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美:融合教育不僅是為自閉症等特殊生,更是為了改變他們

2021-03-01 蝸牛世界觀

1989年,吳淑美獲得美國密蘇裡大學特教哲學博士,第一次將「融合教育」引進了臺灣。

作為大學教授,吳淑美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她辦過幼兒園、小學、初中融合班,也開設僱傭特殊人士的麵店、餃子店,近年來還拍了三部融合教育紀錄片(《同班同學》、《聽天使唱歌》、《晨晨跨海上學去》),其中《晨晨跨海上學去》獲休斯敦影展紀錄長片銅獎。

她把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按3:1的比例,放在一個班一起學習。這種開放式的教育方式,就是融合教育。實際上,在發達國家踐行已多年,特殊孩子獲得了與普通孩子一樣的教育機會。

那麼,擁有30年辦學及融合教育經驗的吳淑美是如何做的?當初為什麼要辦融合教育?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對於大陸融合教育有什麼值得借鑑的經驗?

今天,我們一同分享關於吳淑美及中國臺灣融合教育理念,以饗讀者和星爸星媽,讓我們一起為自閉症等特需孩子融合教育呼籲,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吳淑美的教授就是研究融合教育的,她剛剛從美國回來,回到臺灣後,在大學的特教系當老師。學校給了她很大的自由度,做各種嘗試。

1989年,辦起了幼兒班,就像是一個「實驗」。當時招生了5個特殊孩子,又通過登報的方式招收了16個普通孩子,1992年這個班變成了正式班。伴隨著這些孩子的成長和需求,在1994年時開始辦小學,2000年時開始辦初中。

1989年吳淑美的融合教育班在臺灣就像是個「實驗」,最初是16個孩子+5個特殊孩子,自己的孩子吳晉暄(普通生)就是其中一員。1994年,「實驗」升級到小學。2000年,開始辦初中,每班24人,其中6人為特殊生。可以說,辦學過程比較波折,幾經坎坷。

吳淑美在接受廣州日報採訪時談到創辦初期的狀況:有很多的困難,開始時經驗不足也是一個原因。開始時是想招收程度較輕的孩子,招來後才發現都是重症孩子。家長都很不放心,每天上課就是一排家長坐在後面看著。後來,我們不斷訓練老師,研究普通生和特殊生的比例、上課方式,教學慢慢步入軌道,現在已經完全省去了普通生家長入學面談這個環節了。

開始辦小學時能理解的人很少,沒有學校願意借課室給我們。我們有時在倉庫裡上課,還有過帶著學生到別的縣市上課的經歷。後來有人願意捐地給我們,政府幫忙蓋了教學樓,學校終於有了固定的教學場所。

把融合教育的行為放在30多年的時間長河裡觀察,吳淑美的實踐與省思,展示的絕不是特殊孩子與普通孩子的兩個世界。

談到如何兼顧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的要求時,吳淑美說:一個班裡普通生和特殊生的比例是3:1,這是我們目前得出的最合適的比例。課程是按照普通孩子的進度設計的,使用普通學校裡的課本。老師強調孩子要預習,注重培養孩子寫(分析)報告的能力。

雖然是一樣的課本,但對於普通學生和特殊學生的要求不一樣。每個特殊學生都有自己的課程目標和作業,上課時老師也必須向他們提問。比如上造句課,普通孩子要上黑板造句,而特殊生老師會要求他們將黑板上的句子讀出來。

吳淑美說,融合教育不僅是為特殊生,所有孩子在一起學習,民主才能發揮功能。只有和不同特質的人互動,才能學得更好。把特殊生和普通生合班教育的模式,其實是教給孩子對待一個真實完整的世界。

融合教育更考驗教師的教學水平,需要教師在同一堂課上,根據孩子的不同接受程度,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所以我們更需要的是有創意的老師。

一門考試,面對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就得出兩份以上的試卷,一門課,面對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就得布置兩種以上的作業。吳教授說,操作上需要很多技巧,比如同一門考試出兩份試卷,先設置普通孩子要達成的目標,出普通孩子的試卷,在這個基礎上,針對特殊孩子再將目標下調,出第二份試卷,這是相對容易操作的方法。

