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紹興越城鬥門街道:打造產城人融合示範區
紹興越城區鬥門街道,向海而生,因商貿而興盛,又因工業而騰飛,是紹興市區「北部崛起」的主陣地之一。
20年前,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設立,為鬥門街道的工業發展打開全新格局。如今,一場紹興全市緊抓產業結構調整、動能修復的浪潮,也同樣滌蕩著這座江南千年古鎮,為鬥門翻開新的歷史篇章。
「圍繞『魅力鬥門、開放鬥門、和諧鬥門』的建設目標,以『促發展、強基礎、保穩定』為工作總基調,打造具有全區首位度的產城人融合示範區。」鬥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蔣潮表示。
「產業轉型」突圍 敲開未來發展之門
鬥門街道綜合經濟實力雄厚,在2018年浙江省鄉鎮綜合競爭力百強榜中位列第七,居紹興市第一。2019年,鬥門街道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583億元,佔越城區(高新區、袍江開發區)的45.98%。
新形勢下,曾經的「領跑者」也面臨「時代」的風浪。2018年,袍江「回歸」越城的懷抱,紹興在實現多區融合邁出重要一步。同年11月,紹興市委、市政府下發《紹興市區印染化工電鍍產業改造提升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越城區印染、化工企業關停退出工作。
「目前,轄區內25家印染企業均已籤訂退出協議。化工產業方面,共有14家列入搬遷計劃。搬遷企業的總產值,經測算達到300多億元。」蔣潮告訴記者,「這相當於鬥門街道一半的經濟體量。」
謀定而後動。在城市轉型倒逼經濟轉型的浪潮裡,鬥門以發展動能的轉換,以及存量資源的騰挪破局。如今,依託舊廠房改造和產業鏈招商的蘇泊爾配套產業園項目,已有浙江英納威、廣州卡仕科等4家公司入駐。「紹興蘇泊爾公司目前工業年產值突破64億元,是全球最具規模的小家電生產、研發製造基地之一。」蔣潮說,鬥門街道要以「龍頭+產業鏈」模式的探索,推進精準招商、產業鏈招商,力爭通過2到3年的努力,打造形成年產值30億元左右、集聚龍頭及其上下遊企業的小家電新興園區。
今年3月中旬,位於鬥門街道的袍江汽車城迎來今年首個投資項目——紹興光大商用車廣場,助推「百億級」汽車城再發展。此外,在搭建高精尖企業發展平臺方面,2019年,鬥門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8家、省科技型企業30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3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3.42億元,同比增長8.1%。
顯然,這場「產業轉型」的突圍,已經為鬥門街道正式敲開發展的「未來之門」。「接下來,我們不但要繼續向存量要空間要效益,更要引進具有乘數效應的引領性項目。」蔣潮說。
「產城人」三位一體 打造民生幸福之城
近年來,隨著鬥門街道製造業提質增速,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也吸引不少「新鬥門人」湧入。據統計,鬥門下轄的29個村社中,有5萬多戶籍人口,將近8萬多的外來人口。
如何讓更多人擁有「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歸屬感?於鬥門而言,在基層治理上的「謀變」與「探索」更富有「探路者」意義。
繁忙的錢陶公路旁,坐落著去年落成的「紅立方」黨群服務中心。據了解,「紅立方」包含越城區最大、設施最好的圖書分館、文化站以及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極大地豐富了鬥門居民的精神文明生活。建成以來,該服務中心已開展業務培訓、文化交流、民俗體驗、志願服務等活動120餘場。今年,鬥門街道還相繼新建和改建矛調中心、便民服務中心、人大代表聯絡站,為居民就近提供高質量的黨群服務。
今年9月5日,「魅力鬥門」電視雲平臺正式上線,與微信公眾號、抖音公眾號一起,成為覆蓋街道各年齡段受眾的「雲上」平臺。「考慮到被『數字生活』邊緣化的一部分中老年群體,該平臺將政策宣傳、黨員教育、文明宣講、便民服務等功能搬上電視,縮小『數字鴻溝』。」蔣潮說,平臺還開闢了「交易市場」、「人才招聘」等模塊,為轄區內企業在員工招聘、廠房租售、產品銷售等方面拓展信息發布渠道。
「產城人」三位一體,對應「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的「三生」共贏。今年5月起,為持續推進藍天保衛戰,鬥門街道在全區範圍內率先試點,安裝了首批8個空氣品質檢測小微站,6月中旬開始試運行。
「小微站以袍江國控點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布點,重點向疑似汙染重點區域延伸。同時,街道還在主要揚塵源附近安裝了10個高位視頻監控,在小微站初步判斷的汙染範圍內鎖定汙染源,第一時間實地核實並處置空氣汙染行為。」鬥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章一葉告訴記者,截至8月底,鬥門街道的PM2.5濃度為2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為33.3%,改善率在越城區國控點中居首位。
(責編:金忠耀、王麗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