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餐飲企業,換了3任老闆都做不好一家中餐館

2020-11-18 騰訊網

所有在華外資企業都需要正視的現實。

作者:華商韜略

中國最大的餐飲企業,是美國人的。

但「洋餐入華」的時代紅利,還能吃多久?

1

「東方不敗」的敗局

有消息稱,百勝中國已以保密形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籌資規模約20億美元。若消息為真,這將是繼京東、網易之後,又一家選擇在香港二次上市的行業巨頭。

普通人對百勝中國可能毫無印象,但長久以來,它都是中國餐飲界的龍頭老大。

人們耳熟能詳的肯德基、必勝客和塔可貝爾,以及小肥羊、東方既白、黃記煌和COFFii & JOY等連鎖餐飲品牌,全是百勝中國旗下品牌。

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餐飲企業百強分析報告》顯示,百勝中國排名第一,而曝光度極高的行業網紅海底撈僅排第三。

回看去年的業績,百勝中國2019年全年營收87.76億美元(約61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實現淨利潤7.13億美元,同比增長1%;經調整淨利潤為7.29億美元,同比增長20%。

截止2019年末,百勝中國餐廳數為9200家,其中肯德基門店6534家,必勝客門店2281家,其他餐廳門店數385家。

僅2019年就新開店1006家,其中僅肯德基就新開742家,新進入100個城鎮。

上市消息傳出的6月17日,百勝中國單日漲超7%,並在6月19日創出了歷史新高。可見,資本市場對於餐飲類中概股還是頗為青睞。

但截止2020年7月27日,百勝中國的市值為198億美金,折合港幣1534億,低於市值為1800多億港幣的海底撈。

家大業大、擁有眾多知名洋品牌的百勝中國,為什麼市值比不上後起之秀?

這反映出一個基本的商業共識:資本市場是看未來的。

入華三十幾年,雖然肯德基、必勝客遍布大街小巷,但百勝中國的中餐敗局,讓人依然看不到未來。

2

「扶不起」的中餐

1987年,美式快餐肯德基第一家北京前門店開業,盛況可謂空前。

如今30多年過去,肯德基當年的「老8款」,已演變成幾十種常規菜品可供選擇,還多出了粥、燒餅、豆漿、米飯、嫩牛五方、老北京雞肉卷等極具中國特色的菜品。

最近,它還賣起了麻辣燙。

但要想俘獲中國人的胃,這些還遠遠不夠。

2005年,百勝隆重推出中式快餐品牌「東方既白」。

這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式快餐廳,品牌名稱,源自蘇東坡的《前赤壁賦》: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被百勝寄予厚望的「東方既白」,背靠跨國餐企,選址一擲千金,供應鏈上更擁有核心資源,本以為憑藉「中國餐飲的精華,肯德基般的環境」,一定能在國內市場大放異彩。

