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規劃隨班就讀,以專業推進融合教育——普通學校裡,特殊孩子享...

2021-01-17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國教育報】;

2020年秋季學期,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蓮花學區的4個特殊孩子順利升入初中,並和普通孩子一起參加分班。早在讀小學時,這4個孩子就在普通學校的普通班級就讀。他們能順利完成小學學業,得益於學區建特教資源教室服務特殊學生。這也是廈門統籌規劃特殊學生隨班就讀,以專業支持推進融合教育的一個典型案例。

統籌規劃建設資源教室

「學校這幾年的特殊關照幫助孩子能正常讀書,我們很感激。」小葉的父親葉先生說。

小葉是4名特殊孩子之一。讀小學期間,他們會到蓮花學區的資源教室接受特殊教育。資源教室設在雲埔小學內,面積和普通教室差不多,但裡面有不少特殊教育設備和教學用具,其中包括益智類的圖形認知板、早期幹預卡片,用於大動作訓練的大龍球、跳袋等器材,還有用於精細動作訓練的小抓握練習器、串珠等。

據了解,在蓮花學區,患有自閉症或是輕度智障的小學生有20多人。他們除了和正常孩子一起學習外,都會到資源教室接受特殊訓練。這樣的資源教室,廈門市已建成43間。

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特殊教育教研員李玉影介紹,廈門有近1000名殘疾學生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殘障類別有智力障礙、自閉症、聽力障礙、肢體障礙等,「很多人雖然有殘疾,但是殘疾程度還沒有達到上特教學校的標準。」

為克服特殊孩子上普校遇到的困難,近年來,廈門市教育局印發了《關於加強殘疾兒童少年在普通義務教育學校隨班就讀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區教育局對義務教育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進行入學前登記,廈門市教育局、市財政局還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的通知》等文件,在隨班就讀基地學校設立資源教室,並提供運行經費和人力支持。

對特殊孩子做好呵護與接納

小瑞是一名自閉症兒童,在同安區棟佐小學二年級隨班就讀。每周,小瑞都有半天到雲埔小學資源教室,接受兩名特教教師的專業輔導。

小瑞的學習方式,是廈門用「專業支持」抓融合教育的一個側影。

「如果沒有專業的幹預,孩子不可能康復到現在這個水平。」小瑞的媽媽說。雲埔小學專職資源教師盛利娥說:「小瑞的殘疾程度,還不需要送到特殊教育學校,但在普通學校學習又有很多困難。每個特殊孩子的家庭,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家長的付出更是常人難以體會的,而老師的關愛是對家長最好的支持。」

類似小瑞這樣,患有自閉症或是輕度智障的小學生在蓮花學區有20多人。以前一些特殊孩子在普通學校,因為學習能力差,或是社會交往能力弱,出現了很多問題,如何保障這些孩子受教育的權利,是教育部門要直面的問題。

「讓這些特殊孩子都到特教學校上學不現實,也不科學。」李玉影說,「讓他們就近入學,並在學校加入一些特教內容,讓他們儘量融入普通人群的生活,對他們成長更有利。」

在廈門第二實驗小學就讀一年級的小力是一名自閉症兒童,他有時會突然發出喊叫聲,影響同學上課。為了讓他能正常上學,家長專門請了一名陪讀人員,陪讀者每天與小力坐在同一桌,負責管理和幫助小力。

「他不會主動舉手,但是,我會儘量給他多回答問題的機會。」小力的語文老師劉丹紅說。在大課間,班主任鄭巧玲還會引導他和同學一起玩「抓魚」遊戲。在運動會上,小力由於動作不協調,無法正常排隊,鄭巧玲就讓他穿上「小豬佩奇」的衣服,扮演啦啦隊員,受到同學們的歡迎。

現在,小力的學習成績在班上處於中等水平。「最重要的是他被同學接納。」廈門第二實驗小學校長陳燕華說。小力的母親張女士哽咽著說:「小力除了學習能跟得上,在班級還有一兩個好夥伴,看到他能和正常孩子一起長大,太欣慰了!」

李玉影說,老師和同學的接納,會讓特殊孩子在心理上健康成長,在教育過程中,心理健康是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

加強培訓幫助教師掌握專業方法

如何保證特殊孩子受到更加專業的教育?廈門採取的措施是對教師進行培訓和具體的專業指導,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從而提高融合教育的質量。

劉丹紅以及鄭巧玲都參加過特殊教育的專業培訓。劉丹紅說,授課專家除了分享對特殊兒童和特殊教育的認識,也教給大家一些具體的策略和方法,比如如何針對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調整課程。

廈門非常重視融合教育教師的培訓。廈門市教科院設置專業課程,對全市參與資源教室管理的教師和特教教研員進行為期一年的系統培訓,還組建全市隨班就讀教研組開展研訓。市、區兩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和各區教師進修學校每年也不定期舉辦專題培訓,使融合教育教師了解、掌握專業理論和技能。

