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家長們,大家好!「周末來了,童話說畫「,用兒童語言說藝術故事,今天我們來講第十一篇。
先來解決上次留的問題。截止到21號晚,微信上的幾位小朋友給出了答案,按照留言順序他們分別是:菜的小小菜,王瑩,Rambo,fay fay不停問我,錦瑟,巧玲和蔡晨。其中錦瑟說的倫勃朗是我想說的答案:那種戲劇舞臺打光效果的畫法正是倫勃朗的拿手戲。大家還提到了卡拉瓦喬和拉圖爾,這個想法挺跳躍。這兩位畫家比倫勃朗更早,不過他們都是巴洛克畫家。
說到這兒,我真想把咱們的初階藝術課念叨一下,不過這裡不行,我只能用一句話複習倫勃朗:他不是簡單一字排開地畫群體畫,而是單獨設計每個人的表情和姿勢,最後還像舞臺導演一樣給他們打光。其實書裡提到了倫勃朗,就在第十篇的第二段,說他是戈雅的老師。圖一是倫勃朗的代表作《夜巡》。
圖一 《夜巡》倫勃朗
好,回到19世紀初剛剛失去國王的法國。那些起來革命的人因為各自的想法不一樣,分成了幾個組,也叫派系。其中一個很有名,叫雅各賓派。它們之間互相打架甚至殺人,亂了十幾年也沒個結果。與此同時,國外還有個路易十八,他是路易十六的弟弟,一直想趁亂殺回法國。可萬萬沒想到的是,有一個人搶在路易之前平息了內亂,控制了法國,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拿破崙·波拿巴。我們來看圖二《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
圖二 《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 大衛
畫裡的拿破崙正騎著馬翻山去打仗。就見這匹高頭大馬不是老實地站著或者狂奔,而是儘可能高地抬起前蹄,正要從山口一躍而過。這個飛躍的動作讓騎馬的人看起來是那麼高大。但其實拿破崙身材矮小,而且也沒那麼英俊。再看畫裡拿破崙的神態,多麼鎮定!似乎一抬手就能解決一切。但其實當時冰天雪地,法軍行走艱難。這是一場1800年的戰役,當時拿破崙31歲,已經從一個普通士兵發展成為了法軍領袖。4年後他就憑藉帶兵打仗的本事成為了法蘭西的皇帝。
要說這幅畫的設計,大衛可是絞盡了腦汁。他不僅非常聰明地躲開了拿破崙身高的短處,還盡顯了拿破崙的英雄氣概。我們藝術課上講過這位畫家,他的一生正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這麼亂的時代,能保全自己從路易十六畫到拿破崙,就是因為他很擅長淡化缺點、美化優點。
我們再來看一幅畫感受一下,見圖三《拿破崙一世加冕典禮》。
圖三 《拿破崙一世加冕典禮》大衛
要在這麼多人裡找到一個人應該挺難的,可是我們能很快地發現拿破崙。他就站在中間,正在給皇后約瑟芬戴王冠。為了既能顯示典禮的盛大,又能突出皇帝尊貴的地位,畫家大衛又是煞費了一番苦心。首先皇帝兩口子都穿著鮮紅的絲絨披風,很顯眼;其次皇帝在臺階上站著,還高舉著雙手,看起來是那麼神氣。還有一個重要的設計就是光線的指引:畫面左上角那片陰影的上下邊緣就是光照的途徑。這兩條直線往下一直延伸,最後在拿破崙的頭部交匯。我們的注意力會很自然地集中到他的臉上。
這場隆重的典禮上還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教皇。他是被請來給拿破崙加冕的。不過在現場他什麼也沒幹,成了擺設。人家拿破崙全程自助完成了加冕儀式。不過為了保全這位教皇的面子,畫家安排他在拿破崙身後坐下了,並且被照得又白又亮。
現在離開畫面中心,來看所有人、整幅畫。請大家在心中把它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它比咱家的牆還大。原畫確實很巨大,裡面的人都像打籃球的姚明一樣高,所有看畫的人都得抬頭仰視。拿破崙對畫家大衛很滿意,於是畫家的名聲就傳開了。不過後來隨著拿破崙的倒臺,大衛被趕出了法國,到死也沒能回去。
拿破崙當上皇帝是在1804年。說到這裡,有沒有人覺得奇怪:15年前他們把舊國王拉下馬,這會兒又選出一個新國王,這不是瞎折騰麼?!那是因為拿破崙剛開始沒說要稱王,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個能拯救法國的大英雄。可是後來隨著勝利的增多,他變得越來越自大,還打算把王位傳給兒子,世代延續下去。慢慢地法國人反應過來了。加上後來拿破崙也沒那麼厲害,總打敗仗,法國人受不了了,就把皇室宗親路易十八迎了回來。拿破崙最後被流放到小島上,直到52歲神秘死亡。
波旁家族又回來了,法國人忙活了半天貌似又回到了起點。其實不然,他們只是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消除獨裁,爭取自由!下一篇是第十二篇,也是本書的最後一篇。我們會講完這段歷史,然後總結之前的所有內容。
童話說畫,我是周末老師,咱們下回再說!
周末專欄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