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環境所等在北天山山麓黃土來源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23 中國科學院

地球環境所等在北天山山麓黃土來源研究中獲進展

2020-08-31 地球環境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儘管國內外學者在中亞黃土的年代學與古氣候重建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該區黃土的來源仍存在較大爭議,有待進一步探索。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亞黃土研究組聯合福建師範大學、伊朗荷姆茲甘大學、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定量恢復中亞北天山黃土的物質來源,明確山麓衝洪積物、沙漠與黃土三者之間的成因聯繫,剖析黃土物源研究在中亞地區古氣候演化指標解譯方面的科學意義。

  基於微量元素地球化學數據,研究人員運用擬合優度(GOF)和平均絕對擬合(MAF),評價貝葉斯模型和不確定性分析法(GLUE)模型在量化伊犁黃土不同源區相對貢獻量不確定度中的表現,結果顯示兩個模型對目標黃土樣本的元素地球化學特徵均給出較為精確的預測(圖1)。根據模型運行結果,山前衝洪積物對伊犁黃土的貢獻最大,其次為河流衝積物,而遠源的沙漠物質在伊犁黃土中佔較小比例,這與課題組前期研究結論相同,表明上述模型在黃土物源定量示蹤研究中均具有潛力。為進一步揭示黃土與沙丘沉積物、山前衝洪積物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測試北天山地區黃土與潛在源區沉積物的微量元素含量,採用數學統計方法挑選物源示蹤指標,通過多維尺度分析與沉積分選指標的對比,並結合研究區氣象再分析資料,清晰再現北天山黃土的沉積動力過程(圖2)。研究顯示,山麓地帶的衝洪積扇/平原是沙丘沉積物和黃土共同的物質提供者,而沙漠並不是黃土的主要物源。另外,研究指出,受複雜的地形與氣候系統的影響,中亞黃土的物源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差異,強調了判斷黃土記錄的局地或區域代表性在重建中亞古氣候變化過程中是較為關鍵的一步。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atena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上,這是地環所研究員宋友桂中亞黃土研究課題組關於中亞黃土物源系列研究的進一步深化與拓展。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思路為全面、準確構建中亞黃土形成過程的概念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持,為中亞黃土古氣候指標的解讀提供了可靠基礎,在中亞地區土地利用與管理方面具有參考與現實意義。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1、2 

圖1.擬合優度(GOF)和平均絕對擬合(MAF)用於評價貝葉斯模型和不確定性分析法(GLUE)模型在預測目標黃土樣本元素地球化學中的表現

圖2.北天山黃土粉塵揚起、搬運和沉積的概念模型(當前研究強調藍色虛線框中的過程)


