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時的「黑白配」,是「政治正確」,還是「內容取巧」?

2021-01-10 高品影視娛樂

如果說這幾年什麼題材的電影在好萊塢最受歡迎,那種族題材電影說第二,就沒人能說第一了。

白人和黑人是美國電影中永不過時的話題,各大頒獎上出現的種族題材電影已屢見不鮮。

有人吐槽它們過於強調「政治正確」,有人說它「內容取巧」,但拋開題材與種族,這些電影所展現的靈魂之間的碰撞,卻別有一番韻味。

《綠皮書》

《綠皮書》是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

一名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裡,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行程臨近結束,兩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見......

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電影由真實故事改編。

《銀行家》

《銀行家》是由喬治·諾非執導,塞繆爾·傑克遜、安東尼·麥凱主演的電影。

影片基於伯納德·加勒特和喬·莫裡斯兩個非裔美國企業家的真實故事改編,1950年代他們試圖掙脫種族歧視的傳統枷鎖,招募白人工人為其工作。但就在他們的產業帝國越發壯大之時,他們的招數面臨暴露的危險……

《遺願清單》

《遺願清單》是由羅伯·萊納執導,傑克·尼科爾森、摩根·弗裡曼、西恩·海耶斯、比弗莉·託德等主演的劇情片。

影片講述了兩位身患癌症的病人,機緣巧合之下相識結為好友。二人決定在餘下的日子裡,完成他們內心所想的「遺願清單」的故事。

《丘奇先生》

《丘奇先生》是由布魯斯·貝爾斯福德執導,蘇珊·麥克馬丁編劇,布麗特妮·羅伯森、艾迪·墨菲主演的美國劇情電影。

影片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和她將死的母親遇到了一位神奇的廚師——丘奇先生,由此展開的一段美好故事。

《隱藏人物》

《隱藏人物》是由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發行,由泰德·梅爾菲執導,塔拉吉·P·漢森、奧克塔維亞·斯賓瑟、加奈兒·夢奈領銜主演的劇情片。

該片講述了在二十世紀的60年代,幾個黑人女性與讓人震驚的種族偏見作鬥爭,最終在美國的航天計劃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弱點》

《弱點》是根據麥可·路易斯的小說《弱點:比賽進程》改編,由約翰·李·漢柯克執導,桑德拉·布洛克、蒂姆·麥格羅、昆頓·亞倫等主演的勵志電影。

影片講述了一個無家可歸的非洲裔男孩麥可·奧赫從小就是一個孤兒,一再的從領養家庭中逃走後終於遇上了好心的陶西太太,而在後者的幫助下,麥可·奧赫逐漸的找到了自我,在自己的身體條件與刻苦鍛鍊下,他終於成為了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首批被選球員。

