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情感|中庸之道:人生七不可,受益終生!(精闢)

2020-12-28 騰訊網

酒,不可不醉,不可太醉

不醉,品味不出酒的妙處,進入不了酒的佳境,難以人酒合一,水乳交融。

太醉,胡話連篇,醜態百出,失言失禮,傷己傷人,令人生厭。

正所謂不可不醉酒中鬼才,不可太醉飲中君子。

飯,不可不飽,不可太飽

不飽對不住美食,太飽對不住身體。

不能因為害怕肥胖超重,從而盲目減肥瘦身,一日三餐敷衍了事。

但也不能胡吃海喝無所顧忌,大魚大肉來者不拒,撐得肚皮圓鼓鼓,惹得「三高」上身。

飽中略餓,餓中微飽,乃養生之道、健康之本,少吃四成飯,多活二十年。

人,不可不防,不可太防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身處複雜多變的環境,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防備之心不可無,否則每時每刻都有可能受到威脅和傷害。

太防,在拒絕別人進入自己心靈世界的同時,也把自己硬生生地擋在外面,成為一名空虛孤獨的行者。

己,不可不圓,不可太圓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不圓則方,方則稜角分明,冷麵無情,傷人亦傷己。

不圓與人難以相交,處事難以成功。太圓,處處時時算計人、防算計,使人不敢輕易接近,無異於自設柵欄,自砌高牆,拒人於千裡之外。

做人三分傻,不可太圓滑,外圓內方,方圓有度,才是處世之道。

事,不可不察,不可太察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不察,恐怕交上壞人;不察,可能做錯事情;不察,難免上當受騙被人利用;擦亮眼睛,不可不察。

但是,太過精明會沒有朋友,太過苛求會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太挑剔永遠無法快樂滿足,該清醒時清醒,該糊塗時還得糊塗。

節,不可不傲,不可太傲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做人要有骨氣,有個性,不能逆來順受,不能低三下四,不能生活在別人的影子裡,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當然也不可太傲,要隨和、大度、寬容,於浩然正氣中透出溫情敦厚、質樸無華。要窮,窮得像茶,苦中一縷清香;要傲,傲得像蘭,高掛一臉秋霜。

