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家庭、社會的角度去分析《孔雀》中高衛紅的人生悲劇

2020-06-02 三秋情感


文:@三秋

我們每個人都是孔雀,庸俗不堪,卻總是自命不凡。我們所做的事情,不過如孔雀開屏,只是要讓路人看見,並短暫停留。不曾在意損失了多少羽毛,傷害了多少同類,我們要的,只是一瞬間被仰視的盲目快樂。

——《孔雀》

從個人、家庭、社會的角度去分析《孔雀》中高衛紅的人生悲劇

《孔雀》是2005年上映,由顧長衛執導,張靜初主演的劇情片,描述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陽一個五口之家的生活故事,其故事主要根據編劇李強的真實生活體驗改編。上映那年就獲得第55屆柏林電影節的銀熊獎,歷經15年,這部影片依然有著現實的隱喻和象徵意義。

姐姐高衛紅是那個被極度壓抑個性的時代裡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就像一隻美麗而高傲的孔雀,但孤芳自賞和畫地為牢造成了自己一生的悲劇。她在愛情、工作和人生裡,無數次轉折卻始終與自己理想的樣子背道而馳——否定現實又想控制生活,才是悲劇發生的根源。

一、個人自命不凡:否定不滿的現實,活在自己搭建的理想世界中


卡納基曾提出悲劇發生的原因:生活悲劇的發生往往是由於錯誤的理解「控制生活」。因為我們企圖讓現實來適應我們的信念,而不是調整信念去適應現實。當我們寧願堅持自己所謂的正確認識而放棄幸福時,當我們寧願維護我們能夠控制生活的錯覺,而不曾注意到現實情況正與我們的認識為違背時悲劇就會發生。


影片最初的鏡頭中做了一個鋪墊:晚飯後,高衛紅坐在椅子上拉著手風琴,沉浸在自己和音樂的世界裡,身後的水已經燒開,水壺蓋子被蒸汽頂的乒乒作響,她也只是厭惡和絕望的回頭看了兩眼,然後轉身繼續拉起手風琴。

從個人、家庭、社會的角度去分析《孔雀》中高衛紅的人生悲劇

燒開的水壺和音樂,一個在地上掙扎,一個在空中飄浮,一個是現實一個是理想,她從一開始就選擇了理想,企圖讓現實適應自己的理想,而不是調整想法去適應現實。

高衛紅喜歡一切理想的東西,音樂和傘兵仿佛代表她的靈魂,對自由和美好的嚮往。在接觸它們時,她會兩眼放空,表情祥和而又幸福,露出那種發自內心的微笑。

父母託關係在託兒所找到工作,那個時代這也是令人羨慕的機會,但她摔門而去表達不滿,不管周圍孩子的哄鬧,始終心不在焉,最後還把孩子摔到了地上。

報名參加自己喜歡的傘兵,最後卻無法忍受喜歡的男傘兵和別人在一起,油然而生的孤傲感和理想愛情的幻滅,使她不顧後果將賄賂用的菸酒扔進河中(買菸酒的錢還是從不富裕的家中偷出來的),輕而易舉地毀掉自己有可能的前途。

不能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那麼日後和誰在一起都終將無所謂。突然結婚,嫁給政府官員的開車司機,條件是幫助自己找一份新工作。此時她的婚姻是逃離目前生活,改變人生的工具,而不再是單純的愛情。

從個人、家庭、社會的角度去分析《孔雀》中高衛紅的人生悲劇

一方面,高衛紅太想改變自己不滿的生活,逃離令她痛苦的泥潭,另一方面她又清高自傲,不肯放下一顆凡心去接受不夠美好,但又可以改變她人生的現實。最後無論是工作還是愛情,甚至她的人生,都沒有得償所願。

作家羅曼·羅蘭曾說:「所謂幸福,就是認清自己的限度並安分守己。」


我想高衛紅的第一層不幸,就是源於無法認清自己,不停地欺騙自己,且一生都不願醒來,也無法安分守己。

正如古希臘政治家德摩西尼說:「再沒有什麼比欺騙自己更容易的了。」


二、原生家庭不幸:缺失父母的關愛,一生都在尋求自我補償的路上

作家黛博拉·坦納曾說:最終,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最關鍵的,家庭不僅創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還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應該怎樣被詮釋。

