泉的主要構件。這一消息,不僅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更勾起了人們對火燒圓明園那段屈辱史的反思。
  • 杜牧的這首詩,沒有一個生僻字,卻是發人深思的傳世佳作!
    其實這類詩,往往具有機敏的思悟、精警的語言,給人以思考和啟迪,從中獲取教益或引發共鳴。所以別看杜牧這首詩,沒有一個生僻字,也只有短短的4句,但它卻是發人深思的傳世佳作,值得我們一讀再讀。《送隱者一絕》是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寫於大中元年(847),當時杜牧正在擔任睦州(今杭州淳安)刺史,為了送別一位隱者有感而發。
  • 羅隱:今朝有酒今朝醉
    羅隱的第一場進士考試,他筆走龍蛇,第一個交卷,那些考題對他來說簡直太簡單了,他甚至忍不住在答卷裡諷刺出題的官員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症。他胸有成竹的走出考場,他相信,他一定會中狀元。也只有他一個人相信自己會中狀元,也只有他一個人相信當時的考試是公平的,因為那時候他還很年輕,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像極了少年時期的李太白。
  • 約定十年婚娶,沒想到多年後她已嫁人生二子,杜牧懊惱地寫了首詩
    歷來詩人多奇遇,多坎坷,多悲歡,正是因為這人間世事難測,才成就了他們的曠世奇才。不是有人說過,只有經歷過了人生百味,才能寫出更真實更有深度的作品,這句話雖然不盡然,但道理是中肯的。人生三大事之中,仕途、情愛是最經常困擾諸位詩人的,因為愛不得、求不得而寫出經典詩句的真的很多。
  • 疫情當中那些露出醜惡嘴臉的人
    而在這之後,隨著病毒迅速在其他國家蔓延,有那麼一些人冒了出來,其醜惡嘴臉讓眾多網友看了不禁為其作嘔。比如因疫情走紅的義大利籍的「跑步女」,和另一位就是在美國確診之後跑回國,而且還故意隱瞞的黎女士。沒多久她公司也知道了這件事情,也解僱了她,因為沒有了工作,所以她的工作籤證也被取消了。還有許多「外籍華人」回華後確診,聲稱是在中國長大拒交治療費的。還有一位憑一己之力害一座城,被網友稱為鄭州「毒王」的郭某鵬最終被公司解除被判刑一年半。
  • 蘇軾的這首詩僅有4句,卻蘊含深刻的道理,卻成了千古名作!
    這篇文章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東欄梨花》,轉發蘇東坡筆下一首蘊涵人生道路至理的經典詩文。在寫這首詩的情況下,蘇東坡才滿四十一歲,可他卻經歷了母親、妻子、父親的陸續辭世。而政治理念,蘇東坡又因新舊黨爭,被迫離開朝廷,在地方四處奔波。熙寧十年(1077)春,蘇東坡到徐州赴任,曾寫了五首古詩絕句給接替他密州知府職位的孔宗翰,這首詩轉發其中的一首。
  • 唐朝一個詩人,人不出名詩出名,人不好看詩好看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那時候考場上肯定連「公正、公平、公開」的口號都沒有,羅隱不屑於巴結達官貴人,達官貴人自然也不屑於舉薦羅隱。於是羅隱一生懷才不遇,因而窮困潦倒。他萬般無奈,只有作《自遣》詩自嘲: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 面對一棵百年老柳樹,白居易寫下這首詩,短短4句語短情長
    白居易的這首詩,便寫於重修勤政樓的第三年,也就是唐穆宗長慶二年(822)。當時白居易已五十一歲,處於垂暮之年。而勤政樓西的那一棵柳樹,從開元到長慶,也有百年上下,已是半朽之樹。白居易正是面對這樣的一棵百年老柳樹,以垂暮之年對半朽之樹,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雖然只有短短4句,卻語短情長的五言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