規,不可不從,不可太從

規章制度面前,必須不折不扣遵循。

但是,沒有主見地一味跟風,不加分辨地隨意苟同,沒有原則地隨波逐流,勢必喪失做人的起碼準則,淪為「太從」的奴隸。

相關焦點

  • 人生簡短精闢的情感句子說說心情
    人生簡短精闢的情感句子說說心情一、對自己的最大保護,就是你做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二、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別去試探人心,它會讓你失望,更會讓你絕望。七、世界這麼大,過客這麼多,好不容易才遇見一個你,如何還能棄之於人海。八、 刪過你留言的人你無需在去留,傷過你心的人趁早放手。九、花一些時間,總會看清一些事。用一些事情,總會看清一些人。
  • 知行合一與中庸之道
    碰到問題了,怎麼去解決,是完全按照合乎所「知」的「道」(正確的原理、方法)去做,還是知、行不一,做起事來依然放任自己內心的那點私心貪慾,全在我們決策的那一念之間。能否合道,就在我們決定行動的剎那之間。而每次決定的剎那之間的這個念頭,積累起來,就構成了我們人生的全部。這些決策的瞬間,也是我們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幾(機,樞機)之所在,把握了幾,就可以扭轉乾坤。
  • 中庸之道:三句話,教你如何管理好自己
    結果被陸遜誘敵深入,火燒連營七百裡,慘敗身故。可見情緒管理非常重要。孔子是怎樣情緒管理的呢?孔子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楊振寧「跨行」談《易經》,其中暗藏人生之道,讀懂受益一生!
    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深受其影響;它也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其實把你可能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回答了。楊振寧「跨行」談《易經》,其中暗藏人生之道,讀懂受益一生!
  • 料理的中庸之道
    健康樂活的四蔬五莖,一點一滴凝聚著整個家族的情感。當年那個伶俐懂事的小姐姐採穎,日後赴美求學,熱愛旅遊的她,學生時代一口氣走遍23個國家。回到臺灣後曾在玩具貿易公司任產品經理,終於決定返家接班。調皮搗蛋的小弟弟駿翔,長大後還是著信奉無樂不做的哲學,輪到自己當家,從吧檯、廚房到外場,親力親為著每個環節。唯一不同的,是姐弟倆這回不辦家家,把玩心做大,直接開一間有梗有料的餐廳。
  • 南懷瑾談人生的最高境界,句句經典,字字精闢,不愧是國學大師!
    比如說有些人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便是成功後功成名退,隱退隆中,做一方居士,追求大自然的美和道。也有些人認為人生最高境界就是人生得意須盡歡,就是隨時保持開心,盡興。哪怕有不開心的事兒,都不要去計較,學會忘掉,這樣人生才會不會其他俗事所累,所煩惱。也就是一種豁達大度的態度來處世。
  • 中華文明的核心精髓和人類終極之路——太一與中庸之道
    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黃河中華文明自古就有兼容並包的傳統。木建扶經過這幾年的研究認為,在所有的經典裡面,只有中庸之道才能稱得上是中華文明的神魂。當然此中庸非彼中庸。因為幾千年儒家文明斷代,所以現代人認為中庸就是什麼事情都渾渾噩噩,搗糨糊,和稀泥,但如此只能稱為平庸而非中庸。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問:貫的什麼?很多儒生讀了一輩子聖賢書,根本不去思考或思考不出來。
  •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拾人牙慧?要結合《道德經》56章細讀
    什麼是孔子提倡的「中庸」?在《論語》中有這麼一句,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就是:中庸作為一種德行,應該是至高無上的吧,大家都很少去秉持了。在莫大的理解中,儒家的「中庸」,就是「客觀」,講究的是個「無我」,啥事情都要站在實事求是的立場上,不以個人喜好和價值觀去評判,啥事情都要符合「人道」的標準,。
  • 《<中庸>真諦》·慎獨與赤子之心
    心學解釋進路相關《中庸》章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朱熹十大經典語錄,精闢透徹,蘊含人生智慧!
    朱熹十大經典語錄,精闢透徹,蘊含人生智慧!朱熹號晦庵,別稱紫陽先生,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被尊稱為朱子,,其主要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近思錄》《詩集傳》等等。1、言不妄發,發必當理。出自《朱子語類》。
  • 收藏:《中庸》全文及注釋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3)。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4);發而皆中節(5),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注釋】(1)天命:天賦。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讀懂了老子這句話終身受益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寫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本章內容比較短,就兩句話,二十一個字。不要以為這是平平常常兩句話,這兩句話講的是道,這裡道與其他章節的道有一些獨特的特點,如第一章的道,是說什麼是道,怎麼認識道,還有其它章節的道都有各自的內容,這章老子又對道作了什麼新的論述呢?本章這二十一個字還不好理解嗎,按理是應該好理解的,這章字字都是常用字,看似沒有深奧難懂的文字,可是實際內容好象沒有那麼簡單,什麼是「反者道之動「?什麼是」弱者道之用」?
  • 當年,那個語文老師的一句話,讓我受益終生
    當賀老師站在旁邊看了一下我寫的作文,他點頭直稱讚道:「這位同學寫得好,挺不錯!文筆挺好的!」不知當時是我心緊張還是謙虛,我頭腦發熱沒想一下,話就從嘴裡吐了出來:「哪裡好?好個屁……!」話剛一出口,周圍參加考試的同學們已笑得前俯後仰了。我呢自知理虧,不好意思地把頭低到桌面上。只記得賀老師沒有再說什麼,轉身離開了。本以為此事到此該終結,誰知……!
  • 中庸
    道也者,不可須臾(yú)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xian)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zhong)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中庸》原文及解釋
    越是隱藏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原文】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譯文】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節度,叫做「和」。
  • 學習圍棋能夠終生受益
    提及青少年學習圍棋,胡耀宇深情地說,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喜歡圍棋這項運動,圍棋能夠提高人的全局觀、邏輯思維能力、獨立判斷能力,下圍棋即便不能成為專業棋手,也是能夠受益終生的一個愛好。
  • 《中庸》全文、注釋及譯文
    以上幾章從各個方面引述孔子的言論反覆申說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這一概念,弘揚中庸之道,是全篇的第一大部分。 下一章(君子之道費而隱)   【原文】   君子之道費而隱(1)。夫婦(2)之愚,可以與知焉(3),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
  • 中庸開篇,再說天命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這三句話,影響很大,能真正讓人清晰理解的卻很少。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自然之道,性本身具有穩定的屬性,天命,不可改變的部分,道的起點來自天命。「率性之謂道」,就是修道,有了方向,就有了目標,率性而為,率性而不任性。「修道之謂教」是行道。見道以後如何去修道,修道以後如何去行道。
  • 《中庸》全文
    中庸全文天命之謂性,率(suǒ)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儒家經典「四書」之《中庸》全文及註解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聖象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yú)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註解】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