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包浩斯誕生100周年。1919年4月,德國建築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創立了最具影響力的藝術與設計學校:包浩斯。學生們在那裡學會如何專注於簡潔與功能。教師則青睞於三原色與清晰的形狀。納粹將其視為培養烏託邦式理智主義的溫床,並在1933年時對其實施強制關閉,這使包浩斯的教師、學生及美學分散並傳播至世界各地。
從家具到平面設計,包浩斯學校改變了一切。不過,它所留下的最重要的遺產無疑存在於建築當中。以下是包浩斯在阿根廷、奈及利亞、以色列、美國、印度等地結出的碩果。
阿根廷馬德普拉塔,阿里斯頓俱樂部(馬歇爾布勞耶等人設計於1947年)
阿里斯頓俱樂部,圖片:Archives of American Ar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指導研討班時,匈牙利籍建築師馬歇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受邀為位於阿根廷大西洋沿岸上的一家海灘度假村設計一座社交俱樂部。
阿里斯頓俱樂部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南約250英裡的馬德普拉塔市,這座如今已被廢棄的俱樂部曾經是一個欣欣向榮的舞廳。這是一個可以俯瞰大海、享用午餐並在夜晚盡情玩樂的地方,這裡曾經有旋轉舞池,參加派對的人們會灑下滑石粉,以便在赤腳跳舞時不至滑倒。
現居住於馬德裡的阿根廷籍建築師Hugo Kliczkowski-Juritz第一次看到這個建築時,還是個孩子。後來,這個俱樂部變得四分五裂,變成一家家餐廳,再後來又逐漸被人忘卻,他才逐漸明白這個建築的重要意義。
阿里斯頓俱樂部,圖片:Marcel Breuer Papers, Special Collections Research Center, Syracuse University Libraries
「那所大學邀請布勞耶去做一個研討班,而另一位建築師Carlos Coire對他說,『不如你來和我做一個小建築,像磁石一樣,把人們吸引過來吧?』,」Hugo Kliczkowski-Juritz說道。當時,他們正在吃午飯,而布勞耶攤開他的餐巾紙,當場就畫下了三葉草式的設計。
如今,Kliczkowski-Juritz發起了一場線上運動,呼籲俱樂部建築被認證為遺產紀念碑,並得到修復。「人們寫信給我說,『你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錢嗎?』我回答說,『不,因為我認為像這樣的建築需要被重建。』你不應該毀滅歷史。這是我們身份的一部分。」
奈及利亞伊萊-伊費,奧巴費米洛沃大學(阿里耶沙龍主持設計,1960年代初開始建造,歷時18餘年竣工)
奧巴費米洛沃大學,圖片:The Arieh Sharon Digital Archive
以色列建築師阿里耶·沙龍(Arieh Sharon)是在偶然的情況下就讀了包浩斯學校。1926年,沙龍在德國,他在雜誌上讀到一篇關於包浩斯的文章,便一時興起定了一張去德紹的火車票,這座位於德國東部的城市是包浩斯學校的誕生地。
五年後,他回到了當時屬於巴基斯坦的特拉維夫,他在那裡設計的簡潔的白色建築幫助特拉維夫這座不斷擴張的城市獲得了國際上的建築聲譽。
1948年,他成為以色列國家規劃局的局長,但是根據他自己所寫,他一生中「決定性的挑戰」發生於1960年、大約4000英裡之外的奈及利亞,當時,他在那裡受當地政府和一家以色列公司的委任,為伊費城建造一座新的大學。
奧巴費米洛沃大學,圖片:The Arieh Sharon Digital Archive
政府的願景是建立一座校園,表明奈及利亞可以擺脫英國的統治自己發展。這座大學如今的建築史教授沙龍該大學建築史教授Cordelia Osasona說,當時沙龍保證這將是一個屬於本土的項目,而不是一座「輕率」的建築。幾幢建築的形狀如同倒置的金字塔,這樣較低的樓層就能夠遮蔽豔陽或雨水。他確保使自然的空氣流通最大化,讓人們能夠在建築裡保持涼爽。
此外,沙龍還運用了約魯巴的神話,約魯巴人佔據了奈及利亞的這片地區。一座方尖碑與奧然密亞紀念碑相呼應,這做高聳的石碑是對這位傳奇的約魯巴國王的紀念。
「沙龍沒有複製『包浩斯』,而是使其適用於熱帶及當地語境。他從當地的氣候、環境以及約魯巴文化中吸取靈感,」Cordelia Osasona說道。
以色列,Tel Yosef基布茲餐廳(利奧波德克拉考爾設計,1935年竣工)
Tel Yosef基布茲餐廳,圖片:Kibbutz Tel Yosef
利奧波德·克拉考爾(Leopold Krakauer)沒有在包浩斯就讀過。「但是這並不重要,因為包浩斯在以色列留下了深遠影響,」建築師及史學家Zvi Efrat說道。
20世紀30年代,現代建築在德國被視為「墮落的藝術」,而身在以色列的猶太建築師們無論是否到過包浩斯,都在以類似的方式工作,「他們與納粹反其道而行之,」Efrat說道。
基布茲(以色列的集體農場)的餐廳是這種新建築形式在以色列的典範,不只是因為它們的設計,更在於他們所代表的「公共」價值觀。農場的成員們會在那裡聚餐,慶祝,並且投票覺得農場應該如何運作。
Tel Yosef基布茲餐廳,圖片:Kibbutz Tel Yosef
他們甚至會投票決定這些建築的設計。位於Tel Yosef的基布茲餐廳有兩個傾斜交錯的「正方形」,從而形成一系列不同尋常的陽臺。整個基布茲的人都可以聚集在那裡舉行慶典。
