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的24號-27號,我們在三裡屯辦了場「屯兒裡生活節」,現場將有生活市集、文化沙龍、影像展映和音樂演出。這將是「冇街」的首秀,我們興奮又緊張。我們的倡議得到了身邊多個夥伴社群的響應和支持,深感幸運。
在這四天的「屯兒裡生活節」,除了少不了的好酒好肉和生活市集,我們還聯合「別處客廳」搭建了一塊兒精神飛地,它關乎創造、分享、白日夢和無盡的談話。不合時宜、忽左忽右和跳島FM等多檔播客將首次進行年度串臺,跟聽眾線下聊聊播客在2020的陪伴和溫度;BIE的女孩、Alex絕對是個妞、北方公園等文化社群,將在聖誕夜組織老友派對;多個活躍於教育、媒體、藝術、建築和可持續生活等領域的青年社群,將在這裡進行真誠地探討和對話;作為北京本土文化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三好壞男孩和東四聯盟也將帶來ta們對於北京城的情感和記憶。導筒策展的獲獎紀錄片首映、街聲StreetVoice帶來兩支獨立樂隊的不插電現場、說唱廠牌的現場演出、三青年志三聯生活實驗室的年度展覽「2020萬人日曆」……感官享受和精神生活,蹦迪和思考,並存不悖。這裡是北京。
2020年就要過去了,這一年大家都過得不太順利,來屯兒裡敘敘吧。
影像展映
導筒×別處客廳 | 紀錄片展映:X《春去冬來》
《春去冬來》(The Fading Village)
由黑水圪妥村是山西晉北忻州地區的一個小山村,山村海拔2300多米,村裡大部分是老人,他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村裡唯一的年輕人侯軍禮和父母養著一群羊,為了給他的妻兒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他用養羊賺的錢在城裡買了一套樓房,二零一六年對於村莊和他來說是充滿變化的一年,這一年羊的行情不好,對於侯軍禮來說,他要做一個決定……
導演簡介:劉飛芳,本名劉關明,導演,攝影師,製片人,1981年生,山西原平人,畢業於重慶大學電影學院攝影系,《春去冬來》是導演的第一部紀錄長片電影;影片為2016年度「促進上海電影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入選了卡羅維發利、利茲、海法、尼翁、德黑蘭、赫爾辛基、莫斯科等內外各十多個電展節展,並獲得了第54屆(A類)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錄片導獎提名,第28屆貝爾格勒國際民族電影節評審團大獎(2019),第5屆蔚州世界山地電影節NETPAC AWARD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提名(2020),第6屆烏澗杏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特別評審團獎(2020),第14屆拜龍灣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提名(2020)等。
作品名稱:春去冬來 The Fading Village
導演:劉飛芳
製片人:劉關明 徐錚
製片商:上海豪瑾影業中心 上海影潤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國家/地區:中國
年份:2019
時長:138分鐘
時間:12月26日 3:15-5:25PM
地點:冇街-屯兒裡生活節「別處客廳·主舞臺」
掃碼預約,僅限170席,先到先得導筒專訪《春去冬來》導演 劉飛芳
