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九二共識」,照出臺灣島內不少人的裡子。
蔡英文自不待言。2日上午大陸舉行《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後不久,蔡英文下午就強硬表態,稱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也絕不接受「一國兩制」,並將對岸稱為「中國」,國臺辦斥之為赤裸裸宣洩「兩國論」分裂立場。
與此同時,開始企穩回升的中國國民黨態度更令人關注。外界注意到,國民黨內中生代翹楚、民意代表蔣萬安稱支持蔡英文對抗大陸的「四個必須」,表示無法接受「九二共識被大陸定義為一個中國、一國兩制」。
1977年生人蔣萬安是蔣介石的重孫,被黨內外寄予眾望,但他的這一表態卻很有失水準。他無法接受的這個所謂「九二共識」的定義,其實出自民進黨之口。而在2日上午,大陸對「九二共識」已有明確定義「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從邏輯上看,大陸確實主張「九二共識」,也確實主張「一國兩制」,但不能簡單地把「九二共識」就等同於「一國兩制」。此前,國臺辦發言人已經表示,民進黨以各種說辭和詭辯來歪曲誣衊「九二共識」。從這件事至少可以說明,蔣萬安對「九二共識」認識很不到位,被民進黨的錯誤論述牽著鼻子走。
黨主席吳敦義倒是做了表態,與過去一樣,稱國民黨兩岸路線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也就是繼承了馬英九時期的「一中各表」。更多國民黨大佬則是對「九二共識」核心意涵語焉不詳,他們都強調「九二共識」的重要性,都說這是兩岸和平的基石,卻不約而同地迴避「九二共識」到底是什麼。
這就出現了非常詭異的局面。要知道,1992年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就兩岸關係進行致函往來時,島內執政的是國民黨、代表海基會談判的是國民黨人辜振甫,提出「九二共識」這個說法的是國民黨人蘇起。如今在島內,民進黨卻比國民黨更願意講「九二共識」,前者將反對「九二共識」當作吸引深綠勢力、極「獨」力量的幌子,後者卻是能不提「九二共識」就不提,仿佛這個共識天生就有原罪,以致於一旦民進黨談到兩岸關係,國民黨的回應或是含糊軟弱、左支右絀,或是自矮一截,低頭認「錯」,或是像蔣萬安那樣跟著民進黨的邏輯走。
出現這種情況,有歷史與現實的原因。在民進黨等深綠勢力的操弄下,很長時間以來,「九二共識」被視作國民黨賣臺的「罪證」,被嚴重「汙名化」,再加上島內民意起起落落,「兩岸同屬一中」這一「九二共識」核心意涵遭到挑戰。從現實來看,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大勝後,又出現了等勝利的心態。黨內大佬吃定了「反對民進黨」已經成了全臺最大黨,希望以模糊不表態方式不得罪任何陣營,以「不獨不統」左右逢源贏得的選票。這種心態之下,對「九二共識」這個敏感問題自然是避之不及。
可問題是,「九二共識」是個怎麼也躲不開的話題。一方面,現在的兩岸形勢不再是馬英九時期的兩岸形勢。在民進黨當局的操縱下,剝離了「九二共識」的「維持現狀」已經很難維持下去,而大陸方面已經向島內發出鄭重,倡議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另一方面,之前的「九合一」選舉是縣市長選舉,選民更關注的是經濟發展與社會民生,2020年是地區領導人選舉,兩岸關係、「九二共識」等大政方針是每位候選人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正如不少島內人所言,國民黨的兩岸論述需要有一個標誌性的改變,不能一提到「九二共識」就語焉不詳或者跟在民進黨後面。應該在堅持兩岸同屬一中的基礎上,提出一個更面對現實,同時也有歷史發展眼光的論述,而不僅限於馬英九在臺上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要知道濃眉大眼的馬英九如今也有改變,現在叫「不排斥統一,不支持『臺獨』,不使用武力」。處理兩岸關係本來應該是藍營的強項,切不可自廢武功,只求偏安一隅。
去年底「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勝是事實,但這個百年老店要改變的地方還有很多。雖然我們常說「一俊遮百醜」,但醜依然客觀存在著,太過樂觀或者一葉障目都不可取,民意如流水,去年支持國民黨不代表一年後也依然支持。國民黨要在兩岸論述上有所突破,不能讓好不容易出現的生機興也勃焉亡也忽焉。
要知道,國民黨的全稱是叫中國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