克拉考爾設計的餐廳被視為一座具有重要意義的建築,它曾出現在一套紀念以色列偉大建築的郵票上。不過,雖然它具有很高的建築價值,但如今這裡空空如也。
「包浩斯關乎參與、分享與公共思考,這是一種烏託邦,企圖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基布茲也是如此。」
人們在餐廳裡聚餐,圖片:Kibbutz Tel Yosef
澳大利亞彭裡斯市,託林大樓(馬歇爾布勞耶設計,1976年竣工)
魯弗斯·斯蒂爾曼和萊斯利·斯蒂爾曼夫婦(Rufus and Leslie Stillman)曾生活在美國康乃狄克州利奇菲爾德,那是一個到處都是殖民時期的建築風格(編者註:康乃狄克原為英屬殖民地),而當這對夫婦委任布勞耶來為他們設計一個現代主義的家時,他們無疑成了當地建築的「破壞分子」。
託林大樓,圖片:
斯蒂爾曼還委任布勞耶為其遍布全球的託林公司(the Torin Corporation)建造辦公樓及工廠。該公司製造取暖器零件以及空調元件。布勞耶為斯蒂爾曼設計的這些樸實無華的建築在美國羅切斯特市、印第安納州等地建起。最後一幢位於澳大利亞彭裡斯市。這是布勞耶在澳大利亞的唯一一棟建築。
這棟大樓的現任業主沃倫·佩弗(Warren Peffer)說,當時的建造只耗費了大約500萬美元,「真的是設計過度了。」
託林大樓,圖片:Marcel Breuer Papers, Special Collections Research Center, Syracuse University Libraries.
他的意思是褒揚。因為,這棟建築有一些上世紀70年代根本想不到會有的功能,比如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為了避免其發生故障,還有一個備用泵。
佩弗先生對於建築一無所知,不過,這棟大樓擁有他公司所需的一切,而且還能用個幾十年。「它會活得比我長,」他說道。
託林大樓,圖片:The New York Times
美國匹茲堡,艾倫·弗蘭克私宅(沃爾特·格羅皮烏斯與馬歇爾·布勞耶設計,1940年竣工)
艾倫·弗蘭克私宅,圖片:Richard Barnes, via Alan I W Frank
87歲的艾倫·弗蘭克(Alan I.W. Frank)應該明白,住在一座最好的包浩斯住宅裡是什麼感受。他在那裡度過了大半生。
1937年,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和馬歇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抵達美國,開始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授課。翌年,弗蘭克的父親羅伯特(一家鋼鐵公司的老闆)穎了格羅皮烏斯的課,他被其對於新建築的理念所打動,便委任兩人為自己建造一座家庭住宅。
私宅內部,圖片:Richard Barnes, via Alan I W Frank
建造期間,艾倫·弗蘭克還不到10歲,他在建築工地上遊蕩,時不時向建築師們提問房子會造成什麼樣。「他們都很熱情,」弗蘭克回憶道。
布勞耶不只設計了住宅,還設計了裡面所有的家具和配件,因此,這裡的每把椅子和每個門把手都是專屬於這棟住宅的。
如今,布勞耶最讓人難忘的或許是他在包浩斯設計的椅子,這些椅子由鋼管彎曲成形並組合,皮帶搭在其間作為座位。這種椅子直至今天仍然在賣。
1941年,《建築論壇》(Architectural Forum)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對該房產的評論文章,其中寫道,弗蘭克私宅「證明了當代建築正在跨入一個新階段:更豐富、更有保障、更人性化。」不過,作為一個專業團隊,布勞耶和格羅皮烏斯在1941年分道揚鑣,此後,這樣的房產鮮有建成。
印度新德裡動物園(哈比卜·拉赫曼設計,1974年竣工)
印度新德裡動物園,圖片:Ram Rahman
包浩斯在印度獨立以後的時代所扮演的角色也許是其留下的最令人驚奇的建築遺產。在1940年代早期,年輕的印度工程師哈比卜拉赫曼(Habib Rahman)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獎學金,而他的導師正是當時在那裡擔任客座教授的格羅皮烏斯。拉赫曼畢業後,格羅皮烏斯讓他去和布勞耶一起工作。
當拉赫曼回到印度後不久,印度便宣布獨立。他發現格羅皮烏斯關於簡潔與實用的理念與當時需要快速並低價地建造新機構的印度完美文盒。「包浩斯青睞像混凝土那樣便宜的材料,這對於資源匱乏的國家由很大幫助,」拉赫曼的兒子拉姆說道。
印度新德裡動物園,圖片:The New York Times
不過,拉姆強調,他父親的建築不只是混凝土磚塊,還有一些暗示印度設計傳統的裝飾。
拉赫曼設計的第一座建築是甘地紀念館,那是一座引人注目的現代主義建築。這一設計給印度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留下深刻印象,他邀請拉赫曼去德裡設計政府大樓、公寓、城裡的第一座鋼架摩天大樓,甚至是它的動物園。
「我的童年在這個動物園裡度過。當夜晚不向公眾開放時,我們會在那兒野餐。當有小動物出生時,我們會過去看它們,和幼虎一起玩耍。」
(本文編譯自《紐約時報》,有部分刪節,原作者Jade-Snow Joachim、Alex Marshall、Josephine Sedgwick與Eden Weing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