目前,海滄區有近200名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8間資源教室。2018年,海滄區成立特殊教育資源與指導中心,定期邀請專家對隨班就讀任課教師進行培訓,每學期初統計全區特殊孩子數量,對教師、家長提出的在學習和生活上與普通孩子差異顯著的學生進行鑑定篩查,提出教育安置建議。中心還對隨班就讀學生的檔案進行專門管理,到各學校巡迴指導,一對一地輔導普通教師如何對班級特殊孩子進行教育,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文中家長、學生姓名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隨班就讀!看長沙市開福區將「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為了讓這些特殊的孩子不「特殊」,幫助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今日,長沙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開福區教育局相關人員及長沙市從事隨班就讀工作的教師代表200餘人共同探討如何才能讓特殊兒童更好的『隨班就讀』。 隨班就讀,讓特殊孩子不「特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隨班就讀,需要更仁愛更負責的好老師
    為此,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特殊教育專業素質是決定隨班就讀推進速度與質量的關鍵因素。相對普通學生而言,普通學校教師面對的隨班就讀學生往往就是「差生」「問題學生」;資源教師或巡迴指導教師面向的更是殘障程度較重的特殊學生。要使這些學生受到教育得到發展,對老師的專業素質和水平要求更高。一個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需要好老師,一所學校的隨班就讀需要一批好老師。
  • 為星星的孩子破解「隨班就坐」難題,他們能成功嗎?
    近日,由廣州市婦聯主辦、廣州市荔灣區教育發展研究院支持,廣州市心友心智障礙者服務協會推出的第五屆廣州玫瑰公益創投項目「心星相伴——隨班就讀支持計劃」正式啟動。 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零拒絕」「多元化」為主要特徵的融合教育已經成為國際教育發展的潮流。而國內近數十年來也在不斷推進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教育模式。
  • 融合教育突圍:讓特殊兒童看得見曙光,摸得著未來
    其間,軒軒的姥姥姥爺提出去學校陪讀,但校方以曾經有老人在學校陪讀被推搡受傷為由拒絕了這一提議。父母都是上班族,軒軒只好在家上課,重回傳統的特殊教育模式——在「正常」與「特殊」之間有著嚴格界限的「隔離式教育」。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79.46萬人,其中,39萬餘人隨班就讀。
  • 隨班就讀、特教學校、送教上門 讓殘疾兒童少年入學難成為過去式
    家住深圳市的戴女士育有一個患自閉症的兒子,儘管孩子具有初步的認知能力,但和普通的學齡兒童相比,交流能力、自理能力還是有很大差別。用她的話說,兒子是她「終其一生都要背起的擔子」。今年9月,這個擔子「被減輕了一半」,家門口的小學願意接收這個男孩隨班就讀,他可以和所有適齡兒童一起入學。
  • 普特深融合 江安啟新程--愛德融合教育項目四川省項目學校啟動儀式...
    愛德融合教育項目是愛德基金會支持的殘疾人教育項目,在教師和資源支持下,特殊兒童融入到普通班級,與普通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共同成長。愛德融合教育專家沈玉林作了一期項目工作報告,介紹了二期項目計劃。融合教育一期項目在浙江寧波和衢州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 校長沙龍|怎麼打通融合教育最後一公裡?
    我們留校人員和我們的各個專家都來為我們研究這些特殊兒童,細化他們每一步在課堂中的表現目標,能夠幫助他們每堂課都是有目標的,打破了以往隨班就讀中叫「隨班就坐」,是吧?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重要。我們普通老師這節課,所有孩子他們的目標是什麼?對吧?他不再是整齊劃的一個什麼事,有什麼是特別關注點沒有?
  • 追夢特教 花開雲間-松江區教育系統舉行特殊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終期...
    第一篇章 回首追夢之旅松江區在落實特殊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過程中,圍繞「完善特教體系、推進融合教育、深化醫教結合、提升教育質量、優化保障機制」總體目標,構建了從學前至高中教育階段的特殊教育體系,形成了以輔讀學校為骨幹、隨班就讀為主體、送教上門為補充的區域特殊教育新格局。
  • 遇見幸福 讓教育擁抱每一個孩子
    嚴紫桐的媽媽 許曉云:因為我們孩子畢竟從小做了人工耳蝸,我也是怕她不能上正常的小學,本來想考慮擇校各方面的,我們就先到附近的學校,先跟學校溝通,我把我們的情況講了,學校也是對我們家比較關心,後來也接納我們孩子進入正常的小學去學習,像正常孩子一樣,跟其他小夥伴一起在學校開心快樂的學習。鼓勵我們孩子在正常的小學就讀,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樣,我們家寶貝剛好趕上了這個好時代。
  • 成華區4所學校獲評成都市第二批「市級示範性特殊教育資源教室」
    在由成都市教育局主辦的成都市第二批「市級示範性特殊教育資源教室」評選活動中,成都市蓉城小學、成都市雙林小學御風分校、成都市雙慶小學校、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積極參與創建,通過聽取匯報、查閱資料、師生座談等形式現場評審,四所學校全部通過審核,獲評「市級示範性特殊教育資源教室」。
