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華印度留學生眼裡的中國,是怎樣的?

2020-12-23 History心發現

我叫Raj,我是一個印度來華學習中醫的大學本科生,現在大二了,在河南鄭州一所大學讀書。現在我來談一談我對於中國的看法。

來到中國之後,一開始需要適應的,肯定是氣候,還有飲食。眾所周知,氣候是我們要適應的第一個難關:也是在鄭州過冬季時,我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下雪,那個場面真的令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感受到雪花在手裡融化的感受,真是太棒了,很神奇。

黃燜雞

燴麵

其次是飲食。我們身邊的中國同學,還有政務人員都很友好,帶著我們國際學生去吃各種本地的食物,羊肉燴麵,羊肉湯,胡辣湯,還有一些小吃比如黃燜雞,香鍋,拉麵等等。吃了很多東西,我們沒有發現那些網絡上說的蠍子、蜈蚣、青蛙,後來是在汴梁古城復原景區看到了,才知道這只是危言聳聽的吸睛景點。我會優先選那些辣的飲食吃,這樣可能更接近家鄉的口味,有人向我推薦過川菜,我試過之後,發現兩種菜辣的方式不太一樣。

其次是學習,中文的學習說實話花費了不少功夫。相比於開口說話,其實讀寫更難。學校給我們安排的課程中,英語鑑於我們的雅思成績,削減了我們的英文課時,所以我們的語言課程都改成了中文課。我們的學習順序是說-讀-寫。說的部分,經過一年的接觸和交流,我已經可以勝任中文交流了,基本的日常用語都沒問題,別人都聽得懂我的普通話。就是方言,類似於印度的各種方言,中國的很多老人說的也是方言,但是好在中國只有一種文字,聽不懂出示文字就可以了,不像印度的小邦,有的時候文字語言其實是不通的,這不利於一個國家的治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寫漢字還是難,聽說現在用的都是簡化漢字,那麼以前的古漢字該有多複雜。不過對於其他的印度人,語言依舊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很多印度人表示,由於多數中國人不說英語,所以對於那些不懂中文的人來說,日子會比較難熬,即使中國人對他們很友好。

此外,我們留心了一下中國人對於不同外國人的態度,黑人和深膚色人種似乎沒有白人的待遇好。在學校的英語角裡,白人明顯比我們更受歡迎,但是其實那些俄羅斯人,烏克蘭人或者南美的拉美白人沒有我們的英文流利。雖然我們的英文確實帶一點口音吧。我們看了中國朋友給我們發的在B站上的印度英語連結,我們也哈哈一笑,因為大家說英語都有自己特色的口音吧。

大學圖書館

在學習上,不得不說,中國同學們更加勤奮,我們一般學習到晚上7點,就被認為是很刻苦了,但是他們上自習,泡圖書館可以到晚上十一二點,這讓我們很吃驚。在課餘時間,中國人除了一些體育生和球迷,多數人還是喜歡那種平靜,不進行激烈對抗的活動,比如電子遊戲,看書,手工等等,動漫社和cosplay很有趣,不過相比於板球和歌舞,還是偏靜態,當然,這和中國的網際網路產業突飛猛進有關係。中國人問我們是不是動不動就跳舞,雖然有點誇張,但其實確實,印度人人人幾乎都能跟著節拍起舞,印度有灑紅節,燈節。

除了這些之外我們覺得,很多中國女生晚上能夠穿著很大膽的衣物外出活動,這在印度不可想像:因為在很多大城市的非市中心,這意味著不可描述的事情發生。但是在中國,由於較好的治安,這個幾乎不會發生。這一點也要提到中國的交通設施,基本的交通設施比印度好很多,不存在印度那種很多人扒在火車外部,很危險,而且不美觀。

印度美女

在中國,印度人會發現宗教氛圍很淡泊,雖然我的同學中也有其他中國民族的,但是在長相和服裝上基本上看不出來,我覺得這是中國的基礎設施還有基礎教育普及度高,政府執行力強的結果。所以在這裡人不用給動物讓道留步,動物也不會輕易靠近人,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裡。

在印度,經常是各個邦用自己的語言文字,雖然很多時候無法便捷的溝通,但是確實保留了印度各地的宗教和文化特色。我們還覺得印度的多元文化特色是印度的一個優勢,這一點會讓我們的文化和制度迸發出更大的活力。

關於大家對於印度的刻板印象,除了咖喱、跳舞之外,一些人會內涵的笑著說出印度神油,其實這個東西和印度關係不大,基本上是香港人搞出來的,就像一些美國中餐館裡的菜中國人都聞所未聞的。這個藥主要是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藥物,跟印度沒關係,只是他們覺得,這個東西很神秘,而且印度尺度比較大,所以就這麼冠名了。