結果,不溫不火。

自創品牌難走,於是百勝又走上了併購之路。

之後,百勝開始參股並收購「火鍋第一股」小肥羊,試圖加碼本土化運作,尋找新的增長點。

「我們中國人應該還是喜歡吃中國菜。現在消費者需要的,是把中國菜做成肯德基的模式和標準,這個機會很大。」原百勝餐飲集團中國事業部總裁蘇敬軾,篤信這一道理。

但中餐的標準化、模式化,在百勝的實際運作中幹走了樣。

小肥羊的成功崛起,曾被寫進各種成功的商學院案例。

但百勝2009年參股小肥羊;2012年徹底完成併購後,就將原管理層驅離,並在港交所私有化退市。把「中華火鍋第一股」搞成「中餐退市第一股」,前後不過3年。

之後僅一年多,小肥羊便陷入關店潮。

攻城易守城難,篳路藍縷近十載,繁華落幕幾年間。

2015年,百勝集團決定拆分中國業務,潘偉奇接替蘇敬軾成為百勝中國執行長,將旗下餐廳轉為特許經營模式。

2016年百勝中國為拆分發布的招股書中,人們得以窺見東方既白、小肥羊兩大中餐品牌的發展狀況。

截至2015年底,東方既白在華僅有15家門店,且大部分集中在上海,百勝中國直言其「不被視為公司顯著的增長引擎」。小肥羊則只剩250家門店。

對比2014年的小肥羊(400家)和東方既白(30家),兩年時間,兩大品牌的門店數量接近腰斬。

「即便是在上海,東方既白也比較弱勢,門店數量和影響力遠遜於真功夫、永和大王。這個品牌,前景堪憂。」百勝拆分時,有業內人士感慨道。

小肥羊的業績,更是持續下降。

百勝餐飲2015年年報顯示:2013、2014年,小肥羊包括計提商譽、商標減值在內的淨損失分別為2.58億美元、3.61億美元,嚴重拖累百勝集團的當年業績。

不論是為了擺脫業績拖累,還是為了更好實現業務本土化,拆分似乎都是百勝集團的「最佳選擇」。

就這樣,東方既白和小肥羊徹底甩給了百勝中國。

為重新整合拆分後的業務,2016年,百勝集團不惜「換帥」,將百勝中國從潘偉奇交到「女掌門」屈翠容手中。

「新掌門」接手後,大搞數位化轉型,陸續推出無人零售、無人甜品站、肯德基汽車穿梭餐廳、大會員體系等。

疫情期間,率先走向數位化的百勝中國,成功實現線上業務的增長,部分彌補了門店損失。

但對中餐業務,即便是雷厲風行如屈翠容,也建樹不大。

結果,人們眼見著百勝中國在中餐上打爛了一手好牌。

當年,海底撈剛走出四川時,小肥羊已經是全國知名的連鎖火鍋品牌。但現在,火鍋江湖翻天覆地:2019年海底撈營收265.56億元,同比增長56.49%;呷哺呷哺營收60.30億元,同比增長27.38%。

而曾連續6年穩居中國火鍋業老大的小肥羊,如今卻被歸於百勝中國的「其他業務」中(包括小肥羊、COFFii & JOY、東方既白、塔可貝爾、到家美食會等)。

2019年,在百勝中國87.76億美元(約614億人民幣)營收的大盤子裡,肯德基一家佔比高達68.82%;必勝客佔23.4%;而小肥羊、東方既白等「其他業務」,卻錄得經營虧損1400萬美元。

15年來,百勝中國歷經3任「掌門」,只是靠著肯德基這棵「大樹」好乘涼,至今未在中餐業務上有更大的突破與改變。

3

越成功,越失敗

經營中餐廳,百勝是認真的。

但無論是推出自主品牌,還是收購知名餐企,百勝都無一例外遭遇了滑鐵盧。

究其原因,百勝很大程度上執著於西式快餐上的成功模式,在嫁接中式快餐時,把很多問題想簡單了。

百勝一開始就認定,用肯德基模式來做標準化中式快餐,一定有市場。但實際上,洋巨頭搞起中餐廳,一路走來卻不倫不類。

像「東方既白」,品牌高雅卻不易記,既沒有真功夫「蒸營養」這樣的精準產品定位,又沒有類似黃燜雞米飯的單點爆品,更無法跟永和大王、沙縣小吃等去拼性價比,結果在品類繁多的中餐館面前失去競爭力。

而百勝最擅長的標準化經營管理,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中餐飲食文化面前,卻有勁使不上。

小肥羊的敗局,就是最好的例證。

本來,小肥羊已擁有成熟的管理系統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但百勝這個「新老闆」一來就要搞戰略整合,試圖將其變成一隻「中西結合」的羊。

這與小肥羊的原始基因和行業實際相違背。

結果,因為擔心擴張迅速導致管理跟不上,百勝收購小肥羊後,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大量關店。