  • 湘潭市開展融合教育資源教室建設專項督查
    湘潭在線12月24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胡美玲 通訊員 周青)12月9日-18日,我市開展融合教育資源教室建設專項督查,對全市資源教室建設和運行情況進行系統梳理,推動融合教育更好更快發展。督查組分三批對全市7所融合教育試點校和4所非試點校進行了督查和調研。在每所學校聽取了融合教育開展情況匯報,核查了資源教室建設及運行情況,查閱了隨班就讀過程資料。調研內容涉及隨班就讀學生的概況,個別化教育計劃制定及實施方案,效果評估及學校特色工作等方面。
  • 江蘇將試點舉辦綜合高中班 普通高中或中職學校均可舉辦
    在充分調研論證本地區高中階段教育資源的基礎上,採取試點先行的方式,確定綜合高中班試點學校、辦學規模,明確試點周期和工作任務,在及時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完善發展體制機制,制定長遠規劃,指導本地區綜合高中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
  •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成華區特教資源教室再獲「市級示範」稱號
    這4所學校的特教資源教室有哪些特點?建成了啥樣?跟著川觀新聞記者一起來看看~雙林小學御風分校記者了解到,雙林御風資源教室從五個方面致力於特殊學生隨班就讀工作的全面推進。一是認真制定隨班就讀學生個別化教育支持計劃,並及時跟進,落實到位;二是協調並落實隨班就讀各項工作,圍繞學生的差異構建有生長的支持體系,助力孩子全面發展;三是促使融合教育思想落地生根,落實特教聯席制度、開展隨班就讀相關教師及家長會、培訓和個別指導,通過各類研討、賽課、公開課交流等,促使更多教師、家長參與到隨班就讀工作中來,並切實成長;四是定期邀請專家來校到為教師賦能
  • 第二屆粵港澳融合教育論壇在粵召開,線上線下近1.8萬人參加
    全面實施融合教育,既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辦好特殊教育」工作的具體要求,是適應新時代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提升育人質量的現實需要,也是讓每一個殘疾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重要體現。 22日,以「和合相生,融合教育推進及支持策略研究」為主題的第二屆粵港澳融合教育論壇在廣州開幕。
  • 廣州市番禺區培智學校幼兒部助推特殊幼兒康復發展、融入社會教育...
    為幫助更多中、重度特殊幼兒康復發展、融入社會,2014年9月,番禺區培智學校在聽力障礙幼兒班的基礎上,投入760多萬元建設幼教樓和康復樓,在全市率先開辦以教康結合為特色的幼兒部。番禺區培智學校打出配置專業師資、教研引領等組合拳,為3—6歲身心障礙幼兒提供早期幹預、康復訓練、綜合評估及教育等服務。
  • 吳淑美:融合教育不僅是為自閉症等特殊生,更是為了改變他們
    她把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按3:1的比例,放在一個班一起學習。這種開放式的教育方式,就是融合教育。實際上,在發達國家踐行已多年,特殊孩子獲得了與普通孩子一樣的教育機會。那麼,擁有30年辦學及融合教育經驗的吳淑美是如何做的?當初為什麼要辦融合教育?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對於大陸融合教育有什麼值得借鑑的經驗?
  • 幫特殊孩子「拉齊」人生起跑線
    「哥哥,你是在拍照嗎」……    11月5日下午3點,記者一行推開慈利縣特殊教育學校(下稱特校)一樓五年級(一)班的教室門,孩子們一擁而上,用吐詞不太清晰的話語竭力表達著自己的想法,熱鬧不已。    在這一眾特殊孩子中,有一名小女孩顯得有點特別。她帶著一副厚底眼鏡,努力拉扯著比她高一截的男孩子,維持著現場秩序。
  • 寧夏出臺《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統籌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號),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 教育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優質資源共享——走「活」城鄉教育一盤棋寬敞明亮的教室、嶄新的課桌椅、靚麗的塑膠操場、現代化的多功能教室,這些過去城裡學校才有的「高大上」教育教學設施,如今也被「搬」到山丹縣的農村學校裡。開通城鄉「同步課堂」和「山丹好老師」在線教育公益直播互動課堂,有效促進了「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深度融合,徹底打破了城鄉教育時空壁壘,實現了縣域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進一步縮小了城鄉學校辦學差距。健全機制——不讓一個孩子因貧輟學「有了助學貸款,家裡再不用為我孫女上大學發愁了。」山丹縣大馬營鎮圈溝村曹克東說。隨著學生資助政策的不斷完善,許多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
  • 天津:給「星星的孩子」一個可預期的未來
    融合教育 2020年底,各區至少確定1—2所普通學校和1—2所幼兒園作為孤獨症兒童融合教育試點學校、幼兒園。 每日收訓規模 到2020年底,每區至少建立1所(濱海新區4所)區級定點康復機構,分別達到每日收訓50名孤獨症兒童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