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兩天前,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烏鎮順利閉幕,在為期三天的大會裡,小巴只記住了一個數據:34.8%。
這是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佔GDP總量的比例。
什麼是數字經濟?我們用打車來舉例:
通過App打車——數字經濟;
馬路上招手打計程車——傳統經濟;
招手打到計程車,並用手機付車費——好吧,又是數字經濟了。
也就是說,當我們的日常行為是通過數位化或者網際網路的形式來實現時,所帶來的效益就是數字經濟的業務範疇。
當然,數字經濟也可以拆成兩部分,一頭是大家熟悉的網際網路,另一頭,學名叫產業數位化或數字產業化,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網際網路+。
因此,34.8%這個佔比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去年三分之一的產出,是依靠網際網路行業和網際網路+行業驅動的。
和許多發達國家相比,這個數字並不算高。
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G20 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18)》,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佔GDP比重為32.9%,位列世界第7,前三名分別是德國(61.36%)、英國(60.29%)、美國(59.28%)。
你或許會驚異,體感上中國網際網路挺發達的啊,居然相差這麼多?
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從歷史維度看,美國的「網齡」高達50年,德國是35年,中國是25年。1995年比爾·蓋茨已經依靠網際網路成為世界首富,中國卻才通網不到1年,和美國差了整整一代人。
其次,從數字經濟的整體規模看,中國的名次倒不差,排在世界第二,但差距依然不小,還落後美國近兩個身位。因為美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大部分在做全球市場的生意,而中國的卻大多只在本土深耕細作,這也是我們要追趕的地方。
數字經濟如何計算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數字經濟有時候並沒有製造任何實物,卻左右著一個體量大到嚇人的經濟活動。但這些東西,怎麼計入GDP呢?
現在的數字經濟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可簡單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信息技術(IT)驅動的經濟,也被稱為「信息經濟」,當時學者們也曾試圖衡量IT對經濟產生的貢獻;
第二階段是網際網路經濟,主趨勢是應用擴展到消費者層面的產業現象。1996年,《商業周刊》將之稱為 「新經濟」,後來被稱為「虛擬經濟」,網際網路產業輝煌20多年後,大家改稱之為「網際網路經濟」;
第三階段是近幾年逐漸清晰的未來趨勢,被命名為「數字經濟」,網際網路超越產業而滲透到經濟的方方面面,也出現一些新變化:網際網路賦能線下的消費者體驗;從消費網際網路擴展至產業網際網路;以及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及新興的5G技術等全面更新經濟的基礎設施。
對於數字經濟帶來的效益,沒有宏觀衡量指標,無法把一切歸結到經濟數字也可能並非什麼大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可以作為用戶感受到,網際網路和各類數位技術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更好、讓商業與社會運轉得更好。
數字經濟與人才
根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佔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同比增長11.5%,顯著高於同期全國總就業規模增速。
數字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是人才的結構性調整。
以德國為例,德國推出工業4.0的同時也推出了職業教育試點。意味著在工業4.0時代,作為勞動者的技能必須要跟著提升,否則就面臨淘汰,但是在另外一些行業裡面,也確實出現了新興的機會。國家有責任提供這樣一個教育環境,讓那些面臨轉崗的勞動者有學習的機會,轉到新興的工作崗位上去。
