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9年,26歲的羅隱於南康郡首次入貢京師,途經鍾陵,與妓雲英同席,彼此傾慕對方的才情……十二年後,871年,羅隱見黜禮部,返鄉途中於鍾陵再遇雲英,雲英有些驚訝可能也有些失望,說了句「羅秀才怎麼還穿著布衣啊」,而這時的雲英也仍然隸名樂籍,未脫風塵,於是羅隱便寫了這首詩相送,感嘆自己落第依舊白丁之身、雲英至今猶在風塵:
鍾陵醉別十餘春,
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也有人說,這不是同病相憐之嘆,而是羅隱反唇之譏,因為他時值落魄返鄉,上來就被雲英搶白了一頓。可是這麼一個桀驁不馴的男人怎麼會去跟一個女人計較呢?尤其還是當年有過一段情的女人。
真會如此嗎?
羅隱本來不叫羅隱,叫羅橫。羅橫26歲時躊躇滿志北上京城, 結果連考7年不中,後來又考了幾次也還是不中,史稱「十上不第」,第六次又不中時,羅橫把名字改為羅隱,其鬱悶之情可見一斑。
羅隱在京城一晃十二年,一晃就從風華正茂到了灰色中年,不得志、落魄、潦倒,任憑再桀驁不馴之人,過了十二年這樣的生活,恐怕也都會有些消極、陰暗、敏感。這時的羅隱,肯定更希望遇到溫暖的眼神、知心的話語,希望有人能懂他這些年的際遇,但落魄之人,怎麼可能不遭遇冷嘲熱諷呢?
羅隱這一路走來坎坷多艱——不過,羅隱雖然屢次不第,但詩名早已滿天下,連時任宰相鄭畋也激賞於他,無奈羅隱狂放不羈,行文多有譏諷之語,試想此等做派怎能高中?
羅隱屢試不第可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貌寢陋」,長的很醜,到底有多醜呢?據說鄭畋有一女,讀了羅隱的詩之後,「常欲委身」,整天一副非羅隱不嫁的姿態。一日羅隱來訪,鄭畋便讓女兒隔著帘子見識一下她的夢中情人……結果不看不要緊,一看之下,少女受到了嚴重驚嚇,轉身回房就把羅隱的詩集付之一炬,從此不再讀羅隱。
而唐朝的科舉,恰恰容貌也是考察標準之一——是正式的考察標準,不是簡單的以貌取人。捉鬼的鐘馗正是因為貌醜而落地,憂憤而死,比羅隱還悲慘。
所以羅隱「十上不第」,恐怕在當時也是一種必然——長的醜,性格又不好,朝廷怎麼用你?
十幾年的時光,桀驁的羅隱也許已經無力還擊,也許只能用「無人理解」聊以自慰。在鍾陵又遇到了雲英,羅隱可能會想終於遇到懂我的人了,但萬萬沒想到雲英也來了這麼一句「羅秀才猶未脫白矣?」。
這時的羅隱心裡可能會想:別人說我什麼也就算了你怎麼也這麼說呢?我們畢竟是好過一場的啊!因而悲憤、失望,一時忍不過,便反唇相譏——這麼說來,也不是沒有這樣的可能。那這裡面就蘊含著一些不那麼美好的意味了,比如從相愛到反目,比如美好的情懷終於不抵殘酷的現實。
不過,我還是傾向另外一種可能,雲英這麼說其實是在為羅隱感嘆,她的意思是,以羅秀才這樣的高才怎麼可能到了現在還是布衣之身呢?這也太不公平了啊! 羅隱感雲英知遇之言,遂以詩相贈。
875年黃巢起義後,羅隱避亂隱居於九華山——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12年後——又是一個12年,55歲的羅隱再次返回故鄉,歸順了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給事中等職,也官居至少五品了——這也許可以證明,當初雲英所言,確是為羅隱懷才不遇所感嘆,在雲英看來,以羅隱之才必然「脫白」……
消磨半生,體會愈烈,人生難得一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