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線日記薛友儒:仨小時班比在ICU8小時班還累

2020-12-24 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14日訊 病毒無情,山東有愛。自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以來,山東已累計派出共計1508人的援助醫療隊奔赴湖北,開展醫療救援工作。疫情面前,他們是最美的逆行者。如今,奮戰抗疫一線的山東醫療隊工作進展如何,他們又都經歷了哪些驚險時刻?齊魯網、閃電新聞客戶端推出「抗疫一線日記」系列報導,來聽山東援助湖北醫療隊抗疫前線的故事。

令人難忘的「第一個」3小時

作者:山東第三批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重症監護專業護師薛友儒

2月6日早9點到12點是我的第一個班,和我一起的戰友還有於書卷、劉潔、賈榮斌。雖然之前在ICU已經上過無數個白班和夜班,但我知道這個白班與以往任何時候都有所不同,我將會和新冠肺炎患者進行面對面親密接觸。

為了能讓上夜班的同事早回來休息,我們4人提前1個多小時從酒店出發,當車輛伴著春雨在路上疾馳時,看到空蕩蕩的街頭,我的內心十分複雜,昨日的繁華盛景早已變得慘澹。進入病區後,大家開始換衣服,戴好N95口罩、帽子、護目鏡,帶上兩層手套,再穿上厚厚的防護服、鞋套、隔離衣,我在心裡默念,一件都不能少,穿完感覺已經出汗了。

進入病區後發現,護士的工作量很大,總共收治了40多個患者,只有2名上責任的護士,而這2名護士要負責40多位患者的治療和日常生活,工作強度可想而知。患者大多數是老年人,本來就行動不便,加上疾病的折磨,讓患者看起來更加憔悴。生命是脆弱而又堅強的存在,在這樣的艱難時刻,我們要做的,就是照顧好他們,不斷地鼓勵他們,做好心靈的慰藉,給他們帶來生的希望,讓他們相信冬去春來,智慧勇敢的中國人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戰。

雖然一個班的時間只有3個小時,但當結束這3小時的工作後,我們4人感覺比在ICU的8小時還累。N95口罩、防護服的密閉性很強,周身嚴密的防護讓我覺得有些呼吸困難,護目鏡裡已經由開始的霧氣逐漸變為水滴,然後由水滴逐漸匯聚成護目鏡裡流動的水,我們只有不停的調整視線角度,然後儘量靠近患者從僅有的縫隙中尋找最好的操作視野!前幾個班次的很多同事都出現了噁心、頭疼、心慌的症狀,但是沒有一個人退縮,因為多堅持一分鐘就可以讓其他同事多休息一分鐘。當脫下防護裝備時,裡面貼身的衣物全都溼透了,雙手因為出汗而被浸泡的發白,甚至能搓下一層白色的附著物。

總有一種感動讓我們淚流滿面,也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泰然前行,選擇逆行,我們就有必勝的信念,願天佑中華,武漢加油!