2012年以來,小肥羊門店數從700多家驟減到200多家。

關店方便了管理,但在最需要大舉佔領市場的時候卻加速淡出市場,小肥羊等於拱手給競爭對頭騰出巨大空間,得不償失。

這樣的殘局,讓小肥羊創業團隊選擇套現離去。在百勝手中,小肥羊從中國火鍋老大的位置上,眼睜睜地徹底邊緣化。

但市場競爭的可怕在於,百勝中餐未發揮自身的標準化優勢,卻激發出了競爭對手的創造力。

起家於西北菜的九毛九,主打老罈子酸菜魚。它通過打造模仿重慶地窖環境,用傳統工藝研製酸菜,保證了口味獨特性。

而在品牌擴張過程中,中式快餐企業都從百勝身上意識到,要保證菜品既少又精、口味穩定,就必須通過「中央廚房」來把控品質,走標準化道路。

於是,九毛九建立起中央廚房體系,將其布局切割成了麵食、調味料、生肉切割、生熟製品共四條生產線,負責所有分店的菜品半成品、成品的配送和加工以及調味料分配,保證了門店出品的一致性。

結果,九毛九一個單品就打爆了市場,自從2020年1月上市以來,市值最高近200億港元。

除了菜品本身,極致化的用戶體驗,也是品牌成功的殺手鐧。

這裡做得最突出的,當屬「萬能」的海底撈。

▲抻面表演,也是員工群策群力搞出的創意

後來成為海底撈的一大特色

靠著有求必應的「萬能服務」、小肥羊騰退的廣闊市場,以及火鍋底料的全面標準化,過去五年裡,海底撈實現營收年化46.6%、淨利潤年化54.6%的暴漲。

2019年,海底撈實現營收265.6億,淨利潤23.5億,再度大漲。

每個中餐品牌,都沒有現成套路,都要有獨門絕技,才能在舌尖上的中國活下去。

這成了習慣標準套路的百勝,最難跨越的鐵壁銅牆。

4

執念與沒落

百勝中國,依然沒有放棄對中餐的執念。

2020年4月8日,百勝中國宣布,完成對中資連鎖餐飲黃記煌的控股權收購。

這是又一個燙手的山芋。

2017年,黃記煌計劃赴港上市。招股書顯示,2014-2016年,黃記煌營收逐步下滑。此後,一度風傳「倒閉」。2019年,不得已賣身百勝中國。

收購完成後,百勝中國將建立中餐事業部,整合管理小肥羊、東方既白和黃記煌三大核心中餐品牌。

但當年小肥羊如日中天,百勝中國都未能成功「出圈」。如今接手走上下坡路的黃記煌,運營難度只增不減。

然而百勝中國必須向前奔跑,奔跑很累,但總靠吃老本,是一定會吃完的。

2019年,肯德基、必勝客分別佔到百勝中國總營收的68.82%、23.4%,合計佔比高達92.22%。

這顯示出百勝中國極度依賴肯德基和必勝客。

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百勝中國只能寄希望於這兩張「王牌」。

於是2020年一季度,百勝計劃新開165家肯德基、11家必勝客。

但此前,必勝客已盡顯頹勢。2016-2019年,必勝客同店銷售額增長率分別為-7%、1%、-5%、1%,早就是好一年歹一年的日子。

只有肯德基,依然保持增長。

但是沒料到,2020年會陡然遭遇新冠疫情。

百勝中國2020年一季報顯示,其總營收17.5億美元,下降24%(其中,肯德基下降15%、必勝客下降38%);淨利潤更是僅有6200萬美元,驟降72%。

洋快餐在中國市場的高速增長,很可能從此一去不復返。

1987年11月12日,掛著「美國肯德基家鄉雞」招牌的美式快餐,和一個面帶微笑的白鬍子老爺爺,就此走進中國人的生活。

這一天,全城百姓蜂擁而至。人們都帶著好奇來到北京前門,光顧這家新生的美式快餐店,哪怕顧客要排隊400多米、等上兩小時,也要啃雞翅、嘗薯條,跟門口的「山德士上校」合影紀念。