  儘管國內外學者在中亞黃土的年代學與古氣候重建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該區黃土的來源仍存在較大爭議,有待進一步探索。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亞黃土研究組聯合福建師範大學、伊朗荷姆茲甘大學、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定量恢復中亞北天山黃土的物質來源,明確山麓衝洪積物、沙漠與黃土三者之間的成因聯繫,剖析黃土物源研究在中亞地區古氣候演化指標解譯方面的科學意義。
  基於微量元素地球化學數據,研究人員運用擬合優度(GOF)和平均絕對擬合(MAF),評價貝葉斯模型和不確定性分析法(GLUE)模型在量化伊犁黃土不同源區相對貢獻量不確定度中的表現,結果顯示兩個模型對目標黃土樣本的元素地球化學特徵均給出較為精確的預測(圖1)。根據模型運行結果,山前衝洪積物對伊犁黃土的貢獻最大,其次為河流衝積物,而遠源的沙漠物質在伊犁黃土中佔較小比例,這與課題組前期研究結論相同,表明上述模型在黃土物源定量示蹤研究中均具有潛力。為進一步揭示黃土與沙丘沉積物、山前衝洪積物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測試北天山地區黃土與潛在源區沉積物的微量元素含量,採用數學統計方法挑選物源示蹤指標,通過多維尺度分析與沉積分選指標的對比,並結合研究區氣象再分析資料,清晰再現北天山黃土的沉積動力過程(圖2)。研究顯示,山麓地帶的衝洪積扇/平原是沙丘沉積物和黃土共同的物質提供者,而沙漠並不是黃土的主要物源。另外,研究指出,受複雜的地形與氣候系統的影響,中亞黃土的物源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差異,強調了判斷黃土記錄的局地或區域代表性在重建中亞古氣候變化過程中是較為關鍵的一步。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atena與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上,這是地環所研究員宋友桂中亞黃土研究課題組關於中亞黃土物源系列研究的進一步深化與拓展。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思路為全面、準確構建中亞黃土形成過程的概念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持,為中亞黃土古氣候指標的解讀提供了可靠基礎,在中亞地區土地利用與管理方面具有參考與現實意義。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1、2 
  圖1.擬合優度(GOF)和平均絕對擬合(MAF)用於評價貝葉斯模型和不確定性分析法(GLUE)模型在預測目標黃土樣本元素地球化學中的表現
  圖2.北天山黃土粉塵揚起、搬運和沉積的概念模型(當前研究強調藍色虛線框中的過程)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牛汝極:天山是亞洲文明交匯的軸心 沒有天山就沒有絲綢之路
    自兩漢至隋唐,中原王朝都頑強地從政治上進入西方,中原王朝歷史上著名的 「西域經營」就是要依靠武力把遊牧民族勢力從天山以北驅逐出去,把綠洲諸國與中原王朝連接在一起。玄奘在 《大唐西域記》的開頭所表現出來的世界觀實在是太出色了,他把亞洲世界分為象主、寶主、馬主和人主四部分: 「南象主則署溫宜象,西寶主乃臨海盈寶,北馬主寒勁宜馬,東人主和暢多人。」
  •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2020-11-27 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同時,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汞,可以隨大氣環流進行長距離傳輸實現全球循環,因此環境汞汙染受到學術界的關注。
  • 多篇重要成果解讀腫瘤微環境研究新進展!
    的組成和功能對於有效抑制癌症進展至關重要,儘管多種遺傳突變會增加癌症的發病率,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TME對癌症發病的影響,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金澤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報導了抗癌基因RB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詳解天山南北——西域與大中亞地區
    也就是說,無論我們討論的是「西域」還是「中亞」,都不能受現有的國境線所局限。為了不至於造成認知上的混亂,後面文字中所稱的「中亞」會僅指中國境外部分,包含新疆部分時會用「大中亞」的概念涵蓋。很多地區和城市都會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別稱,提到新疆大家常常會想到「天山南北」的稱謂。
  • 一文讀懂丨外泌體在乳腺癌中的研究進展
    在腫瘤疾病中,外泌體與腫瘤的發生發展、腫瘤微環境的形成、促進血管生成及調節免疫反應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為腫瘤的早期診斷、療效與預後評價,甚至治療方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外泌體可由乳腺癌細胞、基質和癌症相關成纖維細胞釋放入細胞外環境及腫瘤微環境中,其在腫瘤細胞侵犯和轉移、細胞凋亡、免疫細胞調節及耐藥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將對外泌體在乳腺癌中所具有的作用進行綜述。
  • ...Reports:從三維孔隙結構特徵揭示壓實黃土同天然黃土的性質差異
    此外,學者雖然發現壓實黃土的性質與天然黃土存在一定差異,並在宏觀力學性質的對比以及二維微觀圖像的定性描述取得進展,但是在高解析度三維幾何孔隙微觀結構方面的定量對比研究,特別是基於無損CT掃描技術的對比研究,仍然十分有限。
  • 物理所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電晶體研究獲進展
    物理所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電晶體研究獲進展 2018-02-09 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針對如何利用二維半導體材料構築短溝道電晶體的問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N07組博士研究生謝立等在研究員張廣宇、時東霞的指導下,針對器件結構中的溝道、電極、及柵介質等幾種核心材料,設計了一種基於全二維材料構築的新型短溝道電晶體器件。
  • 為國守土護綠——記從事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的專家們
    那麼,在黃土高原由「黃」轉「綠」色彩嬗變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和故事?  今天,讓我們走進歷史,親近現實,刻錄下一個默默無聞、幾十年如一日、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和壯志,改寫這裡容顏和自然風貌的專家團隊——位於陝西楊凌、隸屬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專家們。
  • 【科研新進展】(115)水保所在黃土高原旱地作物持續高產研究取得新...
    近日,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王仕穩團隊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Sustainable high yields can be achieved in drylands on the Loss Platea by changing water use
  • 電影《我家住在黃土高坡》迎來新進展
    8月3日上午,陝西盛世唐人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賈枝樺與北京盛世唐人主要負責人及製作團隊就電影《我家住在黃土高坡》項目進展情況進行了總結與探討,延遲半年之久的電影《我家住在黃土高坡》攝製工作即將迎來新的進展。
  • 森林植物光合熱馴化研究獲進展
    森林植物葉片對碳的吸收與釋放在全球大氣組分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氣組成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地球表面溫度。
  • 古脊椎所全北界最晚的石炭獸及溝齒獸類全球擴散研究獲進展
    古脊椎所全北界最晚的石炭獸及溝齒獸類全球擴散研究獲進展 2020-09-17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這為中國北方在中—晚中新世之前與北美動物群交流程度超過與歐洲這一觀點提供了佐證。近期,相關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古生物多樣性與古環境》(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在線發表。
  • 長春應化所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此外,分子中含有包括橋頭手性季碳在內的多個手性中心,且受C20位絕對構型的影響,Dippinine類分子(2–6)中的全碳六元環為椅式構象,而Chippiine分子(8–10)中的六元環為船式構象。活性方面,該類天然產物對逆轉腫瘤細胞的耐藥性,具有潛在的良好活性。
  • 深圳先進院在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生物醫學成像中心副研究員王海峰和醫學人工智慧中心研究員梁棟開展合作,在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掃描速度慢是磁共振三維成像的重要問題,制約其掃描流量及重大疾病相關的高級臨床應用,因此,研究人員致力於研究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波浪雞尾酒技術是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技術(圖1),該技術使用的波浪梯度直接決定其加速性能,而兩者之間的關係尚缺乏理論描述。
  • 蘇州納米所等在高靈敏度石墨烯太赫茲探測器研究中取得進展
    太赫茲波(Terahertz wave)是頻率介於紅外和毫米波之間的電磁波,在信息、生物醫學和環境檢測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然而太赫茲科技的發展一直受制於小型化高功率光源和室溫高靈敏度探測器技術匱乏的瓶頸問題。
  • 上海光機所等在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等在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10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