《觸不可及》

《觸不可及》是由尼爾·博格執導,布萊恩·克蘭斯頓、凱文·哈特主演的劇情片。

影片改編自法國電影《無法觸碰》,講述了不幸遭遇事故而癱瘓的有錢人菲利普跟照顧其生活的貧窮青年戴爾之間發展出一段奇妙的友情的故事。

《撞車》

《撞車》是由保羅·哈吉斯執導,桑德拉·布洛克、唐·錢德爾、馬特·狄龍等主演的犯罪影片。

影片以多民族,多文化將相互交融的城市洛杉磯為背景,講述了由一起普普通通的撞車事故而引發的一些種族歧視問題的故事。

故事主題是美國社會的任何行為都會帶上種族歧視的印記,這種現象是導致民間動亂的禍根。

圖片來源:高品圖像

相關焦點

  • 《女巫前線:塞勒姆要塞 第一季》過於政治正確的劇其實是文化種族主義。
    這個劇說白了就是政治正確戲,女巫成為士兵的套路就是男女性別倒換了一下,表現形式基本一樣,男人在裡面估計是個下蛋工具。種族的多樣化,拉丁美,墨西哥,黑人,亞裔,西班牙,甚至印度都有,這個多元的設定在其他美劇裡都非常少見。但只體現在種族本身上,其角色設定就算換了白人完全沒有一絲維和感。黑人貴族的姿態完全就跟羅馬劇裡的貴族差不太多。
  • 一件小事,看美國「政治正確」的自我衝突
    「政治正確」大行其道的美國,「女性平權」是「完美無瑕」的「政治正確」,而偉人這句名言本身也毫無瑕疵。要知道,當年希拉蕊和川普競爭總統寶座的時候,希拉蕊可是利用自己的「女性」標籤拉了不少選票。沒想到,這樣一句「政治非常正確」的話,因為是中國偉人說的,一下子就變得「政治不正確」。
  • 政治正確?我看不太正確
    在現在輿論趨勢下,種族平等,是一個鮮明,不可動搖的政治正確。這高壓線,誰碰誰死。▼大家應該知道,蘋果(Apple)算是一個政治最正確的公司了。蘋果公司出品的emoji(表情)的每個表情都要做五種膚色,簡直是政治正確到不能再正確了。但即使如此,蘋果公司還是被指責歧視黑人。
  • 《誓血五人組》:強行政治正確的政治正確
    ·李眼中的種族歧視,他沒有把種族問題擴大到全世界去表現,他要平權的,不過是黑人的權利,而不是全世界不同膚色的人類。而他們沿河而上,展開尋金之旅時的背景音樂,也《現代啟示錄》一樣。四毫無疑問,《誓血五人組》是政治正確的,影片順應了歷史潮流和時下的社會運動熱點。但是在藝術上,影片雖沒有錯的離譜,卻也是不正確的。政治正確和藝術正確,能夠兼得麼?蘇聯時代的兩部電影,或許能夠給我們一定的提示與啟發。《一個人的遭遇》,是著名導演邦達爾丘克的處女作。
  • 政治正確和文藝評論
    但在「睡男神」和「掰彎禁慾老幹部」才是王道的今天,吳秀波這個除了人好之外沒什麼色彩的老男人角色說不定也會被揶揄成「接盤俠」「備胎轉正」和「喜當爹」。從我個人的角度看,無論當年還是今天,湯唯和吳秀波飾演的這兩個人物是矯情做作、膚淺懦弱的。但
  • 政治正確
    什麼是政治正確?其實質就是統一戰線,用宣揚美好的理念來緩和淡化各種矛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
  • 《星戰》《驚奇隊長》紛紛被砍,只為迎合市場清洗政治正確片
    最近幾年,不管是好萊塢還是國外的影片,很多的影片越來越向政治靠攏,這種趨勢在頒獎季更明顯,近幾年頒獎季的競賽影片越來越多元化,尤其是以黑人為創作主力的電影越來越多,以女性為故事主角的電影越來越多。就連奧斯卡的評選影人都在向少數群體擴大人數。這看起來不是一件壞事,為了尋求電影多元化的呈現,反對歧視,爭取平權,這個想法很好,但是現在影視圈市面上的電影是為了女權而女權,為了黑人而黑人。
  • 瘋狂爽劇抵不過現實政治正確——《紙牌屋第6季》
    哪怕是為Netflix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紙牌屋》,也要服從現實生活中的政治正確。再爽的爽劇也要考慮收視率,在政治正確的大旗下,撇清一切關係是最為穩妥保守的方法。正確的做法是老大勒緊褲腰帶和小弟們一起吃糠咽菜共渡難關,否則人心涼了就不好帶了。編導們眼見著懂王一系列操作恍然大悟,明白了只有更加瘋狂才能讓爽劇有看點,於是第六季在無限瘋狂的道路上一去不返。弗蘭西斯·安德伍德暴斃之後,副總統克萊爾·安德伍德用同樣的方法從副總統繼位。
  • 黑白配
    諸凡,愛吃,愛煮,愛家的資深煮婦「誰說不能黑白配,世界上沒有什麼事,能夠如此的絕對」,這是範瑋琪一首《黑白配》中的幾句歌詞。
  • 政治正確再次保佑一季——《行屍之懼第5季》
    政治正確再次保佑一季——《行屍之懼第5季》這種理念能否存活下去,關鍵還是要看推行者是否有足夠的毅力和強大的實力。在第四季中,摩根推行博愛理念時,遇到一個瘋婆子,被折騰地不輕,差點兒掛掉。好在編導看在他是正劇來到衍生劇的主角,給了他一條生路。到了第五季後,摩根依舊是「不收斂不收手」,繼續十分心大地推行博愛理念,強調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 [獨家]激辯:《毒戰》政治正確還是鼓勵犯罪?
