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看了一檔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節目組跑遍中國337個城市採訪了1001位中國少年,記錄並分享他們眼中的世界、心裡的未來。
我關注了幾個北京孩子的家庭教育故事,有一天上12小時特長班的「素雞」、有11歲考上少年班的「牛娃」……
從牛娃集中營的海澱、學業繁重的朝陽,再到號稱北京教育高原的西城,我們能從這些家庭裡看到,優秀的孩子都是怎麼培養出來的。10歲北京男孩,椒椒,就讀於首都師範大學附屬雲崗小學四年級。
在北京養一個小孩大概每年要多少錢?
現在的孩子可能不一定都擁有夢想,但一定擁有很多課外輔導班。而且越是牛的娃,課外班上得一定越兇。
我曾看到一位生活在北京的媽媽曬出一張天價開學清單,總計近42萬,大頭就是補習班——2000元每小時的線上輔導課:▼
可椒椒媽表示,她家在教育類支出上,興趣班加上其他的一些學習支出,一年大概在五六萬。在北京來說不算大,只是一個中等的支出。
因為她沒有給椒椒報任何文化補習班!
椒椒喜歡架子鼓,椒椒媽很支持兒子的興趣愛好,給椒椒報的課外班很特別,擊劍、書法、編程……卻沒有一般孩子都會上的文化課。
椒椒周末的時間表很滿,被這些特長班塞滿,至少有一天12小時在連軸轉,但椒椒依舊過得很開心,在椒椒和媽媽互相打分的環節,椒椒和很多孩子一樣,非常愉快地給媽媽打了滿分。而媽媽給椒椒打了9.5分,給椒椒留了0.5分的進步空間。
椒椒從沒有因為自己的時間表緊湊而抱怨或者不開心,因為他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且這些愛好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椒椒的媽媽希望兒子可以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雖然做個普通人不代表就要放棄努力,只不過生活平凡也要活得出彩、快樂。
媽媽給椒椒留了一段話,很讓我感動:
親愛的椒椒,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傑出的人其實都是少數,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爸爸媽媽希望在未來你能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能在生活裡找到自己的樂趣,遇到低谷的時候能夠戰勝自己,做一個即使生活平凡也能活得出彩的人。9歲朝陽區男孩,多樂,就讀北京市陳經綸中學三年級。
多樂酷愛閱讀,多樂媽給他訂閱了各種領域的雜誌,雖然學校裡也鼓勵學生課外閱讀,但多樂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小學三年級的水平。
多樂的家庭環境很溫馨,全家的生活都圍繞育娃為主線展開。他家有個明確的分工:媽媽管學習,爸爸管生活。
有個鏡頭是爸爸在一家人的飯菜,據悉平時的一日三餐,也都是爸爸負責的。
而多樂媽就主要負責兒子的學業,多樂作為朝陽的孩子想跨區到海澱上學很難,多樂媽加了些家長群,把一些特殊的招生渠道摸得透透的,儘可能地想辦法讓多樂去試試。
紀錄片拍攝時,恰好碰上多樂參加人大附中早培班初試。
這個少年班是人大附中超常兒童早期培養實驗項目,招生對象為北京市學籍十歲左右的小學生,通過考試挑選一些具有特殊才能和創新潛質的孩子,人數不超過180人。
很多讀者一定覺得這位朝陽媽媽對兒子的學業規劃頗有心得,但其實多樂媽並沒有很焦慮,她對兒子只有一個簡單的心願:希望他能夠去上大學就好了。
至於為什麼要讓孩子去試一試少年班的考試,多樂媽解釋說,並不真的想讓兒子走這條路,但能知道別人在做什麼,重在參與,長長見識。
比起狠狠地雞娃,多樂的家庭更註定對孩子的多元化培養,以及營造家庭讀書學習的氛圍。
教育就是這樣緩慢、堅持、長期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會在日復一日時間的力量下,潤物細無聲地成長。
第三位,是來自北京西城的11歲女孩,陳思凝,小學五年級,已經通過北京八中的少年班考試,開學後她將跳過6年級,直接上初中。
考上北京八中少年班是個什麼概念?之後的4年裡,將學習完正7年的初高中課程。少年班裡的孩子,在14、15歲的年紀,就要衝擊清北交復。
陳思凝的目標是清華的大學的姚班——計算機科學實驗班。
雞娃圈有個詞叫「天牛」,天生就是牛娃,指那些不用父母去雞,自己就能特別優秀的孩子。
陳思凝就是個天牛,為了清華這個目標,陳思凝制定了很好的學習計劃,每天都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般牛娃背後的家庭是怎樣的呢?
陳家位於西城區均價14萬/平的學區房,陳母是典型的高知媽媽——北京某所985大學的副教授+碩導。
內驅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想要做好並實現自我提高的動力。
陳母表示來沒有強勢主動插手女兒的學習,而是給她鋪墊好環境,引導她進入自驅的正循環。
當孩子學習有了主動性,TA一定願意學,也會主動學。
雞娃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孩子從被迫學到主動學;最好的雞飼料,一定是孩子學會「自雞」。
最後要講的,是一個海澱區11歲男孩,小石頭,就讀於海澱區玉泉小學六年級。
為了讓兒子接受更好的教學,小石頭一家從天津搬到北京西城上學。
小石頭的父母讓我印象很深刻,石頭媽給大家分享了一個「瓶子理論」,來源於自己對兒子發脾氣時,石頭說的一段話: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有一個瓶子,瓶子裡面水裝滿了就要溢出來,你們在外面工作,可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讓你的情緒很不好了,瓶子已經快裝滿了,到家了以後,看到我任何一點不好,水就會溢出來,最後這個情緒就發洩到我身上了。
所以,爸爸媽媽你們能不能回家前先把這個瓶子倒一下。
石頭的這段話對石頭媽的觸動很大,事後就把這個瓶子理論記錄下來,時常提醒自己要記得「放空瓶子」。
有時候孩子也會給大人上了一堂情緒管理課。
石頭媽為兒子做了一個成長電子日記,從出生前記錄到目前11歲,已經有200多頁的ppt,記錄了成長過程中的一些故事。
在石頭爸媽和石頭一起用幻燈片回顧自己的成長時,能讓石頭知道:我是一直被愛著的,我也要記得感謝他們。
我想這份成長日記,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孩子的成長沒有嚴格的對與錯,像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不同類型不同性格的人,社會環境、家庭環境、教育環境塑造了一個個不同的孩子。
無論是從小就名列前茅的學霸,是腦洞大開的大發明家,還是天真爛漫的小藝術家,我們都可以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他們的未來,看到中國的未來。
這就是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想要告訴我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