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一一讀于娟《此生未完成》,淚如雨下,感悟生命真諦。
于娟生前是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的優秀講師,海歸博士,在她生命的前33年,她春風得意,一路順遂,功成名就,贏得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但是正當她像一個奮勇的鬥士一樣披荊斬棘地完成眼前的「項目」,在周圍人的豔羨中衝擊另一座事業的高峰時,病痛如晴天霹靂瞬間將她推入萬劫不復的黑暗深淵:
一年多與癌症病魔的纏鬥,三次在生死邊緣的苦苦求索,讓她嘗盡人間的極致痛苦的同時,也對自己忙碌的前半生進行了深刻、理性的反思。
儘管最終帶著深深的遺憾離去,但是她在病中間隙寫下的這本「生死遺言」,卻給我們這些平凡的奮鬥在這廣博的人世間的「打工人」留下了一份獨特的財富,令我們重新審視「活著的意義」,不讓盲目的「太努力」毀了我們的人生與幸福!
初次聽說于娟的事情,是在一本周刊上看的一篇專訪。她的一大串頭銜,什麼博士,拿到了什麼學位,工作是什麼性質之類,並沒有太多的關注。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是她笑意盈盈的從前照片,健康、開朗、陽光。
兒子兩歲多,名叫土豆。她叫自己的丈夫為「光頭」,在她患乳腺癌晚期的所有日子裡,她的父母與丈夫對她不離不棄。她寫博客,大刺刺地無畏精神感動了多少的人。住院,八次化療,無數的治療方案沒有把她打垮,她曾是多少病人甚至護士、醫生讚賞並崇拜的人……
所有的這些,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勵志的動人故事來推崇、解讀,例如與絕症頑強抗爭,生命不息、母愛不止。
讀完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果真是未完成,她原想一直寫下去),她的文字並不屬於特別感性、動人這一類。相反,她俏皮,蠻不在乎,善於自我調侃,好幾個片段甚至讀得笑了出來。
她說,寫下這些文字,不想誤讓你們認為我僅是為你們提個醒。如果一百個人裡面,有一個人可以讀懂裡面的文字,便會覺得開心。記錄下這些點滴,是想讓更多的人學會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裡的一些東西,重新去定義,認識它們,並與它們相處(大意如此)。
是,假如這本書最後成為媒體或大眾推薦的勵志書,那不是她願意看見的。這是我通過文字所了解的于娟。
生病以後,她重新去思考一些東西,得出的這些文字,皆是內心的思考,然,如果大家捧著此書感慨落淚命運於她的誶然「眷顧」,佩服於她頑強的鬥士般的不妥協的毅力和堅持,心酸於她走後的家人的「命運」,讚賞於她生病期間友人、家人對她的不離不棄的照顧,賣房救她的真情……所有的這些,豈是她想表達的始端?
人的一輩子,無常之處也許會見真情。更重要的地方還不在於此。無常發生之時,如何學會與它共處,由此學會重新去思考定義自己的人生,也許才是每個人這輩子最艱難的功課。命運之神眷顧給你的,總會有磨難,傾盆大雨一樣突然到來,衣服溼透倒也好,最怕是倒下去從此不能起來。
若還是不停地追問:為什麼是我。我做錯了什麼。所有的這些問題,從來不會給你答案。而命運之神會嘴角帶著平常的微笑:為什麼不能是你。
身體健康重要麼?問誰,都會說重要。內心的需求是什麼?大部分的人即使知道還是會違背而行。趕不了一樣奔赴外面更加廣闊的天地,從未嘗試向自己的內心看看。
於是便有了天災人禍來臨之時的茫然和頓時的悔恨,繼而失落,挫敗,消極抵抗的情緒。大部分的人,問問自己,是否真是這樣?
生命的最後,于娟在博客中說:「我也曾為了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撲了上去,不能不說是一個傻子幹的傻事。
得了病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
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別把最疼你的人弄丟了
有一句歌詞只有失去過的人才懂: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簡單的歌詞,卻是無數個悽婉故事的縮影。
窮酸小子出門闖蕩,功成名就帶著聘禮歸來之日,心愛之人早已嫁做人婦;意氣風發的丈夫整日忙於工作,名利雙收之後,換來的卻是妻離子散;重壓之下的父母背井離鄉的打拼,賺到了錢,卻和孩子形同陌路;還有一種,就是子女等不到衣錦還鄉,等到的卻是生離死別。
我把此書推薦給你們。
「我們究竟希望怎麼樣地活著?」
關於這個問題,看《此生未完成》,卻有一種共同的很深的感觸。
這本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是2019年的增訂新版,內文雙色印刷,在原書的內容基礎上增補了上萬字的遺稿。
儘管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八年之久,但是「如何過好我們的人生」這樣的話題依舊直戳社會的痛點,是選擇996還是陪伴家人?現在這套《此生未完成》僅需42元,或許當你讀完這本書,或許你心中就有了屬於自己的答案!