    鳳凰娛樂特邀臺灣影評人肥內評點此部電影,他先贊電影結構和技法成熟且高明,「是華語片導演中,對商業片節奏掌握度最高的人」,但談及眾人關注的「政治正確」,他有不同看法:商業警匪片使用「賞善罰惡」的套路非常正常,但對電影中「壞人」下場比「好人」好的多,其他「好人」反而「不得好死」的處理,他認為,這反而讓人讀出是在鼓勵犯罪的訊息。
  • 政治正確與學術
    所謂政治正確,應該是爭取各方平權,而不是給予某一方特權,雖然在爭取平權的過程中會存在矯枉過正的現象,但也要儘量控制在一個範圍內。在這裡,筆者只認同給予育有子女的女性一定的特權,除此之外種族,性別認同都不應該是得到特權的理由。如果有心留意美國的大學近幾年新招的助理教授,就會發現同等職位的差異非常大,有很多人只因政治正確就拿到了很好的職位,但其水平可能還不及其他族裔的博士在讀生。
  • 波蘭斯基與西方「政治正確」變遷史
    政治正確,是如何影響了電影生產和電影市場?西方電影節的評價體系近年愈發注重性別、種族的「政治正確」,帶來的是進步還是桎梏?如今奧斯卡近乎以「政治正確」為綱,這種評獎在今天的價值是什麼?我們常在網絡上看到的「三觀警察」,也是一種「政治正確」嗎?有哪些「政治正確」令你不適?有人說「政治正確」不是太多而是不夠,有人則批評「政治正確」虛偽至極,是真正的極權主義,我們該怎麼看?
  • 黑人電影都是政治正確?別逗了!
    有時,為了「政治正確」,還特意把不必要的角色「由白改黑」。例如《雷神》中的看門人海姆達爾,原設定是維京人。當然,黑人電影中也不乏佳作,種族並非政治正確的選擇,而單一是角色的載體。比如,最近的一部新片——《你給的仇恨》
  • 月光男孩——政治正確的勝利還是電影語言的成功?
    「政治正確」這個名詞又被提出、並拎出來批判了一番。在這個凡事都要講政治正確,你唯一能侮辱的人只剩下「白人中年基督徒男性」的時代,政治正確似乎已經慢慢地變成了一種政治不正確。殊不知《為奴十二載》捧得小金人那一年有多少人罵娘跳腳,大家關注的只是又一部黑人題材電影拿了獎,卻忽略了《為奴十二載》同樣精彩的導演手法和藝術表達。
  • 原創|美國的政治正確是什麼樣子
    什麼是政治正確,這個本來完美詞變得越來越看不清模樣。 首先來看政治二字,政治本身是人類協作模式的延伸,東非大草原的樹上只有四隻猴子,它們不需要政治,它們有果子就行。只有當猴子想把果子運往一千公裡外的親戚大猩猩,它們這個行為就必須經過快遞小哥、冷鏈車、長途司機、加油站、檢驗檢疫、高速公路。
  • 政治正確的新高度
    在這種政治正確的壓力下,美國人說話必須小心謹慎,官方措施更是滴水不漏。說軍人的時候,必須說成「軍中的男女們」;指稱人群的時候,千萬別把某個群體漏了;黑人當然不能說了,得說「非洲裔美國人」;電影裡的黑人都是正面人物。曾經最自由的羅德島州,快要改名了,因為它的原名「羅德島普羅維登斯莊園州」這個名字不正確,「莊園」很容易讓黑人聯想起奴隸制。
  • 原泉:白俄羅斯在「政治正確」和「正確政治」的十字路口徘徊
    在首次總統大選中,時年剛滿40的盧卡申科獲得了80.6%的選票,一舉擊敗了包括舒什克維奇在內的其他候選人,成為了白俄羅斯的首任總統,實現了政治生涯的「彎道超車」。同時政治上保持了長期穩定,外交上保持了獨立自主,在險惡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取得了難得的成就。或許,白俄羅斯在後蘇聯時代的亂局之中,就需要像盧卡申科這樣不按「政治正確」出牌的人「以亂治亂」,最終,歷史「不拘一格」地揀選了「政治不正確」的盧卡申科,而盧卡申科也在這變局之中成功將白俄羅斯從崩潰的懸崖邊往回拉了一把。
  • 政治正確滔天的時代新極權主義的興起
    如今,不僅是美國,幾乎所有的地方,只要還有人能講話的地方,都在講政治正確。簡單粗暴的講,就是任何人在包括網絡在內的公共場合發表意見時必須要注意用詞,站對立場,以免被全社會攻擊,落得所謂的「社會性死亡」的結局。對很多名人明星名企來說,身敗名裂只在政治不正確的一瞬間。 政治正確這個詞近幾年越來越被網絡所熟知。
  • 充滿爭議的小美人魚與被濫用的「政治正確」
    就反對方來說,他們對選角的不滿超越了電影本身,上升到所謂對於「政治正確」的指責上。這樣的質疑並非空穴來風,它反映了當今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拿奧斯卡獎來說,近年來隨著政治因素介入評獎環節,在頒獎臺上我們看到了《月光男孩》逆襲奪獎熱門《愛樂之城》拿到最佳影片、漫威黑人超級英雄電影《黑豹》拿下包括最佳配樂在內的三個技術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