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Raj,我是一個印度來華學習中醫的大學本科生,現在大二了,在河南鄭州一所大學讀書。現在我來談一談我對於中國的看法。
來到中國之後,一開始需要適應的,肯定是氣候,還有飲食。眾所周知,氣候是我們要適應的第一個難關:也是在鄭州過冬季時,我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下雪,那個場面真的令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感受到雪花在手裡融化的感受,真是太棒了,很神奇。
黃燜雞
燴麵
其次是飲食。我們身邊的中國同學,還有政務人員都很友好,帶著我們國際學生去吃各種本地的食物,羊肉燴麵,羊肉湯,胡辣湯,還有一些小吃比如黃燜雞,香鍋,拉麵等等。吃了很多東西,我們沒有發現那些網絡上說的蠍子、蜈蚣、青蛙,後來是在汴梁古城復原景區看到了,才知道這只是危言聳聽的吸睛景點。我會優先選那些辣的飲食吃,這樣可能更接近家鄉的口味,有人向我推薦過川菜,我試過之後,發現兩種菜辣的方式不太一樣。
其次是學習,中文的學習說實話花費了不少功夫。相比於開口說話,其實讀寫更難。學校給我們安排的課程中,英語鑑於我們的雅思成績,削減了我們的英文課時,所以我們的語言課程都改成了中文課。我們的學習順序是說-讀-寫。說的部分,經過一年的接觸和交流,我已經可以勝任中文交流了,基本的日常用語都沒問題,別人都聽得懂我的普通話。就是方言,類似於印度的各種方言,中國的很多老人說的也是方言,但是好在中國只有一種文字,聽不懂出示文字就可以了,不像印度的小邦,有的時候文字語言其實是不通的,這不利於一個國家的治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寫漢字還是難,聽說現在用的都是簡化漢字,那麼以前的古漢字該有多複雜。不過對於其他的印度人,語言依舊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很多印度人表示,由於多數中國人不說英語,所以對於那些不懂中文的人來說,日子會比較難熬,即使中國人對他們很友好。
此外,我們留心了一下中國人對於不同外國人的態度,黑人和深膚色人種似乎沒有白人的待遇好。在學校的英語角裡,白人明顯比我們更受歡迎,但是其實那些俄羅斯人,烏克蘭人或者南美的拉美白人沒有我們的英文流利。雖然我們的英文確實帶一點口音吧。我們看了中國朋友給我們發的在B站上的印度英語連結,我們也哈哈一笑,因為大家說英語都有自己特色的口音吧。
大學圖書館
在學習上,不得不說,中國同學們更加勤奮,我們一般學習到晚上7點,就被認為是很刻苦了,但是他們上自習,泡圖書館可以到晚上十一二點,這讓我們很吃驚。在課餘時間,中國人除了一些體育生和球迷,多數人還是喜歡那種平靜,不進行激烈對抗的活動,比如電子遊戲,看書,手工等等,動漫社和cosplay很有趣,不過相比於板球和歌舞,還是偏靜態,當然,這和中國的網際網路產業突飛猛進有關係。中國人問我們是不是動不動就跳舞,雖然有點誇張,但其實確實,印度人人人幾乎都能跟著節拍起舞,印度有灑紅節,燈節。
除了這些之外我們覺得,很多中國女生晚上能夠穿著很大膽的衣物外出活動,這在印度不可想像:因為在很多大城市的非市中心,這意味著不可描述的事情發生。但是在中國,由於較好的治安,這個幾乎不會發生。這一點也要提到中國的交通設施,基本的交通設施比印度好很多,不存在印度那種很多人扒在火車外部,很危險,而且不美觀。
印度美女
在中國,印度人會發現宗教氛圍很淡泊,雖然我的同學中也有其他中國民族的,但是在長相和服裝上基本上看不出來,我覺得這是中國的基礎設施還有基礎教育普及度高,政府執行力強的結果。所以在這裡人不用給動物讓道留步,動物也不會輕易靠近人,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裡。
在印度,經常是各個邦用自己的語言文字,雖然很多時候無法便捷的溝通,但是確實保留了印度各地的宗教和文化特色。我們還覺得印度的多元文化特色是印度的一個優勢,這一點會讓我們的文化和制度迸發出更大的活力。
關於大家對於印度的刻板印象,除了咖喱、跳舞之外,一些人會內涵的笑著說出印度神油,其實這個東西和印度關係不大,基本上是香港人搞出來的,就像一些美國中餐館裡的菜中國人都聞所未聞的。這個藥主要是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藥物,跟印度沒關係,只是他們覺得,這個東西很神秘,而且印度尺度比較大,所以就這麼冠名了。
神油的真正來源是HK
對於他的評論,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