閃電新聞記者 梁金鳳 黃健容 亓廷廷 報導

相關焦點

  • 坤燕親子日記第1115天之全職媽媽上的是一天十五小時班
    陽:就一個多小時啊。媽:你做了什麼菜用一個小時?陽:一個青菜,一個炒肉啊,一天如果做三次飯,也就三個多小時啊媽:對啊,你做的那些都是最簡單的,而爸爸要吃的,都是比較複雜的。陽:那媽媽,我算了一下,你從早上六點到下午三點一直在忙,這已經是九個小時了。媽:是的,人家上班的,都還分上午和下午,我沒有。不過送了小豬上學,我回來,有休息了一會兒,然後準備晚飯的事,又到時間去接小豬了。陽:對,小豬放學早,四點半就放學,你得四點半前到學校。
  • 11歲考上少年班、一天12小時特長班……北京各區的媽媽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我關注了幾個北京孩子的家庭教育故事,有一天上12小時特長班的「素雞」、有11歲考上少年班的「牛娃」……從牛娃集中營的海澱、學業繁重的朝陽,再到號稱北京教育高原的西城,我們能從這些家庭裡看到,優秀的孩子都是怎麼培養出來的。10歲北京男孩,椒椒,就讀於首都師範大學附屬雲崗小學四年級。
  • 武警上海總隊退伍戰士變身「抗疫」志願者 每天3班倒每班8小時
    在入駐嘉善縣抗擊疫情的最前線——集中醫學觀察點的那一刻起,沈邱鳴穿上厚厚的防護服,覺得自己又變回了曾經那個衝鋒在前的武警戰士,每天3班倒,每班8小時,白天他負責進入隔離區為隔離人員測量體溫、保障三餐、處理突發情況,晚上,他又主動請纓參加值班監控,緊盯每一塊屏幕,防止隔離人員無故外出……「春節期間一直沒有休息,每天都忙碌在觀察點,了不起!」
  • ICU一個班下來我的衣服都完全溼透,一口氣能喝一兩瓶水|天使日記
    中國之聲《天使日記》第六篇,記錄「白衣天使」們的工作日常,捕捉「戰疫」最前線的點滴感動。2020年2月2日,天氣陰我是來自於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監護室的黃蓉。今天是我參加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第32天。我們一個班是六個小時,一個班下來,我們的衣服都是處於完全溼透的狀態,一口氣能喝一到兩瓶水。雖然很累,但是感到欣慰的是,在我們科室已成功治癒出院了重症患者三名,這是我們工作的最大動力。我老公現在是在雷神山醫院抗擊一線。老公,我們一起加油,勝利就在前方。
  • 抗疫前線日記刷爆朋友圈
    南方都市報還特地開闢專欄,以記錄這些溫暖的見證物。以下是一組刷爆朋友圈的抗疫日記,來自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馳援湖北的一線醫護人員。他們從大年初一開始持續發到網上的抗疫日記已經有上百篇,在今日頭條上的累計閱讀量逾5000萬,有不少單篇日記達到了100萬+的閱讀量。現在,這批爆款日記也加入了我們的見證物徵集。
  • 濟南一中:赴湖北一線醫務工作人員子女學費住宿費全免!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眾多醫護人員堅守一線。如何以實際行動支持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如何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在前線更加安心?近日,濟南一中下發通知,免除赴湖北一線醫務工作人員子女就讀期間的學費、住宿費,濟南一中成為山東首個免除醫務人員子女費用的學校。
  • 班級活動|累並快樂著——武大2020級MBA12班第一學期總結
    尤其是在衝刺期末考試的關鍵時期,大家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展現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學習精神,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廢寢忘食,通宵達旦。學院還提供了豐富的社會實踐資源,MBA12班的部分同學先後參加長飛光線、傳神Transn等知名企業學習調研,進一步提升社會實踐能力。班級內部也為學有餘力的同學提供每月課外讀物,幫助大家成長。
  • 險情不斷一直在戰鬥…武漢隔離病房南京護士「4小時日記」
    帶著「包大人」進隔離病房  2月18日凌晨,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病區,這是第三批援武漢抗疫醫療隊隊員陳慧第一個進艙班。雖然4小時班,但往返路程要兩小時,即使提前四小時不敢喝水了,腎臟也是一直在工作,穿脫防護服和洗手消毒也要耗費大量時間,從出房間門到回來大概要九小時左右……想到這,她把放進柜子裡的「包大人」又提了出來。  陳慧是上午05:00至09:00班,每班需提前1小時15分到大廳集合。
  • 一個在抗疫一線留下感人故事的人
    她就是社區「90後」網格員張素娟,一個在抗疫一線留下感人故事的人。張素娟每天都會上門了解居民的生活情況,「在家不串門、出門戴口罩、回家勤洗手、房間多通風。」這是她每天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對於身體不太舒服的居民,她會耐心詢問:「身體狀況如何?體溫是否正常?家中是否有武漢返鄉人員?
  • 「最美口罩勒痕」護士汪俊:一天工作20小時,鼻梁破皮