神油的真正來源是HK

對於他的評論,你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印度專家:領先中國30年,在中印度留學生:100年也趕不上中國
    印度專家:領先中國30年,在中印度留學生:100年也趕不上中國。這很顯然是兩種完全背道而馳的觀點,基本上是朝著兩個極端走的,那麼為何會產生這樣大的差距呢?其實就跟他們獲取信息的來源是有很大關係的。在印度國內,基本上不管是媒體還是大眾的普遍認知裡,中國都是比印度要落後的,所以這印度專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而這個在中印度留學生則完全是從兩個國家實際情況進行對比,當然他所比較的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
  • 來過中國的留學生一個都不要?印度奇葩規定,連自己人也不放過
    前一段時間印度出現了抵制中國製造的現象,很多中國的產品在印度遭到了抵制,甚至還有一些人將自己家中的中國製造全部扔掉了。但沒想到,印度又現奇葩規定,這次狠起來連自己人都不放過。據環球網報導,印度有一項考試,名為FMGE,想要獲得行醫執照的學生,都必須要經歷。
  • 世界名校再放狠話:印度留學生比中國學生更好,還說不是歧視
    現如今,世界高度融合,表現在方方面面,無論是經濟合作,還是文化交流,還是政府達成的共識,總之是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局面,我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國外讀書,像美國就有很多的世界名校,我國學生為了汲取很多的知識,所以踏出國門,前往美國,當然,美國的高校也是打開懷抱,接納全世界的優異學子,這就使得高校也會對於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有一個評價
  • 印度女留學生來中國後不願意回國?坦白說:印度和中國沒法比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高,吸引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印度女學生來中國後不再願意回印度?甚至直言:印度比不上中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這位印度女學生並不愛自己的國家,也不想再見到自己的親人。是因為她在中國留學的這幾年,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這讓她很開心。原來她在中國最討厭的東西,回到印度後都沒了。是什麼讓她把心留在了中國?這位印度女學生簡單列出了她想待在這裡的原因。首先,中國的電子支付太方便了。在印度,大家更喜歡用現金。
  • 印度再次對華下手,日本也有一個動作,中國需警惕
    ,中國已經被美國視為最大競爭對手,白宮正在採取各式各樣的行動來打擊中國。同時,還有一個國家中國必須時刻提防,那就是同在亞洲的印度。近日,在這個敏感時刻,印度再次對華下手,與此同時日本一個動作,需要中國引起警惕。中國必須採取措施,積極防範那些圖謀不軌的國家, 讓自己可以沿著大國崛起的道路繼續前行。
  • 印度留學生笑笑Cheer:我,一個女孩,從印度安全回國了| 當事人@你
    本期「當事人@你」的當事人是印度留學生「笑笑Cheer」。印度病例的快速增加與新冠病毒檢測能力大幅提升有關,目前每天進行近100萬次新冠病毒檢測,而兩個月前只有20萬次。8月28日,印度留學生笑笑Cheer終於輾轉歸國,目前正處於隔離期。
  • 在華留學生面臨選擇
    美國《紐約時報》2月12日文章,原題:新冠病毒迫使在華外國學生做選擇:離開還是留下? 從家裡通過電子郵件和即時通信發往中國各地校園的文字很明確:馬上離開(暴發疫情的)中國。德克斯特·倫辛聽從了這種催促。這名博士生是近50萬在中國高校就讀的外國留學生之一,他們被迫做出去留決定。
  • 印度如何看待中國的經濟實力及中國發展?
    ◆ 2020年正值中印建交70周年,《環球》雜誌編輯部選取了普通中國人關心的、涉及印度社會方方面面的約100個問題,邀請印度問題專家、駐印度記者等作答,爭取為讀者還原一個較為真實的印度,增進中印之間的相互理解。
  • 印度人口趕超中國,成澳洲第一移民群體!中國留學生不來,印度人湧入…
    在澳的印度留學生總數量超過了中國留學生,這也是35年以來的首次。
  • 逆轉的猝不及防:印度女生一下飛機,覺得中國的空氣都是香甜的!
    這是一名在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學習中文的印度女孩,其中文名字是郭夢凡,其在中國某平臺上的名是「阿Q瞧世界」、「印度朋友郭夢凡」。印度女孩郭夢凡說,在大學本科一年級的時候,因為成績好,被挑選為「印度青年代表團」的成員,被中國政府邀請,去中國參觀學習。
  • 5名在華緬甸留學生由邊境歸國,中國學校疫情防控得很好
    中新社·華輿訊 據緬甸金鳳凰報導 7月29日中午11點,5名在中國學習的緬甸留學生完成學業,從邊境返鄉。據悉,由於目前是全球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5名留學生在中緬政府的協助下,打破常規,通過木姐市邊境地區1號國門入境。