那時的肯德基代表著時尚,人們稀奇甚至尊崇洋快餐,深刻體會到與中餐的巨大差距,由衷認為「貴但值得」。

但當消費升級成為主流趨勢,洋快餐帶來的尊崇感不僅無法成為品牌優勢,新興本土餐飲巨頭們的崛起,也通過十多年的市場檢驗證明——中式快餐並不遜色于洋快餐。

「中餐浪潮」,甚至都不僅僅是局限於中國的美食現象。

2015年12月,美團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海外遊餐飲消費報告》就指出,海外中餐館已高達20多萬家,海底撈、全聚德、眉州東坡等中餐館紛紛走出國門,覆蓋188個國家和地區,總數相當於麥當勞門店的5.5倍。

中餐,早就成了全球性的火爆美食。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百勝的中餐品牌都不復領先優勢,且很難有再造奇蹟的機會。百勝或許也應該明白,自己那套美國本事在今天的中國,已經佔不到絲毫便宜了。

這不但是百勝需要正視的問題,也是所有在華外資企業都需要正視的現實。

創投內參「ichuangfubang」

創業 | 投資 | 模式| 品牌| 營銷

創投內參(ichuangfubang):創業者的方法論;為創投人士提供有料、有用、有感的價值內容。

相關焦點

  • 海外中餐館力求轉型 打造「舌尖上」的華人餐飲
    如今,很多中餐館都開始追求經營方式的轉變,將中餐作為傳遞傳統文化的載體賦予其更多的中國特色。榮登米其林金榜榜單上的中餐館「客家山」,就是主打客家山的幾大傳統名菜,並在此基礎上增添了一些當地居民喜歡的原料烹飪新菜,吸引了不少當地的食客。  除此之外,海外中餐館不少都張貼中國對聯,潛移默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彰顯了自身的與眾不同之處。
  • 疫情來襲 美國加拿大中餐館的問題不僅是關店
    2、有多少投資或經營中餐館者真正賺到了錢?   據餐飲點評網站Yelp和《紐約時報》的統計,儘管過去五年北美地區新開張的中餐館迭出,但全美中餐館總體上還是減少了上千家。Yelp網站顯示中餐的平均打分是3.3,明顯低於整體餐飲的平均分3.8。   另外,中餐館的連鎖品牌率僅為5%,極少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形象,而美國整體的連鎖率接近50%。
  • 年賺100億的中餐館,卻宣稱永不在中國開店!全球開店2000家--PANDA EXPRESS
    預備唱:「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今天,盼了好久終於把夢實現~」話說熊貓餐廳到底有多牛,今兒創哥就來扒一扒,這家火遍全球的中式快餐連鎖第一品牌!▼這一「試吃創意」一直沿用至今,幫助餐廳度過了最艱難的品牌建立期。
  • 老蔣私廚兒子在國外開中餐館,3天一家連鎖店,唯獨不來中國開店
    熊貓快餐最受歡迎的招牌菜——陳皮雞,賣了幾十年,年銷售超過3億美元,該集團去年的營業額超過了10億美元。熊貓快餐在美國深受歡迎,更有一大批的熊貓快餐迷。很多熱播劇裡經常出現熊貓快餐的身影,很多的美國人都是熊貓快餐的回頭客,還有不少人是它的鐵桿粉絲,經常一起探討熊貓快餐各式菜品的做法。
  • 年賺100億的中餐館,卻宣稱永不在中國開店!全球開店2000家,只因發現了一個行業潛規則!