影片結束,大部分人在總結時都會說智力有問題的哥哥,仿佛是這個家庭裡活的最好的一個,但其實恰恰是因為哥哥智力發育不全,父母給了過多的偏愛,導致高衛紅和弟弟高衛強一直活在哥哥的陰影下,被父母忽略了太多的關愛,所以才活的不那麼好。

從個人、家庭、社會的角度去分析《孔雀》中高衛紅的人生悲劇

所以高衛紅的第二層不幸是,她的世界始終詮釋著:不做一粒無人關懷,任意踐踏的塵埃,用盡手段和心機也只想做一隻綻放的孔雀。

關愛不平等。每次分大白兔奶糖,高衛紅都要和弟弟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給哥哥,哥哥學騎車的時候兄妹兩人拿著毛巾和水跟在身後,就像個隨時準備伺候的僕人,哥哥在前面騎得開心,弟弟和妹妹既羨慕又怨恨。

在《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中提到:如若孩子從小缺少關愛,他可能會從其他渠道去獲得,內部無法滿足就必然向外界積極索取,不過獲得「禮物」(愛)的過程,必然是一場更為艱辛的奮鬥,通常要經過一生的鏖戰,而常常以失敗告終。


家裡沒有愛,所以高衛紅極力從外尋找,她結識了一位愛好手風琴的老大爺,和弟弟認他做了乾爸。她對弟弟衛強說:「反正爸爸媽媽對我們不好,他們只喜歡哥哥,該有個人對我們好。」

昏暗的地方,三個人坐在一起吃著簡單的飯,本是溫馨平靜的畫面,導演卻配上了一段激昂的音樂,象徵著高衛紅得到關愛之後,澎湃的內心,家庭的溫暖得以補償。

從個人、家庭、社會的角度去分析《孔雀》中高衛紅的人生悲劇

高衛紅在哥哥被人欺負時,曾找人幫助過哥哥,但她也曾經想過毒死哥哥,這一點矛盾也並非完全是因為她心中殘留親著情與愛,而是因為她存在一種自我補償的心理。

自我補償往往起到積極的作用,可以使一個人的狀況轉敗為勝,但高衛紅的自我補償是建立在消極情緒上的。

心理學上認為:「消極的自我補償,不是從受挫者自身的成功之處獲得補償,而是力圖從對著幹中取得某種「勝利」,取得某種「戰果」,從對手的失敗中獲得「滿足」和補償,只不過是通過自我救濟的方式獲得內心畸形的補償罷了。」


影片中,高衛紅不惜脫掉自己的褲子來換取自己遺失的降落傘(傘象徵著理想和尊嚴),哥哥被打她不惜清白求人也要換取面子,為了渴望關愛不惜劃傷自己的手臂去尋求大爺的同情,也不惜以婚姻為代價,繼續開拓幻想和浪漫的起點。

從個人、家庭、社會的角度去分析《孔雀》中高衛紅的人生悲劇

高衛紅折騰半生,也終是一個普通人,沒有掀起半點驕傲的浪潮,而影片最後,我們依然能看到她熟悉的眼神,外人看來是空洞的,她自己看到的卻是,無限幻想的美好世界。

三、時代局限所困:權力象徵的延續,兩代人之間無法逾越的情感溝壑


電影中的父母們,他們是隨著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經歷過很多動蕩,有著濃烈的時代特色,也在年輕時為了支援「三線」建設,放棄了大城市優越的生活,奔赴大山去開拓熱血歲月。記得有一篇文章中說:「可時代的發展卻並沒有給他們的奉獻帶來回報。」

因此作為父母,中國幾千年來的權力象徵,在他們結婚生育後,自然而然地就將自己一生的悲劇、遺憾和希望都強加給下一代,延續著相同的命運,這也是高衛紅的第三層不幸。

魯迅曾說:「將來的命運,早在現在決定,故父母的缺點,便是孩子滅亡的伏線,生命的危機。」


影片中母親是權力的核心,她行事片面而專斷,利落而兇狠,一切她認為形勢不對的狀況,都會強硬的去阻止和改變。高衛紅在街上騎著帶有降落傘的自行車招搖時,母親看見一把就拽了下來;衛紅衛強給哥哥下毒暴露時,母親不動聲色地把毒藥餵給了大鵝,大鵝吃了毒藥慢慢死去的鏡頭更是給人一種陰涼的感覺。

