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個都不能少
■本報記者 劉盾 特約通訊員 楊炎林 袁蘊華
「老客家,新客家,來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工作就是惠州人。」兼容並蓄的惠州,對外來務工子女張開懷抱。該市將外來務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納入全市教育發展規劃、財政預算和招生計劃。2014年,全市27.8萬名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100%入學,60%就讀於公辦學校。
在惠州教育現代化的藍圖中,特殊兒童、外來務工子女、貧困家庭孩子「一個都不少」。該市建立了覆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的扶困助學機制,確保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無一因貧失學。2011年至2014年,全市共資助各類學生約7.8萬人次,金額約3.24億元。
市財政每年投入近7100萬元,實施城鎮貧困家庭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午餐計劃」、學前教育幼兒補助等。對在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的殘障學生,每月補貼夥食交通費400元至600元。
惠州把資金等大量資源投入到薄弱校。市內優質校在理念、師資、教研、設備、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幫扶薄弱校,在管理、教研、考核上與薄弱校聯動發展。惠州市鄉鎮為廣東省教育強鎮,農村教學點實現教育裝備、師資培訓和結對幫扶3個100%。
薄弱校受益於教育現代化這股「春風」。原來,平山中學被惠東人列為教學質量差的高中,很多學生經常遲到、上課睡覺。現在,學校設備設施、教學理念「鳥槍換炮」,文化、體育、藝術活動豐富多彩。
「小手拍拍,手指伸出來,伸出來。」宏基小學附屬幼兒園舞蹈室裡傳出歡快的歌聲,兩名教師一邊用搖鈴伴奏,一邊帶著中班的學生邊唱歌邊跳舞。
這所位於廣東惠州市惠陽區良井鎮的鄉村幼兒園,擁有鋼琴、塑膠跑道等,在2011年就被評為惠州市一級幼兒園。外來孩子與本地孩子共享現代化的惠州教育。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