在中國,聚焦當代農村面貌的紀錄片並不少見,但能夠完整觀察邊緣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被迫慢慢消退的作品仍算少見,在2019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進行展映的《春去冬來》是導演劉飛芳拍攝故鄉山西村落的紀錄片,青年紛紛離村務工,老人們則一一準備自己的後事,時間推毀村莊裡殘破的土牆與瓦片,也帶走了村落的愈百年的孤獨歷史。
「DIRECTUBE導筒」帶來紀錄片《春去冬來》導演劉飛芳專訪,走進中國晉西北的村莊秘事。
春去冬來 (2018)
The Fading Village
導演: 劉飛芳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山西方言 / 漢語普通話
在中國的社會變革中,城市化已深深影響和改變了農村。黑水圪妥村是逐漸凋零的一個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偏遠山村,目前僅有15人居住,山村保留了山西晉西北地區原始農村風貌。
侯軍禮是村裡唯一的年輕人,他和父親養著500多隻羊。82歲的劉三龍是老一代農民,靠種地為生。劉國平是村裡最早出去打工的年輕人之一,他們一家人都在太原打工,辛苦輾轉的生活是他們共同的特點。
隨著四季的更替老人相繼去世,留守老人們只能等著日子到頭,對於侯軍禮來說,內心的孤獨和對城裡生活的嚮往,他在無奈之下選擇了離開,於是他60多歲的父親不得不一個人面對牧羊的生活。影片通過對村裡民生、民俗、農事的呈現,講述農民個人命運的變化和山村面貌變遷的故事。
劉飛芳
紀錄片導演
劉飛芳,(本名劉關明)導演、攝影師、製片人,1981年生,山西原平市人,畢業於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攝影系電影攝影專業,曾任職於廣告公司,導演過兩個電影短片,《春去冬來》(2019年)是導演的第一部紀錄長片電影,該片在第54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完成了世界首映,獲得了最佳紀錄片獎的提名,同時獲得了塞爾維亞第28屆貝爾格勒國際民族電影節的最佳影片大獎(The Grand prix 「Dragoslav Antonijevic」),入選以色列第35屆海法國際電影節和英國第33屆利茲國際電影節、伊朗國際紀錄片節、DOCPOINT赫爾辛基國際紀錄片節等多個國外影展。
採訪正文
導筒:您的這部紀錄片是回到故鄉拍攝村落的消逝,最初開始創作的動機和背景是怎樣的?
劉飛芳:拍攝這部電影,緣起於2014年5月份的一次回鄉,那是我闊別10多年後第一次回老家。我從初中(13歲)開始就離開村子到外面上學了,然後大學畢業到工作的這十多年間,再未回到過村子,因為我的父親2003年去世之後我的母親就搬到了城裡跟我姐姐住,村裡就沒有再回去過了,回山村也不方便。
劉飛芳《春去冬來》劇照
當我回到村子的那一刻,溫暖過後便是傷感,我看到了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村莊,眼前的村莊非常安靜,而眼前的景象讓我有一種莫名的憂傷,尤其是站在我們老宅的院子當中,荒草已佔滿了院落和屋頂,同時院落盡顯殘破之象,心中很是悲傷,她已不是我兒時的記憶了。
當我再次看到了村裡的老農民時,他們和藹可親的形象深深地影響著我對農村的記憶,村莊待著的大都是老人,在與個別老人的攀談後,我感覺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將一去不復返了,我們雖然都生活在同一片空下,但卻是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城市與傳統農村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狀態和生活體驗,為了給自留住兒時的一些記憶,留住那些即將消失的山村景象,於是我萌生了用影像來紀錄的想法,來紀錄村民們當下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把我內心對這兩個世界的感受說出來。