從個人、家庭、社會的角度去分析《孔雀》中高衛紅的人生悲劇

母親扼殺的豈止是一隻鵝,還有子女們命運的不可反抗。

父親的角色雖然話不多,但他也是專制和傳統父親的代表。當他發現小兒子高衛強偷看女人裸體圖片時,一向沉穩的父親氣的暴跳如雷,二話不說就把兒子趕出,認為他是家醜,有辱家門,被別人知道了丟盡臉面。

從個人、家庭、社會的角度去分析《孔雀》中高衛紅的人生悲劇

整部影片給人以壓抑的感覺,兩代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情感溝壑,除日常瑣事外,父母和子女幾乎沒有情感的交流,也無法交流。孩子是新生成長的一代,他們正經歷的可變和多元與父母一輩的苛刻、死板和不可變通就像水與火,無法互相理解,也無法融入。

回首歲月,既同情那個時代的父母,他們也曾是激情的一代,在理想和青春的路上追逐過,卻因時代的變換而改變一生,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也同情子女,他們的夢想與激情被家庭所累、被時代所局限,心中的理想火苗也被平凡的生活所澆滅,變成了黑暗天空中一閃而過的流星。

父母的性格早就埋伏在孩子的生命中,而延續一直在繼續。

影片後來高衛紅生了個女兒,別人都說太像她了。她們一家人來到孔雀面前,孔雀許久未開屏,女兒就說:「這的孔雀老不開屏。」

高衛紅說:「爸爸老家漫山遍野都是孔雀。」

女兒回答說:「咱這的孔雀都是假的。」


從個人、家庭、社會的角度去分析《孔雀》中高衛紅的人生悲劇

還有一段高衛紅當年暗戀的傘兵,多年後他們在街頭重逢,傘兵早已不認識她,她還欺騙自己的弟弟說,那是暗戀我多年的人。鏡頭一轉,弟弟在一旁挑著西紅柿,姐姐扭過頭卻無聲地哭泣。

讓我想到作者源遠說:「原來世界並不如我想像。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甘願為其痴狂的愛人。才認清了自己這十多年來的幻覺,醒過來的時候,就像挨了一記自己給自己的耳光。」


從個人、家庭、社會的角度去分析《孔雀》中高衛紅的人生悲劇

高衛紅的這記耳光早就挨過了,她無力做夢,可就是不願意醒,她的女兒也學會了事與願違,就欺騙自己,延續著相同的悲劇。

高家三個孩子都是以結婚的形式收尾,意味著他們開始為自己的人生敲定結尾,也要為下一代的人生重新謀划起點,淡淡的憂傷依然在繼續。

從個人、家庭、社會的角度去分析《孔雀》中高衛紅的人生悲劇


寫在最後:

我們是孔雀,但不要忘了我們也活在籠子中,就像契訶夫說的那句話一樣:「生活是惱人的牢籠,一個有思想的人,到了成年時期,對生活有了成熟的感覺,他就不能不感受到他關在一個無從逃脫的牢籠裡面。」

人生就是個巨大的籠子,我們在裡面欣賞著別人,別人也在外面欣賞著我們,一生的榮華和落魄都被四周人盡收眼底,正如光芒耀眼四方,醜陋也無法全部被遮掩,不止那個年代,誰又能完全趕上好時候呢?殊不知我們開屏展示華麗的羽毛時,屁股也醜陋的露在外面。

