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括:
一、魏文侯誠信守約。
二、有些話可以不用說的那麼白,留些話就是留些味道。
全文一共約2300字,約6分鐘讀完。
上一回說到了魏文侯如何倡導了戰國初期開始的人才爭奪戰,並吸引了大批人才;這一回,讓我們繼續魏文侯誠信守約的故事:
一、《資治通鑑》原文:
文侯與群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將適野。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韓借師於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
趙借師於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
二國皆怒而去。
已而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於魏。
魏由是始大於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
二、譯文:
文侯和大臣們喝酒,非常開心,這個時候下起了雨,突然,他命令駕車到野外去。旁邊的人都說,今天喝酒這麼高興,天又下雨,主君您為何還要出去啊?
文侯說,我和虞人約好了打獵,雖然現在很高興,但是怎麼能因此耽誤了約定呢?
於是親自前往,跟虞人說把打獵取消。
韓國問魏國借用軍隊,準備打趙國。文侯說,趙和我,是兄弟啊,我不能按照您要求派軍隊去打他們。
趙國呢,也同樣問魏國借軍隊打韓國,文侯說了同樣的話。
兩國的特使都生氣的離開了。
一段時間以後,兩國都知道文侯曾經說過的話,於是都非常臣服於魏國。從此,魏國開始領導了三晉,天下諸侯也不能和魏國相爭。
三、歷史的背後:
(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積累自己的信用度:
第一個小故事叫「虞人期獵」,虞人是什麼樣的人呢?就是在打獵地方看守的人,魏國下屬某郡縣某個小山包的看管員。所以虞人期獵也可以翻譯成為國家主席和基層守山員的故事。這則故事在《韓非子》中也有記載,只是細節稍有不同,《韓非子》裡面是颳風不是下雨,不過這個不影響整個故事中文侯作為國家主席對於誠信的重視。
《韓非子》是用這個故事來說:"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說在文公之攻原與箕鄭救餓也。是以....文侯會虞人而獵。"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你每一件都做到了誠信為先,那麼就會在和每個人和你交往的人心裡埋下一顆誠信的種子,這個種子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等到有一天需要做一個大事情的時候,這顆參天大樹就是你的保證,你的存款帳戶。這就像現在的信用帳戶或者支付寶信用帳戶,如果你的每一次金融或者信用行為都是正向的,那麼,那就可以積累足夠多的信用資源。
《資治通鑑》後文會提到著名的商鞅變法取信於民的方法,也是通過事情確立信譽,即立木為信:《資治通鑑》原文: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
秦國商鞅變法時,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積累、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誠信行為的日積月累,是一個世界性的共識,班傑明·富蘭克林,被美國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6名,在他的《自傳》中提到了自己需要不斷修煉的十三個品德中,誠信的修煉是其中的一項。其他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從內心對自己誠信:
另外,我們更加要注意到,以上的誠信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行為上、外表上的誠信,是法家的誠信。實際上,作為醇儒、大儒的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鑑》時,除了表面行為的誠信以外,更加強調的是儒家的誠信:對自己的誠信。儒家強調「慎獨」,用「慎獨」來對待誠信的時候,首先要求的是內心誠信,不管世界上其他人怎麼看你,你的誠信是做給自己看的。在虞人期獵這個事情上,就算是自己的大臣們都不在旁邊、都不知道已經約了虞人,甚至就算是虞人都不在那裡,只要自己承諾了要過去,就要過去。自己過去這個行為只是為了針對自己、守住自己對自己的承諾,與他人無關。
不過,對儒家的誠信,只能自己知道,並且別人無法監督,往往實施起來難度非常大,反而在實際生活中法家的誠信行為會獲得更好的實際利益,只是,我們在進行法家誠信之時,也別忘了時時提醒自己,要「慎獨」,要不斷澆灌自己內心的誠信,這樣內外兼修,身心合一,保持個人平衡才是最理想的。
關於對內心誠信的修煉,銷售量超一億冊的史蒂芬柯維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殊途同歸的在開頭就強調了從內心開始,反求諸己的對自己誠信,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三)你能夠勇敢到讓子彈飛一會兒嗎?
面對韓、趙兩方借兵伐對方的請求,文侯清晰的表達了拒絕意見和原因,導致了被拒絕方的怒氣衝衝。很多人可能會想,他為何不進一步做一下解釋,「我對你們任何一家都是這樣的態度,另外一家也來借兵,但是也是因為這個理由拒絕了......」,
是的,也許這樣解釋了以後,被拒絕方確實不會這麼生氣。但是,從效果上來看,就會差很多。
第一、自己獲得的信息會被認為更可信。魏文侯拒絕韓趙兩家的事情,並不是刻意保密的事情,總會傳到韓趙的耳朵,如果之前就告訴了他們,顯然不如他們自己獲得更加好。
第二、懊悔的醞釀過程。更加關鍵的是,人類天生就會對曲折的故事感受更深,對跌宕起伏的情節更加深入骨髓,如果再增加了一個誤解別人的懊悔,那顯然效果就會好極了。也許魏文侯沒有刻意這樣做,但是他對於韓趙兩家沒有太多的廢話,讓這兩家在最後自己獲得了信息,並產生了一定的懊悔情感,終於讓韓趙兩家徹底臣服自己。這是一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學習的手段。很多事情,特別是我們為別人著想的事情,真的沒有必要我們自己說出來,說出來味道就變了,反而是通過其他渠道傳出去信息,最終到達當事人耳朵,效果會更加好!
是的,你就讓子彈飛一會兒!
《資治通鑑》接下來會讓我們遇上一位敢吃自己兒子的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