劉飛芳《春去冬來》劇照
導筒:選擇拍攝現在片中的幾位主要人物是出於怎樣的契機?
劉飛芳:第一次回去,我堂叔還在村裡面,由於待的時間短,我只對我的叔叔進行了深入了解,回到上海後我就思考著拍攝的大綱,當時我還在上海的一家廣告公司供職。在我的第一稿大綱中,其實是四個人物,因為對於村莊的變化,我想用四個人物來分別表現,在四個人物中,有兩個是我的叔叔,一個在村裡,一個在寧武縣城做水果的生意,另外兩個是我的髮小,一個是在太原的劉國平,當時我聯繫他的時候他還在KTV工作,過著白天睡覺晚上工作的日子,另一個是原平養卡車的劉書情,他跑煤炭運輸。
劉飛芳《春去冬來》劇照
最終確定拍攝人物是在2015年10月份的時候,我回去拍素材,順便做調查,我堂叔也出去打工了,因為二兒子在上大學,在拍攝的時候他又出現了,因為村裡還種著地。第二次回去的時候我碰到了侯軍禮,他正準備去挑水,看到我後和我打招呼,他還呆在村裡令我很驚訝,於是我找他聊天,他呆在村裡養了10多年的羊了,在與他聊天后,我發現他是個很有意思的人物,當時我覺得他應該是我要拍攝的主要人物之一,於是我回去之後,跟做編劇的朋友進行了深入的談論,究竟要拍哪幾個人物。
因為我是第一次做紀錄片導演,心裡覺得空空的,考慮到拍四個人物的製片成本和拍攝難度很大,就決定不拍四個人物了,而是把侯軍禮和劉國平作為拍攝的主要人物,憑著以前做過紀錄片攝影師的經驗,就開始了兩個人物的拍攝,在拍攝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著影片的內容和結構,我也越清楚要拍什麼,於是在拍攝過程中,劉三龍便成為了影片的第三個主要人物。
劉飛芳《春去冬來》劇照
從影片內容的邏輯角度看,這三個人物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他們的共同點是身份都是農民,劉三龍是幹了一輩子農活的老一代農民,侯軍禮是會幹農活的農二代,而劉國平是不會幹農活的農二代。
這個時代的特點是農民身份發生了轉化,農業人口在向城市人口轉移,同時老農民與新農民有了本質的不同,老農民依然需要務農,他和土地的關係是魚和水的關係,而新生代農民則也不會種地,不再務農,可以說是從土地上逃離,從農民身份變成了農民工身份,去城市裡追求更好的生活。我覺得這個身份的轉變恰恰需要他們三個人來完成詮釋的。
導筒:你在拍攝紀錄片過程中,會對自己與人物之間保持怎樣的關係?影片中應該還是比較克制的觀察視角。
劉飛芳:我先回答後面的問題。
是的,確實是客觀的、克制的觀察視角,因為這是我熟悉的人和事,我不想以我主觀的視角去表現他們,為的是拍到他們最真實的一面。在拍攝的時候其實最難的還是把控與人物之間的距離,我不能與他們保持太近的距離,我把自己置身於一個陌生的人來保持與他們的距離,因為如果關係太近,會對我隱藏真實,真實性就會削弱很多,尤其是我們對人物的採訪部分,設計的問題是讓錄音老師來幫我提問的,最後感覺這個效果挺好,拍到了他們真實的一面。
《春去冬來》導演劉飛芳在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導筒:影片採用了什麼設備拍攝,在攝影方面你會有怎樣具體的要求?
劉飛芳:考慮到上院線,拍攝的設備是電影級的,我是攝影師出身,所以對設備的要求相對較高,出於成本和攝影師喜好考慮,機身一臺是佳能C300 Mark II,另一臺是索尼FS7,鏡頭是蔡司UP頭基本組和45-250的變焦鏡頭,另外還有佳能的大三元。
在攝影方面,我想以客觀冷靜的視角去觀察人物的行動和狀態,所以在拍攝方式上主要是以固定鏡頭為主,運動為輔,畫面簡潔、幹練,追求樸實、自然的影像風格。景別以中景為主,因為我想把人物和環境的關係表現作為重點。
導筒:影片的拍攝和後期製作總共花費了多長時間?在剪輯方面有怎樣的取捨和構思?
