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是唐詩宋詞,詩歌在唐代是最繁榮的,到了後世,雖然也有許多詩人想繼承前輩們的衣缽,但離開了那個詩歌興盛的土壤,便再也難以重登頂峰。不過,也有少數一些詩人和詞人們,取得了超越時代的成就,不少詩詞作品都能跟前人相媲美。
比如,清代的詞人納蘭容若,曾經被王國維稱讚是「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納蘭容若也擔得起王國維這個讚譽,「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納蘭容若的名句不知道進了多少人的收藏夾。
在詞之外,清代也有詩歌寫得非常好的文人,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龔自珍,他的自敘組詩集《己亥雜詩》中收錄了多首名篇,比如選入課文的第五首:「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脫離枝頭的花,並沒有因為自己的生命終結而變得無情,而是在凋零後化作了春泥,培育新的花朵在春季開放,詩句中描寫出來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感人至深,早已經成了一句老少皆知的俗語。
除此之外,龔自珍還有一首很出名的《己亥雜詩》,就是第二百二十首:
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
清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這首詩歌雖然和「落紅不是無情物」一樣知名,但其中有幾個字卻不是那麼得通俗易懂。比如「恃風雷」中的「恃」字怎麼理解,「萬馬齊喑」中的「喑」字怎麼讀?雖然貌似知道,但真正回答起來,卻都很難回答得準確。
「九州生氣恃風雷」,「九州」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包含「九州」一詞的詩句有許多,比如陸遊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本來也知道人死後人間的一切都不再和自己有關,但唯一痛心的就是沒看到「九州同」,所謂「九州同」就是大宋江山的統一。李商隱《馬嵬》中也有:「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聽說九州之外,還有一個九州,那可能就是海外仙山所在之地吧,據說楊玉環死後就是住在那裡,但這一切不過是徒勞地猜測。
九州:中國,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恃:依靠。只有狂風大作,一聲驚雷炸響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萬馬齊喑究可哀」,喑,讀音是yīn,意思是沉默,不說話。「喑」字和「暗」字外形看起來非常相似,「暗」字僅僅是比「喑」字多了一橫。「喑」字的讀音其實很好記,它是一個形聲字,口為形,音為聲。
《說文解字》:「喑,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暗」字本來的意思是小兒哭泣不止,現在的意思是嗓子啞。司馬遷《史記》:「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聾之指麾也。」雖然堯舜一般的智慧,卻沉默不語,那還不如讓聾啞人來當指揮呢。
「萬馬齊喑」,出自宋代蘇軾的《三馬圖贊》序:「時西域貢馬……振鬣長鳴,萬馬皆瘖。」「瘖」就是「喑」的異體字,所有的馬都沉寂無聲,形容人們不敢講話,也比喻沉悶而毫無生氣的社會政治局面。
龔自珍作為一個站在時代前沿的思想家,早已看破了封建王朝的弊端,他用「萬馬齊喑」和「風雷」作比喻,是說這種腐朽沒落的封建末世已經無可救藥,唯有一場革命的急風驚雷,才能打破這種多年來死氣沉沉的局面。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有全新的人才,才能造就全新的社會,改變這種令人悲哀的沉默局面。所以詩人勸老天爺,能夠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地降下大批人才,來塑造一個全新的時代。
就像魯迅所寫的「於無聲處聽驚雷」,在「萬馬齊喑」的社會現實下,龔自珍就是那個敢於發出吶喊的先行者,他的一聲吶喊,就像是一聲驚雷,打破了社會的沉寂氛圍,釋放出了熱情洋溢的變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