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非常厲害的兩條天規,觸動心靈,頓悟人生

2020-12-22 悅讀國學

這裡是悅讀國學,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老子《道德經》:非常厲害的兩條天規,觸動心靈,頓悟人生

01不爭而得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語出《道德經

意思是說,正是因為不爭,所以天下間沒有人可以與之相爭。

放下不代表失去,不爭不代表得不到,這就是天道的規律。

但是一般人轉不過這個彎兒,總覺得:一旦放下就會失去,一旦不爭就會錯過,其實不然,老子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越是苦苦強求,越容易漸行漸遠;越是緊緊把持,越容易失之交臂,不論是對人,或者是對事物,包括處世,也包括感情。

爭的是什麼呢?無非名利得失。

有一個詞叫做:利令智昏。一旦急於獲得,牽扯利害關係,擔心自己利益受損,往往過激、過急,這樣就會產生一個直接後果——智商下降。

難免就犯糊塗,做錯事,老子所說的「不爭」,就是讓我們放下名利得失,不要急於得到,然後專注於事情本身,把個人想法和感受暫且置之度外,正確的做人做事,反而會得到很多。

不爭,其實是不去追逐利益,同時,不斷的提高自己。

過於看重結果,在意得失,因而急於求成,操之過急,往往會出現一個結果——適得其反,事與願違。要知道,利益這東西,是成績達到,條件具足之後自然而然出現的,並不是刻意努力就能實現。

把利益看的很重,做事情就不能客觀公正,最終連本可以得到的利益都會失去,所以,真正的聰明人,往往會不受利益驅使誘惑,正如杜牧所言: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其中道理,值得深思。

一旦把名利得失放下了,就變得輕鬆,沒有壓力,頭腦清醒,思路清晰,這樣做人做事,就可以不走岔路,不入歧途。走正確的路,自然可以圓滿到達目的地,正所謂:苦苦尋不到,放下即得來。

02知足者富

容易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

曾經有一個富翁,有很大的莊園,眾多的奴僕,花不完的金錢,妻妾成群。

這一天,富翁閒著沒事,來到一座寺廟,看見一位禪師,悠然自得的品茗獨坐。

富翁問:您感覺自己幸福嗎?

當然幸福啊!禪師回答。

您一貧如洗,這也叫幸福?

禪師笑而不語。

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天,富翁家裡來了一夥江洋大盜,把他的家洗劫一空,屋漏偏逢連夜雨,沒過多久,一場大火把他的房屋也燒了個精光。

富翁很快流離失所,他的奴僕和妻妾都不見蹤影,富翁沒有辦法,只好沿街乞討,變成衣衫襤褸的乞丐。

這一天,乞丐口渴萬分,可是走了很久,都沒有討到水喝,乞丐來到寺廟前,被禪師看見,忙叫人給他端來一碗水。

禪師看著乞丐喝完水,問:你覺得幸福是什麼?

乞丐若有所思的說,幸福,不過就是一碗水而已。

那你現在幸福嗎?當然幸福啊!

過了一會兒,乞丐肚子開始叫起來

禪師問,現在幸福嗎?

乞丐說,要是有碗香噴噴的米飯,就幸福了。

禪師叫人端來一碗米飯,乞丐狼吞虎咽,沒一會兒,禪師問:現在幸福嗎?

乞丐抬頭看了看禪師,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要是有一隻雞,再有一壺酒,就真的幸福了。

禪師笑了,就算現在馬上就有雞和酒,你就真正幸福了嗎?

乞丐想了想,要是再有一所大房子,有眾多奴僕,妻妾成群,那就完美無缺了。

可是,當初你不就是過著那樣的生活嗎?

乞丐頓時愣住。

人永遠不會真正幸福,所有鼓吹幸福的都是騙你的。因為欲望是無止境的,人的需求也就無止境,可是外物並不會因為我們的需求而有求必應,反而會經歷成住壞空,所有曾經的擁有,都會漸漸離我們遠去。

倉央嘉措說,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這才是生命的真相。

因為無常,所以,註定缺憾。

雖然沒有永遠的幸福,但是可以不斷的在感受每一個當下的過程中,不斷的收穫滿足感。

滿足感就是幸福感,如果你很容易知足,那麼你就容易得到滿足感,你就會不斷的擁有幸福。

所以老子說:知足之足,常足。

什麼意思?——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難得的富足。

人真正的需求其實並不多,正所謂:人生在世屈指算,最多三萬六千天;家有房屋千萬所,睡覺就需三尺寬。

但卻被貪心驅使,淪為賺錢的機器,每天都在渴望得到的狀態下,心裡始終忐忑不安,始終戰戰兢兢,這和過去的長工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待遇好了一些,僅此而已。

如果說一個人,就算家財萬貫,金玉滿堂,但是永遠不知足,每一天都挖空心思想著賺更多,每天勞心勞力的經營,如履薄冰,患得患失,因為不知足,就會有欠缺的感覺,欠缺感就是一種心靈的貧瘠,這樣的人,又怎麼能算富足呢?怎麼能真正幸福快樂呢?

