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尚是常熟有名的糕團小吃,是新雅和松盛兩家傳統點心店的招牌。現在新雅沒了,說到黃尚,人們自然就想到松盛,似乎只剩下松盛一家了。
其實,說到規模經營的糕團店,可能真的只剩松盛了,但說到黃尚,則還有不少店在經營的。至少我所知道的就有兩處。一處在楓涇河南岸顏北五區一個沒有招牌的車庫裡,一處在錦荷佳苑靠近世紀大道的磊磊點心店裡。
就口感來說,松盛的自然是好的,但楓涇河畔的白癜風黃尚絕對不輸松盛。據說,這個一人包攬製作與銷售的白癜風老人,是從新雅退休的點心師。也難怪能做出如此鮮豔飽滿、色澤俱佳的黃尚來。
這家不具名的糕團店,嚴格來說是糕團攤,生意興隆,完全靠的是回頭客。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知道的人真不少。前幾天我去買黃尚的時候,拍了幾張照片,兼師傅的老闆十分配合得掀開尼龍紙,還對我說,拍了發發朋友圈,幫他宣傳宣傳。至於錦荷的那家,則無論形色味都在其下,只能作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說到黃尚,自然要說說黃尚之謂黃尚的由來。
百度上看到一篇寫「黃尚」的文章是這樣介紹的:「據傳兩朝帝師翁同龢老年隱居常熟的時候,因為思念京城裡的驢打滾,便尋覓常熟的糕點師傅做類似的糕點,也許因為過分思念自己的學生,所以取名諧音黃尚,此為小編臆想,僅供參考。」
讀之,甚覺有索引派的味道,很為作者腦洞大開的臆想感到佩服。但索引終究是索引,並無憑據。
再說,「黃尚」諧「皇上」,在那個時候,恐怕是要殺頭的。難不成因為思念皇上就吃「黃尚」?真這樣,恐怕瓶隱廬的渫井裡也塞不下兩代帝師龐大的身軀!
我倒是在最近兩次聽楓涇河邊那個賣糕點的師傅說起「黃尚」得名的另一個說法,頗有道理,分享給大家。
按師傅的說法,「黃尚」是「黃顙」的假借。在常熟話裡,「黃尚」與「黃顙」音同,這一說法是可以成立的。
那麼,「黃顙」是什麼呢?又與「黃尚」有什麼關係呢?「黃顙」,就是我們喜歡的「黃顙魚」,蘇州人叫昂刺魚,常熟人喜歡叫黃牛、昂公魚,黃顙魚。
師傅在告訴我這些的時候,特意掀開蓋在「黃尚」上的尼龍紙,指著一個個碼放整齊、身體金黃、滿肚赤豆沙的黃尚說:「恁看看,像不像張開個魚嘴?」
黃色的身體,張開的大嘴,碼放成一條的造型……經他這麼一說,突然覺得左看像,右看像,真的非常形象。
由此看來,我們現在所吃的「黃尚」,原先應該叫「黃顙」,至於為何後來寫作「黃尚」,估計是為了方便。磊磊點心店把「黃尚」寫作「黃𣎃」,純粹是想當然。「𣎃」這個字是古字,同「躺」,現在已經不用,《漢典》上可以查到。
楓涇河畔的黃尚
楓涇河畔的黃尚
松盛黃尚,來著網絡
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