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頒給了由路易·西霍尤斯執導的《海豚灣》。
該片講述了一群動物保護人士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難關揭開日本太地町漁民殘忍捕殺海豚的經過,該片上映後即在全球引起強烈反響,大量環保人士湧入日本太地町進行反對活動。
▲《海豚灣》電影海報
迫於巨大的壓力,當地漁民不得不在捕殺上大量節制。然而時隔9年後,據報導,太地町決定在今年9月1日重啟捕殺海豚的行動。
在今年9月舉行的第67屆國際捕鯨委員大會上,日本呼籲恢復商業捕鯨,遭到澳大利亞為代表的多國強烈反對,澳大利亞曾在2010年將日本南極捕鯨訴至國際法院。
▲太地町捕殺鯨魚現場
一、捕鯨曾是全球最繁榮的產業鏈
鯨,作為一種海洋資源,身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價值,可謂全身上下皆是寶。
鯨肉營養高、富含高蛋白;在油井未被發現時,提煉的鯨油可作為多種工業原料,如蠟燭、潤滑油、化妝品、香料等,所謂的龍涎香也正是從抹香鯨裡提取的。
另外還可用於醫藥行業,如魚肝油,就是從鯨類的肝臟中提取的;此外鯨皮也可製作成皮革及衣服。
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之後,機器製造業迅速發展,捕鯨成為了一條風靡全球的產業鏈,其產生的高額利潤刺激著無數人奔向大海,投身捕鯨行業。
拍下《海豚灣》的美國,捕鯨業在19世紀曾是這個國家最為繁榮的產業之一,相關從業人員近10萬,僅1846年1年,美國捕鯨總量已近萬頭。
而在挪威,捕鯨人發明了捕鯨炮,利用它,挪威捕鯨的航跡遍布北大西洋以及南半球的大部分新海域,其中就包括鯨量豐富的南極,他們在那建立了人類第一個捕鯨基地,1910年捕鯨季,總量達到1萬多頭。
在1930-1931年的捕鯨季,英國和挪威在南極海域捕獲43000多頭鯨魚,鯨油高達60萬噸,成為人類捕鯨史上的最高峰。
▲上世紀的捕鯨行業
二、國際法的出現
從圖表可以看出,在1949-1959年,10年有6年實際捕鯨量超過了配置額,根本原因在於戰後對鯨油的需求量增加,以及公約的各種缺陷。
要知道,各國在成立委員會時的初衷是為了資源的合理分配,而非保護,為了商業利潤,在鯨存量下降的情況下,他們依然會設置較高的配額,這種情況導致的惡果是,原本公信力缺失的委員會在管理上更為軟弱,導致自身影響力嚴重不足。
直到20世紀60年代全球環境運動的興起,1982年增設《禁止商業捕鯨》,才宣告了捕鯨時代的結束。
三、為何當代日本成為捕鯨大國? 日本的捕鯨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 一個方面,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二戰失敗後,由於蛋白質的缺乏,鯨肉作為肉食進入日本市場,成為日本飲食中密不可分的元素。1947年,鯨肉供應量佔當時全國肉食總供應量達46%,達歷史最高值。▲日本的鯨肉市場
另一方面,日本多年來的經濟持續低迷、人口老齡化、少子化,提升就業率、促進經濟增長成為日本執政黨上臺的重要目標。
如果《禁止商業捕鯨》在日本執行,勢必會造成捕鯨從業者的失業,因此不管是一黨獨大的自民黨、還是其他黨派,均支持商業捕鯨。
捕鯨問題關係到政治時,就顯得愈發複雜。
在日本,由於三權分立,權力來自於立法,有關捕鯨問題屬於《漁業法》範圍,在日本歸屬於農林水產省,擁有絕對的決策權,他們的主要官員大都畢業於東京大學的水產系,在支持商業捕鯨方面他們擁有共同的價值觀。
其次,日本一直是自民黨掌握著執政權,負責水產基本政策的草擬與制訂的成員都是自民黨的國會議員。
現任水產基本政策委員會的主要負責人鈴木俊一,其父親正是前日本首相鈴木善幸,他在未入閣時就曾作為全國漁業合作社聯合會工會委員長,活躍於日本水產界,擁有廣泛的影響力,該聯合會在成立之初就是支持商業捕鯨的,這造就了鈴木善幸的政治立場,也造就了其兒子鈴木俊一的政治立場。
▲商業捕鯨在國際上,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成立初始,是為了全球鯨業的有序發展。由於非捕鯨國的增加,該委員會已經從「支持捕鯨」變成了「反捕鯨」。
日本由此認為國際捕鯨委員會違背了『確保捕鯨業健康發展』的核心宗旨,故多年來一直遊走各國,提供經濟援助,以求在投票時支持日本的商業捕鯨,恢復委員會的常態。
▲國際捕鯨委員會2006年6月,國際捕鯨委員會第58屆全體大會的召開,以33票贊成、32票反對,通過了《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宣言》,使日本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宣言申明「未來各國應按照《國際捕鯨管制》及其他有關國際法的規定,努力恢復國際捕鯨委員會的常態,尊重各國各地區風俗多樣性,尊重靠海民眾的傳統……」
同時在《國際捕鯨管制》中,日本鑽取了條例的空子,放棄抵制《禁止商業捕鯨》,轉而以科學研究為由大量捕殺鯨魚,由於鯨類的稀缺性,目前尚未出現人工養殖鯨魚技術,日本以此為由獵捕鯨魚。
在日本的歷史上,曾經是有關於人工養殖技術成熟,而放棄遠洋捕撈的成功案例的。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由於金槍魚養殖技術的成熟,日本水產廳曾大幅削減金槍魚遠洋捕撈船隻,這一政策被稱為「減船政策」。
▲截至2016年,自1985年以來各國捕鯨數量,日本最高日本以此為由,提出尚未研究出人工養殖鯨魚的技術,需要大量捕撈鯨類作為科研材料,但事實上在這30年來,有關鯨魚的科研內容極少,這可能是由於國際強烈的反對聲音與阻擾,導致研究數據的缺乏,也可能是日本本來就是將此作為繼續捕殺的理由。
關於日本捕鯨問題是呈現多方原因的,一方面由於國際捕鯨委員會公信力的缺失,另一方面捕鯨影響著日本國內的經濟,且在政治上得到較大的支持,因此要想解決捕鯨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