劉飛芳:這部電影從2015年立項算的話,前後一共花了4年時間,後期做了兩年多,經歷了三次剪輯,由於影片的素材量很大,拍攝的是方言,對於後期來說不得不花較長時間花在了技術方面的工作。做完第一個版本後,我找身邊的朋友們給提意見,同時我自己也總覺得差一口氣,幸運的是在這次看片中,在一個前輩的幫助下找到了懂我們那邊方言的郭恆奇老師。
郭恆奇,導演,剪輯。1979年出生於山西平遙。2006年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後期製作。曾剪輯紀錄片《原油》《湖岸》,電影《盒飯》《小荷》《缺失》等。2010年完成紀錄片《新堡》,入圍法國真實,加拿大HotDocs等多個國際影展,並獲得釜山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2013年完成紀錄片《廟》,入圍香港紀錄片節,臺北紀錄片節,北京獨立影展等。
郭恆奇老師也是山西人,他本人既是剪輯師,又是紀錄片導演,所以對剪我這個片子來說太合適了,相對於完成的第一個版本,經過他的剪輯,第二個版本使影片上升了一個臺階,我非常滿意,郭老師剪了6個多月,2018年9月份提交終審,結果11月份通知發回上海重審,於是我們進行了第三次的修改,目前這個版本就是第三個版本,第三次的修改在今年的四月份才最終完成,不過展映的這個版本也不是最終版,還在修改中,最終版可能是128分鐘了。
郭老師很有經驗,影片的構思他是根據對素材的理解來決定的,最後建立在以侯軍禮為主,劉三龍和劉國平為輻的敘事脈絡,人物之間既獨立,各自發展,又相互對比、呼應。至於剪輯方面的取捨, 因為我拍的相對來說較散,人物也眾多,為了強化了故事性,就需要在人物發展和事件的內在邏輯上加強,囿於片長的控制,有些內容沒有深入展開,做了舍掉情節和事件的豐富性選擇,有好幾場是一兩小時的內容最後壓縮到了一兩分鐘。
導筒:距離影片拍攝結束應該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目前村莊和你拍攝的人物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劉飛芳:今年7月份我回村裡放了一次電影,趁老人們還健在,讓老人們看看影像中的自己。劉三龍老人身體還不錯,看的時候很認真,他說有些內容也忘記了,但是與拍攝時相比,狀態不如從前了,還有一個老人因為去年冬天摔了一跤,精神面貌也差了很多。侯軍禮出去打了一年多的臨工,現在又回去放羊了,但我發現他的心思也不在羊身上了,至於劉國平,生活變化不大,還是影片中的狀態。
導筒:對於你個人而言,村莊的沒落,在鏡頭之外還有哪些深遠的影響?
劉飛芳:於我個人而言,是對我父親當初支持我考北電和對故鄉的一種回饋,只能是夢裡常在熱炕頭的美麗念想了,所有熟悉的東西都將會消失,而影片中所有的一切將是我對老家最美好的記憶了,我給我的老家做了一本紀念冊。
影片中也有我母親的鏡頭,她2018年也是生了一場大病,現在跟鏡頭中的形象相比,也衰老了好幾歲,拍攝的那一年也是我跟母親相處最長的一年,母親的音容笑貌永遠駐格在影像當中了,我也遠離了土地,但就是那片熱土養育了我,無論村莊命運如何,我永遠不會忘記那片熱土,那是我的根。
導筒:影片裡拍攝農村老人為自己提前購買白布壽衣壽被的場景,據你所知在你拍攝期間大概有多少老人離世?
劉飛芳:影片拍攝期間有一位老人去世,拍攝結束後,影片中又有三個老人在2018年去世了,都是買過白孝布的老人,有的又徵兆,有的卻沒有,但是他們在同一年去世了。劉存旺在影片開始說今年是不計劃種地的,是因為他老伴得了重病,需要他照顧,對於農村人來說,要麼不生病,一生病必定是大病,因為農民的醫療保健沒有跟上,對於他們來說,看病也很不方便,所以得個小病也沒有人去醫院看病。
其實在影片中也細心去看的話有好幾個他老伴的鏡頭,印象給我最深刻的鏡頭是兩位老人在大霧中走著,最終會消失在濃霧中。這幾位買白布的老人,表面上看不出身體的不佳,而且秋收的時候都還幹著農活,但是生命就是這麼無常多變。
導筒:影片內採用了大量傳統民樂,配樂的創作過程是怎樣的?