    「誰說中餐館連鎖店做不大?我們就要做中餐界的麥當勞!」在80年代初期,美國顧客還沒有像今天這麼愛中餐,熊貓快餐打開市場,建立了一條獨特的「試吃機制」。每位顧客在購買前都有試吃所有菜品的權利,即使嘗遍了所有菜品吃飽了再走也沒關係。▼
  • 「挑剔」的人,才適合做餐飲老闆!
    老闆的管理理念、經營理念、老闆的性格、老闆的品德等等都會成為成功與否的因素之一。但是今天我們不談具體的各種理念,我們來談談老闆的性格對餐廳經營的影響。有句格言叫「性格決定命運」,這個話當然不是絕對的,我覺得用「性格影響命運」更好一點,而「挑剔」就是性格的一種表現形式。
  • 美國中餐館幹不過日本料理! 華人老闆被迫改為日式餐廳
    由於食材價格上漲,而自助餐卻難以漲價,越來越多中餐館老闆改開日式餐廳,以賺取更高的利潤。這樣一來,華裔成了多數美國日式餐廳的老闆。長久以來,中餐在美國的地位似乎低於日式料理,許多中餐館必須靠低價吃到飽的自助餐(buffet)來爭取顧客,而日本餐廳幾片生魚片或一碗日式拉麵就能賣得比中式自助餐貴。由於食材價格上漲,而自助餐卻難以漲價,越來越多中餐館老闆改開日式餐廳,以賺取更高的利潤。這樣一來,華裔成了多數美國日式餐廳的老闆。
  • 全球最大中餐館打假中國加盟商,網友:是假的我們就放心吃了
    因為創始人程正昌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做給中國人吃的中餐,而是根據美國人的口味,做老美喜歡的中餐,賺美國人的錢。「在美國,中國人畢竟是少數,瞄準美國人做生意,才能把生意做大」。在創業之初,程正昌就把目標客戶和傳統的中餐館區別開來,另闢蹊徑。
  • 中餐館越來越少…
    Yelp說,美國前20大城市的中餐館數量一直在下降。五年前,這些城市的所有餐館中平均7.3%是中餐館,而現在只有6.5%。計算下來,中餐館減少了1200家。而即使在美國最老的唐人街所在地舊金山,中餐館的比例已從10%下降到了8.8%。2019年,許多餐廳老闆們發現,在舊金山這麼一個昂貴的城市經營餐廳,實在是太難了!
  • 《餐飲時報》一周餐飲大事件回顧(11.3-11.9)
    【3】雪梨一餐廳推保姆服務父母就餐保姆照看小孩【4】中國首批餐飲機器人將赴美國「掌勺」中國菜據悉,2005年,「王將的餃子」在中國大連設立分公司,一時開出6家餐館。後來減少到3家。結果,10年赤字2億3700萬日元。王將餃子(餃子の王將,或又譯為餃子的王將)是一家發源於京都市、在日本全國各地都擁有分店的連鎖餐廳,銷售以大阪風的餃子(日式煎餃,也就是鍋貼)為核心的中國餐點(在日本稱為「中華料理」)。
  • 浙江老闆做餐飲,生意不好閉店「思過」,靠一個菜名「搞定」顧客
    新店開業一般都會選這做一個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從而讓他們主動進店消費,很多老闆為了打響新店的名氣,一般都會選擇做一些常見的抽獎、打折、滿減,等等之類的活動,放在10年之前,這種方式或許行得通,但是在當下,如果還是複製粘貼以前的內容,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 海外中餐館從業者:我真的太難了……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12月14日電2020年即將過去,往年此時,人們都在興奮地迎接聖誕和新年。但今年,各國新冠肺炎疫情反反覆覆,近期,不少國家和地區又出臺了新的防疫措施,包括居家令、禁止堂食等,剛剛能緩口氣的海外中餐館,再次受到衝擊。
