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記者都很喜歡烤鴨店的活兒。因為幹完活兒,掌柜的一般都會送兩套「鴨架子」留念,然後趕緊蹬上自行車,回家路過副食店,買把菜葉子,再來把粉絲。當晚,媳婦的嘴一般都特甜,會很主動圍上圍裙衝進廚房細火兒慢燉,然後全家人一起改善改善。兩碗鴨湯泡米飯下肚,再咂摸咂摸鴨脖子鴨腿上剩的少許肉絲兒,這種滿足感今天的人很難體會。
其實在中國,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味覺符號。川菜的麻辣,粵菜的清淡,淮揚菜的鮮美,魯菜的大開大合……而北京,作為歷史與現實的首都,一直是八方美食薈萃於此,因此,不仔細想還真想不出有什麼能在全國叫得響的地方菜。
凡事都有例外
比如獨具匠心的北京烤鴨
俗話說,來北京三件事,登長城、逛故宮、吃烤鴨。長城故宮都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符號這自不必說;而烤鴨這種菜品能與前兩個名片並列,足見其不是「凡鴨」。
北京的很多美食多出自宮廷。比如薩琪瑪,比如下面說的烤鴨。
北京烤鴨的食材源於名貴品種北京鴨,此鴨是當世優質的一種肉食鴨。而北京烤鴨的起源則可上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時代——朱元璋本人就好這口。當然,那時候烤鴨的吃法還是「幹吃」,鴨皮鴨肉分開吃,具體做法也不同,跟現在的口味兒比起來還是有不小區別。
有其父必有其子。
當了皇帝的朱棣也好這口兒,在遷都北京後,烤熟的鴨子自然也得給我「飛過來」。
烤鴨進京後,並沒有入鄉隨俗改稱北京烤鴨,而是被喚作金陵脆皮鴨。到了嘉靖年間,烤鴨兩大門派之一的燜爐烤鴨傳入民間後,被人稱之為金陵烤鴨。
到了清朝同治年間,一位從清宮御膳房「溜出來」的烤鴨師傅把宮廷的烤鴨技術傳到了宮外,形成了北京烤鴨的另一流派——掛爐烤鴨,這其中的技藝透著時下正講的「工匠」精神。他用北京本地特產「北京鴨」作為基礎食材,先在鴨身上開個小洞,把內臟拿出來後,再灌進開水,把小洞系上後掛在火上烤。這方法既不會讓鴨子失水又可以讓鴨子的皮脹開不被烤軟。烤出的棗紅色鴨子外觀飽滿,皮酥肉嫩。烤完的鴨子削成小片,講究的還弄個皮肉分開片,片條鴨裡脊什麼的,再配以大蔥絲、黃瓜絲、甜麵醬,用薄餅卷著食用……一口下去那真是滿口香。
一般來說,講究的吃法是先將很薄很脆的鴨皮蘸上糖吃,算是開胃。就跟吃蟹黃一樣,鴨皮也成了講究的食客口中烤鴨最好吃的部分。此外,還有人說用果木烤出的鴨子有股果木香味兒。反正蘸上甜麵醬、蔥絲、黃瓜後還能聞出來的我也是服氣的。
一頓酣暢淋漓的烤鴨大餐吃完後,已經片的沒啥油水兒的鴨架子剁吧剁吧回鍋熬湯,配上點綠葉菜加粉絲,稍許,一鍋兒奶白色泛著油花兒的鴨湯端到食客面前,趁熱來個原湯化原食兒,好不愜意。
烤鴨本就是宮廷珍饈,外加沿用當時清宮的掛爐烤鴨技術,這種烤法的烤鴨一經面世立馬獲得嘴刁的市民們一致點讚,之前的「金陵」慢慢沒人提了,北京烤鴨逐漸成了大家約定俗成的叫法。但是當年,北京烤鴨自帶「流量」和「光環」,也註定一開始並不是每個北京人的烤鴨。
電視劇《天下第一樓》裡對此就有所體現。盧掌柜動不動就喚人給這個大人那位公子這幾位差爺拿兩張「鴨票兒」,可見在當時,鴨票雖然沒有銀票好使,但烤鴨還是有相當的含金量的。
解放以後,在憑票供應的年代裡,烤鴨還是一般老百姓逢年過節都未必能解饞的「好菜」。上世紀70年代,在王府井的烤鴨店裡還有「四分之一只」烤鴨這種奇特賣法兒,僅供囊中羞澀的人嘗嘗味兒。當時比較土豪的人則會倆人點8塊錢的整隻烤鴨大快朵頤,再配點兒菜,一頓飯下來約莫得10塊錢。10塊錢是個什麼概念呢?就拿當時北京最有範兒的西餐廳——莫斯科餐廳來說,倆人點五六個普通西餐菜品也就花個8元錢。
用了一個多世紀
烤鴨終成北京人的烤鴨
烤鴨真正從好菜變成家常菜,那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了,一方面改革開放後,老百姓收入提高了;另一方面,主打「家常菜」的餐廳興起後,一般都會推出烤鴨這道菜以提升餐廳檔次。38塊錢一隻的大眾價格,對比當時「高大上」的粵菜來說還是很親民的。
雖說從八大菜系的角度上說,貴為首都的北京並無自己的本幫菜系入選,但論知名度,北京烤鴨在國際上的知名度絕不遜於任何一款「中華料理」。譬如美國前總統布希父子就對北京烤鴨讚不絕口;有這二位當代言人,烤鴨不愁不名揚天下。日本不少人也很喜歡吃北京烤鴨,在當地,北京烤鴨還保持著高檔菜品的身段兒。不過,日本人講究分餐制,烤鴨片好後並不直接端上桌,而是在一旁由服務員卷好後一起端上來。要是碰上十幾二十幾人的聚餐,等烤鴨都卷好了,沒十分鐘也得有八分鐘。
從北京鴨變成北京烤鴨
老外品嘗後這樣致敬中華美食
作為一個「舌尖上」的民族,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中華美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就越發的重要。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豐富多彩的飲食背後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飲食文化也越發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對於這種飲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如今又不拘一格,一道菜背後的文化是其發展演變的根基,遵循這樣的文化軌跡,採掘並開拓,將其賦予世界級的美饌佳餚,不失為當下另一種對美食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