相關焦點

  • 《孔雀》影評,通過本片了解當代社會與他們生活的時代的不同
    電影《孔雀》是擔任攝像的顧長衛的第一部作品,由張靜初等人主演,主要講述了高家三個孩子各自成長曆程中的酸甜苦辣直到被生活所束縛,歸於平淡的故事,表現出了生活對人們的殘酷無情和命運無可逃脫的主題。在影片中,高衛紅在買菜回家的途中被悠揚的風琴聲所吸引,她隨著琴聲走上樓梯,導演運用了一個搖鏡頭,將高衛紅上樓時的姿態完整描寫,同時也為高衛紅和彈風琴的老人的相遇作了鋪墊。
  • 《孔雀》:不願開屏的孔雀,就像不能實現的夢想
    誰的人生不像是籠中的孔雀,自己被觀賞的同時也在觀賞別人。但無論是多麼平庸的孔雀,只要耐心的等待,還是會展羽抖翅,迎來開屏的時刻。就像再普通的人,也會展現自己的一絲光芒。那個時代的痛點,就在於孔雀最終沒能&34;,也就是電影中三位主人公都沒能實現夢想,認了命,回歸平凡。
  • 是時代,是自己,是那一隻不願開屏的孔雀
    【引言】一趟不能重來的旅行,就是人生。人生的不如意,就像動物園裡不願開屏的孔雀。顧長衛導演想要表明,那個時代的痛點,就在於孔雀一直沒有「開屏」,所以電影中三兄妹的夢想都沒有實現。電影最後,三兄妹到動物園看孔雀,但孔雀卻遲遲不願開屏,三兄妹對孔雀不開屏的原因猜測正是他們夢想難以實現的原因。高衛紅認為動物園的孔雀不開屏是因為它已經失去了開屏的能力,這就像是她自己,已經失去了追求夢想的機會。
  • (孔雀)被刪1小時,張靜初大尺度付出!
    《孔雀》七十年代 北方小城安陽。改革開放尚未迎來,人的思想普遍封閉保守,但年輕人卻充滿了躁動。大時代環境下的高家,一家五口中,三個孩子,也是思想各不相同老二:高衛紅(張靜初飾演),她是個有理想的文藝女青年。
  • 經典電影《孔雀》,依然震撼
    要聊這部電影,就避不開它的時代背景。而《孔雀》裡的五口之家,無疑是暴露在時代探燈下最毛躁的影子。所以她即便討厭這個了無生趣的社會,卻也願意去藉助世俗的社會規則以達成自己的目的。她偷父母親的錢,買下煙和酒想要賄賂徵兵處的長官。那是個她剛見上一眼就已經喜歡上的人。可卻撞見了長官與年輕少女打桌球的模樣,這讓她很是受傷。
  •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思考《孔雀》中兩兄妹的人格
    電影《孔雀》由「中國第一攝影師」之稱的顧長衛導演,張靜初、呂玉來等人共同出演。影片於2005年在中國上映,豆瓣8.0,曾獲柏林電影節的銀熊獎。電影講述了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小縣城中,一個普通平凡的家庭中三兄妹迥異的性格以及命運。
  • 試從藝術表現角度對《小丑》與《駱駝祥子》比較,分析悲劇的塑造
    ,單純從故事角度來看,它並不是一個優秀的悲劇故事,甚至對我的觸動還比不上老舍的《駱駝祥子》。當然,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並不是說去評判這部電影的優劣,我只是想通過這部電影做一個例子,來分析下究竟如何才算講述好一個「悲劇」故事。
  • 經典電影《孔雀》觀後感
    個少女就像這孔雀一樣,花樣年華,一顆被理想蠱惑的心,夢想得到孔雀開屏之時無與倫比的美麗,於是拼盡所有力氣,甚至不擇手段,結果追逐的過程遭遇太多不測,跌跌撞撞,直到頭破血流。覺得影片《孔雀》裡這個叫高衛紅的中國女孩與 Scarlett…地相似:勇敢、執著、堅忍、惡毒的小伎倆、偽裝在溫順外表下一顆狂野的心。拋卻時代和種族的霄壤之別,她們如此默契地共同演繹著少女在花樣年華的奮鬥與追求。
  • 推薦電影:《孔雀》
    ★★★★☆國產電影《孔雀》,2005年出品。七八十年代的河南省某個小城裡,一個家庭,五口人,普通的生活,發生了很多很多事。
  • 施瓦辛格電影《空難餘波》影評:人為空難釀家庭悲劇拷問社會良知
    由於他要跨空域對經過該空域的航班發出密集指令,所以無暇顧及,加上主線電話正在修理而被切斷,無法接到任何的緊急告知電話,錯過了挽回悲劇的最後機會。現實生活中偶然因素很多,如果它們很巧合地集中到了一起,就會發生很嚴重的後果。這個畫面看著非常的揪心啊。羅曼癱坐在地上,左右兩邊放著生命中最親密人的遺體。此時此刻,再多的怨恨和後悔都是無濟於事的,最關鍵的是要從失去親人的痛苦陰影中走出來。
  • 《活著》悲劇藝術分析