在融合教育的課堂,教室的擺設並不像一般的學校那樣,對著黑板排排坐,而是分成小組圍著圓桌上課,每一組都有普通生和特殊生,小組合作也成為了課堂上較為常見的討論形式。

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是不適應融合教育的。比如在融合班老師教速率不會只講述,而是讓孩子們到操場上去跑步,通過親身體驗跑步的快慢,理解速率的概念,特殊孩子雖然不能理解,但起碼也達到運動健身的效果。

作為家長,不免有些擔心,如果特殊孩子進入了普通的課堂,會不會對教學產生不良影響,比如自閉症孩子的尖叫,或者攻擊其他人等行為。

吳淑美說,「所有的行為都有原因,可以去了解分析,很多問題都是有解決方法的。比如尖叫,下課尖叫就是很高興,上課尖叫、到處走動大部分是因為聽不懂。如果一個孩子程度嚴重到完全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我們也會建議去特殊學校做康復訓練,這樣可能對他更好。」

事實證明,融合班的孩子學習成績並沒有受到特殊孩子的「拖後腿」,融合班的普通孩子基本100%考上大學,其中三分之一進入了理想大學,而一些資優的孩子,有的還讀了博士;融合班的特殊孩子,他們完成學業,也學到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以及與人相處的方式,靠自食其力找到工作,現在生活得也很好。

「多元的學習氛圍,孩子的心會更柔軟。」吳淑美說,通過多年的實踐,融合班的孩子不但沒有受到不良影響,反而變得更好!在融合班學習,普通孩子獲得的成長,比他們在普通班更多——孩子們獲得了一顆「美麗的心」,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學習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方式,懂得以同理心替人著想,而這些,不正是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嗎?

多年來,吳淑美也先後到各地進行培訓講座,講授融合教育經驗。聽過她講座的南奧學校校長鄭鐵軍有感而發,「在融合班獲得的這些美好品質,恰是孩子們日後得到更大發展的必需滋養。對家長而言,get到這一點,並成為信念,應是最大的收穫。」

對於自閉症等特需兒童的融合教育來說,目前全國發達城市也開展了不少,但是真正的融合教育和隨班就讀卻顯得步履艱難。

融合教育的融與合之路該如何走下去?依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不老話題。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王國光在其所著的《孤獨症兒童的幼兒園融合教育》一書中指出,孤獨症兒童的融合教育應當更多的從個體特點出發,接納差異,開發潛質,用心理解孩子的需求,真誠地向他們敞開懷抱。

融合教育強調的是通過支持達到相互適應,達到孩子和環境的和諧統一;強調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的密切配合,特殊教育從缺陷典範轉為成長典範,強調特殊學生只是部分能力的限制,而不是全面的損傷。如果能提供其所需要的支持服務,他們是可以成長的。另外,特殊教育從治療典範轉為支持典範,從以異常的角度看待身心障礙者,轉變為以差異的角度來看待他們。

因此,若能改變普通教育,就不需要特殊教育。

有學者認為,融合教育強調特殊學生與一般學生的相似性,而不是差異性,所以主張在相同環境下提供特殊教育的方法,讓不同特質、能力不同的所有學生一起學習和生活,並且在普通班中提供他們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關服務,以符合其能力和需求,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合併為一個系統。

當然,吳淑美在中國臺灣的融合教育理念值得借鑑和學習,但是王國光在10餘年追蹤部分自閉症孩子成長曆程中也總結出一個事實:

融合教育必須適應本土化環境,融合教育必須個性化,早期融合必須有生涯規劃的理念。

這在中國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蝸牛知道】問答平臺正式上線以來,贏得數百名星爸星媽的信賴與支持。持續提問不斷。

關於自閉症及特殊需要兒童的一切問題,以及星爸星媽的心理諮詢與心理輔導,都可以在這裡提問。你的疑問,就是我們關注的。你的關注,就是我們探求的。你的探求,就是我們知道的。