反而,那些「一畝地幾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所謂窮人,每天其樂融融,很容易知足,心裏面沒有欠缺感,這種心靈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有,而絕不是身外的鈔票和財物。

結束語——人生就是一個過程而已,沒有什麼真正的成敗得失,也無所謂什麼貧窮富有,一個人,能夠把握現在,懂得知足,他就是成功而快樂的,與事業無關,與財富無關。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道」到底是什麼?「道」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名」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內在的、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虛的東西,即平常所說的「虛名」。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老子《道德經》(全文朗誦+釋義+曾仕強完整解讀)曾仕強:《老子的人生智慧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儉為人生根本之道。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01、儉以敬物,愛物惜福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事萬物皆為緣,物我一體,物我同源,自當愛物惜福。
  • 老子《道德經》中的成語,各個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學會受用無窮
    我國古代哲學經典《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期哲學家老子所著,全書根據版本的不同,字數有很大出入,總的說來在5000字上下。《老子》中共包含成語100多個。有些句子後來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統計,大約我們常用的成語出自道德經的有100多個。包括:功成身退、暴風驟雨、虛懷若谷、受寵若驚、紫氣東來、自知之明、知足常樂等等。《老子》中成語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下面,我就以「功成身退」為例來解釋一下這個成語的來歷。
  • 《道德經》:「忍辱不辯」是一種人生智慧,「寡言不爭」是一種人生境界【老子微言】
    不過要說最強大的嘴,那肯定是非鬼谷子的學生蘇秦莫屬了。蘇秦第一次遊說過各國時,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沒有才能的人,覺得他的泛泛而談毫無價值,沒有人重用他。蘇秦覺得很慚愧,無奈無功而返回到了老家。這時候老鄉們見他一事無成,都對他嘲諷,笑話他不自量力。蘇秦在外面受盡了侮辱,回到了老家又受到了老鄉的恥笑,心中羞愧之下,選擇更加刻苦讀書,有時候讀到瞌睡時候,甚至還用錐子扎自己,用來提神。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
  • 道德經奧秘:老子的忠告,人生要過的六關,你卡在哪關
    《道德經》,字裡行間有智慧也有忠告,也有對人生與命運的終極關懷。當你讀明白了,會感到老子內心的悲憫和溫情。悲憫,是老子看到人性的驕嫩,不足以理解天地;溫情,是因為老子要通過《道德經》為後來人開一個後門,幫助後來人通過命運的關卡。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版本:傳世本、帛書本、楚簡本。傳世本為歷代學者注釋,居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個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漢)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 傳世經典(老子傳奇)電視劇對《道德經》,即《老子》,又稱(老子五千文 )的表達
    《道德經》的作者姓李,名耳,又名老聃,人們尊稱他為「老子」。
  •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
    只因靈魂是以真氣的形式隱藏於體內的,不為人的眼睛所見,所以,世人養生注重的只是有形的身體而忽視了無形的靈魂,這是人生痛苦的根源。為了有形的身體而生活,人生價值觀自然就是無止境地追求金錢財富,目的在於以有形養有形,滿足自我外部感官的需求。這樣一來,身體就有災難了,因為人的欲望是沒有滿足的。無盡的欲望必然導致陰陽失調,內外失衡,身體各種疾病接連不斷,以至於未老先衰,黃泉早赴。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歡迎走進河北承中文化百姓論道直播間,我是主持人XXX,每天學習《道德經》開啟智慧門,我們在第一章研學了老子對道的本體性和非常道的精妙定論,今天我們來研學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這位是我們邀請的《道德經》講解員XX,xX老師好!乙:主持人好,大家好!
  •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還有這張《太極圖》
    老子是道教的鼻祖,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關於老子的神秘傳說非常多,其中老子倒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未期世事紛爭,天下大亂,周王室內部也狼煙四起,老子看在眼裡想在心裡,準備棄官而遊歷天下,歸隱山林。
  • 看看原版《道德經》,才知老子多牛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道德經》是全球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第二多的文化名著,而第一名是《聖經》。《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結凝華,也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哲學驕傲,其開篇之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更是人盡皆知的千古名句。然而你是否知道,這第一句就被後世修改過了,這根本不是老子的原句。
  • 《道德經》老子說:柔弱勝剛強。其中的邏輯,只有列子講明白了
    《道德經》老子說:柔弱勝剛強。其中的邏輯,只有列子講明白了 柔弱與剛強哪種人更厲害?我們一般認為是剛強,但是也有人說是柔弱。 為什麼說是柔弱呢?因為我國傳統文化講「以柔克剛,上善若水」,比如老子在《道德經》中經常說「柔」的好話。
  •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10句,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道德經》:好人和壞人一樣,都是我們的老師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道德經》第27章寫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如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也就是說:天下的人都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醜陋的存在。大家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惡的存在。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比如說,黑與白,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音和聲,前和後等等。
  • 道德經的人生態度,用盡己所能的心態,過順其自然的生活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是一個實用主義者,《道德經》的特色就是杜絕妄言。可是,老子沒有想到,道學還是促生了道教。第二本《道德經》。第一部道教經典是《太平經》!這本書多災多難,根據記載流傳的版本有三種,西漢齊人甘忠可撰寫《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東漢于吉推出的《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張陵《太平洞極經》一百四十四卷。可惜時光流轉,歲月滄桑,《太平經》僅殘存五十七卷。
  • 道德經,最容易忽視的兩句話,藏著老子對這個世界的真實看法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但是什麼才是道,自古以來卻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解讀,進取者從道中看到因勢利導、佔據先機;軟弱者從道中看到順從命運、消極退讓;正直的人從道中學到放低名利、秉持初心;奸詐的人從道中學到多心善變、隨心所欲……歪果仁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咱們土生土長的《道德經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馬叔禮老師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他的《道德經》更是集其思想精華於一書。《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書中提出「大道自然無為」的思辨,對世間萬物規律進行了深刻的詮釋。《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