所以我認為數字經濟的發展肯定會給整個教育體系帶來衝擊,但同時又會帶來機會。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一定是職業教育。去年年底,我國也推出了職業教育改革20條,明確提出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支撐高質量發展。
德國的職業教育給我們的啟示是,在人才培養上,除了針對技能層面上的數位技術教育以外,還需要一個軟技能層面上的素質教育。
數字經濟帶來的問題
但數字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的問題也舉不勝舉,最令人擔憂的是隱私安全。
雖然我們是數據的生產者,如今卻很難真正成為擁有者,幾乎每天接一個騷擾電話的小巴,清楚地知道,這意味著數據洩露每天都在發生。
在數字經濟時代,解決數據安全和數據隱私問題的方法,也恰恰在於數據的共享。
越是共享,越是注意保護隱私,這聽起來有悖論,原因在於,大家做的是數據生意,所謂的流量經濟就是在賣數據,因為企業在買賣數據,所以就有了侵犯別人隱私的可能性和動機。但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本身就是共享的,是靠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共享獲得的,不是買來的,所以就不應該賣,沒有了買賣,也就沒有侵犯隱私的動機了。
一直以來,網際網路做的是加強信息的流轉。個人為了便利,將自己的數據公開或讓渡給網際網路平臺,我們可能還將沿著這個路逕往前走。但是,數字經濟的未來發展不能只有這條路徑,現在人們對未來數字經濟引發問題的擔憂正反映這一點。
隱私安全和數據孤島實際上代表了兩個相反方向的問題:要保障隱私安全,個體就要嚴守自己的數據;要消除數據孤島,那麼各種數據綜合起來就容易讓別人猜測到我們是誰。
未來的路徑可能是找到這兩者之間的平衡點。而如果實在沒有最優選擇的話,完全側重個人隱私可能是次優選擇,像歐洲《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做的那樣,它嚴格要求網際網路平臺承擔保護用戶數據的義務。我傾向於認為,在未來,我們個體也必須自己保護自己:個人自己應主動嚴格保護自己的隱私,個人應持有自己的數據,也就是每個人都努力成為數據意義上的「孤島」。
既然是數字經濟,必然以大數據的採集、整理、存儲、挖掘、共享、分析、反饋、應用為核心。
對於企業而言,一方面要承擔「向善」的社會責任,在使用數據過程中,自覺抵制侵犯個人信息隱私行為;另一方面,要承擔「普惠」的社會責任,在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過程中,責無旁貸地消減數字鴻溝。
對於政府而言,要從政策、戰略、規劃、標準等四個方面著手,圍繞數字經濟進行產業組織、產業布局和產業協調。
數字經濟的未來
還有哪些領域,蘊含著數字經濟的未來的機會?
「人類社會、網絡世界和物理世界日益融合」,幾年前騰訊研究院在《數字經濟》這本書中的這句話中有三個圈。
我認為這是理解數字經濟的一個好模型:原本很小的網絡世界在過去20年以驚人的速度擴張,而人類社交活動越來越移到線上,近年來物理世界在快速數位化,比如普通人可感知的是打車、餐飲、新零售等。未來的終局可能是,網絡世界、人類社會、物理世界完全重疊。
變化的驅動力和挑戰都在網絡世界這一邊,未來最根本的挑戰是網絡世界的基礎架構。
現在的網際網路有兩大困局:
一是基礎上現在的網際網路基礎架構是為信息傳播設計的,為了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商品交易、金錢轉移等功能,我們做了很多折中;
二是結果上現有網際網路業最終被大型網際網路平臺所主導,它們的確大幅度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權力越來越大的龐大巨頭亦成為潛在問題,我們只能期待它們是善良的。
這兩個問題將是我們要發掘數字經濟的最大可能所要面對的根本問題,換種方式說是:如何重新設計基礎技術架構?技術革新將如何重構產業格局?
①AI底層技術進步緩慢。
儘管在應用層面,AI已經無所不用其極了,但由於底層技術進步慢,所以從狹窄AI到廣泛AI,從廣泛AI再到通用AI,進步的速度也是相當緩慢。如果不能把這些問題解決的話,那麼我們的神經系統還是不能完全打通,整個社會的大腦也就不能非常好地建立起來。
②數據存儲技術跟不上數據膨脹速度。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數據的存儲。有的技術進步是呈線性發展的,有的技術進步是呈指數級發展的,但數據的總量卻是10倍10倍發展的。
根據IBM專家統計,最近這兩年全球人類社會產生的數據幾乎是前面1萬年的總和。數據在急劇膨脹,但我們現有的存儲方式仍比較原始,這個問題很多人還沒意識到。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吳曉波頻道」微信公眾號,原標題:《都佔中國GDP三分之一了,你們還不知道數字經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