關於自閉症,你知道的,或者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你需要知道的;你不知道的知道的,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我們都知道。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他們和我不一樣?因為他們是天使啊!
    「莫扎特的回音」音樂會演出現場 本報記者 曹憶蕾/攝為了這場音樂會,關小蕾已經期待了427天。她的本職工作是廣州市少年宮常務副主任,而這場晚會則是她實踐融合教育的一場社會展示,展示患有視力障礙、自閉症、腦癱等各種類型的特殊孩子,與24名普通孩子「融合」到一起,替465萬殘疾青少年群體發聲。
  • 以融合教育為核心,思圻國際為自閉症孩子們守護成長星空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國內專注服務於自閉症(亦稱為孤獨症)、腦癱、唐氏、言語失用症等特殊兒童群體的思圻國際,已經在融合教育本土化探索方面取得巨大突破,為無數「星孩」和家長們帶來了希望。其實,即便我們對自閉症、孤獨症等病情的醫學專業術語、病情分析不是很理解,但依然可以從「自閉症兒童誤上公交車」事件中看出端倪。根據媒體報導,小男孩 公交車後,就因為反常舉動引起了司機和乘客們的關注。
  • 自閉症兒童臺灣上學:從帶長棍到帶巧克力示愛
    「別人不在乎,成績為好差了也不在乎,人家在乎的是跟你在交往過程中,煩不煩人,有沒有讓我受傷害。」說起那段時間,孫軍霞感到心酸和委屈。後來孫軍霞得知,從幼兒園到小學,有家長一聽晨晨同班,未等開學,就轉走了孩子。決定去臺灣讀書一次普通不過的臺灣參訪,改變了晨晨和孫軍霞的生活。
  • 自閉症群體需要社會關愛,思圻國際以融合教育引領行業探索
    在論壇期間,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儘管目前人類還無法從醫學角度徹底攻克自閉症,但已經找到了一些正確思路,融合教育就是大有可為的前沿理念。目前,作為融合教育領軍品牌,思圻國際就以理論聯繫實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別讓自閉症壓垮一個家庭,思圻國際撐起融合教育旗幟
    因此,論壇以在線直播的形式,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自閉症領域專家大咖共聚一堂,也能讓更多受眾參與、互動、提升專業能力,讓更多家庭受益。從論壇釋放出的一些信號來看,想要徹底攻克自閉症依然任重道遠。不過,從目前國內服務市場來看,作為融合教育領軍品牌,思圻國際已經在融合教育創新模式上取得一系列成果,也引起了越來越多業內專家的關注和支持。
  • 融合教育領軍品牌思圻國際用專業治癒自閉症群體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孤獨症、自閉症、腦癱、生活適應障礙的兒童群體規模十分龐大,為了讓這類特殊的兒童群體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長久以來,融合教育領軍品牌思圻國際通過建立思圻國際公益基金會、開設課程等多種方式,致力於幫助這群特殊的群體。他們用專業治癒特殊兒童,用愛溫暖無數家庭。
  • 思圻國際聚焦自閉症兒童康復之路,深耕融合教育創新建設
    目前,人們對於自閉症的理解不足,對自閉症存在一些誤解,有人認為自閉症兒童是天才,也有人認為自閉症是一種心理疾病,更有甚者會因為自閉症患者不能實行人際交往從而認為自閉症是「弱智」。實際上自閉症兒童並非天才,自閉症也不僅是心理疾病,基本上,自閉症的症狀在寶寶3歲以前就會完全表現出來。及早發現,及早幹預,是治療自閉症最有效的方法。
  • 思圻國際融合教育:用科技與愛溫暖自閉症等發育障礙兒童群體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自閉症兒童已超1400萬人次,其中12歲以下的兒童佔250萬之多,並且數據還在呈現遞增趨勢,一個個數字背後是無數個不幸的家庭。最近,一篇名為《辭職幹預12年,自閉症兒子終於不再闖禍,媽媽重返職場!》的文章經過一系列自媒體發酵,在社會上引起了熱議。的確,自閉症,或稱孤獨症等特殊兒童群體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細心呵護。
  • 思圻國際融合教育:讓自閉症孩子的康復訓練更加科學_綜合_江西網絡...