    南都訊 如果不是從新聞上看到女兒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報導,汪俊的父母還抱怨著這「不懂事」的女兒已經連續20多天沒回過家,連說好的年夜飯也放了「鴿子」。作為第一批被派遣到武漢抗疫一線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汪俊已經連續奮戰31天,至今也未曾見過同城父母一面,而父母也只是通過電視看到脫下醫用口罩後,一臉紅印子的小女兒汪俊。
  • 抗疫英雄——山師附小六·五班同學「心中最閃亮的星」
    |抗疫英雄 ——山師附小六·五班同學「心中最閃亮的星」疫情改變了生活,英雄改變了世界。非常時期非常英雄,在孩子們的心中創設了綠色的希望世界。關於生命,孩子們有太多體驗要表達,關於自由,孩子們有太多話要說,關於理想,孩子們的世界光芒四射,關於學習,孩子們動力十足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生命、自由、理想、學習的美好,是抗疫英雄創造的。
  • 口罩「專班」、「戰時」機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樣完成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推出六集大型紀錄片《同心戰「疫」》,9月5日播出第四集《眾志成城》——人民的同心力量,國家的制度優勢,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抗疫鬥爭中充分彰顯。疫情初期,醫用防護物資嚴重短缺。武漢的關鍵物資供應一直處於「有缺口的平衡」狀態,最緊張時,幾乎已今不保明、朝不保夕。
  • 湖北省抗疫先進個人|王藝博:義無反顧「逆行」返漢,奮不顧身衝鋒一線
    湖北省抗疫先進個人 王藝博9月21日,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武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江岸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王藝博榮獲湖北省抗疫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全省檢察機關僅三人獲此稱號。「這份榮譽不是屬於我一個人的,而是屬於江岸區檢察院所有衝鋒在抗疫一線的幹警們的。」
  • 「一線抗疫群英譜」不能有半點閃失的守護
    央廣網北京2月24日消息(記者李思默 張曉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在武漢抗疫的前沿火神山,來自武漢消防救援支隊的8名消防指戰員在關鍵時期臨危受命,組成消防突擊隊,肩負起保障火神山醫院滅火救援的重任。
  • 山東城際出行:「幫邦行」打車容易等車難 乘客寒風中苦等仨小時
    然而,近日市民劉先生(化名)卻遭遇了煩心事,在「幫邦行」網約車下單並確認派單後,卻在寒風中苦苦等待3個小時。  據劉先生介紹,12月2日下午,他在「幫邦行」網約車平臺下單由臨沂出發到濟南,並約定第二天一早由濟南再返程臨沂。
  • 小家大愛 | 邱貝文家庭:全家總動員,24小時為一線醫護人員送餐
    一家人在店裡忙碌(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疫情發生後,很多餐館都關門停業,店裡接到的訂單越來越多,為了兌現24小時為一線醫護人員送餐的承諾,邱貝文一家全家總動員。丈夫萬路擔任廚師,全家幫忙打下手,店裡9個人,都是自家人,每天至少有13-16個小時在連軸轉,蒸飯、擇菜、洗菜、切菜、炒菜、打包、開車送餐、採購食材……一天大概要製作800-1000份盒飯,累了困了就隨便找地方躺一躺。開始時本想為就近的金銀潭等醫院的醫護人員送餐,但後來不管路程遠近和份數多少,只要醫護人員需要,他們都會去送。
  • 「我慢慢適應了六個小時不喝水也不去廁所」-戰「疫」日記
    當被任命為無錫「機關黨員先鋒隊」火車站突擊一隊組長後,她義無反顧披上「戰袍」,轉身成為一名值守在抗疫一線的「戰士」。忙碌之餘,她用日記的形式,記下了這段特殊經歷的點點滴滴。 2月4日晴 一大早我就來到市中院的大院裡。被組織任命為火車站突擊一隊組長的我感覺責任重大,千頭萬緒,我要先理一理。
  • 24小時響應!走近疫情下的武漢「火眼」實驗室丨聚焦科技抗疫一線
    從樣本接收,錄入系統,到交付結果,平均需要六至七個小時。「我們基本能做到,早晨八點之前交付前一天所有樣本的檢測結果。」「說起檢測時間,可能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檢測一個樣本,不是兩三個小時就能出結果嗎?」
  • 暑假打算給你家孩子報幾個興趣班?孩子累還是家長累?
    學習畫畫,剛開始也是興致勃勃的,後來反覆練習基本功了,就覺得很無趣,這樣幾次下來,這些興趣班基本上都半途而廢了,小孩子不會覺得累,只是缺少興趣了就無法堅持下去,當然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沒有學到有用的知識,還看壞了眼睛甚至於沉迷於網絡。
  • 第五班廣西支援湖北果蔬物資直達冷鏈專列抵達十堰市
    2月16日凌晨,第五班廣西支援湖北果蔬物資直達冷鏈專列順利抵達十堰火車站。 冷鏈專列於2月14日從南寧國際鐵路港發出,經過30多個小時運行順利抵達湖北省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