  • 3個方面解析餐飲企業融資常見問題
    曾經接到過這樣一個問題諮詢:一位餐飲老闆「龍哥」原來開一家店面,投資150萬,年盈利100萬,生意非常火爆,排隊最高峰達到5個小時。現在計劃再開一家火鍋店,投資500萬,預計一年的盈利在300萬至400萬。但目前資金不夠,想要融資300萬,該怎麼進行融資呢?
  • 中國最賺錢的餐飲品牌都在「做雞」
    雖說「做鴨」的上市企業要比「做雞」的多,但論更賺錢,「做雞」的品牌活得更滋潤些。據《2019中國餐飲企業百強榜》數據顯示,百勝中國、麥當勞兩家雞肉品類巨頭佔據第一二的席位。粗略估計,二者營收之和已佔有中國餐飲百強企業總營收的四分之一。所以,在國內的餐飲業,尤其是以雞肉為主的品牌,最賺錢。
  • 又一家連鎖餐廳倒閉,這九類餐飲老闆撐不過2016年
    這不是個案,證明就算去年餐飲業收入突破了3萬億,但跟你其實沒幾毛錢關係,生意該差還是好不了。2016年,這九類老闆肯定會被淘汰掉。2015年的餐飲行業總收入突破了3萬億,其背後卻是日益激烈的競爭和逐漸走低的利潤。在這個跌蕩起伏的大市場裡,若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要順勢而為,不斷提升競爭層次。而下面這幾種人,則可能如那些登上餐飲死亡名錄的企業,成為退潮後的裸泳者,最終被淘汰出局。一、不注重產品品質的人供給側改革、食品安全、民眾需求都劍指一個方向,那就是品質產品。
  • 本周熱點匯總 餐飲老闆賣野味判刑,麥當勞要姓"中"?
    一家獲得「全國綠色健康放心食品」稱號的著名食品企業如此推脫,實在令人遺憾;而上百噸的疫區病肉如此順利進入市場,更凸顯出監管部門的嚴重缺位。擁有馬蘭拉麵的中國化工,還想拿下麥當勞中國的特許經營權       據彭博社消息,中國化工和新希望集團正考慮競購麥當勞的中國特許經營權。私募公司KKR正聯合某一家中國公司發起競購,競購金額或達20億美元。
  • 羲和餐飲餐飲選址到底有什麼秘密!餐飲老闆都在問
    羲和餐飲,從一家四合院店成功進軍商超店,如今已擴張至 17 家分店。歷經四年,共開創羲和烤鴨、羲和小館、同樂羲和烤鴨坊、寒舍羲和四個品牌。張鈞,羲和餐飲的領路人,給人的印象一個詞即可概括:質感。這個詞語分開來看又有不同的意義。
  • 「解封」後的海外中餐館:難!難!難
    奧克蘭幾家平時中午生意很好的中餐館,堂食的客人都寥寥無幾。「因為現在大家都改變生活方式了。大家都很怕病毒,人們還是想要和別人拉開距離,那我們怎麼做生意呢?」在紐西蘭開餃子館的Jenny Li說,最大的擔心就是,哪怕最後政府宣布所有商業都能夠正常運營了,顧客還是不願意來。
  • 要和團購平臺「撕逼」,餐飲老闆們得這樣玩!
    但往往換來的是藐視或鄙視的結果,就好似現在的直播平臺、3年前的外賣平臺及6年前的團購平臺。六年前團購剛起步的時候,我勸很多餐飲老闆跟進,但大多數人都抱著「看一看、再看一看」的心態無動於衷(就像現在的映客、A站、B站一樣)。
  • 傳統餐飲轉型婚禮堂的最大阻礙
    今天,筆者就從簡單來聊聊傳統餐企轉型婚禮堂行業的最大阻礙。傳統餐企轉型婚禮堂行業的最大阻礙是什麼呢?層高、物業條件、品牌影響力、餐品、口碑……還是其他?其實,最重要的是企業基因。什麼是企業的基因?所謂「基因」,拆解開來,有三個東西:價值觀、流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