  • 留學生文學的「領頭雁」 於梨華,一生打拼,終見根系
    文/唐朝一、於梨華的小說首開了留學生文學的先河 據馬來西亞朋友、華文女作家朵拉透露:旅美作家於梨華因感染新冠病毒,於2020年5月1日凌晨,在華府病逝,享年89歲。1965年起在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巴分校講授中國文學課程,1975年以來,她多次回國觀光考察,返美後,熱情演講祖國見聞,創作反映祖國新面貌的作品。1977年任該校中文研究部主任。作為美國著名華人作家和社會活動家,於梨華的作品主要取材於留美學人的生活。代表作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展示了無根的一代內心的迷惘和孤寂,成為當代留學生文學之濫觴。
  • 老外眼裡這些名字超級爛!中國留學生應該如何取英文名?
    很多中國留學生為了讓自己更快的融入新環境,在前往美國留學時一定會絞盡腦汁的給自己取一個好聽的英文名字,像Lucy、Lily、Helen、Bob這些名字在中國人眼裡看起來友好聽有實用,但是在老外眼中,這些名字超級爛。那麼,中國留學生應該如何取英文名?
  • 華媒:日本疫情持續 留學生求職受哪些影響?
    華媒:日本疫情持續 留學生求職受哪些影響?   中國僑網1月12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在日本,每年三月底四月初,是忙著畢業、就業的日子。
  • 「留學生文學鼻祖」於梨華去世,曾創作《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
    旅美華人小說家於梨華5月1日在美國馬裡蘭州逝世,享壽89歲。於梨華1931年11月28日生於上海,1947年舉家遷往臺灣,1953年赴美國留學最終定居,晚年在馬裡蘭州的安養院生活。美國「華府作家協會」會長傅士玲說,「於梨華是留學生文學的鼻祖」,她以自己留學的經驗創作了很多小說,其中包括成名作《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她將留學生的經歷非常細膩的融入到小說裡,包括留學生的孤獨狀態,想交朋友的心理,求學和求職過程中會面對的歧視和明爭暗鬥等等,讓很多留學生都產生強烈共鳴」。
  • 美式刁難層出不窮 歐洲「怦然心動」 赴美中國留學生動向成焦點
    目前在慕尼黑工業大學主修計算機工程研究生專業的陳同學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看到關於赴美留學生的相關新聞時感到很悲傷,「想到如果自己在美國學習,可能也會被取消籤證,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陳同學說,這幾年,留學生常遭到一些西方國家情報機構的無理指責,甚至被說成「間諜」,但他們根本沒有提供什麼證據。
  • 印度留學生私自改學校顯示屏,只為抵制,我們自己應該反思一下!
    眾所周知,前段時間印度挑釁多國,與不少周邊國家發生了衝突。明明是印度挑釁在前,但印度卻在國際上非常委屈,感覺像是別的國家欺負了他一樣。在國際上賣慘之後,印度又開始抵制他國的商品,似乎要讓世界明白:得罪他們後果很嚴重。
  • 沒有大量中國留學生的澳大利亞大學,會有什麼影響?
    經貿發展就是其中之一,澳大利亞農產品出口到中國,一些企業因不符合中國進口標準,因此付出了一定的經濟代價。據英國《每日郵報》消息,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小麥數量不斷減少,而2020年11月,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小麥還不到900噸,這是自2011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 拜師學藝各顯神通 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三強誕生
    拜師學藝各顯神通 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三強誕生   2013年8月19日下午,第六屆「漢語橋」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迎來了十場決賽的最後一場也就是「4進3」比賽,四名選手中間將淘汰一名選手,其餘三名進入最後總決賽暨頒獎晚會的角逐
  • 一文盤點在華印度藥企現狀
    歡迎印度藥品企業和信息技術企業赴華投資合作。」在此前進行的第二輪帶量採購中,印度藥企瑞迪博士帶著奧氮平殺入賽場,而在10月8日-11日舉行的啟思會上,也有來自於印度藥企到現場積極尋求中國的合作機會···不管是從市場還是政策上,印度藥企入華都是一個必然的態趨勢。在2018年以前,印度進口中國主要是原料藥或製劑代工為主。但就在去年7月份,印度仿製藥迎來了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