    ,要麼是認為他們是「妖魔化的孩子」,實際上這些認知都是錯誤的。對於很多特殊的家庭的而言,父母可能都沒有經歷過這種特殊孩子的成長,所以他們是比較惶恐的。大部分初期都病急亂投醫,而且視自閉症為洪水猛獸,還沒交鋒就先慫了,如何能戰勝這個根本不知底細的巨大怪物呢?就只有聽信各種各樣的療法,把孩子當小白鼠,從而陷入無盡深淵。一方面是家長几乎人人都存在的走捷徑的心理,唯一的結果就是把孩子坑了,另一方面是家長們確實也不專業,是難辨這些真假的。
  • 郭敏燕:懂星寶 更懂融合教育
    在上海為兒子進行康復時,郭敏燕還積極帶領身邊無助的家長們走上與自閉症抗爭的路,成為了一名特教老師。她有決心、有能力辦起融合教育。   (公益微電影《大海小雨》的發布儀式)   在2017年「海亮師德標兵」的評選中,郭敏燕的故事不僅感動了海亮教育人,更是觸發了海亮集團決策層進軍「自閉症全生命周期支持體系」這一公益事業的決心。
  • 在《我的世界》中,他們為自閉症兒童建了遊樂場
    然而,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網絡上的社交互動也可能和線下世界中的一樣,令他們緊張、焦慮。為此,一個名為 Autcraft 的玩家社區就對《我的世界》進行了一番自定義改造,想為自閉症的孩子們創建一個安全的虛擬遊樂場。
  • 海豚樂樂:以家庭為核心,五大名校畢業的碩博精英為何選擇自閉症領域?
    據2017年發布的《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Ⅱ》(簡稱《報告Ⅱ》),我國的自閉症發病率保守估計約為1%。14歲以下的兒童患病者約200萬,總人數可能超過1000萬,並以每年十幾萬的速度增長。隨著陳杰對自閉症行業的了解,陸續也收到了身邊朋友求助的私信。2019年5月,陳杰與和君商學院的同班同學,原新三板上市公司董秘李森決定,一起探索自閉症這塊市場。
  • 虐待還是懲罰式教育?自閉症兒童疑遭老師虐待案發回重審
    陽陽3歲時因確診為自閉症,被送往昌平區星希望自閉症康復中心進行治療,去年8月,陽陽回家出現打自己頭、撞牆等行為,其父劉先生查看監控,發現兒子疑似遭到康復治療中心老師毆打而報警,老師辯稱這是一種針對自閉症兒童的特殊教育方式。去年12月,涉案的老師劉某一審中因虐待被看護人罪獲刑一年四個月,隨後上訴。
  • 職業教育:不僅培訓技能,更是一種育人
    【現代職教:更是一種育人】 本世紀初期,國內從中僑職業技術學院在內的一大批高等職業院校加速興起,到今天的22所新型的本科職業大學的興起,實際上都和產業發展推動緊密相關,所以今天的本科職業教育發展必須考慮定位。
  • 我為什麼為戰亂地區的自閉症兒童發聲 |HerStory回顧
    所有人都為莫的突破感到狂喜,房間裡的所有的工作人員、莫和莫的媽媽,我們都隨著《江南Style》的音樂一起跳舞。這是一個產生了巨大改變的故事,不僅僅是因為當下那個瞬間,更是因為從那以後,莫的情況越來越好。那年的九月,從三歲後再也沒有出過家門的莫進入了一個主流的普通幼兒園學習。此時此刻,莫也在主流的學校(而非特殊教育學校)裡接受教育。
  • 陶飛霏:關愛自閉症兒童,用愛心為他們撐起一片星空
    他們對話語置若罔聞,但可以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他們對周遭視而不見,但可以在一幅畫前注視許久。他們沉默寡言,沒有朋友,但可以和一隻小貓產生深厚的感情。他們不理解別人,也很少被人理解,他們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就是全球3500萬自閉症兒童。
  • 思圻國際康復機構創新融合教育,旨在解決特殊兒童障礙性問題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一般發生在新生兒身上,從出生到童年早期的發育障礙所致,幹預最佳時機為3歲以內。作為家長,應該善於觀察自家孩子在同齡孩子中,是否有「特殊」的地方。如果發現不對勁,應該儘早幹預治療才有治癒的可能。
  • 統籌規劃隨班就讀,以專業推進融合教育——普通學校裡,特殊孩子享...
    他們能順利完成小學學業,得益於學區建特教資源教室服務特殊學生。這也是廈門統籌規劃特殊學生隨班就讀,以專業支持推進融合教育的一個典型案例。統籌規劃建設資源教室「學校這幾年的特殊關照幫助孩子能正常讀書,我們很感激。」小葉的父親葉先生說。小葉是4名特殊孩子之一。讀小學期間,他們會到蓮花學區的資源教室接受特殊教育。
  • 思圻國際康復機構創新融合教育,旨在解決特殊兒童障礙性問題|新聞...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一般發生在新生兒身上,從出生到童年早期的發育障礙所致,幹預最佳時機為3歲以內。作為家長,應該善於觀察自家孩子在同齡孩子中,是否有「特殊」的地方。如果發現不對勁,應該儘早幹預治療才有治癒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