    全文都貫穿著災難與死亡,憑藉著福貴悲情而又較有傳奇色彩的一生,讓人們的思想和靈魂得到升華,向讀者展示了《活著》這本書的悲劇精髓:用蓬勃的生命力堅持和追求自己人生的目標,對苦難的生活和困境沒有一句抱怨的話。本文主要從悲劇根源、生存災難、人生困境、福貴人物形象四個方面來分析活著中悲劇藝術。二、正文(一)悲劇根源中長篇小說《活著》折射出來的是底層百姓的苦難生活。
  • 原生家庭語境下對巴金《寒夜》婚姻悲劇分析
    汪文宣的性格導致了悲劇,而他的這種性格的產生則來源於家庭的塑造,特別是一個人沒有重新組成小家庭之前的「原生家庭」對性格的影響更大。「原生家庭」是由美國家庭治療先驅薩提亞提出的,所謂原生家庭,是指人從小成長的家庭,也就是由父母所照顧的家。一個人的個性、人格以及人際互動等方面都會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原生家庭是影響人最早也是最持久的環境以及系統。
  • 從人格心理學角度分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悲劇性人格...
    松子求愛而不得愛,認為自己價值的存在等同於他人的喜愛,內心想要家庭的溫暖卻不得不遠離家鄉,不考慮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去無限制迎合他人。這些都是松子的內心衝突,而這種自我內心衝突太過強烈,形成了神經症傾向人格,也就是悲劇性人格。下面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松子的悲劇性人格問題。
  • 淺析《金粉世家》中,門第觀念下,留洋公子柳春江的悲劇人生
    其實,柳春江與小憐的愛情悲劇最值得引人深思,下面我將從出身、愛情、時代等三個角度,淺析柳春江人生悲劇的原因。人生宇宙間,豈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劇乎?」這句話用來形容柳春江的人生最合適不過了。 柳春江出生富貴人家,父親是北洋軍閥的次長,身居高職,有著諸多人脈和關係。在留學歸來後,柳春江就被安排到醫院工作,有著父親這座靠山,加上自身的能力,柳春江的前提可謂一片光明。 柳春江初次回國,父親就帶著他去參加金家的宴會,想讓他多參與社交。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從三個角度分析松下悲劇的成因
    在影片中,松下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最終精神崩潰,釀成悲劇。這與她的家庭、她的愛情觀和她自己的性格息息相關。本文將分析松下悲劇人生的三個原因。此外,在本文的第四部分,筆者還將以松下的人物經歷為例,探討這部電影的現實思考和人生意義。
  • 實務 | 社會工作中家庭評估的常用方法:家庭結構圖
    1、分析案主生活的歷史以及各種社會關係和重大歷史事件2、勾畫家庭成員的社會心理特質3、了解家庭的互動模式4、與案主分享對家庭環境的認識口表示男性Ο表示女性——表示婚姻關係≠表示離婚關係—/—表示分居關係………表示同居關係①長輩在上,晚輩在下;②同輩關係中,年長的在左,年幼的在右;
  • 鍾孟宏:家庭悲劇與社會失格
    片中失職的父親逐漸意識到身上的責任,以摧毀他者家庭根基與性命的方式,切斷牽引自己家庭滑向深淵的外力,但他的行為並非由以牙還牙或人性本惡決定,而是社會層面的人際情感交流模式出現斷裂,家庭對外的社交功能日益萎縮的結果——家庭或個體蜷縮在各式各樣的樓宇自成一體,是當下許多城市的基本景觀。
  • 夜孔雀好看嗎 順著生命的軌跡去體味人生
    夜孔雀好看嗎 順著生命的軌跡去體味人生時間:2016-07-12 00:58   來源:娛樂沸點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這似乎是一個屬於巴黎和成都的故事,故事裡有這樣四個人。導演運用插敘的方式把四個人物的感情和命運、兩個平行的城市就這樣聯繫在了一起。
  • 張靜初:我愛演悲劇女性
    故事曾被拍成電影,成為大銀幕經典,電影裡異常鮮豔的畫面背景下,那個愛做鬼臉,笑得大聲,永遠取悅別人的松子,過著不斷被傷害與侮辱的人生,最後徹底被命運吞噬,成了悲劇女性。話劇版「松子」用灰暗色調替換了電影裡的誇張亮色,用大量肢體語言和舞蹈動作,營造出一種殘酷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