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矯陽
12月28日,國家鐵路局組織、中國鐵建鐵四院(以下簡稱「鐵四院」)主編的鐵道行業標準《市域(郊)鐵路設計規範》正式發布,自2021年2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部市域(郊)鐵路領域行業標準,對規範和引領市域(郊)鐵路健康有序發展、加快推進都市圈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國家鐵路局相關負責人說。
在建國內首條市域鐵路——與聯通國鐵網絡的上海軌道交通市域線機場聯絡線示意圖。中國鐵建鐵四院供圖
為什麼要編制發布《市域(郊)鐵路設計規範》?市域(郊)鐵路與城際鐵路(高鐵)、地鐵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市域(郊)鐵路是連接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區和周邊城鎮組團,為通勤客流提供快速度、大運量、公交化運輸服務的軌道交通系統。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交通強國建設綱要》《關於推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加快發展意見的通知》等多個指導意見,市域(郊)鐵路發展逐步提升至國家交通戰略發展層次。」鐵四院線站院副總工程師石建文說,在此背景下,我國多個城市開始市域(郊)鐵路建設,但由於功能定位把握不準、建設標準不統一、車輛裝備不統型等問題,給設計、審查、建設帶來一定的困難。
為促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國家發改委、國家鐵路局等部門制定了《市域(郊)鐵路設計規範》強制性行業標準。
為什麼不能用鐵路現有標準建市域鐵路?
「市域(郊)鐵路、城際鐵路(含高鐵)、地鐵屬於三種不同功能定位的軌道交通系統,解決的問題有所不同。」石建文說,
市域(郊)鐵路主要服務於都市圈、城市市域範圍,以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區與周邊城鎮組團及組團內部的通勤客流為主,距離一般在50公裡~100公裡;城際鐵路則主要服務於城市群,側重於城市間長距離商務、探親、旅遊等客流,範圍一般在100公裡~300公裡;地鐵主要解決城市內部交通問題,服務範圍在50公裡以內。
石建文解釋說,相對於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客流早晚高峰更明顯,採用公交化運輸組織方式、行車密度更大、站間距較小(平均站間距在3km左右),設計時速100公裡~160km公裡之間;與地鐵相比,市域(郊)鐵路站間距更大,設計速度及運營速度更高,既可組織「站站停」,也可組織「快慢車」運行,滿足乘客不同距離快速通勤需要。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國內首條新建市域鐵路是在建上海軌道交通市域線機場聯絡線,線路全長68.6公裡,設計時速160公裡,設站9座,與國鐵網絡互聯互通,串聯虹橋機場、浦東機場、虹橋火車站、上海南站、上海東站「兩場三站」交通樞紐,建成後將實現虹橋樞紐與浦東樞紐的快速互聯互通。「未來從上海出發的乘客,未來可選擇市域線上的相應站點,直接乘坐國鐵去往外省市。」石建文說。
據介紹,《市域(郊)鐵路設計規範》編制,遵循了以人為本、需求導向、系統思維、經濟適用和簡化統一編制原則,並採取多種具體措施提升服務品質和乘客體驗。「比如,從』四網融合』角度出發,《市域(郊)鐵路設計規範》提出市域(郊)鐵路根據其功能定位,既可獨立運行,也可根據需求與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跨線運行,減少換乘。」石建文說。
國家鐵路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市域(郊)鐵路設計規範》適用於新建設計速度100km/h~160km/h的標準軌距、交/直流電力牽引的市域(郊)鐵路適用於新建交流、直流和雙流供電制式的市域(郊)鐵路設計,同時也適用於利用既有鐵路開行市域(郊)列車的項目。
據悉,未來五年,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三大區域計劃新開工建設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約1萬公裡,到2025年基本形成區域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骨架網絡,形成城市群1-2小時交通圈和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
編輯:宋慈(實習)
審核:王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