劉飛芳:是的,配樂是阿鯤老師提供的版權音樂,阿鯤老師是一位平易近人、風格多樣的資深音樂人,我們片子中的配樂是他過往創作的音樂經過了重新編輯完成的,不是原創但勝似原創,非常符合影片的內容,影片的音樂也是我非常重視的地方,對音樂的要求是需要有非常鮮明的地域色彩,獨特的民族特點和性格,所以要以民族樂器為主要樂器,傳統又不失現代。既有敘事音樂又有表現性音樂。
阿鯤老師是我找到的第四個音樂人,也是機緣巧合就找到了他,可能是念念不忘必有回想吧,因為我理想的風格是紅高粱那種,在阿鯤老師前,也就是第三個音樂人的音樂我已經創作完成,並完成了全部樂曲的錄製,音樂做的也挺好的,但是總覺得缺一口氣,在找到阿鯤老師後,我就放棄了已經花好幾個月完成的音樂,重新找阿鯤老師做,當時阿鯤老師在做《流浪地球》的音樂,我也在趕進度,沒有時間做原創了,在他的建議下選擇了現成音樂的重新編輯。
阿鯤,原名陳鯤,先後就讀於電子科技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影視音樂作曲、音樂製作人。代表作:《舌尖上的中國》《流浪地球》等。
當我收到音樂時,我說這就是我要的音樂。說到民樂,為了突出地域性,我專門找山西民間藝人做了三首山西河曲民歌,河曲民歌是流行於山西省河曲縣的傳統音樂,歌詞委婉,曲調悽美,充滿著濃濃的鄉土氣息。詞曲是德高望重的賈德義民間老藝術家和他的徒弟所作,賈老師當時也80多歲了,演唱的是保德縣當地人稱「民歌歌王」的楊仲青,去北京錄製的時候他也是74歲的高齡,但他依然充滿著活力和熱情,令我很感動。最終影片中用了一首主題歌,一首插曲,可以說這兩首歌是對鄉土生活最好的詮釋了。
導筒:拍攝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
劉飛芳:對我來說,困難一直陪伴著,從前期到現在後期的發行,由於是第一次做院線電影,同時自己也是新人,前期搭團隊,找資金是最大的困難,這應該也是許多新人的共同難題吧,沒錢的時候湊合,有錢的時候要找對的人,在這個過程中花了很多冤枉錢,也可以說是交了學費了。
所有的困難都有朋友們在背後的支持和幫助來解決的,不過對我來說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幸運的是我們獲得了2016年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的一筆資助,為提升影片的品質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是經過三次後期的製作,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我愛人給我貸了兩次款,第二次後期是20萬,第三次後期是30萬,才使影片順利完成。
現在又面臨發行資金的困難,這個困難也在解決中,橫店影視集團的橫交所在幫我做發行融資,其實資金短缺是很多新老電影人都面臨的現實問題,這些困難也是很正常的,只要本著學電影時的初心去做,認真做電影,讓觀眾認可,困難都會一步步解決的。總之有困難是很正常的,對於影片來說,讓社會關注傳統農村,如何實現鄉村振興,這是最大的困難,如何克服,可能需要用影片中的一句話來說最合適- 「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導筒:你有看過類似拍攝故鄉的其他紀錄片推薦給觀眾嗎?
劉飛芳:我看的故事片多,紀錄片少,國內應該有不少拍攝關於故鄉的片子,但是我們能看到的少之又少,說實話不好推薦,但是我希望未來有更多的紀錄片能夠在影院公映,因為現在有很多精彩的紀錄片。
導筒:之前這部作品在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首映,當地的觀眾有怎樣的反饋?
劉飛芳:影片是紀錄片競賽單元最長的一部,年齡階層分布挺廣,上有年老的,下有年輕的觀眾,中途退場的觀眾比較少,大部分都堅持看完了,在第三場的放映中,觀眾幾乎都堅持看完了。
我還參加了今年以色列海法國際電影節的展映,本來電影節只安排了一場放映,但是放映後為了滿足觀影需求又增加了一場,在問答環節中,其中有一個老人說,本以為他會看到後面會睡覺,但是到最後越看越精神,無論是捷克,還是以色列的觀眾,他們感興趣的是人物本身和村莊的前途,我想用兩幅圖來回答捷克當地觀眾的反饋吧。
導筒:未來會有怎樣的創作計劃?
劉飛芳:對於未來的計劃現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目前有一個選題,但是還沒有推進,因為這部電影可以說前前後後都是我一個在在推進,只有這部電影收回成本後,我才能放手去做下一個項目,因為我是一個保守的人,一件事做好才能安心做下一件事,未來想再做一部紀錄片,然後開始故事片的創作。
劉飛芳為歐洲觀眾籤名留念
原標題:《北京 | 跟隨這部獲獎紀錄片,關注中國邊緣村落的命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